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南极研究学术委员会生物学和医学组委托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于1989年4月7—8日在青岛召开了“南极磷虾资源开发研讨会”。来自全国8个单位的23位生物学、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和捕捞、加工方面的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南极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生物医学组组长吴宝铃教授主持,国家南极考察委员  相似文献   

2.
应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的邀请,以日本国立极地研究所(研究主干)松田达朗教授为团长的访华团一行四人,于1983年10月初来我国访问,其间于10月4日—7日访问了国家海洋局二所。该访华团此次来访,主要是同我国南极考察委员会商谈今后南极考察的合作问题,并介绍南极考察工作的经验和体会。 日本南极考察队于1957年1月登上南极洲,建立了南极科学考察基地,迄今,已派出了25个国家南极考察队。当前,日本南极考察的规模较大,手段上的现代化程度很  相似文献   

3.
受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的派遣,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肖贻昌和助理研究员陆保仁,分别参加了联邦德国极地研究所和智利极地研究所1984/1985年南极夏季考察。这是他们在南极考察时的部分照片。  相似文献   

4.
应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的邀请,英国南极调查局局长Dick Laws夫妇于1984年5月9日至13日参观访问了海洋二所。 英国是世界上开展南极考察研究较早的国家之一,现在南极设有四个考察站。1983年我国应邀派团赴英进行参观考察,在英期间,南极调查局向我团介绍了南极的情况,并提供了大  相似文献   

5.
由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编辑、海洋出版社公开出版的《南极科学考察论文集》第三集即将出版。该论文集是我国赴南极考察人员与有关科学工作者共同撰写而成,内容以海洋生物  相似文献   

6.
林建平 《海洋科学》1987,11(5):70-71
应澳大利亚南极局的邀请和受我国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的派遣,我参加了澳大利亚南极戴维斯站1985年的越冬考察工作。 戴维斯站建于1957年,位于南极东南部的Vestfold山丘海岸边。Vestfold山丘是18000年前由于地壳的隆起,而使覆盖在上层的冰块移去,因而显露出来。在此山丘中分布着无数  相似文献   

7.
由国家海洋局和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联合召开的我国“首次南大洋考察成果评审会”于1987年3月28日在杭州举行。 来自全国科研和教育等部门的25位专家学者在评审过程中一致认为,我国首次南大洋考察在磷虾生物学及水文状况的研究方面已基本上达到了80年代前期第一次国际南极海洋生物系统及其资源考察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南极研究学术委员会海洋学组和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联合发起召开的“中国第一届南大洋考察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5月24日至28日在杭州召开。 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从事南极、南大洋科学考察和科学研究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有关单位的100多位专家、教授和科学技术人员。中顾委委员、中国南极考察委员会主任武衡、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南极研究学术委员会主任孙鸿烈、国家海洋局副局长、中国南极考察委员会副主任钱志宏、中国海洋学会理事长罗如钰等领导同志出席了会议。浙江省副省长李德葆到会并讲了话。  相似文献   

9.
在举国欢庆我国极地科学考察20周年之际,作为一名6次受派赴南、北极科学考察的中国极地考察队的老队员、中国首次南极越冬考察队队长,我的心情格外激动,20年前远渡重洋、登上冰洲、鏖战风雪、建站升旗、扬我国威的艰辛岁月至今仍历历在目。中国首次南极考察越冬队的八名队员,听从祖国的召唤,南极的需要,义无返顾地坚守在刚建成的、站区条件还十分简陋的长城站,勇克第一冬的重重困难,度过了茫茫极夜的诸多艰辛,圆满地完成了祖国人民赋予我们中国首次南极越冬考察的重任,并于1985年12月7日,安全地回到了祖国。在首都机场受到了国家海洋局、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国家气象局、国家测绘局等部、委、局领导的热烈欢迎和接见。在杭州火车站,又受到了浙江省、杭州市和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领导的热烈欢迎和接见。我们深深感到,这是祖国人民对我们首次南极越冬考察队工作的充分肯定和莫大鞭策。首次南极越冬考察为我国赢得了《南极条约》协商国地位,并从此取得了对国际南极事务的决策权。  相似文献   

10.
应我国南极考察委员会的邀请,以日本国立极地研究所松田达郎教授为团长的访华团一行四人于1983年10月11日访问了我所,介绍了南极的气象、地质、生物和生活等情况.日本对南极的考察活动是从1957年开始的,迄今已有27年的历史.在南极建立了二个考察站,一个是昭和(Syowa)站,另一个是水穗(Mizuho)站.  相似文献   

11.
编者的话     
长城站是我国在南极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1985年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决定组建中国第二次南极考察队,成员40名,来自全国各单位,提出了80多个科考项目,包括天文、高层物理、气象、水文、生物、冰川、地质、地貌、地球物理、测绘和通讯等十多个学科。这是我国派往南极的第一支多学科的考察队,目的旨在对长城站区的自然环境进行综合考察,获得各种自然科学数据,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二次队海洋地质与海洋测绘组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王先兰、宋德康组成,任务是完成长城湾沉积和水深考察。  相似文献   

12.
①浙江美术学院赠送的浮雕“硕果”将 悬挂在中国南极长城站内②中国南极考察队领导接受国家南极 考察委员会授于国旗、邓小平题词 和中国南极长城站站标③上海市少年儿童在码头欢送赴南极 健儿④浙江省委、杭州市委领导与整装待 发的第二海洋所的28名队员合影  相似文献   

13.
《海洋世界》2005,(3):1-1
1984年11月20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编队由上海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码头启航,同年12月26日抵达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的麦克斯韦尔湾。12月31日,南极考察队登上乔治王岛,并举行长城站奠基典礼,第一面五星红旗插上了南极洲。1985年2月20日,中国南极长城站胜利建成,以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主任武衡为团长的代表团出席了长城站落成典礼,  相似文献   

14.
时讯     
南极历程备忘录首踏南极 1984年11月20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编队由上海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码头启航,同年12月26日抵达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的麦克斯韦尔湾。12月31日,南极考察队登上乔治王岛,并举行长城站奠基典礼,第一面五星红旗插上了南极洲。1985年2月20日,中国南极长城站胜利建成,以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主任武衡为团长的代表团出席了长城站落成典礼,乔治王岛上的阿根廷、智利、巴西、苏联、波兰、乌拉圭等国的南极站站长、科学家和美国"公主"号考察船船长等出席了长城站落成典礼。  相似文献   

15.
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研究“八五”计划系统项目之——“南大洋磷虾资源考察与开发利用研究”项目计划讨论会于1991年5月20~21日在青岛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办公室、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和黄海水产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极地研究所、青岛海洋大学等单位的负责同志和专家共25人。  相似文献   

16.
澳大利亚的戴维斯站建于1957年,位于相距中山站大约100千米直线距离的维斯德福尔特丘陵地。在1984年中国独自组织进行南极考察之前,应澳大利亚南极局邀请,并由我国极地考察办公室的前身,即当时的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办公室派遣,中国少数科学家参加了澳大利亚不同南极考察站的越冬考察。其中戴维斯站是接纳我国科学家最多的考察站,前后有8位中国科学家在那里越过冬。根据第21次队考察工作计划的需要,中山站  相似文献   

17.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二十日至一九八五年四月十日,我国首次组队到南极进行了科学考察,胜利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常年科学考察站.这次考察,是国务院于一九八四年六日二十五日正式批准的,因此也叫六·二五编队。由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国家海洋局和海军共同组织实施。主要任务是:一、在南极建立我国第一个科学实验基地,二、进行南大洋科学考察。由南极洲考察队执行第一项任务;由南大洋考察队主要执行第二项任务。由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向阳红十号船  相似文献   

18.
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和国家海洋局联合组织的中国第三次南极考察,已于1987年5月17日胜利地完成了任务。我所水文、地质、生物室和器材处等单位共有5人参加。他们除参加扩建、完善中国南极长城站的中心任务外,还进行了我国首次环球科学考察、南大洋科学考察和试捕磷虾等项目。  相似文献   

19.
去年10月,在智利的“Rodolf Marsh”科学站召开了国际南极资源会议。大会由智利有关单位组织,有13个国家的55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其中有V·Fuchs等著名极地活动家和南极考察委员会的两位前任主席。会议内容涉及南极环境、生物资源、南极矿物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条件,海洋技术在南极应用的前景和最大可能性等问题。加拿大政府科学顾问F·Roots就最后一个问题作了报告。会议论文全部用英文发表。  相似文献   

20.
由地矿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地质科学院极地研究中心组成的地矿部百余人南极和南大洋考察队,业经中国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同意已于10月25日从广州启航,开展南极和南大洋地质科学考察。 考察队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局长、高级工程师王光宇任总指挥。《海洋四号》调查船将对南极半岛北部与南设得兰群岛及其附近海域的地形地貌、海洋沉积、地球物理场、盆地构造及地壳结构等进行地质矿产调查。除在海上调查外,还将以南极中国长城站及外国站为基地,选择4处岛屿作为登陆科学考察点,开展南极洲陆地地质,地球物理综合性考察,此次考察为期5个月,航程达2.7万海里。 中国地质科学院极地研究中心主任、地矿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女地质学家金庆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