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晚更新世末期黄、渤海陆架沙漠化环境的形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未次盛冰期气候寒冷,温度降低,冰川发育,海面下降,黄、渤海陆架全部出露,东海陆架的大部分也裸露成陆,并成为亚洲大陆的一部分。降低了的气温使蒙古高压得到进一步增强,经常给亚洲大陆带来冷而干的气流,吹蚀亚洲内陆,也吹蚀出露了的陆架。根据多年来在陆架地区获得的浅地层剖面仪测量记录,陆架发生沙漠化的证据有:统一海相地层的解体、大面积的混杂堆积、漫长的风蚀基面、休止角型沉积结构以及埋藏沙丘群的发现等。  相似文献   

2.
中国陆架潮流沉积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中国陆架潮流沉积研究新进展全新世以来陆架经历了大规模的海侵,裸露的陆架逐渐被海水淹没,潮流成为浅海最重要和最活跃的海洋动力要素,对海底地貌和沉积的形成发育起了主导作用。它塑造了不同规模的纵向和横向底形,其中冲刷深槽可能是陆架上最大的地形起伏;它驱动了...  相似文献   

3.
黑潮与毗邻陆架海域的碳交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沟通陆架边缘海与开放大洋的北太平洋西边界流,黑潮对毗邻中国陆架海域碳循环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分析总结了黑潮与毗邻陆架海域海水中溶解有机碳(DOC)、颗粒有机碳(POC)、溶解无机碳(DIC)和颗粒无机碳(PIC)分布与交换的现有研究成果。分析表明,黑潮通过表层水涡旋、入侵以及次表层以下水体上涌等形式携碳进入毗邻陆架海域。在黑潮与毗邻陆架海域,DOC和POC的分布受生物活动、水团混合以及沉积物—水界面相互作用的共同影响,表层与陆架水中含量较高,DIC受海水碳酸盐体系平衡影响,表层含量低于底层,在陆架海域与上升流区有高值,PIC含量较低。在台湾东北海域,DOC,POC和DIC由东海陆架海域向黑潮有净输出,输出量分别为2 431×109,1 051×109和21 733×109mol C/a,PIC通过陆架源悬浮颗粒物向黑潮主流输送,通量为1 852×109mol C/a。DOC,POC和PIC由南海经吕宋海峡向黑潮有净输出,输出量分别为2 652×109,1 009×109和230×109mol C/a,但DIC由黑潮向南海有净输出,通量为13 005×109mol C/a。台湾海峡碳循环受黑潮输运的影响,但影响机制及过程至今并不清楚。因此,黑潮与毗邻陆架海域的碳交换过程研究还有若干重大科学问题亟待解决,尚需深入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东海陆架平北地区残留沉积物磁性特征及其油气指示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1994~1995年在东海陆架平北地区获取的370个柱状样,对该区残留沉积物作磁性测试和磁性矿物鉴定,以进行陆架残留沉积物磁性特征与深部油气渗漏关系的研究。磁性测试显示本区存在两种磁性异常,即磁化率异常和饱和等温剩磁异常。根据磁性参数特征和多种矿物的物理学鉴定结果,确定导致本区磁化率异常的矿物为陆源碎屑磁铁矿,导致剩磁异常的矿物为自生或次生铁硫化物胶黄铁矿和磁黄铁矿。证据显示本区剩磁异常是油气渗漏的产物;而磁化率异常则主要指示古滨海砂的分布。由此提出,在本区的油气化探中剩磁参数是有效的化探磁性指标。  相似文献   

5.
中国陆架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本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的陆架地质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90年代以来对于晚第四纪的陆架环境的研究,出现以“陆架沙漠化”为首的一系列最新理论和重大发现。综述和总结了这一领域的最新成就:①末次冰期盛时中国陆架区的环境演变特点;②末次冰期盛时出露的陆架平原上的沙漠化现象、成因及证据;③陆架区海底埋藏黄土的发现与沿岸出露黄土的对比分析及意义。  相似文献   

6.
南海珠江口盆地工程地质分区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援华项目(CPR/85/044)资料撰写的。划分工程地质区及亚区的目的,在于了解区域工程地质条件的共性与差异性,以求在海洋开发中科学地利用和改造自然。本项研究是在大量地质-地球物理-土工测试基础上进行的,工作扎实,内容丰富,资料准确可靠。根据工程地质条件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将珠江口盆地划分为两个大区5个亚区,并研究了各区工程地质特征及主要问题。其中以中陆架混合土亚区工程地质条件最好,外陆架粗粒土亚区工程地质条件较好,上陆坡软土亚区工程地质条件最差,内陆架细粒土亚区和上陆架岩石、礁石亚区工程地质条件较差。本项研究成果为南海海洋开发与总体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又促进了海洋工程地质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东海陆架北部泥质区表层沉积物碳酸盐粒级分布与物源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取自东海陆架北部表层沉积物及黄河、长江河道沉积物样品按1/4Φ或1/2Φ的间隔筛分,分别测定不同粒级中碳酸盐的含量,结果表明东海陆架表层沉积物碳酸盐含量都较高,且在砂、砾级中异常富集,碳酸盐颗粒分布具有分散、多峰的特点;黄河沉积物碳酸盐含量较高,主要分布于细粒级部分,并在细粒部分富集;长江沉积物碳酸盐含量明显低于黄河,分布较均匀,但是由于有淡水钙质生物碎屑的混入导致粗粒级中碳酸盐较为富集。依据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分布及富集特征,结合沉积作用分析,表明济州岛西南泥质区沉积物为黄河、长江物质以及泥质区周边的再悬浮物质三部分的混合产物。  相似文献   

8.
面海西北陆架的海相新统下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汪品先  夏伦煜 《地质学报》1991,65(2):176-187,T001
  相似文献   

9.
陆架可容纳空间对碳酸盐台地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架可容纳空间,沉积物供给及原始沉积表面构形的变化是控制大型碳酸盐台地地层叠置型式的3个主要因素。讨论了这3个变量的影响及其时空分布。  相似文献   

10.
扬子地台晚元古代以来硅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东安 《地质科学》1994,29(1):41-54
在扬子地台通过对晚震旦世-古生代地层中许多硅岩层的主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及组合关系的研究,总结了硅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而讨论硅质的来源和硅岩形成的地质背景及其有利的地球化学条件。  相似文献   

11.
在西班牙大陆边缘的一个地区完成了晚更新世-全新世沉积物地震剖面的层序地层分析,共识别出四类沉积背景:(1)低速沉降斜坡(2)高速沉降(2m/千年)斜坡;(3)大西洋被动边缘“Rria”型地貌;(4)具沉降作用的断层崖地貌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东海陆架EA01孔沉积物常微量元素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以EA01孔为研究对象,运用元素地球化学数据并辅以古生物、矿物等指标探讨东海中陆架北部的地层划分及物质来源。首先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常微量元素垂向变化,发现EA01孔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地层学信息可以作为指示地层和古气候信息的良好指标;同时运用因子分析,La/Yb—Ni/Co—Cr/V三角图和U/Th—(Zr+Hf)/(Al2O3+TiO2)散点图等多种方法分析了EA01孔沉积物的物质来源,认为EA01孔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长江,其物质成分可能部分受到古气候和沉积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4.
大陆边缘海是不同来源、不同性质有机碳沉积和埋藏的主要场所,在全球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东海内陆架接收大量陆源有机碳,并且具有较高的海洋生产力,是研究沉积有机碳来源、输运和埋藏的理想场所,已取得大量研究成果.在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整理的基础上,以沉积学的视角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旨在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  相似文献   

15.
东海陆架第四纪地层层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我局在东海陆架所获得的区域海洋地质和工程地质调查资料,对已有的第四纪地质孔进行统一的第四纪地层划分和对比,建立了东海陆架第四纪地层层序。将第四系四分,从老到新依次为下更新统西湖组、中更新统金鸡山组、上更新统西泠组、全新统海礁组或下全新统鸡骨礁组、中全新统大戟山组、上全新统嵊泗组。  相似文献   

16.
17.
周志澄 《地层学杂志》1995,19(4):250-258
云南永德鱼塘寨石炭-二叠界线剖面沉积连续、化石丰富,可作为滇西地区的代表性剖面,自石洞寺组至草坝山头组底部灰岩可划分出16种主要的碳酸盐微相类型,分别形成于外陆架、中陆架和内陆架环境。  相似文献   

18.
沈浩杰  王先兰 《沉积学报》1999,17(12):782-788
海洋地质调查中,在东海陆架南缘,现今水深115m采到了大块完整的江板状岩石样品。经分析研究其岩石学特征和生物碎屑,生态环境多为潮间、河口或潮下带,与现今水深、生态环境明显不符。由此笔认为,此处的岩石应为海滩不至于立物,属于被淹没的古海滩岩。由海滩岩的化学成分、形成环境及时代、产出地段可知,在晚更新世未次冰期低海面阶段,东海陆架南缘出现过河口滨岸和潮间环境。  相似文献   

19.
东海陆架盆地第三纪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武法东  李培廉 《地质科学》1998,33(2):214-221
东海陆架盆地是建立西太平洋新生代海平面变化的关键地区。本文以层序地层和沉积体系分析为基础,利用微体古生物带化石资料,建立了东海陆架盆地第三系相对精度较高的年代地层格架。通过古生态分析、成因相及特征沉积构造分析和反射地震剖面的海岸上超分析,辅以地球化学参数变化研究,首次编制了东海陆架盆地第三纪海平面变化曲线。自第三纪以来,能识别的长周期二级旋回海平面变化4次,短周期三级旋回变化26次,相对海平面变化幅度在0-150m.分析发现海平面变化具有不对称性,即海侵作用速度大于海退作用速度。与Haq曲线对比也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云南永德鱼塘寨石炭-二叠界线剖面沉积连续、化石丰富,可作为滇西地区的代表性剖面,自石洞寺组至草坝山头组底部灰岩可划分出16种主要的碳酸盐微相类型,分别形成于外陆架、中陆架和内陆架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