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中旬,我区出现了一次大范围的视程障碍现象(有效水平能见度<10.0千米),全区共有46个站记霾、11个站记轻雾、5个站记浮尘,其中有1个站为轻雾转霾、1个站霾转烟幕、2个站霾转浮尘。以地域分布来看,偏西部的站多记轻雾,东部站多记霾。(仅有1站记轻雾、5站记浮尘)。本文就这次全区性天气现象略作探讨,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2.
吴良会 《气象》1981,7(11):18-18
我站地处川西平原,冬半年轻雾很多。在观测中,有时有以下的记录: 观测时间 相对湿度(%) 水平能见度 天气现象 08时 90 5千米 = 14时 55 5千米 ∞ 20时 92 4千米 = 看来,08时和20时记轻雾是正确的,但14时记霾对吗?有的同志认为,在一天中由轻雾转为霾又转为轻雾是不可能的,肯定观测记录有误。但是据该日值班员说,14时观测时空气普遍混浊,暗色远物呈浅兰色,太阳呈土黄色,空气湿度又小,所以记了  相似文献   

3.
轻雾是微小水滴或已湿的吸湿性质粒所构成的灰白色的稀薄雾幕,出现时水平能见度为1.0至10.0千米以内。《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叙述其大致出现的时间为“早晚常见”,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有的观测员到中、下午就转记为霾或其他悬浮物。 中、下午是否会出现轻雾呢?84年,在地面测报检查中,曾发现某站连续几天整天都记轻雾(即天气报、航空报的WW均编10),当时,有的检查员认为:中、下午相对湿度比较小,应记霾。91年12月9、10  相似文献   

4.
中国大陆1951—2005年雾与轻雾的长期变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雾的记录有明确的天气指示意义。通过分析1951—2005年中国大陆743个地面气象站的资料, 对中国大陆雾、轻雾的长期变化趋势有如下认识:我国大陆雾日地理分布基本气候特征呈现东南部多西北部少的特点, 冬半年雾日数多夏半年少。各年代的差异在不同地区不尽一致。西南地区是我国雾日最多的地区,四川盆地一年有雾日20余天;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在冬春季节会出现严重的持续性雾天气。长江以南各省的轻雾日数明显多于长江以北地区,而且1980年代以后轻雾日有明显增加;西南地区是我国轻雾日最多的地区,四川盆地一年有轻雾日100余天。  相似文献   

5.
轻雾是微小水滴或已湿的吸湿性质粒所构成的灰白色的稀薄雾幕,出现时水平能见度为1.0至10.0千米以内。《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叙述其大致出现的时间为“早晚常见”,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有的观测员到中、下午就转记为霾或其他悬浮物。 中、下午是否会出现轻雾呢?84年,在地面测报检查中,曾发现某站连续几天整天都记轻雾(即天气报、航空报的ww均编10),当时,有的检查员认为:中、下午相对湿度比较小,应记霾。91年12月9、10  相似文献   

6.
一般来说,在各个季节,轻雾的产生所要求的湿度条件和影响的能见度并不完全一样,但却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我对60个轻雾个例按冬半年和夏半年分别作了统计(表1)。由上表可见,冬半年轻雾生成时,相对湿度一般在65—85%之间,能见度在5.0—10.0千米之内;夏半年轻雾生成时相对湿度一般>90%,能见度在1.0—7.0千米之内。在实际工作中,只要了解了一些天气现象的相互关系和规律,就比较容易对错误的  相似文献   

7.
谈刚毅 《气象》1981,7(6):26-26
在一些地区,随着工矿企业的发展,出现烟幕的次数增多。于是出现了一些地区观测规范中没有具体说明的业务技术问题;例如,烟幕与轻雾能否同时记录,即其中之一。现举例如下。 1980年1月18日02—08时本站的北、东、南三个方向有较浓的烟幕和轻雾混杂在一起,能见度O.8千米。而在无烟幕的西方,仅有轻雾,能见度在4.0—5.O千米之间。其他气象要素情况为:02—08时静风,  相似文献   

8.
南宁轻雾较多,但霾不甚多。统计南宁1970──80年的11年资料,轻雾共出现1353天,霾241天,轻雾是霾的4.6倍。轻雾和霾最多出现在12月,年平均分别为18.2天和6.7天。最少出现在7月,年平均为2.9天和0.1天。 南宁的轻雾,常是出现在稳定的天气形势下,天气晴朗,由于夜间经辐射冷却使低层湿空气达到饱和而生成的。它的厚度,一般是几十公尺。浓度分布,在测站的东面浓于其他方向。因为在东面有南湖和多鱼塘,水汽比较充沛。所以有轻雾时测站东面的能见度差于其他方向。生成时间多数是在清晨日出前。日出后随温度升高轻雾便逐渐消散。另在阴天或雨后,有时也会有轻雾出  相似文献   

9.
李英  葛勇 《陕西气象》2000,(6):31-31
户县机场处于南山、沣河、涝河及村庄的团团包围之中 ,湿度大 ,由于老百姓的烧饭等形成了比较广泛的烟源。因此 ,轻雾、霾和烟是影响户县能见度的主要天气现象 ,难以辨认。1  3种天气现象的形成及特点轻雾是由大量的水滴和冰晶浮游在近地面空气层中致使水平能见度小于 1 0 km的现象。从形成的原因看 ,可以分为辐射轻雾、平流轻雾和阴天或多云天气的云层下轻雾。辐射轻雾是由于辐射冷却降温而形成的 ,它的厚度几米到几十米厚 ,少数可以超过百米。形成条件是 :晴朗少云的夜晚 ;充沛的水汽 ;微风 (1~ 3m/s) ;大气层结稳定。辐射轻雾的特点为 …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德州市11个测站1966-2009霾日资料分析得出:全市霾日呈增加趋势,气候变化率为13.1天/10年,90年代末-21世纪,增加趋势更为明显;空间分布显示:德州霾日出现最多,44年里出现501天,其中1998-2009年出现450天。平原站44年里仅出现11天。禹城站1998-2009年仅出现3天,由此可以得出:霾日出现明显市区多于县站;部分台站对霾有错记或漏记现象,通过对霾出现最多的德州站2000-2009年资料统计,发现霾和轻雾在同一日出现次数占总日数的71%,由此得出:霾与轻雾之间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这就是霾与轻雾容易混淆的原因所在,并提出判断要点。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霾观测判识标准定量化对雾霾观测记录的影响,选取2006—2012年湖北省18个基准站、基本站和一般站三类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的资料,对已记录和按照相对湿度判识标准统计的雾、轻雾和霾天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判识标准定量化将使霾的观测记录明显增多,轻雾和雾观测记录略有减少,霾和轻雾观测记录将更趋合理,就湖北省而言,相对湿度在80%~95%之间,应以轻雾和雾为主;通过定时观测时次的能见度、相对湿度,以及日天气现象记录,可以得到历年按照相对湿度判识标准统计的霾和轻雾天数,实现对历史资料序列的订正,形成判识标准改变前后均一化的月年资料序列。判识标准定量化后,不能机械的硬套判识指标,观测员仍需熟练掌握轻雾和霾以及其他视程障碍现象的成因和特征,避免相对湿度在霾观测判识标准上下波动、轻雾处于消散过程阶段,轻雾与霾的频繁转记。  相似文献   

12.
根据《规范》可知,下雨时能见度在1.0~10.0千米内不一定非记轻雾不可,因使能见度小于10.0千米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浓密或大的降水影响。有的观测员则理解为,只要在下雨,就可以不记轻雾,这是不对的。众所周知,轻雾是空气中水汽凝结而成的稀薄的雾.出现时,能见度为1.0~10.0干米以内。且气层稳定,空气较潮湿.空气中水汽的凝结才是形成轻雾的主要原因.下雨时,南水可在空中或地面蒸发,使空气湿度增大,从而凝结形成轻雾,这和浓密或大的降水影响能见度是有根本区别的.因此,雨和轻雾并不矛盾,可以相互并存的.况且往往轻雾在…  相似文献   

13.
《贵州气象》2004,28(5):7-7
雾是近地面微细水滴或冰晶附着在大量的悬浮颗粒上形成的集合体。用能见度作为区分雾、轻雾、霾等天气的尺度,能见度降到1千米以下时称为雾,能见度在1~10千米称为轻雾超过10千米成为霭。霾是悬浮在空气中的大量微小尘粒、  相似文献   

14.
呼和浩特市雾的分布特征及对人体的危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呼和浩特本站1960—2009年共50年每天的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出现雾、轻雾时的水平能见度、相对湿度、风速和风向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到:(1)呼和浩特市绝大部分雾出现在后半夜到上午,属辐射雾;(2)呼和浩特市50年来出现了192次轻雾,年均3.8次,出现了40次雾,年均0.8次,能见度在500m以下的雾出现了20次,年均0.4次;2000年以后,轻雾、雾总次数呈上升趋势;(3)出现轻雾最多的月份是3月,次多是10月,2月最少;总的来看,冬季和夏季出现次数较少,秋季和春季较多;(4)出现雾和轻雾时绝大部分当天或前一天有降水,相对湿度大于80%,风速小于2.0 m.s-1,大部分为静风或偏南风;(5)出现雾时影响了农作物生长,对交通运输业造成很大影响,对身体健康非常有害。  相似文献   

15.
该记轻雾还是烟幕199。1年9月16、17日两天傍晚20时左右,在我站周围出现烟幕,范围大约20km左右,走在街上能感到烟熏的味道,水平有效能见度<10.ohm。但唯一有疑问的是湿度较大,两天20h相对湿度均在75%以上。为此,我站引起争论,有的主张...  相似文献   

16.
近34年青海省雾霾天气空间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80-2013年青海省50个站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青海省近34年雾、霾、轻雾出现各站的日数和频次数。结果表明,青海省霾天气主要分布在海西、海北、海南、玉树西北部(曲麻莱、治多)、果洛北部(玛多、玛沁),整体呈西北部地区偏多,东部农业区最少;青海省东北部、东南部、西南部等年降水量相对较多的区域,是雾、轻雾集中出现的区域,霾天气出现最多的区域是年降水量相对较少的区域,也是雾、轻雾出现最少的区域。  相似文献   

17.
王育东  陈华达 《气象》1981,7(4):34-34
地面规范上对轻雾、烟幕和霾的定义的规定是清楚的。但是许多同志对这些定义的理解可能并不一致。拿我站来说,传统的概念是:既然轻雾是由微小水滴  相似文献   

18.
天津雾和霾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的对比评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适应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调整方向,提高新型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的质量及可用性,研究中对天津地区10个地面气象站1951—2014年历年2月人工观测及2014年2月自动观测和人工观测的轻雾、雾、霾现象进行对比评估。结果表明:天津地区历年2月轻雾的平均日数为10 d,雾和霾均为2 d,轻雾和霾同期出现的日数占有天气现象的7.4%,而雾和霾同期出现日数仅占0.7%;平行观测期的对比分析得到人工观测轻雾日数比自动观测多11 d,雾日数和霾日数均比自动观测少6 d,其中,轻雾和雾的判别差异集中出现在每日08:00(北京时,下同),霾则基本出现在每日08:00,14:00,17:00,20:00;通过对比自动观测和人工观测的能见度数据发现,二者相对偏差达25.1%,能见度小于15.0 km时,自动观测的能见度有60%~76%数值偏小,特别是08:00和20:00, 因此,在相对湿度满足条件的情况下,能见度的判别误差是导致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轻雾、雾、霾现象判别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对轻雾、烟幕和霾已有明确的定义 ,可是有些观测员对这些现象的定义理解并不准确 ,一般有个习惯性认识 :轻雾是由微小水滴等构成的 ,出现轻雾时湿度一定要大 ;而烟幕和霾是干物质构成的 ,出现时湿度要小。于是就只以湿度大小作为辨别轻雾与霾或烟幕的标准。有的站为了避免争议 ,甚至规定了一个标准 :相对湿度大于 70 %时记轻雾 ;当已记录有轻雾 ,在湿度降到 70 %以下且水平能见度小于 10 .0km时 ,则转记为烟幕或霾。轻雾、烟幕和霾这 3种天气现象的辨认 ,应根据成因、颜色及天气条件、较易出现的时间、现象的连续等综…  相似文献   

20.
李兴旺 《气象》1980,6(12):18-18
对雾的消散过程的记载,我站长期以来是在雾的终止时间后面,紧跟着记一个轻雾符号。这是基于下面的想法形成的:雾是由初生阶段的稀薄雾幕(轻雾)逐渐变浓,形成雾。之后又逐渐变稀薄,成为轻雾,最后完全消散。据了解,另外有些站也有这种习惯性的记录方法。其实,上述情况只是雾的生消过程的一种形式。但久而久之,就把这种形式固定化,当作唯一的形式,记载上也就千篇一律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