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半球副高带的长期变化(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前言 近两年我们就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以下称副高带)长期变化的基本规律进行了分析。在这里介绍的是这一工作的初步结果。 绕球的北半球副高带是大气环流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它对于副热带及邻近地区的天气气候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在副高带盘据的大部分地区,是降水少、天气干热的干旱和半干旱区,世界上几个有名的大沙漠,如撒哈拉沙漠,中亚西亚沙漠等正是处于副热带区。由于海陆分布、地形等原因,北半球副高带常常分裂成几个单体,在对流层中部主要有太平洋高压、大西洋高压、北非高压等,其中太平洋高压对我国天气气候的影响尤为重要。所以以往对西太平洋副高的研究较多,而对整个副高带的分析却较少。 天气实践和大气环流理论研究表明,作为一个环  相似文献   

2.
符淙斌  苏炳凯 《气象》1980,6(6):22-23
五、赤道低压与副高长期变化 与环球的副高带相配合的赤道附近的低压槽是热带大气环流的另一个重要成员,它与流场上的赤道辐合带大致相当,具有强烈的对流活动和丰富的降水,是大气中潜热释放的一个集中地区,通常位于经向平均哈特莱环流的上升分支附近。赤道低压区的强度变化可以通过热量和动量的输送过程影响其他地区的天气和气候。  相似文献   

3.
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是大气环流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它对于地球各地天气气候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本文通过人机结合,对整个北半球总体和各不同区域的副高的面积指数与我省不同天气区域的汛期降水进行相关筛选,得出1月份北美大西洋副高为我省汛期降水的最佳副高因子。浙北片和浙西南片的汛期降水具有同一最佳相关区——北美副高,而浙东南片汛期降水最佳相关区为北美大西洋副高。北美大西洋副高变化具有它的特殊性。早期工作指出,北美大陆似乎存在一种使副高首先在北美发生跳跃式北上的激发性扰源,跳跃发生后向东西两个方向传播。近年来的一些工作指出,北半球副热带环流的长期变化中,北美大西洋副高具有特殊作用,它似乎可以作为北半球副高带调整的一个大扰动源,在低频过程中是向西传递,在高频过程中则主要是向东传递,两者结合起来实现北半球副高带的调整。因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湖南2013-2018年夏秋季天气过程,将影响湖南的天气分为5个类型:热带低压型、副高边缘型、东风带系统型、高空低槽型和中低层切变型,针对不同天气类型开展人工影响天气模式预报对比检验。结果表明,GRAPES_CAMS模式预报效果较好,MM5_CAMS模式预报效果稍差;暴雨以上降水量级预报偏差明显;高空低槽型、中低层切变型天气过程预报较好,热带低压型、副高边缘型的中小尺度天气过程预报存在偏差。  相似文献   

5.
全球大气环流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基本上为纬向的行星风系,通过经向的能量,动量和其他物理量的输送,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天气实践表明,副高带及其位于其北侧的西风带之间有密切联系,后者是影响副高长期变化的主要环流因子。  相似文献   

6.
一、思路新疆大降水大多数出现在夏季,并且是由大尺度天气系统的演变造成的.南亚高压的东西振荡、伊朗副高的非周期性南北振荡、副热带西南急流的演变以及东部阻塞形势的建立,对新疆大降水天气过程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南疆大降水大部分出现在南亚高压呈双体型,其中心分别位于伊朗高原上空和青藏高原东部上空;伊朗副高非周期性南北振荡、副热带大槽控制南疆到高原、东部  相似文献   

7.
陈兴芳 《大气科学》1980,4(3):276-280
一、副高的周期变化及其秋季转换特点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的长期天气过程也与短期过程一样,有着一定的周期变化特点。这在500毫巴月平均副高面积指数的距平累积曲线上(见图1)可以有比较清晰的反映,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平均为3—4年的周期,即副高面积指数在一段  相似文献   

8.
山东地处欧亚大陆的东端,东临太平洋。夏季热带、付热带天气系统对我省天气影响较大,其中付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是影响我省天气的主要系统之一。本文就夏季副高的活动与山东夏季降水的关系及其长期预报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ENSO现象和火山爆发对我国东部雨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群 《应用气象学报》1989,4(3):283-290
ENSO现象对夏季我国天气有重要影响。当南方涛动(SO)偏弱并出现ENSO现象时,通过增强的Hadley环流的作用,它一般会使夏季西太平洋副高偏强西伸;同时,副高脊线和北侧的季风雨带位置除受到南方涛动指数(SOI)影响外,还受到平流层火山云影响即以晴空太阳直接辐射量(S)为表征的作用。由于S有显著年际振荡,我国盛夏季风雨带的位置可以有相当的差异。根据分析,作了1983、1987年夏季多雨的预报。  相似文献   

10.
2003年夏季异常天气与西太副高和南亚高压演变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27,自引:13,他引:14  
通过入梅前后东亚环流与多年平均的对比,表明2003年夏季我国东部旱涝分明、长江以南高温少雨、淮河流域持续多雨、强降水过程频繁等特点是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下称西太副高)活动特征有关。该年副高偏强、位置异常偏西,垂直结构呈现较强的动力性特征,即低层为辐散下沉运动、高层为辐合,脊线随高度向北倾斜。副高西北侧的梅雨锋区强,且风切变明显。动力和热力诊断结果表明,200 hPa南亚高压脊线以北东传的负涡度平流产生的辐合下沉运动,有利于对流层中下层副高的加强西伸。500 hPa副高西北侧的雨带位置与对流层上层副热带急流的位置和东伸的南亚高压对应。高层西风带和南亚高压的动力作用也会引发副高短期的东西振荡。降水区对流层高层产生的潜热释放,使副高西北侧加热率垂直方向的非均匀分布增加,导致了副高加强西进。热带天气系统的活动,对副高维持和加强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正是西风带、副热带和热带系统相互作用,动力和热力因素的综合影响,造成了该年副高及其所带来的天气异常。  相似文献   

11.
许以平  苏炳凯 《气象》1980,6(7):19-21
七、副高与上海春、夏、秋雨的关系 北半球副高带的长期变化,特别是太平洋副高的变化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天气气候有着显著的影响,这里以上海为例,说明它与长江下游地区旱涝的关系。 上海的雨量,特别是春雨、夏雨,基本上可以代表长江下游地区。我们计算了春季、夏季上海和南京、杭州等地雨量的相关系数,信度均达0.01。  相似文献   

12.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中国天气的影响尤为国内外气象工作者所关注,特别是在夏季,西太平洋副高脊线南北移动的变化与中国东部雨带的南北移动、热带西太平洋台风的移动路径有非常重要的关系。该文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1951年1月至2006年12月期间的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位置资料,初步研究西太平洋副高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计算逐年6—8月的平均副高脊线位置并用小波变换方法研究其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研究发现,中国降水带的南北移动与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活动相一致,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位置变化存在多时间尺度特征。除季节性变化外,脊线的位置存在2~4 a和8~12 a左右的准周期振荡以及更长时间的年代际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利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强度的长期变化规律,对远期某种天气趋势作出预报,目前已有不少研究成果。副高这种规律性的长期变化,为远期的天气趋势预报,提供了一定的大型环流背景,在实际的预报工作中,为不少人所重视。  相似文献   

14.
利用NCEP/NCAR 1 000~10 hPa 2.5 (×2.5 (的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东西进退相关系的热带对流层上空东风带扰动(简称EV)的结构和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西太副高与其南侧的东风带扰动存在同时西进的过程,当西太副高南、北两侧的东、西风带上的扰动在相向运动中抵达同一经度上时,西太副高出现异常东退.热带对流层上空东风带扰动为中高层天气系统,它从对流层中层伸展到50 hPa高度附近,在200 hPa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在热力场上表现出"上暖强下冷弱"的垂直分布特征;在西太副高东退时,东风带扰动东西侧的辐散效应和垂直运动的性质发生了显著变化,东风带扰动中心附近的垂直速度场出现从上升运动到向下下沉运动转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初夏西太平洋副高南北位置长期变化的成因及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月平均高度场和海温场资料,通过统计相关分析,探讨了初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北位置长期变化的规律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初夏副高南北位置存在着11年左右和3-5年的准周期振荡,这种周期变化分别与太阳活动、海洋下垫面和对流层上部位势高度场类似的周期振荡相吻合。太阳黑子高值年、赤道东太平洋暖水期、热带中东太平洋对流层上部位势高度偏高阶段,初夏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南,反之偏北。最后建立了6月份副高脊线的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16.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盛夏十场沙尘暴综合分析与预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盛夏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十场沙尘暴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中小尺度型”作为对前人沙尘暴天气学分型的补充,把这十场沙尘暴分为冷空气翻册型,锋前热低压型,中小尺度型三类。认为对流层顶部存在南亚高压双体型长维持和中亚地区副热带超长波大槽长维持的大尺度五流背影,在此期间又存在伊副高的南北振荡和青藏高压的东西振荡,使得天气尺度影响系统以及中小尺度系统一次接一次地影响南疆,是1996年盛夏沙漠地区沙尘暴天  相似文献   

17.
1992年的梅雨     
进入6月中旬,我省降水过程明显增多,强度增大,梅雨开始.6月下旬至7月上旬,沿江江南维持一条弱的切变线,出现了连续低温和弱降水天气.7月上旬后期到中旬末,副高时强时弱,降水分布不均匀,多发生雷阵雨或大风、冰雹天气;鄂北、鄂西常处在副高边缘辐合带内,降水明显,并有几次中等强度以上的降水或强对流天气.7月下旬初,副高跳到27°N附近,梅雨结束.因此,今年我省梅雨期虽长,但强降水过程少,梅雨量大部正常,渍涝轻缓,范围窄小,江河湖库无严重汛情,局部出现的灾害性天气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一定损失.一、梅雨期较长,但大范围强降水过程少今年,梅雨期长达39天(6月13日~7月21日),比历年平均延长了8天,是建国以来依次排列  相似文献   

18.
初夏西太平洋副高南北位置长期变化的成因及预报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利用月平均高度场和海温场资料,通过统计相关分析,探讨了初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北位置长期变化的规律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初夏副高南北位置存在着11年左右和3-5年的准周期振荡,这种周期变化分别与太阳活动、海洋下垫面和对流层上部位势高度场类似的周期振荡相吻合。太阳黑子高值年、赤道东太平洋暖水期、热带中东太平洋对流层上部位势高度偏高阶段,初夏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南,反之偏北。最后建立了6月份副高脊线的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19.
江丽俐 《浙江气象》2010,31(3):14-18
通过实测降水资料和NCEP/NCAR提供的逐日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夏季浙江省连阴雨天气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和动力热力学结构进行诊断分析,并与气候同期环流形势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此次夏季持续阴雨天气发生持续性时间长,累计雨量大,期间短时强降水和雷暴天气频繁发生,强降水日数多,气温持续偏低,均为历史同期罕见;(2)极涡强度较气候平均明显偏强,冷空气活动频繁,60°E附近的乌拉尔山地区不断有低槽东移,携带冷空气南下,而副高位置偏南偏东,强度偏弱,有利于冷暖空气在浙江省频繁交汇,维持长期低温阴雨天气;(3)连阴雨期间,长江中下游地区一直有较大水汽通量存在,副高西侧偏南气流为浙江省输送充足的水汽,假相当位温密集带主要位于江苏省和浙江北部一带,密集带南侧的浙江省是假相当位温高值区。  相似文献   

20.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气候振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1951—1984年逐月副高面积指数和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温度资料,研究了副高的长期变化特征及其与海面温度和太阳活动的关系。发现:副高的强弱有明显的阶段性和3.2、3.8、11.3和22.5年的周期性,周期的长度随着阶段的转变而变化;副高的3—4年振荡主要受海面温度的支配,在副高由弱转强时,海温的变化在先,副高由强转弱时,海温的变化在后;副高的11.3年和22.5年的周期可能受太阳活动的影响,副高阶段的转折年份大都在太阳黑子11年周期的极值年前后,而且在太阳活动奇数周期中副高偏强,偶数周期中副高偏弱。这些结果为副高的气候预报提供了某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