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绍绪 《地震》1992,(5):29-34
本文在重新审查了1979—1989年河北省内全部及邻区个别台站的地形变、水化学、深井水位、地电、地应力等定点前兆观测资料以后,发现异常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是复杂的,各种单项手段的异常与地震没有确定的对应关系,但似乎可以看出在河北省及其邻近地区M_s≥4.8地震前数月,异常有一个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过程。按各单项手段对应地震的评分值R作带权平均合成,发现在M_s4.8以上地震之前,合成量有一个逐步上升过程,地震发生在峰值后70天之内。对合成量进行积分,其积分值与震级呈线性关系,据此可以估计未来的震级。此方法对应地震的比例为90.9%,预报效能R值为0.81。  相似文献   

2.
油井动态显示地震前兆异常的物理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3.
这次地震前震中附近地区的地震活动随时间呈波浪式起伏,形成了小震条带,出现了小震群;地下水异常非常强烈;地形变异常也观测到了。分析发现:前兆不是沿断裂带分布,而主要是于近震中的破裂面法线方向;可用IPE模式解释一前兆现象。  相似文献   

4.
吴富春  曾鸣 《地震》1989,(3):52-57
前兆观测中的噪声问题,不仅存在于单点单手段的前兆观测中,而且还存在于有多点多手段的前兆台网中。在一个前兆台网里,一般都会有百分之几的观测点项出现异常而其后并无地震发生,这即为前兆台网中的异常本底问题。而这些异常并不是由于观测仪器和外界干扰等原因所造成的。 前兆台网中的异常本底,可能是由于地壳中局部介质的应力积累、调整和释放这样一个无震过程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5.
6.
苍山4.4级地震与相公庄水准短临前兆异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杰  陈强 《地震学刊》1992,(3):8-13
  相似文献   

7.
判定地应力异常的一种方法1引言当前在地应力观测分析工作中,普遍使用对电感原始测值曲线划定基线,从而确定异常的方法。用这种方法确定的异常与一些大地震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但从定量的角度分析,此方法尚有一定的不足之处。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判定地应力异常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震前电磁波异常观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了张掖地区电磁波观测点观测到的几次地震前的电磁波异常。这些异常一般出现在震前几小时、几天至十几天,信号一般呈低频扰动或频率稍高的连续双向强脉冲型。观测结果表明,电磁波异常可以作为一种地震的短临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9.
前兆观测异常数据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借鉴数据挖掘中的算法,本文设计了一种前兆时序模式表示方法,利用该方法可以快速检测数据序列中大幅突跳、阶跃等比较明显的异常数据。实际观测数据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于大量数据的异常检测效率很高,对前兆数据的预处理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地震前兆观测仪器标定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标定工作,在地震前兆观测仪器的研究,使用及所得数据的处理中均已成为一个不可少的环节,但缺少有关标定问题的基石性研究和讨论。本文就标定的定义、种类、目的、要求、存在的问题等做一粗线的讨论,以期今后加强这一工作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文安5.1级地震前的一些前兆异常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6年7月4日文安5.1级地震前,保定流动测量队很多前兆监测手段都有前兆异常显示.该文对这些异常进行总结,同时分析其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2.
李利波  付虹  李琼  何德强 《地震》2019,39(3):115-126
以鲁甸MS6.5地震震中附近的鲁甸大坪子泉水氡、 水质观测资料为基础, 通过对其地震前后的异常特征进行差异性对比, 分析认为震前地震活动丛集, 水氡、 水质异常持续时间较长, 幅度较大, 表现为破年变异常现象; 震后为小震群弱活动, 水氡、 水质异常幅度相对较小, 持续时间较短, 多次出现同步转折, 表现为介质弱化区的前兆异常特征。 从水样测试结果, GNSS位移观测资料、 GPS时间序列曲线及地震活动性等方面分析了鲁甸水氡、 水质的异常机理, 认为鲁甸的水质离子组分群体异常, 与区域的变形活动有关, 局部应力的不断积累, 加剧了地下深部物质活动及构造活动; 近期的同步转折现象属于介质弱化区应力调整状态下的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13.
陈立德  付虹  张翔  胡小静 《地震研究》2019,(1):1-10,I0001
简述弹性回跳学说、板块构造模型及岩浆活动型地震等地震力学成因的现有观点,并对其进行了讨论。通过分析唐山震区的壳幔深部结构、前兆异常时空演化等资料,进一步论证了唐山地震力学成因为岩浆活动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对唐山地震前兆机理进行了研究,指出岩浆活动既是该地震发生的成因,也是各类前兆异常的成因,它们是岩浆活动这枚硬币的两面。最后指出只有正确认识地震和前兆的成因,才有可能用前兆资料对地震三要素做出较好的预报。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地震前兆台网主要问题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十五”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建设,中国地震前兆台网的建设和运行维护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文从观测、运行和服务等几个方面对中国地震前兆台网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进行了全面分析总结,提出了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以供今后前兆台网建设时参考。  相似文献   

15.
张希  李瑞莎  唐红涛  贾鹏 《地震研究》2012,35(1):1-5,157
1998年张北6.2级地震前,山西、河北及其附近地区出现的定点形变、流体前兆异常,具有随时间推移从震区外围大范围区域向震区附近迁移、集中的趋势特性.通过构建异常信号传播函数,借助网格搜索—拟牛顿最小二乘法反演汇聚区域即推测可能的地震危险区,所得汇聚区域边缘距实际震中仅25 ~51 km、汇聚时刻与发震时刻仅差数天,且震前中短期阶段汇聚速度加快.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三个震例的分析,笔者得到了周至台地电阻率观测在地震发生前出现的一些异常变化。其具体表现为:1在汶川地震发生前,周至台地电阻率观测在三个测向的日均值都呈缓慢下降,幅度为1.0%—3.9%,从异常变化出现至发震的时间间隔为1月左右。2在芦山地震和岷县漳县地震发生前,从2011年9月开始,周至台地电阻率观测在三个测向的日均值都呈显著下降且幅度较大。其中,芦山地震发生在异常变化恢复(上升)的过程中,从出现异常到发震的间隔为16个月;而岷县漳县地震也发生在异常恢复(上升)的过程中,但从异常出现到发震的间隔为19个月。表明周至台地电阻率观测能较好地反映出地震的前兆信息,具有一定的映震能力,这对陕西及相邻地区的地震监测和预报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2007年7月20日新疆特克斯5.9级地震的基本参数、震源机制解、地震序列特征、震源参数、发震构造和局部构造应力场等;分析了震前周围台站地震波参数的变化和部分地震学前兆异常特征。研究认为,特克斯5.9级地震发生在伊犁盆地南缘具有强构造运动背景的高应力少震区,是那拉提断裂发生左旋走滑错动所致,为一次孤立型的地震事件。震前观察到震中附近P波与S波振幅比的变化。震前震中周围地区曾出现4级地震围空、2级地震带状图像,震前5个月内北天山震群活跃,震前2个月地震窗出现异常。  相似文献   

18.
张小涛  宋治平  李纲 《中国地震》2018,34(4):772-780
以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S7.0地震震中为中心,对震前不同震中距前兆异常的时空演化过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震中距100km范围内无前兆异常,前兆异常主要分布在震中距100~500km范围内。震前2年新增前兆异常开始逐渐增多;不同震中距范围内的新增异常测项所占比例在震前1.5年左右达到最大,在震前又降低。在震中距300km范围内的异常测项所占比例相对较高。前兆异常时空演化过程存在3个不同的变化阶段,即α阶段(前兆异常的早期阶段,包括α_1和α_2,震前1000天以上)的异常主要分布在震中东北方向和西南方向,异常具有向外扩展的特征;β阶段(前兆异常的中期阶段,震前500~1000天)的异常表现为大范围出现异常;γ阶段(前兆异常的短期阶段,包括γ_1和γ_2,震前500天内)的异常分布在震中的东北方向,表现为远源区的异常向震中收缩过程(γ_1)和近源区的异常向外扩展的过程(γ_2)。通过与其他震例对比分析发现,前兆异常的3个阶段现象可能是大震前的共性特征,大震前前兆异常的显著增加对发震时间的预测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地震前兆观测系统综合开发应用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五”数字化观测网络项目完成后,我国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的观测网络体系,前兆信息的汇集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对前兆信息进行开发应用使其满足“资源共享”的发展需求是目前的工作重点。本文就前兆观测系统在应用开发中所面对的用户进行了分类,提出了前兆系统开发中的两种应用模式,并探讨了综合信息应用、前兆信息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实时数据应用、海量数据挖掘应用等今后应该重点关注的前兆信息应用类型。同时,给出了进行前兆信息系统开发的结构模型以及在新系统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study, a number of typical precursory anomalies recorded by stations in Qinghai, Gansu, Sichuan, Xinjiang, Ningxia, Hebei and Shaanxi provinc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before the M_S8.1 earthquake in the west of Kunlun Mountains Pass are collected and checked.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s of earthquake cases in China, the criteria of the precursory anomalies are determined, and 53 distinguish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anomalies before the M_S8.1 earthquake are analyzed, with results showing a very large earthquake affected area. The precursory anomalies recorded by instruments were 2900 km away from the epicenter, and according to the study in this paper, reached 2100 km away. 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the anomalies present characteristics of long duration, multi-measurement items and large-amplitude variation. The authors believe that in large earthquake monitoring,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variation of data over a large area, ranging up to thousands kilometers, with much denser earthquake observation network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