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皇岛32-6油田是渤海湾亿吨级的大型整装河流相稠油油田,初期采用大井距、稀井网、一套层系多层合采的开发模式,导致油田在进入中高含水期后,逐步暴露出层间、层内和平面的三大矛盾,油井产量快速递减,亟需进行开发调整。鉴于海上油田开发的特殊性,陆上已有的开发调整模式无法直接应用到海上油田。针对该油田地质特征和开发特点,提出了适合海上河流相稠油油田中高含水期后水平井细分层系开发模式,实现了海上河流相油田的高效开发,研究形成了多层合采层间干扰系数定量表征技术,层系重组、井网重构和水平井挖潜有机结合的立体挖潜技术,实现了海上河流相油田高效开发新模式,油田采油速度提高了2.6倍,采收率提高了12.8%,高含水期开发效果得到了明显改善,为类似油田开发调整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2.
油田进入开发后期,调整挖潜的重点集中在低渗爱的低含水层位,这些动用差的储层主要是由于层间干扰所致。在油田开发过程中,油藏工程师非常重视储层物性的非均质及其对油藏采收率的影响,而对层间不同含不率引起的干扰现象重视不够,笔者从理论到现场分析探讨了含水率差异引起的层间干扰问题,以指导油田高含水开发期的调整,挖掘潜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罗马什金油田为例说明了生产层(如泥盆纪陆源油层)地质条件复杂性需要采取多阶段开发设计,以运用全部储量、进而提高采收率。还指出,新的提高采收率方法既要求现有开发方案更为详细,又要求重新做大量工作,在市场行情影响下,要提高油田开发效果,需要对有些方案的措施作重新评估。  相似文献   

4.
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储层参数发生了变化。用传统的解释方法计算渗透率很难达到理想的精度。作者提出利用储层流体流动单元流动带指标反算渗透率的方法,并应用于辽河油田欢26断块高含水油田储层评价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5.
赵万优  马乔  何书梅  杨波 《新疆地质》2006,24(2):218-220
以解决非均质油藏高含水期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目的,以非均质油藏——板北注水开发区为例,在总结该类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其潜力类型基础上,针对油藏各类潜力的分布特点及其受控因素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调整挖潜方法,数值模拟及实际实施结果表明,这些方法的实施可明显改善油藏开发效果,提高非均质油藏最终采收率。  相似文献   

6.
特低渗透油田Ⅳ类储量注水开发的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留仁 《西北地质》2000,33(2):27-31
低渗透油田开发周期长,开采难度大,靠自然能量开采,开发水平低,为提高产能和采收率,本文以安塞油田坪桥区特低渗透油田Ⅳ类储量为例,对特低渗透油田的注水开发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注水开发明显好于自然衰竭式开采,其采收率可达到24%~29%。  相似文献   

7.
综合利用岩心分析、测井及动态开发资料研究了扶余油田西一、二区北的剩余油分布规律,所研制的油田中、高含水期确定小层剩余油分布图,解决了油田开发中的动态预测小层剩余油分布的难题,并且对1982年和1992年底的剩余油分布规律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介绍了储层流动单元的概念和分类方法,以及应用储层流动单元研究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及其分布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做法.岩心数据表明,流动单元与剩余油饱和度之间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基于流动带指标可定量计算剩余油饱和度.不同的沉积微相,其流动单元的组合形式也不同.流动单元的分布可用来表征平面渗流能力的差异和剩余油的分布.分别将以储层流体流动单元研究为核心的一套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应用于扇三角洲相和河流相储层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中,取得了良好的地质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
李龙龙  夏晓冬  高滔  张锴卓 《新疆地质》2019,(3):I0003-I0003
石油天然气作为优质能源、化工原料及战略物资,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其储量及自主产能始终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国内不少油田多进入后期生产开发,复杂地质条件的油气藏相继增多,高含水油田的出现也更频繁,这愈加需要完善的油气田开发理论及更先进的科学技术,针对高含水油藏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孤岛油田高含水期储油层物理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孤岛油田馆陶组细粒砂岩储层表现为粗孔大喉高渗特点,储层孔隙结构分6种类型。砂岩中土矿物以伊/蒙混层(I/S)和高岭石(K)为主,储层存在速敏和水敏现象,油田特高含水期与开发初期、中高含水期比较,砂岩渗透率成倍增加;泥质含量和束缚水含量明显降低。受河流沉积相带的控制,4种河道微相单元储层物理特征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11.
刘振坤  陈飞  范洪军 《江苏地质》2021,45(2):177-188
海上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复杂,优势渗流通道砂体与隔夹层分布特征决定了剩余油分布,是剩余油主控地质因素。如何准确刻画与表征储层内部的优势渗流通道砂体及隔夹层,明确剩余油分布特征,认清油田调整挖潜的剩余潜力,是油藏描述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南海珠江口盆地西江油田(XJ油田)高含水期面临的优势渗流通道砂体认识不清以及隔夹层分布难以刻画的地质问题,探讨形成海相砂岩油田高含水期精细油藏描述的关键技术。基于“差异放大”理念的精细地层细分与对比技术,解决了精细地层格架建立困难的问题;“波形与属性结合”的优势砂体刻画技术明确了储层砂体的分布范围与空间叠置关系,为识别优势渗流通道砂体与认识渗流特征提供依据;“非均质性分级表征”的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将储层内部控制剩余油分布的优势渗流通道砂体、隔夹层、储层渗流差异表征在地质模型中。在精细地质模型及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定量表征剩余油空间分布特征,为剩余油挖潜和调整方案的实施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前江苏省杨家坝油田已进入高含水阶段且非均质性严重.为了满足油田开发后期的需要,并进一步改善油田开发效果,达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需要精细描述单砂体储层的平面非均质性,研究平面非均质性对油田开发效果的影响.利用杨家坝油田的渗透率数据计算了不同层(重点按照沉积微相类型)变差函数的变程.通过变程反映变量的影响范围,对不同...  相似文献   

13.
油田开发过程中,由于低渗透油田地质特征的复杂性,导致油田开采难度加大。不同岩性均可形成低渗储层,尤其是致密砂岩、碳酸盐岩。常规开发技术无法对其进行经济有效开发,往往采用特殊工艺技术进行增产或储层改造。近年来,我国对低渗透油田勘探开发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显著突破。《低渗透油田开发》一书基于油气藏的开发实践,系统介绍了低渗透油气藏的地质和开发特征、开发程序、开发方式和主要开发技术,为我国低渗透油气藏的开发提供了实例技术参考和理论支撑。本书专业性、实用性、逻辑性较强,对我国低渗透油气藏开发具十分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刘伟  潘金明 《矿物岩石》1999,19(2):65-68
采用采油速度和油田综合含水率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储家楼油田不同断块的开发阶段及特征,指出中北断块已处于开发结束阶段,油藏剩余潜力较小;中南断块尚处于开发下降阶段初期,油藏剩余潜力较大。并根据剩余油的分布特点,提出了中北断块调剖堵水,中南断块强注强采,扩大开展WPS表面活性剂水驱矿物应用试验,实现稳油控水,提高油田最终采收率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南泥湾油田开发特征及工艺对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李军利 《西北地质》2000,33(3):42-47
南泥湾油田位于陕甘宁盆地东南部的延安市宝区镜内。三叠系延长组长4+5,长6是该区主要储层,埋深200~700m,属特低渗岩性油藏。多年来,形成了多打井,多出油的生产格局,开发工艺相对滞后,采收率低。本文经过对储层及开发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并实施了高能气体预处理、冻胶液压裂、射孔完井、解堵等开发配套工艺措施,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6.
高渗透、高粘度、河流相沉积的亲水砂岩馆5^2 3油层小井距注水开发全过程现场试验,为占胜利油区近三分之一储量的馆陶组油藏的开发与调整、动态预测、长远规划等提供了一定的实践依据。试验研究表明:注开发中含水期以前,生产时间短,含水上升较快,产油能力旺盛,采油指数逐渐上升至最高值之后下降到初期水平,见水后含水上升率逐渐增至最高值,采出近60%的可采储量。高含水期生产时间长,采油指数递减,含水上升减缓,产液能力增强,注水利用率低,可采出40%多的可采储量。原油密度和粘度有较小幅度的增加,天然气和组分含量变化较小。注入低矿化度水后油田水性质逐渐淡化;油层见水厚度大,水淹面积大,层内初期见水状况受渗透率纵向发布控制。驱油效率低,开发前期波及系数增长快,水驱采收率可达45.7%。  相似文献   

17.
应用储层流动单元研究高含水油田剩余田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魏斌  陈建文 《地学前缘》2000,7(4):403-410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应用储层流动单元进行油气储层评价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受到了石油工作者的广泛重视。文中以辽河油田欢26断块为例,应用储层液动单元,在沉积微相分析的基础上研究高含水油田剩余分布特征,密闭取心井岩芯分析资料表明剩余油饱和度与储层流动单元间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利用流动单元流动带指标剩余油饱和度的方法,沉积微相内部对应着多个流动单元类型的组合,不同的沉积微相其流动单元组合形式也不同,表现出的渗流能力亦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从而为表征流体渗流的平面差异性和评价剩余油分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究结果表明,欢26块剩余油平面上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的构造较高部位,在本研究成果指导下,4口井6个月累计增产原油4556t,取得了良好的地质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8.
赵玉东 《新疆地质》2019,(2):286-286
《油田开发地质学》一书讲述了合理开发油田开展的地质综合研究,通过有效建立油气开采与驱替系统,实现用最少的投入采出更多油气,达到提高油田采收率和经济效益的最终目标。全书以地震、钻井、录井、测井、测试、地球化学及生产动态等资料为基础,对开发地质学理论、方法进行阐述,主要包括精细构造、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沉积微相、储层特征、油藏动态分析、油藏地质建模及数值模拟等,采用静态和动态方法相结合,对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进行研究,提出油田稳产、增产、增储的措施方法。本书专业性、逻辑性和实用性较强,对油气田开发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海上大型复杂河流相油田具有储层跨度大、薄层占比高、非均质性强、流体性质差异大的特点,开发过程中面临严重的层间干扰问题,尤其是海上油田进入高含水期非常有必要进行细分开发层系研究,减缓纵向吸水产液不均衡问题,达到有效控制油田含水上升率和递减率的目的。从储层及流体性质差异入手,以数值模拟和油藏工程为方法手段,建立了不同非均质性储层条件下黏度级差与水驱采收率的关系图版以及层系内不同有效组合厚度的含水率与采出程度关系图版,并结合油田实际地质油藏特征,定量化确定了层系划分的黏度级差界限和有效厚度界限,有效指导了PL油田在高含水期实施细分开发层系以改善注水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20.
陈征 《新疆地质》2019,(3):I0001-I0001
随着诸多油田的不断连续开发生产,新投产油田在数量及规模上始终难以赶超老油田,因此造就了当前的生产现状,多数油田开采的强势期已过,整体进入开发中后期,即所有投产油田中老油田比重显著增大,油田采出伴生水量巨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