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电阻式地应力—应变观测系统扩大试验所取得的资料,分析了川西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指出:川西现代构造应力场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点,其积累、加强与释放、回复的反复变化是这一地区强震孕育和接连发生的直接原因。1981年1月24日道孚6.9级地震前,区域构造应力场的主压应力方向曾发生过近90°的转折,持续36天,震前9天恢复为正常方向。本文最后指出:1982年6月16日甘孜6.0级地震后,川西构造应力场较稳定,而川南则加强,因此,川西地震较少,而滇西、滇东北以及元江、红河断裂地震较为活跃,曾于1982年至1983年接连发生中强地震。 相似文献
2.
3.
本文根据活动断裂的错动方式、白垩-第三纪红层变形和破裂的组合关系等资料,利用赤平投影作图求出各观测点主应力(σ_1、σ_2和σ_3)的参数,并结合震源机制和地壳形变测量数据,着重描述了喜马拉雅运动以来的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长江三峡(及邻区)各构造区域内σ_1轴向随时空而变化。按照“弹性回跳理论”和“Baushinger效应”分析了现今应力场的这种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关系。提出构造应力场σ_1轴的长期变化,可以作为板内弱震活动区(带)的一种构造标志 相似文献
4.
5.
黑龙江省是中国新生代火山岩广泛分布的地区之一。通过对该省新生代火山岩构造环境的分析指出,本省西部火山岩区为大陆板内裂谷环境,地慢上隆、底辟是裂谷形成火山与地震活动的主要原因,而东部火山岩区火山与地震活动的动力则主要来自西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的俯冲作用。 相似文献
6.
沂沭断裂带现代构造应力场与地震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小震震源机制解及单台平滑机制解资料,研究了沂沭断裂带及其附近地区的应力场特征,结果表明:沂沭断裂带应力主轴P为72°,T为342°,与苏、鲁、皖、豫地区应力场取向一致;该带应力场存在纵向上的分段差异;不同深度的地震机制结果统计表明,震源较深的地震(h≥17公里)机制更能真实地反映地壳应力场。最后对该带近期地震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与活动断裂、受力状态和破裂角大小等因素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7.
根据地质学、地震学和地形测量的资料认为:华北地区第三纪中期地壳应力场有一次重大变化,而中国其它地区自中生代中期以来地壳应力场基本未变。我国地壳应力场的这种布局及其变化看来是起因于中国大陆周围的板块活动。 讨论了我国板内地震和断块构造的关系。指出了值得加强研究的地震区域的某些深部地质现象 相似文献
8.
推导了损伤介质中应力场变化与地面位移场和重力变化的关系,讨论了利用地面位移和重力场变化来计算地球应力场变化的边界元方法。利用中国华北地区的1992-1995年的GPS观测资料对该地区地壳内15km深处的应力场变化进行了计算,并讨论了应力场变化分布与1996年发生的包头Ms=6.6级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震区的应力场变化明显大于其他地方。 相似文献
9.
1976年唐山地震前后华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华北地区1963~1998年间126个地震(Ms≥4.7)震源机制解的逐一筛选,运用逐次收敛法对中国华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进行了反演分析,发现该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方向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演变特征①中等主应力σ2基本上是近垂直的,最大主应力σ1和最小主应力σ3都接近水平,σ1、σ3的方位在时间和空间上则存在着一定的变化;②1976年唐山地震以前,该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方向基本一致,最大主应力σ1的方位角为68°(北东东向);③1976年唐山地震以后,华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方向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华北北部地区和郯庐断裂带以东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方向没有明显改变,最大主应力σ1的方向仍为北东东向,方位角保持68°不变,而华北中南部地区最大主应力σ1的方位则发生了顺时针的转动,方位角变为87°(近东西向). 相似文献
10.
灵山地区地震活动性及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广西及其邻近地区较为丰富的历史及现今的地震资料为基础,用地震能流密度的方法对灵山地区的地震活动水平作了定量的研究。对该区地震的震源深度作了估计,并用多种方法对灵山地区的构造应力场作了较详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引言新丰江水库自蓄水后,发生了一系列地震。区内存在三件基本事实:一、河源断裂近期具左旋错动;二、地震主要沿水库狭谷区呈北西西向分布,河源断裂本身很少地震活动;三、震源机制解表明,主张应力轴(T)稳定于北北东向,近于水平,主压应力轴(P)则在垂 相似文献
12.
丽江地震前后震区环境应力场时空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构造应力场是一个应力强度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动态场,在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它往往呈现出明显的时空调整变化。本文利用地震记录资料,在时间域里测算中小地震剪应力值,追踪分析丽江地震前后震区环境应力场强度时空动态变化图象,探讨其与强震孕育发生过程的关系,并对震区环境应力场时空变化与某些地震前兆的关系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3.
14.
帕米尔东北侧现代构造应力场与地震活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根据帕米尔东北侧55次中强震震源机制解,结合该区本世纪以来6级以上地震的时空分布和1980年以来Ms≥3.0地震震源深度分布特征,分析讨论了研究区内区域构造烽场与强震活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强震震源源断错以走滑为主,部分倾滑,主压应力方向近南北。强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总体趋势西强东弱,并可划分为三地时段,每个时段都有相对的主体活动区。帕米尔弧附近深度可达200km,在向北东方向延伸深度明显变 相似文献
15.
16.
长江峡东地区构造应力场与地震活动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分析峡东地区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演化的基础上、根据构造形变、水系分布、震源机制与地球物理场特征和应力实测、模拟实验等多种途径综合分析了现代构造应力环境,认为本区现今处在大范围引张力背景上迭加了北东-南亚向压应力的联合作用,由此决定了中强地震的活动特点及其发震断裂系统。 相似文献
17.
宁夏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详细研究了宁夏及邻区128次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资料,研究结果表明,宁夏及邻区的现代构造应力以水平或近水平作用力占主导地位,地震断裂以斜滑为主。宁夏发生的地震是在北东或北东东主压应力作用下,呈共轭分布的北北东和北西西两组断裂活动的结果。最后,本文还对该区几种特殊类型的地震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19.
20.
中国大陆新生代构造应力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断陷盆地的分布特征、震源机制解和地应力测量等方面的资料分析研究,认为新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没有统一的构造应力场,或者说现今应力场小于前期应力场;断层活动、地震活动并不意味着应力的不断积累、不断加强,相反是应力的不断释放、不断减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