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叙述了2003年2月24日新疆巴楚-伽师6.8级地震的基本情况(地震基本参数、余震目录、震源机制解、震害等),认为,新疆巴楚-伽师南北两侧同时受印度板块和西欧板块的挤压及处于塔里木盆地与柯坪块体的交汇部位是该区多发强震的地质原因,该区的房屋建筑结构不合理是造成震害严重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2003年2月24日新疆巴楚-伽师6.8级地震发震构造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3年2月24日发生在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巴楚-伽师6.8级地震可能是1997—1998年伽师强震群的继续,但其震源机制解、破裂过程与1997—1998年的强震群有一定的差别。从地震重新定位的结果看,巴楚-伽师6.8级地震与塔西南坳陷东侧麦盖提斜坡带上发育的一组NWW向隐伏逆断层有关,地震宏观考察①所发现的与构造变形有关的地裂缝也与这一隐伏断层带的位置相吻合,等震线形态与隐伏断层带的走向一致,极震区的形态与断层的破裂方向基本一致。这些均表明这次地震是盆地内一条近EW向北倾逆断层自NW向SE由深至浅破裂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2003年2月24日新疆巴楚-伽师6.8级地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3年2月24日10日03分,新疆伽师县境内发生6.8级地震,极震区烈度Ⅸ度,对邻近的巴楚县琼库尔恰克等乡镇造成严重毁坏和伤亡。地震造成灾害损失近14亿人民币。文章对此次地震的基本参数、震源机制、地震序列、震害损失评估及地震应急工作等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4.
蒋靖祥 《内陆地震》2004,18(1):94-94
2003年2月24日在巴楚-伽师发生了6.8级地震,震中位于喀什台东南约120km处。震前喀什台竖直摆倾斜仪记录到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5.
2003年新疆巴楚-伽师6.8级地震序列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03年新疆巴楚—伽师6.8级地震序列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其余震具有共轭型分布特征,多种地震学参数在序列中的较大余震前有不同程度异常显示,余震具有较为特殊的地震波形,与1997-1998年伽师强震群相比具有多处异同点等。结果认为巴楚—伽师6.8级地震可能为具有继承伽师地震特点的余震起伏变化较大的主余震型。  相似文献   

6.
2003年2月24日新疆巴楚—伽师地区发生了Ms6.8级地震,极震区地震烈度Ⅸ度.布设在西克尔水库、伽师、巴楚强震固定地震台获取了该震的加速度记录。各地震台震中距分别为25km,47km、113km,记录到最大水平加速度峰值分别为85.39cm/8/8、50.71cm/s/s、76.03cm/s/s,反应谱的卓越周期为0.45—0.51s.对一次余震也作了介绍,同时提出几个问题供地震学者、地质学家及地震工程人员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自1997-1998年新疆伽师强震群后,伽师震区余震活动渐趋平静。2003年1月4日伽师发生了5.4级地震,其后50天在距其20km左右在巴楚-伽师地区发生了MS6.8地震,其后发生了7次MS5.0以上强余震,序列的余震丰富、强度大。通过计算几次强余震破裂面上产生的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结合余震活动的时空演化特征定量探讨了强余震活动的可能机理。结果表明,巴楚-伽师MS6.8地震不仅有利于分布与主破裂面方向较一致的余震发生,而且触发了与其共轭方向的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中国大陆的大震活动及特殊部位的中小地震活动与新疆强震活动关系的分析研究,发现新疆巴楚-伽师6.8级地震前存在一些具有相关意义的前兆现象。  相似文献   

9.
2003年2月24日新疆巴楚—伽师交界地区发生了MS6.8地震。地震的发生除了对建筑物及构筑物与水利、交通、电力、电信设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外,在地震烈度Ⅶ度以上(包括Ⅶ度)地区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震地质灾害。地震地质灾害主要为场地砂土液化、地裂缝与河流陡岸滑塌等类型。随后在新疆巴楚—伽师6.8级地震灾区开展了地震小区划工作,对Ⅶ、Ⅷ、Ⅸ度区进行了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勘测与综合评价,判定该地区未来可能产生的主要地震地质灾害为场地砂土液化、河流陡岸滑塌。  相似文献   

10.
2003年2月24日新疆巴楚-伽师地震预报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作者用三性法对2003年2月24日新疆巴楚—伽师地震的早期跨越式预报,并讨论了某些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1.
2003年2月24日新疆伽师Ms6.5级地震震源破裂过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和IncorporatedResearchInstitutionsforSeismology (IRIS)提供的远场宽频带P波垂向记录,基于有限地震断层方法,反演了2 0 0 3年2月2 4日新疆伽师6 5级地震震源破裂过程.结果表明,本次地震为北倾低角度稍具左移分量的逆冲破裂事件,断层面走向30 0°,倾角2 8°,震源深度7 5km .其震源机制与1997~1998年伽师强震群有明显区别,而与1996年阿图什地震相似.推断该地震是由塔里木盆地向北挤压,在天山造山带引发逆冲断层活动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13.
通过对威远MS 5.4地震背景与活动特征研究,表明自贡地震监测中心加强流动监测提高了威远MS 5.4地震序列地震参数的精度和地震信息报送的准确性。威远MS 5.4地震前经历了区域地震平静至活跃、再发震的过程,威远MS 5.4地震为一般主—余型地震,其ρb值异常可能反映了其后将发生资中MS 5.2地震。威远MS 5.4地震序列及其附近的华蓥山断裂地震带和马边地震带震后时间扫描地震学参数均正常,威远MS 5.4地震区近期再次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较小;并认为威远MS 5.4发震断裂为荣县—威远基底断裂,华蓥山断裂带及其附近荣县—威远—资中地区2018年开始的4—6级地震活跃与川西地区东昆仑断裂带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S 7.0地震的发生存在呼应关系。  相似文献   

14.
1999年9月24日福州震群活动与地震构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双差地震定位法,重新确定了1999年9月24日发生于福州盆地,最大震级为ML3·8的震群序列的148次地震的震源位置,并结合福州市活断层探测的最新成果,探讨了该震群活动与福州盆地深部构造的关系。结果表明,此次震群的震源破裂过程可能主要受北西向断裂的控制,整个震群位于北西向断裂、南北向断裂与北东向断裂相互交汇的地区。  相似文献   

15.
张北6.2级地震前后地震波速比在源区与场区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计算了 1 991年~ 1 999年发生在北纬 3 9°0 0′~ 42°0 0′,东经 1 1 2°3 0′~ 1 1 6°0 0′范围内的ML≥ 2 .0级地震的波速比 ,分析了张北 6 .2级地震前后源区与场区波速比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差异 ,发现 6 .2级地震前源区和场区波速比在时间分布上都出现较明显的低值异常 :下降—低值—平静—恢复—发震过程。在空间分布上低值异常比较集中和同步。对计算结果进行了 t检验 ,源区与场区波速比的时空变化及 t检验表明 6 .2级地震前源区与场区波速比异常非常明显 ,场区 1 995年开始出现波速比在正负之间比较大的变化后持续低值。 6 .2级地震后源区和场区的波速比计算结果一致 ,时空变化均为正常  相似文献   

16.
2003年伽师6.8级地震序列特征和震源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位于1997-1998年新疆伽师9次6级地震分布区域的东南端,2003年2月24日又发生6.8级地震。结合伽师6.8级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结果,对该地震序列的基本特征和震源区应力降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6.8级地震断层是在北西向的区域应力场挤压作用下产生的倾滑逆断层,震源以单侧破裂为主,破裂方向与极震区走向,以及北西向的主压应力方向一致。震前震源区应力显著增强,震后应力释放较为彻底。中强余震震源机制解与主震有明显差异,表现出震源区应力场处于不稳定的调整阶段,余震震源机制的差异为震后地震趋势的判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18.
薛艳  刘杰  梅世蓉  宋治平 《地震学报》2009,31(6):606-619
分析了汶川地震前地震活动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①汶川地震前38a龙门山断裂带及其附近形成5级地震背景空区,震前6.5a形成ML4.0地震孕震空区,震前1a孕震空区内部及其两端相继发生多次ML4.0—5.0地震,空区缩小;②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2001年以来处于大震活跃时段,而中国大陆内部地震活动水平非常低,出现非常显著的7级、6级和5级地震平静;③南北地震带7级以上地震在时间上具有准周期特征,空间上存在由南向北迁移的特点,汶川地震的发生符合这一规律;④1998年以来南北地震带中段为7级地震空段,汶川地震就发生该空段内;⑤2003年云南大姚地震后,南北地震带地震活动显著增强,且在中、南段形成4.6级以上地震环形分布,四川及其附近表现为异常平静,同时震群活动显著,且在4.6级地震平静区内形成震群空区,汶川地震就发生震群空区的边缘,震前8个月,震群频度出现高值异常;⑥汶川地震前7个月,青藏块体大范围ML≥4.0地震平静103d,2008年1月13日以后平静区逐渐解体,至汶川地震前4级地震平静区缩小到巴颜喀拉地块,汶川地震就发生在巴颜喀拉地块的东边界带上,汶川地震前3 个多月,孕震空区内部出现NW走向的3级地震条带,与龙门山断裂带斜交.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SPOT卫星影像上地表破裂的目视解译,以及对ALOS PALSAR卫星数据进行D-InSAR形变提取和分析,结合地震活动性、震源机制、活动构造等资料,确定了发震断层空间分布、断层性质和同震形变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玉树地震发生在甘孜—玉树断裂带上,总体走向约为300°,断层近乎直立.根据相干性强弱将Ⅰ区地表破裂划分为三段:北段长22 km,中段长5 km,南段长6 km,破裂带总长度约33 km.Ⅱ区内非相干带长约10 km.同震形变场分布在78 km×55 km范围内,主震所在的形变Ⅰ区断层两侧视线向相对位错约为0.78 m,转换成水平位错约为1.5 m;余震所在的Ⅱ区形变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