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李生全 《地质找矿论丛》2004,19(12):103-107
桦树沟铜矿是镜铁山矿区与铁矿共生的铁铜矿床,其产出受后期韧性剪切带和层间滑动带共同控制。主要矿石类型有含铁碧玉岩型和蚀变千枚岩型。矿石及含矿岩系的稀土元素、稳定同位素等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铜矿床形成于近陆地边缘的海底裂谷环境,成矿物质来自基性火山岩,硫、碳主要来自海水。矿床成因属与海相火山作用有关的沉积变质热液叠加改造矿床。  相似文献   

2.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斑铜矿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甲玛矿床是中国国内少见的以斑铜矿为主要含铜矿物的产于斑岩成矿系统内的铜多金属矿床.斑铜矿是该矿床内普遍存在的重要铜矿物之一,广泛分布于矽卡岩型矿石、(矽卡岩化)大理岩型矿石中,有少量产于角岩型矿石中.在硅灰石矽卡岩型矿石内,斑铜矿分布最广,含量也最高,部分矿段中斑铜矿的含量高达7596以上,并与硅灰石呈共生或伴生关系....  相似文献   

3.
柳树沟地区铜矿主要为裂隙式铜矿,铜矿体和铜矿化体严格限定于柳树沟-夏尔萨拉火山岩带内,受控于多级断裂构造.铜矿化地表分布范围广,矿化分散.通过火山岩、不同级别断裂构造及火山构造系统的研究,结合火山岩本身特征、矿石矿物特征以及铜矿石石英脉流体包裹体特征,提出了柳树沟铜矿的矿床类型为海相火山岩型铜矿床,并指出了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4.
新疆土屋-延东铜矿田地质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哈密市土屋铜矿床是新疆东天山地区发现的大型斑岩型铜矿床,该矿床产于石炭纪闪长玢岩和斜长花岗斑岩中,位于大草滩断裂和康古尔塔格断裂之间的下石炭统企鹅山群的火山熔岩与碎屑岩、火山碎屑岩的接触带上.近矿围岩蚀变主要为强硅化带、黑云母带、石英-绢云母带、绢云母-青磐岩化带和青磐岩化带,主要成矿过程发生在120℃~350℃之间,矿石δ34S=0.2‰~8.0‰,硫来自地球深部.文章较为详细地分析研究了土屋铜矿床地质特征,对于确定矿床类型、成因及成矿预测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哈萨克斯坦科翁腊德斑岩型铜矿地质特征与成矿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成矿带科翁腊德斑岩型铜矿床从发现至今已经走过了70年的历程, 它是发育在陆缘弧环境的典型超大型斑岩型矿床, 具有花岗闪长岩型斑岩铜矿成因模式。矿床围岩蚀变与矿石矿物组合的垂直和水平分带明显, 氧化带和次生硫化物富集带矿石品位高, 易开采。矿床整体属于浅部成矿, 受环状构造控制, 次生石英岩和泥化等蚀变与矿床的关系最为密切。目前该矿床已开发殆尽, 前景堪忧。   相似文献   

6.
斑岩铜矿     
斑岩铜矿,又称细脉浸染状铜矿,是国外最重要的铜矿工业类型之一.这种矿床常呈大型网状脉产出,规模很大,矿石储量可达几亿到几十亿吨.此类矿床一般品位较低.多数矿床原生矿石含铜在0.4%以下,少数可达0.8%或略高,次生富集带含铜可达2%.除铜以外,矿石还含有0.00n%的铜以及银、金、稀有元素等有用组分.据外刊报道,由于矿石中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矿石工艺性能稳定,金属回收率高,同时便于利用最新矿山设备进行机械化露天开采,所以尽管有用组分含量低,但开采细脉浸染型矿石的赢利率仍是很高的.例如在智利、秘鲁和美国,从斑岩铜矿贫矿(含铜0.8~0.9%)获得的金属成本,与铜品位高二到四倍的黄铁矿型和含铜岩矿床相等.又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嫩江县三矿沟含金铁铜矿床地质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三矿沟含金铁铜矿床属典型的夕卡岩型矿床.它产在华力西期花岗岩体外接触带上,经夕卡岩化及热液硫化物矿化,形成众多黄铜矿矿体、含金黄铜矿矿体、磁铁矿矿体,矿石矿物主要有黄铜矿、斑铜矿、磁铁矿、银金矿,并伴生硒、碲、镓、铟等有益组分.三矿沟花岗岩体-断裂破碎带及接触带-多宝山组地层三者控制着矿床的形成.在三矿沟-多宝山一带存在寻找同类矿床的极大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和尔赛斑岩型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尔赛铜矿位于环准噶尔斑岩铜矿带东北部.据和尔赛铜矿地质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矿体及矿石特征,认为该矿是岛弧环境的埃达克岩侵位形成,受断裂构造控制,为与超浅成-浅成侵入岩密切相关的斑岩型铜矿床,表明和尔赛铜矿具较大成矿及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9.
萨热克铜矿是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中新生界沉积盆地内的大型矿床。矿床定位于托云中生代拉分盆地西缘与东阿赖海西晚期深海盆之间的萨热克巴依中生代断陷盆地内,矿体呈层状、透镜状分布于上侏罗统库孜贡苏组上段(J3k2)灰绿色砾岩层位中,矿石矿物主要为辉铜矿、孔雀石,围岩蚀变较弱。矿石中辉铜矿3δ4S=-24.0‰~-19.0‰,指示硫来自地层中大量硫酸盐的生物还原作用,辉铜矿206Pb/204Pb比值范围为18.475~18.642,207Pb/204Pb为15.606~15.676,208Pb/204Pb为38.585~38.795,指示成矿金属来自于上地壳和造山带剥蚀区。结合矿床地质及地球化学研究,判断萨热克铜矿是与盆地流体活动相关的砾岩型铜矿。  相似文献   

10.
曾小华  周宗桂 《现代地质》2014,28(2):348-358
青海铜峪沟铜矿床位于祁漫塔格-鄂拉山成矿亚带鄂拉山多金属矿带东南段。通过对铜峪沟铜矿床的矿石矿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及矿石矿物的稳定同位素研究,探讨该矿床的成矿物质及流体来源,确定矿床的成因。从测试结果来看,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轻稀土较富集、重稀土亏损、分馏程度较高、Eu中度-强烈亏损,显示矿石物质来源为混合来源;硫同位素δ34S测试结果全为负值,属轻硫型,总体上揭示出硫主要来自地层的沉积硫;铅同位素测试数据表明矿石铅部分来自沉积成岩阶段,部分与印支期造山运动有关,表明成矿物质混合来源的特征,富成矿流体在成矿之前存在均一化过程。氢、氧、硅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热液为原生岩浆水和变质热液水,反映成矿物质来源与岩浆热液活动有关。通过研究认为,铜峪沟铜矿床为矽卡岩型铜矿床。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贵州省印江县梵净山石柱岩铜砷矿床勘探地质成果资料①为依据,论述了矿床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成矿物质来源于该矿床附近的花岗岩。石柱岩铜砷矿的赋存与富集严格受花岗岩、辉绿岩、断层破碎带及硅化围岩蚀变的多重控制,含矿热液沿断层破碎带活化迁移,富集成矿。矿床成因类型为岩浆期后中温热液型铜砷矿床,其成矿时代归属武陵期。  相似文献   

12.
牟定铜矿控矿因素及成矿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3.
甘肃小柳沟钨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安涛  周继强 《甘肃地质》2002,11(2):54-66
小柳沟钨多金属矿于 90年代初发现 ,目前已具大型、超大型规模。共有 4个矿床。成矿主要与长城系朱龙关群和隐伏花岗岩有关。该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具双重性 ,成矿温度为中高温 ,成矿流体为中等盐度 ,同位素计算模式年龄确定其成矿于加里东期。矿床成因属于火山喷发沉积—岩浆热液改造矿床。  相似文献   

14.
 热香铜矿位于乡城大断裂上盘娘拥复向斜次级旺央向斜核部,赋存于花岗闪长岩岩墙中。通过对矿体,矿石以及成矿岩体的常微量元素化学成分特征的研究,初步认为热香铜矿是由于陆内走滑作用,岩浆沿断裂进一步侵位形成热液铜矿床。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热香铜矿的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型。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东宁县洋灰洞子铜矿床成矿岩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洋灰洞子铜矿床的成矿岩体进行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其成矿地质背景,着重研究与铜钼矿床关系密切的花岗闪长岩体和花岗闪长斑岩体的岩性特征、岩石类型、岩石化学特点、成岩时代、物质来源及侵位方式等,确定了该区花岗闪长岩和花岗闪长斑岩为洋灰洞子斑岩型铜钼矿床的成矿母岩。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阐述浦市铜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矿床赋存于下白垩统紫红色碎屑岩夹灰白-灰绿色砂岩中,其成矿物质主要来自陆缘;矿床形成于氧化态向还原态过渡的沉积环境,在其沉积成岩和成矿过程中都有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属沉积砂岩型铜矿床。  相似文献   

17.
贵池铜山铜矿床成因探讨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铜山铜矿床矿化类型可划分为层状含铜黄铁矿型,含铜角砾岩型,含铜夕卡岩型和含铜班岩型,控矿因素为地层,岩浆岩及构造,其中层间断裂与接触带构造是主要的容矿构造,铅,硫,氢,氧同位素特征及成矿温度研究表明矿物质和热液主要来源于铜山岩体,矿床成因为层控夕卡岩型铜矿床。  相似文献   

18.
19.
旬阳地区夹沟铜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旬阳夹沟铜矿位于南秦岭—大别构造带中部,镇(安)旬(阳)古生代沉积盆地的南缘。矿体长度为650-750m,在倾向上延伸300-400m;矿体平均厚度2.22~2.39m,平均铜品位1.24%~1.47%。矿床规模为小型。矿体呈北西、南东向赋存于下志留统梅子垭组上岩性段的绢云母千枚岩中。矿体呈似层状相互平行顺层产出。硅化、碳酸盐化与铜矿关系最为密切。铜矿化受地层和构造的双重控制,初步认为矿床类型属受变质型铜矿。  相似文献   

20.
基于GIS证据权重法的祁连山地区铜矿床成矿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成矿地质规律研究基础上,将祁连山地区划分9432个统计单元,对其中的192个铜矿床进行多源地质信息(包括地层、岩体、断裂信息)的提取。认为祁连山地区铜矿有利成矿地层组合为下古生界砂岩;与成矿有关的岩体为基性一超基性岩,代表了不同的铜矿床类型;断裂发育有利于成矿,其中80%的矿床集中在距离断裂2.59km的范围之内,断裂的密集程度与含矿性呈正相关。利用证据权重法,对研究区铜矿各成矿因素按照权重提取12个证据层,进行全区铜矿床成矿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