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根据已有的含剪力墙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能力评估理论研究成果,开发了含剪力墙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能力评估软件EAC-RCSW. 通过在一个工程实例中的应用,证明该软件既能对结构进行抗震能力定量评估,又能通过它详细了解结构单元的抗震特性.将本软件与ETABS软件相结合,使结构的评估过程完全通过计算机来实现,从而有助于含剪力墙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能力评估工作的普及和开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现有能力谱法的研究,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一种简化的能力谱方法。该方法不是根据需求谱与能力谱有无交点(性能点)为评估依据,而是以能力谱为根据求出不同延性状态下既有建筑物相应的抗震能力,并与需求谱相应的谱加速度比较,判断结构的抗震能力是否满足要求。该方法不需要复杂的迭代计算来求结构的性能点,计算过程简单;同时,可以考虑既有建筑物的老化及损伤。最后,本文应用自行编制的计算程序,通过一个工程实例说明了该方法的应用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3.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能力评估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根据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借鉴建筑结构强度和延性的抗震能力评估理念,提出了评估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能力的定量方法。在利用ETABS集成软件完成建筑结构内力分析后,应用本研究编写的结构抗震能力评估计算程序,实现了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能力的定量评估。实例评估表明,该方法除可定量评估建筑结构抗震能力外,还可从评估结果了解造成抗震能力不足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简要介绍影响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主要因素,重点评述目前建筑结构抗震能力评估的主要技术方法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展望今后抗震能力评估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现有建筑抗震能力评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提出了个一个用超强率求建筑物地震破坏概率的方法,并评估了现有建筑的抗震能力。为进一步分析地震灾害,文中给出了现有建筑中典型建筑的地震屈服加速度和对应于不同破坏状态的延性率中值,最后讨论了设防中的其他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抗震设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应用碳纤维布增强钢筋混凝土柱抗震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本文通过8根钢筋混凝土柱在周期反复荷载作用下受力性能的试验研究,验证了使用碳纤维布包裹钢筋混土柱来提高其延性这种补强加固方法的有效性,本文分析了轴压比,混凝土强度,碳纤维布强度以及碳纤维布的包裹范围,包裹层数等因素对抗震加固效果的影响,最后,还对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柱使其延性提高的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IDA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步骤,采用Etabs软件对12个不同设防烈度、不同层数的高层剪力墙结构进行增量动力分析,给出了各结构模型在不同性能水平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并探讨了抗震设防等级和高度对剪力墙结构抗震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抗震设防等级的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会有显著的提升,而随着结构高度的增加,结构的抗震能力会相应降低。  相似文献   

8.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非线性动力响应的有限元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三点三角形常应变单元分析了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在动力荷载作用下的非线性响应。钢筋混凝土采用Vecchio和Collins的抹平旋转裂缝模型,几何非线性采用Green应变公式来考虑。时间积分采用显式中心差分格式。由于中心差分和常应单元的计算量很小,尽管结构划分的单元数的时间步长都多,但数值算例表明,本法对较大规模结构的强非线性动力问题十分有效。  相似文献   

9.
为了评估大区域供水管网的综合抗震能力,分析了城市供水管网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并基于行业年鉴等数据资源建立了中国大陆区域供水管网综合抗震能力分析数据库。利用突变理论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建立了区域供水管网抗震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提出了区域综合抗震能力评估方法,结合720个城市供水管网管材、场地类别、城市类别、抗震设防等数据和评估影响指标,计算了每个城市基础抗震能力、供水管网自身抗震能力和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建立了区域基础抗震能力分级和供水管网综合抗震能力分类标准,对中国大陆城市供水管网进行了分级和分类。利用ArcGIS计算并绘制了区域基础抗震能力分级图和供水管网综合抗震能力分类图。  相似文献   

10.
周斌 《高原地震》2004,16(4):34-41
根据高层建筑的不同结构类型讨论了高层建筑震害预测方法,分析了东营市城区高层建筑在Ⅵ-Ⅹ度下抗御震害的能力。东营市城区高层建筑普遍具有抗御Ⅷ度地震作用的能力,在Ⅸ度地震作用下,各建筑仍具有一定的延性,不致被毁坏。框架结构高层建筑的抗震能力相对较弱,在Ⅷ度地震作用下即发生中等破坏,剪力墙和框架一剪力墙结构的高层建筑在本地区设防烈度(Ⅶ度)的地震作用下至多发生轻微破坏,呈现出良好的抗震能力。  相似文献   

11.
王喆  李宏男  张皓 《地震学刊》2011,(4):364-369
建立了填充粘弹性材料的开缝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力学模型,基于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 S,对具有不同形式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对其在相同加载速率下的弹塑性分析,探讨了开缝填充粘弹性材料的剪力墙和整体墙、开缝墙的性能,以及粘弹性材料缝的尺寸等因素对剪力墙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开缝后填充粘弹性材料,在剪力墙承载力降低不大的前提下,很好地提高了墙体的延性与耗能能力,性能优于其他2种形式的剪力墙,并且剪力墙的承载力和延性受粘弹性材料竖缝的长度的影响较大,而受开缝宽度的影响则很小。  相似文献   

12.
在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出现破坏倒塌为地震灾害中的关键,有效评估建筑结构抗地震破坏倒塌能力是建筑结构设计的前提,也是当前建筑结构提高抗震性能与加固的依据。提出变形指标极值、失效判断标准以及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倒塌极限状态判断标准,据此获取倒塌储备系数、倒塌易损性、结构整体超强系数、结构整体延性系数等评估标准。采用Pushover分析法选择相应地震波。依据梁柱线刚比对建筑结构抗倒塌能力的影响,以及柱端弯矩增加系数对建筑结构抗地震破坏倒塌能力的影响,对建筑结构易损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等跨建筑结构抗地震破坏倒塌能力更强;建筑结构底层是薄弱层,COF值越高,结构越容易倒塌。  相似文献   

13.
实际地震作用是多维的、随机的,框架节点在2个方向同时受力,其抗震能力相比于单向地震作用会降低。目前,对节点核心区在2个方向同时受力时抗剪承载力的研究尚未完善。在双向受力下,节点核心区2个方向传来的剪力形成合剪力作用面,在节点核心区内部形成不同于单向受力下的斜向斜压杆。本文基于软化拉-压杆模型,针对水平双向受力相同的空间边节点,在合剪力作用面内建立抗剪承载力计算模型,确定空间边节点核心区斜压杆以及钢筋拉杆的计算方法。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不同参数空间边节点模型,并收集部分空间节点试验数据,将剪力计算值与模拟值或试验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基于软化拉-压杆模型建立的双向受力下钢筋混凝土框架,其边节点抗剪承载力计算值与模拟值或试验值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4.
城市建筑群中砖混结构建筑数量众多,抗震性能较弱,在地震中的破损率较高,逐一进行抗震性能测定难度巨大。本文提出基于常时微动观测的城市砖混结构建筑群抗震性能快速评价方法,提供初步的决策参考建议,适用于在大范围城市建筑群中快捷地筛选易损建筑。选取呼和浩特市区331栋砖混结构建筑物进行振动特性分析,分别建立适用于研究区域建筑物长轴和短轴平均共振周期与建筑物楼层数的回归关系,作为衡量研究区砖混结构建筑群抗震能力的快速判断标准。筛选出82栋抗震能力较弱的易损建筑,其中24栋为重点关注对象,主要分布于人口较为密集的老旧城区,多为4层(含)以上住宅类型,建筑年代较为久远,具有面临潜在地震危害的风险,为下一步有针对性地进行抗震加固和防震减灾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地震应急救援能力评价指标与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在地震应急与救援体系发展规划、地震应急能力评价指标框架体系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应急能力评估的现实需求、数据的可获取性和可计算性等因素,参考社会经济领域统计评价的思路,根据应急救援规划发展目标,给出了地震应急救援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指标大类和具体的子指标.以省级行政单元的评估为例,给出了指标的具体含义和计算方法,以...  相似文献   

16.
地震应急的损失评估与决策工作是地震应急救援的基础,需要在基础数据的支持下,对震害损失和决策目标相关信息进行科学的预估.然而,灾情评估中存在基础数据精度不够高、内容不足、没有一个成体系的、完整的工作标准可遵循等问题.本文从应急决策的需求出发,构建了地震应急评估与决策指标体系,试图利用数据指标化的方法解决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17.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发生后,地震科技工作者立即投入到震后应急救援、现场余震监测、灾害评估、地震机理研究、震情趋势判定和现场科学考察中。其中,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青年专家在地震精定位、震源机制及数字化地震参数计算、震源破裂过程、地震灾区区划图编制、余震破坏影响范围确定、地震社会学分析与应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止到2008年12月,研究所40岁以下科技人员在各种科研刊物上发表了SCI、EI文章就有10余篇,参加现场工作人员41人次。青年科技人员能够迅速投入到震后科技支撑工作中,得益于研究所平时对青年科技人员教育和培训工作的重视,本文对此进行了评估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