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利用长系列的水文泥沙、水下地形和遥感影像等数据,通过数字地形高程模型和水动力数学模型等方法,探讨了伶仃洋茅洲河口的动力地貌演变过程及主要原因。结果表明:伶仃洋中滩海区近年冲刷态势明显,拦江沙与矾石浅滩呈现逐渐分离并有发育形成"新中槽"的演变趋势;茅洲河口门深槽的形成发育以落潮流动力作用为主,交椅湾深槽具有涨潮沟的性质,交椅沙形成发育对于稳定周边海区滩槽格局具有重要作用;大规模围涂造地和海床采砂等人类开发活动显著改变了伶仃洋的地形边界条件,进而影响河口水沙输移和滩槽格局,亟需加强监控。  相似文献   

2.
基于近60年(1959—2018年)系列水下地形资料,研究九段沙成形以来的地貌演化特征和动力成因。结果表明:九段沙1959—1990年处于稳速淤涨、以低滩为主的自然演化状态;近30年(1990—2018年),0 m及以上高滩受植被生长和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作用快速淤涨,-1~-2 m滩面受干扰程度小、稳速淤涨;近20年(1998—2018年),-3 m及以下低滩受流域减沙和临近的大型涉水工程影响淤涨放缓并由淤积转冲刷,期间流域减沙使得九段沙淤积放缓滩地由低到高向上延伸。未来流域来沙可能进一步下降并维持在较低水平,九段沙将面临-3 m及以下低滩进一步冲蚀,-3 m以上滩地淤积放缓并由低到高逐渐转冲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基于近60年(1959—2018年)系列水下地形资料,研究九段沙成形以来的地貌演化特征和动力成因。结果表明:九段沙1959—1990年处于稳速淤涨、以低滩为主的自然演化状态;近30年(1990—2018年),0 m及以上高滩受植被生长和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作用快速淤涨,-1~-2 m滩面受干扰程度小、稳速淤涨;近20年(1998—2018年),-3 m及以下低滩受流域减沙和临近的大型涉水工程影响淤涨放缓并由淤积转冲刷,期间流域减沙使得九段沙淤积放缓滩地由低到高向上延伸。未来流域来沙可能进一步下降并维持在较低水平,九段沙将面临-3 m及以下低滩进一步冲蚀,-3 m以上滩地淤积放缓并由低到高逐渐转冲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辐射沙脊群内潮汐水道由于没有固定的边界,其稳定性对人类活动影响更加敏感。通过收集近20年来辐射沙脊群南翼小庙洪海域实测高分辨率水下地形资料,结合数学模型分析研究人类活动对小庙洪海域水动力和地形冲淤累积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来小庙洪水域边滩匡围面积达126.09 km2,边滩匡围导致小庙洪尾部、中部及口门段断面流量分别减小14.2%、15.79%和9.13%;尾部、中部及口门段深槽区平均流速分别减小20~30 cm/s、10~20 cm/s和5~10 cm/s。小庙洪水道南侧-5 m等深线变化幅度较小,基本保持稳定状态;-10 m等深线继续向西延伸,向南拓展。近20年来小庙洪边滩匡围虽导致水道内纳潮量和水动力有所减弱,但由于目前匡围区均处于高滩区域,各匡围工程所引起的泥沙冲淤仅限于工程区附近,对小庙洪水道整体稳定性、深槽主轴南逼、口门水道整体北淤南冲的演变趋势没有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辐射沙脊群内潮汐水道由于没有固定的边界,其稳定性对人类活动影响更加敏感。通过收集近20年来辐射沙脊群南翼小庙洪海域实测高分辨率水下地形资料,结合数学模型分析研究人类活动对小庙洪海域水动力和地形冲淤累积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来小庙洪水域边滩匡围面积达126.09 km2,边滩匡围导致小庙洪尾部、中部及口门段断面流量分别减小14.2%、15.79%和9.13%;尾部、中部及口门段深槽区平均流速分别减小20~30 cm/s、10~20 cm/s和5~10 cm/s。小庙洪水道南侧-5 m等深线变化幅度较小,基本保持稳定状态;-10 m等深线继续向西延伸,向南拓展。近20年来小庙洪边滩匡围虽导致水道内纳潮量和水动力有所减弱,但由于目前匡围区均处于高滩区域,各匡围工程所引起的泥沙冲淤仅限于工程区附近,对小庙洪水道整体稳定性、深槽主轴南逼、口门水道整体北淤南冲的演变趋势没有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7.
旋回阶梯底形的动力地貌及其相关沉积物发育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谈明轩  朱筱敏  刘伟  施瑞生 《地质论评》2017,63(6):1512-1522
旋回阶梯(Cyclic Step)是一种与斜坡相关的、向上迁移的、具有周期性水跃特征的底形,广义上还包括了冲槽与冲坑。基于迎流面沉积作用和背流面侵蚀作用的主导程度可将其划分为主沉积型和主侵蚀型两类。旋回阶梯具有长波长的特征,其波高比通常大于10。海(湖)底旋回阶梯的形成与坡度有很大的关系,其坡度范围通常为0.25°~2°,很少超过10°。与该种底形相关的沉积具有不对称透镜状或匙状纵切面形态,主要以块状或递变沉积及后积层发育为主要特征,其中以超临界浊流沉积和大规模向上迁移的沉积物波最为典型。旋回阶梯底形广泛分布于世界上绝大多数沉积环境中,其地貌动力学和相关沉积学研究对于"源—汇"系统、过程—产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柴天俊  杨继武 《云南地质》1992,11(3):260-267
本文从地质、地貌两个方面讨论了红河断裂带的新构造活动特征。无论从地层分布和变形、构造岩发育情况以及地貌显示,均反映出该断裂带当今近地表是一条略向南西凸出的弧形右旋剪切带,走向线局部呈舒缓波状。断裂的北西段与南东段,活动方式、活动强度有差别,具有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均衡性。根据断错地貌,北西段以垂直活动为主,南东段以水平活动为主。根据地层分布和变形特征分析,南东段第三纪时活动强烈,北西段第四纪时活动强烈,全新世以来的活动已转到弥渡至洱源一带。红河断裂带上当今地震活动也表明这一趋向。  相似文献   

9.
北支是长江河口重要的分汊河道之一,其演化关系到通航条件、生态保护及河口工程的安全性,是水利学和海洋学界共同关注的话题。本文收集2007~2017年间河道实测断面数据,利用GIS技术对北支演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7~2017年间长江口北支整体以侵蚀为主,共侵蚀泥沙量约13.97×106 t,年均侵蚀厚度约0.46 cm,空间上呈中上段侵蚀,下段淤积,口门“北冲南淤”的变化特征;流域输沙减少和大量围垦采砂是北支近期河槽侵蚀和潮流沙脊消失的主要驱动因素,河道宽度和曲率的变化是引起北支冲淤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地转偏向力对口门演化影响明显。鉴于北支的侵蚀演化已影响到滩涂湿地的发育,故建议未来北支周围省市应坚持“长江大保护”和“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协同保护北支的滩涂湿地。  相似文献   

10.
11.
盐沼潮滩作为滨海湿地的一个重要类型,为河口海岸地区提供了多种关键的生态服务功能,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与生态价值,其地貌演变规律的认知是海岸带保护修复和科学管理的基础。回顾国内外近一个世纪以来针对潮滩动力地貌过程的研究工作,发现研究热点已逐渐从传统的研究潮滩水-沙-地貌相互作用过渡到探索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作用与动力、地貌之间的互馈机制,涉及海岸动力学、地貌学、沉积学、环境生态学等多个学科,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前沿研究领域。归纳了盐沼植被与潮滩多种因子的相互作用,总结了常用的盐沼潮滩地貌演变模拟手段及取得的机理认知,并提出今后在生物作用、陆海耦合动力地貌模型研发等方面的科学问题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13.
全球范围内干旱区河流正日益受到高强度人类活动的扰动,但较少研究报道这种扰动对河流地貌过程的影响。采用历史文献、水文数据和遥感影像相结合的方式,详细分析了人类活动影响下中国最大内陆河塔里木河(简称塔河)的河流地貌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塔河流域人类活动的规模和强度日趋上升,对河流水沙过程和地貌形态等影响显著。近50年来,塔河干流低流量过程发生频率呈显著上升趋势,而中、高流量过程则呈降低趋势,河道径流和输沙量减少显著。塔河干流上游现为游荡河道,冲淤变化剧烈且总体处于淤积抬升状态, 但河道平均河宽呈减小趋势,可能是因为塔河两岸冲积平原的开垦和河岸加固。塔河中游弯曲河道蜿蜒系数在近几十年呈缓慢上升趋势,但明显低于废弃古河道。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在新水沙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珠江三角洲河网地形变化与洪季水动力特征变化之间的关系,以1999-2008年为研究时段,基于1999年地形建立一维河网数学模型,复演珠江三角洲地区"08·6"洪水,并与"08·6"实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河网地形变化对洪季水动力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珠江三角洲河网地形整体下切加强了河道行洪能力,在遭遇洪峰30年一遇的"08·6"洪水时洪水位整体下降,三角洲顶部马口站洪水位最大降幅达到0.9 m;②河网内潮差和潮汐传播速度增大,潮区界上移至马口、三水以上;③西江河网地形下切幅度大于北江河网,地形不均匀下切导致河网节点分流比改变,西江河网洪水期分流增加2%,马口站和天河站洪峰流量增幅分别接近1 500 m^3/s和1 000 m^3/s;④西江马口站分流比随上游洪水流量增大而减小的趋势没有改变,但地形不均匀下切导致其变化梯度增大。珠江三角洲近年地形的不均匀下切,是近年珠江三角洲河网地区,特别是河网腹地洪水灾害有所减轻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太行山嶂石岩地貌与云台山地貌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太行山中南段地区旅游地质资源十分丰富,其中河北嶂石岩国家级地质公园和河南云台山世界级地质公园旅游地质地貌特征最具特色,分别代表了本区砂岩和碳酸盐岩独特地貌景观。  相似文献   

16.
河口海岸地处海陆交界带,其沉积层理特征与形成机制是沉积动力学、动力地貌学和地层学等学科方向的研究热点,对评价海岸工程环境效应、重建沉积古环境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通过梳理河口海岸区域径流、潮汐、波浪等多种动力因子作用的研究成果,归纳不同动力主导作用形成的沉积层理特征,剖析3种基本动力对沉积层理塑造的动力学机制,阐释洪水、风暴偶发动力因子以及生物扰动、海平面变化、围垦工程等其他影响因子对沉积层理形成和保存的作用机理。同时,总结了数值模拟手段在沉积层理形成和破坏机制解译方面的应用及取得的机理认知,提出在河口海岸沉积层理时空尺度认知、多因素耦合反演模型开发应用等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7.
构造地貌是由地壳新构造运动直接形成的一种动态的、积极活跃的地貌或地形,断层活动控制下的构造地貌的发育演化可以作为比较直观的断层活动证据,本文通过开展遥感解译、地面调查和综合勘查等工作,对长乐-南澳断裂带地区的构造地貌特征及第四纪活动性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测区北东向与北西向两组断裂控制了本区的地貌发育,形成了纵切成条、横切成块的地貌格局;断裂带线性影像特征清晰,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可见多种对断裂第四纪活动性有指示意义的微地貌发育,说明断裂带局部在第四纪有一定活动性,活动方向有垂直和水平两种;区内主要断裂带的活动性有一定的差异,自西北向东南、自内陆向沿海活动性逐渐增强,断裂的主要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以前,局部地段有全新世活动的迹象。  相似文献   

18.
末次冰期,长白山天池周围有冰斗发育,高2200m左右,东北的广大地区为冰缘环境。许多冰缘形态至今控制着地貌景观。冰后期,长白山的冰川地貌受到冰缘环境的控制,广大地区的冰缘地貌则受到温暖环境的改造。作为气候地貌界限的冰雪线,由末次冰期的44—45°N移至今日的51°N附近。末次冰期以来,气候地貌带表现出沿经度和纬度平行移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一、概况 本人有幸来到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山市火山熔岩地貌考察领略火山熔岩地貌特征。  相似文献   

20.
基于地貌扩散和水动力扩散的流域瞬时单位线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芮孝芳  石朋 《水科学进展》2002,13(4):439-444
流域汇流是地貌扩散和水动力扩散共同作用的结果。用宽度函数描述地貌扩散,用河道响应函数描述水动力扩散,从而导出了流域地貌瞬时单位线的表达式。建立了长江三峡区间沿渡河流域的数字高程模型(DEM),由此自动生成了该流域水系,并提取了流域地貌瞬时单位线公式所需的地貌信息。23场洪水的检验结果表明:所建议的流域地貌瞬时单位线公式用于流域汇流计算具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