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利用2009-2013年上海市加密观测自动站降水资料和110报警信息资料,对上海市短时强降水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其地理分布特征、概率分布特点的同时,找出降水极端性与暴雨红色预警标准的对应关系,以及110报警次数与短时强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自动站1 h雨量≥30 mm、≥50 mm和3 h雨量≥50 mm、≥100 mm的5 a累计频数的大值区基本集中在市区及其周边地区,郊区次数明显减少,出现次数最多的是3 h雨量≥50 mm的情况,出现次数最少的为3 h雨量≥100 mm的情况。2)从不同降水强度的发生概率分布来看,郊区弱降水发生概率大于市区的,市区强降水(1 h雨量≥25 mm)发生概率大于郊区的。3)对流降水情况下,降水累积概率为1%时,对应的1 h雨量市区为63.6 mm、郊区为58.7 mm,接近暴雨红色预警标准;对应的3 h雨量市区为90.8 mm、郊区为86.8 mm,较暴雨红色预警标准的阈值小。4)报警次数与降水量的关系:1当1 h雨量40 mm或3 h雨量60mm时,报警次数变化不大,基本在10次以下;当1 h雨量≥40 mm或3 h雨量≥60 mm时,报警次数逐渐增多,大部分在20次以上;当1 h雨量≥60 mm(达到暴雨红色预警标准)、3 h雨量≥80 mm(未达到暴雨红色预警标准)时,报警次数明显增多,基本超过30次,最多达100次以上。从报警次数的角度来看,暴雨红色预警的3 h标准设定为80~90 mm更合适。2当逐1 h和逐3 h雨量不是很大、但累积降水量较大(特别是累积降水量超过100 mm)时,报警次数急剧增多,很多超过100次,说明报警次数还与降水的持续时间有关。3当累积降水量、逐1 h和逐3 h雨量都增加时,报警次数增加最快。4报警次数的极值并非都出现在逐1 h和逐3 h雨量大值时,在1 h雨强不是很强,但降水持续时间长,累积降水量大的时候,也十分容易出现报警极值。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1992 ~1994 年179 个降水过程的p H 值分析发现,这3 年期间兰州市区共出现了21次酸雨,且酸雨出现次数占降水总次数的11 .7 % ;兰州市区酸雨主要发生在夏半年;兰州酸雨的形成与市区空气中高 S O2 和 N O X 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通过51年德州市区霾出现次数与相邻的陵县空旷地带的观测站所测得的霾出现次数进行对比分析,在相同的符合霾生成的气象条件下,市区与陵县霾出现次数的月分布特征及年变化特征。探讨市区与陵县以上两种特征的差异从而得出市区的空气污染和那些环境因素有关,这里所说的环境因素指的是城市布局、建筑布局、污染源分布、污染物排放种类和时空分布。结合德州气候形势提出减少德州市区空气污染的具体办法。为政府科学施政、科学管理提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大兴安岭森林火灾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大兴安岭林区1980~1999年的林火资料,运用Excel、Spss等统计分析软件,分析研究林区火发生特征,结果表明:1980~1999年,大兴安岭地区每年均有森林火灾发生,但林火发生次数随着时间发展总体呈下降趋势,进入90年代,森林火灾的总次数,特别是一般森林火灾的次数和过火面积有抬头的趋势,其原因主要人为火增多而引发的;90年代,森林火灾在春季发生的频次明显增多,火险季节始末间隔期也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5.
济南雷暴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本亮  李艳平  杨芙蓉  胡鹏 《山东气象》2007,27(2):31-32,42
通过对1971—2005年济南雷暴资料分析表明:济南雷暴的空间分布呈从西南向东北方向递增且市区少、郊区多的特点;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全市雷暴呈减少趋势,市区雷暴呈增多趋势;济南雷暴只发生在春、夏、秋三个季节,主要发生在夏季,冬季无雷暴,季节性明显;济南雷暴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下午到前半夜为雷暴活跃期。  相似文献   

6.
利用黑龙江省45个站点1984-2014年共30 a的春季(3-5月)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春季强降温天气的变化特征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春季强降温次数的地域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平原地区明显少于山区。强降温天气具有较明显的区域性特征,随着强降温次数的增多其区域性越明显。强降温年代、年际次数总体呈增多趋势,并且其年际变化具有显著性特点;强降温天气主要发生在3月,5月份仅在大兴安岭地区有强降温天气发生;各强度强降温次数的变率较大,随着降温强度的增大,强降温次数迅速减少。  相似文献   

7.
基于EEMD方法的河南省倒春寒时空分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61-2014年河南省100个站3-4月的逐日气温资料,以及河南省倒春寒标准,建立倒春寒发生次数的时间序列,采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Mann-Kendall等方法研究了河南省倒春寒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河南倒春寒发生次数基本上呈现出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多的空间格局,2~3级倒春寒发生次数呈现出北少南多的空间格局。河南整个中部地区发生倒春寒的总次数较多,并且也会发生较为严重的倒春寒。通过EEMD分析,IMF1模态和趋势项基本反映了倒春寒的演变规律。河南倒春寒的年发生次数有一个明显的准5 a周期振荡,且发生次数呈明显的减少趋势。2000年和2005年为突变点,在春季增暖的气候背景下倒春寒年发生次数开始减少。  相似文献   

8.
采用1981-2018年赣南脐橙着色-成熟期(10-12月)赣州市17站逐日降水和日照资料,对赣州地区近38年来赣南脐橙着色成熟期的连阴雨天气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赣南脐橙着色-成熟期(10-12月)各等级连阴雨38年累计次数较大的区域集中在安远、南康、崇义等地区。重度连阴雨的38年累计次数较少,仅在西部、东北部以及南部的全南出现1~2次。轻度和重度连阴雨发生次数的大值区由中部移向西部。各等级连阴雨发生的频率主要集中在11-12月。进入21世纪之后各等级连阴雨发生的次数呈增多趋势。  相似文献   

9.
大连地区短时强降水天气特征及预报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4—2013年4—10月大连地区7个气象站和249个自动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观测数据及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对大连地区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气候特征、演变趋势和环流背景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强降水天气预报指标。结果表明:2004—2013年大连地区各气象站短时强降水年平均发生次数为2.2—2.8次,南部和东部地区短时强降水年平均发生次数呈略增多的趋势,中部和西北部地区短时强降水年平均发生次数变化较小,中北部地区短时强降水年平均发生次数呈略下降的趋势。大连地区短时强降水最早出现在4月,最晚出现在10月,7—8月为短时强降水集中出现的月份,强降水多出现在02—10时。短时强降水发生次数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特征,由东部向中部和西部呈递减的趋势,大连东北部地区短时强降水发生次数最多,南部地区次之,西北部瓦房店地区短时强降水发生次数最少;其中7月北部地区短时强降水发生次数最多,8月东部地区短时强降水发生次数最多,其他月份短时强降水发生次数较少,说明大连地区短时强降水发生分散性较强。925hPa与850hPa平均比湿、700hPa温度露点差、850hPa与500hPa温度差平均值、K指数平均值、0℃层平均高度及暖云层平均厚度等参数阈值可用于短时强降水实际预报业务中,可为大连地区强降水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使用实际资料分析了1960~2009年伊春林火发生年代际变化特征,指出20世纪60、70年代森林火灾次数频发,进入21世纪后,特大森林火灾次数增多。考虑到气温、降水、湿度和风的变化特征,构建了伊春林火天气等级模型,并进行了25 a的林火天气等级计算及分析。  相似文献   

11.
使用1980-2010年河口区气象观测、灾情普查、土地利用类型、人口经济、国民生产总值和1:10万地理信息数据,基于GIS技术,采用频次分布、专家打分、层次分析、加权综合评价4种方法,对河口区的寒潮灾害进行风险评估区划分析。结果表明:河口区发生寒潮次数最多的月份为11月,其次为12月和1月,春季的寒潮多发生在3月;2008年以来发生寒潮的次数有增多趋势;河口区北部区域风险较小;而南部的义和镇、六合街道办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2.
日光温室低温寡照灾害指标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魏瑞江 《气象科技》2003,31(1):50-53
文章根据1965~2000年河北省日光温室试验观测资料及各地历年低温寡照对蔬菜的影响程度,确定了低温寡照灾害等级指标,分析了低温寡照的时空分布规律,20世纪80年代以后,河北省各市低温寡照发生次数比60、70年代明显增多;随着纬度增高,河北省低温寡照发生次数明显减少,危害程度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13.
《青海气象》2010,(2):63-63
<正>今年入春以来,由于极涡偏强,新疆高压脊前西北气流和蒙古低压槽底部冷空气活动频繁,导致青海省大风天气屡有发生,为1980年来同期大风发生次数最多的一年,大风同时导致风灾增多、沙尘天气  相似文献   

14.
新疆和静县果树冻害的气候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0—2009年的气象资料,对比分析了和静县产生果树冻害的气候原因。结果表明:强降雪降温提前、持续低温、深厚的积雪、地温偏高、秋冬气温变化幅度大是发生果树冻害的重要原因。从灾情资料可知,果树冻害在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出现的次数不多,但2000年以后出现的次数增多。  相似文献   

15.
利用西宁地区辖四区三县1950-2010年气象灾害进行分析,西宁地区发生的气象灾害主要有暴雨洪涝、雷电、干旱、大风、冰雹、沙尘、低温冻害、高温、连阴雨,由气象因素诱发的灾害主要有地质灾害和作物病虫害。从受灾频次分析,冰雹是最多的气象灾害,占总受灾频次的43%,其余依次为暴雨洪涝、地质灾害、干旱和低温冻害;从受灾人口分析,冰雹依然是最多的气象灾害,占总受灾人口的45%,其余依次为干旱、暴雨洪涝和低温冻害;从各年代际分析,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初,气象灾害发生次数随年代为增多趋势;从地区分布分析,市区主要是地质灾害、洪涝、雹灾。湟源主要是雹灾、洪涝、干旱。大通主要是雹灾、洪涝、雷电。湟中主要是雹灾、洪涝、干旱和低温冻害。  相似文献   

16.
石家庄暴雨的气候特征和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石家庄地区17个观测站1972~2007年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统计学方法、功率谱方法以及Mann-Kendall法分析了石家庄地区暴雨的气候特征和变化规律,并运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了暴雨日数和高温日数的关系.结果表明:近36 a中,石家庄地区少暴雨年明显多于多暴雨年,正常年份则趋于正常;在季节分布上, 4~11月均会出现暴雨,以6~9月为明显,但主要集中在7、8月;暴雨发生次数6月上升趋势最明显, 7月下降趋势明显;在旬季分布上,暴雨从5月中旬开始缓慢增加,7月上旬则急剧增加,8月上旬达到峰值,而后开始下降.6月下旬的上升趋势最明显,7月下旬的下降趋势最明显;在空间分布上,石家庄的暴雨发生次数从西北、东南向内部逐渐减少;各站年均暴雨次数均在1 d以上.石家庄地区的西部、北部、东北部的年暴雨次数呈上升趋势,东部、南部、西北和市区的年暴雨次数则呈下降趋势.年均暴雨发生次数存在4 a、3 a和2.18 a的显著周期.石家庄的年均暴雨次数和年均高温日数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1引言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电梯工业迅猛发展,电梯防雷已成为高层建筑安全防护的重要环节,对电梯的防雷接地措施和检测的要求也提升到一定的高度,特别是由于气候变暖,闪电次数增多,电梯遭雷击而发生的人身伤害、停梯事故经常发生。据初步估计  相似文献   

18.
正1引言近几年,随着东丰县西城区城市规划发展,东丰DYYZⅡ型自动气象站(以下简称自动站)探测环境日益遭到破坏,为保证气象探测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依据《气象探测环境与设施保护办法》,东丰站于2012年1月1日迁至远离市区的拉拉河镇增幅村一组,由于周边环境比较空旷,特别在汛期雷暴多发季节,大小雷击故障次数较迁站前明显增加。本文针对2012年6月4日自动站雷击故障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一些维修理论和针  相似文献   

19.
1970—2000年间气象台站降雪量和沙尘天气统计结果显示,在中国冬春季主要积雪覆盖区域,沙尘天气发生频次相对较低,各类沙尘天气基本发生在积雪覆盖率低、年降雪量少的区域。时间序列分析结果进一步显示,年降雪量和沙尘天气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降雪量的增多对沙尘天气的年发生次数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年降雪频率也是影响沙尘天气爆发频次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中国西北干旱少雪的地区,尤其体现在新疆北部地区,年降雪频率的增加能够显著地减少各类沙尘天气的发生次数。  相似文献   

20.
马力  张银廷 《气象科技》2008,36(1):105-107
利用1981~2004年气象和雷击火灾资料,研究气候条件对内蒙占大兴安岭林区雷击火灾发生的影响,进而分析该地区雷击火灾多发的气候原因.结果表明:①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雷击火灾发生次数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主要集中在5~7月,出现时间为5月12日到7月16日,多发生在每日10:00~17:00;②雷击火灾的发生与近年来气温的升高密切相关,尤其是5~7月气温和地温的升高,是引发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雷击火灾的主要因素之一;③5~7月降水量和相对湿度的逐渐减小,使干旱程度不断加剧,导致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从1999年以后,雷击火灾次数呈明显上升的趋势;④气候的变干、变暖以及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多,是导致近年来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雷击火灾频繁发生的主要气候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