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冰云短波辐射特性参数化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对卷云和高层云分别构造了15种冰晶尺度分布,3种云高和云厚,总共30种冰水含量、90种冰水程长模式。对尺度小于与大于30 μm的冰晶粒子的单次散射特性分别用表面积等效冰球Mie理论和射线光学理论进行计算。采用delta-Eddington法计算了在4种不同地面反射率下冰云的多重散射辐射传输特性,提出了冰云辐射特性的参数化公式,指出参数化公式可以用于气候模式或大气环流模式。  相似文献   

2.
杨平  蔡启铭  蒋兴安 《大气科学》1993,17(4):477-488
本文提出了直接Stokes参量变换的射线追踪方案,优化了作者过去建立的求解六角冰晶粒子散射的射线追踪模式.在冰晶有吸收(折射指数为复数)的情况下,新模式采用了有效折射指数处理粒子内的非单色折射波.其次,新模式还引入了有效单次散射参量,消除了来自几何透射线的前向δ散射效应.最后,根据不同环境温度下的冰云中冰晶粒子的粒径谱分布,本文计算了粒径谱积分平均的3D随机取向六角冰晶粒子的单次散射参量.文中给出的冰晶粒子单次散射参量的数值,对研究冰云辐射特性将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利用离散偶极子近似法(DDA),研究了等效半径Re在0.8 mm范围内的柱状和片状冰晶在不同空间取向、温度和尺度比时,对94 GHz雷达发射的水平偏振波产生的后向散射,并讨论了等效雷达反射率因子Ze随粒子谱中值直径及冰水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温度对后向散射效率的影响较低,空间取向对后向散射效率的影响与粒子大小和形状有关。当雷达波垂直指向天顶,在冰晶粒子等效半径Re0.8 mm时,水平取向冰晶的后向散射效率比随机取向大,粒子越偏离球形,差别基本上越大;在同一取向时,粒子越偏离球形,后向散射效率基本上越大。在一定冰水含量下,取向、形状和冰晶谱的形状参数对Ze的影响和粒子谱中值直径有关;对于垂直指向的雷达,如果将六角形冰晶等效为等体积球形冰晶,当粒子较大(0.4 mmRe0.8 mm)时,其Ze将被低估。  相似文献   

4.
重点介绍了和散射特性有关的冰晶形状模型、冰晶粒子谱分布及冰晶复折射指数的研究进展,总结了非球形冰晶散射特性的计算方法以及冰晶毫米波散射特性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情况,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对流层与平流层大气气溶胶粒子的若干散射特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黄培强  盛夏 《气象科学》1996,16(3):233-239
本文应用Mie散射理论,采用简洁方案计算了IAMAP提出的大气气溶胶主要粒子的散射效率因子及散射相函数,结果表明,大颗粒的散射能力以75%硫酸液滴最强,其次是水滴,冰晶,沙尘性粒子;小粒子的散射能力仍以75%硫酸滴最强,其次是沙尘性粒子,小颗粒相函数的前向后向基本对称;大粒相函数随X值增大而不对称加大;折射率实部不同,则相函数最小值出现在不同的散射角,折射率虚部较大的煤烟,相函数起伏较小,约在10  相似文献   

6.
研究冰水混合球折射指数的Debye和MaxwellGarnet等几种计算方案的计算值随含水量变化的特征以及微波吸收,散射和后向散射截面的影响。结果表明,虽然折射指数的实部和虚部均随冰水混合物中含冰量的增加而减小,但不同的计算方案,给出不同的具体变化特征。常用的Debye方案代表这些方案听一个极端。利用Mie理论计算表明,对于半径确定的冰水混合球,其吸收截面可以大于同体积纯水球的吸收同;若其物理参数  相似文献   

7.
冰水含量在气候以及天气变化、人工影响天气等方面的研究中具有重要影响。毫米波雷达在探测卷云时由于气流运动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电磁波照射体积内粒子自身发生旋转运动,这为精确计算粒子散射截面以及利用其散射特性反演云中冰水含量造成困难。首先给出六种常见的非球形冰晶粒子模型,利用HFSS软件讨论特定尺寸下非球形粒子及其等效球形粒子的辐射方向图差异,利用矩量法(针对非球形粒子)以及洛伦兹-米理论(针对球形粒子)计算并拟合上述冰晶粒子在静止、水平旋转以及随机旋转三种取向下最大尺寸与后向散射截面之间的双指数关系式,假定卷云冰晶粒子混合模型满足B-H模型,云粒子的谱分布服从NASA在2007年实测的指数分布,计算出实际的冰水含量,讨论了三种取向下非球形粒子及等体积球粒子群的雷达反射率因子Z,将其代入常用的IWC-Z关系式,结果表明利用雷达反射率因子反演冰水含量时必须考虑高空风产生的粒子取向问题,等效球理论方法得到的冰水含量比实际值偏小,该结论对于毫米波雷达精确反演卷云的微观物理参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冰—水球形粒子在太阳短波段的吸收与衰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陈洪滨  孙海冰 《大气科学》1999,23(2):233-238
根据Mie理论以及Aden和Kerker的理论,分别计算了纯水、纯冰和冰—水分层同心球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的吸收、散射与衰减截面。结果表明,对于同样尺度大小的粒子,表面融化冰球或冰外壳包水球的单次散射特征值与纯冰纯水球的相比在整个太阳辐射短波段都相差不大,这是因为在此波段范围内冰和水的复折射指数的实部和虚部都很接近。此结果基本排除了0℃层附近表面融化冰晶粒子在太阳波段可能产生强吸收带,从而可以解释(部分的)云吸收异常现象这一想法。另一方面,在整层云吸收计算中,相对水含量可能较小但尺度较大的冰晶粒子的吸收是  相似文献   

9.
不同形状冰晶权重假定对冰云光学和辐射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琪  张华 《气象学报》2018,76(2):279-288
在BCC_RAD辐射传输模式和包含多形状冰晶粒子的冰云光学性质参数化方案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不同冰晶粒子权重选取对冰云光学和辐射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形状冰晶粒子权重的选取对长波带平均消光系数、单次散射比、不对称因子和短波带平均不对称因子均有较大的影响。冰晶粒子权重选取对长波辐射通量有很大影响:对长波向下辐射通量,权重选择不同可在云底处造成高达10.50 W/m2的差别;对长波向上辐射通量,权重选择不同可在云顶处造成高达15.05 W/m2的差别。冰晶粒子权重选择对短波辐射通量也存在较大影响:对短波向下辐射通量,权重选择不同可在云底处造成高达12.48 W/m2的差别;对短波向上辐射通量,权重选择不同可在云顶处造成高达10.23 W/m2的差别。冰晶粒子权重选择对长波加热率影响较大,在云顶处和云底处分别可达1.31和-2.06 K/d。研究表明,不同形状冰晶粒子权重的选取对冰云光学性质和辐射计算均有较大的影响,在长波区间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10.
姚克亚  刘春雷 《大气科学》1996,20(1):123-126
本文利用射线跟踪法对冰晶粒子散射、吸收进行了研究。从理论上对一些常见的近似处理方法进行了讨论,计算了长为300μm,半径为30μm的六棱柱状冰晶粒子在不同波段的光散射相函数以及在波长2.2μm时,五种不同大小冰晶粒子的单次散射反照率。结果表明,即使在有吸收情况下,Snell公式和Lambert公式仍是近似成立的,而吸收效应对散射相函数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近红外波段凝结核性质对雨滴散射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M ie散射理论,在已知大气气溶胶粒子的折射率基础上,计算并讨论大气气溶胶以及在其上凝结形成的雨滴的散射相函数、散射效率因子等散射特性。结果表明,对流层中气溶胶粒子的散射能力依次为水滴,冰晶,海洋性粒子,沙尘性粒子,水溶性粒子,煤烟。对于在可溶性核上凝结形成的雨滴,海洋性核的散射能力强于水溶性核的散射能力。由不可溶性核凝结形成雨滴的散射能力依次为煤烟核、冰晶核和沙尘性核。纯水雨滴的散射能力介于沙尘性核和冰晶核之间,强于海洋性核。该结论可以为光学测雨仪器在不同地区条件下的参数设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根据有关学者提出的几种植冠阻抗参数化的代表性理论,由单叶气孔阻抗实测值,结合叶面积垂直分布,资料,提出了3种计算冠层阻抗的合成方法。利用由P-M公式反推出的冠层阻抗及由波文比仪测算出的麦田蒸散值对各合成方法进行了效果分析。  相似文献   

13.
Penman-Monteith公式中冠层阻抗的合成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有关学者提出的几种植冠阻抗参数化的代表性理论,由单叶气孔阻抗实测值,结合叶面积垂直分布资料,提出了3种计算冠层阻抗的合成方法。利用由P-M公式反推出的冠层阻抗及由波文比仪测算出的麦田蒸散值对各合成方法进行了效果分析。  相似文献   

14.
刘春雷  姚克亚 《大气科学》1997,21(5):599-606
本文讨论了卷云冰晶粒子的密度随其尺度大小的变化。及其对折射指数的影响。对该变化所导致的粒子的光散射参数的变化进行了计算。采用Monte Carlo模式,根据观测到的冰晶粒子的数密度,使用不同的粒子密度分布,计算了卷云对0.55 μm波长的入射光的反射和透射率。结果表明,不同的粒子密度假设会导致一定的差别,但卷云中粒子的密度变化对可见光波段能量传输的影响非常小,可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15.
三维冰雹云数值催化模式改进与个例模拟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兴宇  洪延超 《气象学报》2005,63(6):874-888
鉴于播撒冰核形成的冰晶与自然冰晶谱型不同,对三维冰雹云催化模式人工引晶物理过程参数化部分进行了改进,将人工引入的冰晶单独作为预报量处理,导出人工冰晶与其他粒子发生的微物理过程的参数化方程。分析了改进模式的催化功能及人工冰晶的微物理过程及其在催化防雹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在同样催化条件下,改进模式的催化效果优于原模式。水汽在碘化银粒子上核化是产生人工冰晶的主要过程。人工冰晶的空间分布特征表明,它与云水和雨水接触的比例要比自然冰晶高得多,因此人工冰晶收集过冷云水增长是其与自然冰晶最大的差别。与自然冰晶相比,人工冰晶向霰转化的数量多,通过人工冰晶形成的冻滴也多。自动转化是消耗人工冰晶的最重要的物理过程。人工冰晶减雹机制是:对雹云催化后,人工冰晶增加使雪、霰和冻滴增加,转化成冰雹的数量也增加,冰雹的尺度减少,降雹强度和降雹动能通量就减少。  相似文献   

16.
非球形粒子的散射特性研究是双偏振雷达探测数据处理和释义的基础,非球形状同样会影响常规雷达探测数据的处理和释义。在利用雷达进行降水观测的过程中,需要考虑旋转扁椭球雨滴的散射特性。Gans理论和T矩阵法是常用于计算椭球粒子散射特性的算法,但其算法差异会对雷达探测反演带来不同的结果。利用Gans理论和T矩阵法的数值计算,分析旋转扁椭球雨滴的后向散射截面,同时对比常用雷达波段(S、C、X和Ku)内两种算法的后向散射截面的相对差别,以相对差别的阈值得到Gans理论可适用于计算旋转扁椭球雨滴后向散射截面的最大等效半径和尺度参数。在常用雷达波长处对该差异造成的雷达反射率因子Zh和差反射率因子ZDR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MP雨滴谱下,X波段处Zh的算法差异可达1.66 dBZ,在C波段处ZDR的算法差异可达0.75 dBZ,其他各波长处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17.
云中冰晶尺度谱特征与分布函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陈万奎  严采蘩 《气象》1987,13(11):13-17
本文给出了我国北方混合性、冷性层状云中冰晶(直径范围18—334μm)尺度谱分布特征和分布函数。冰晶尺度谱可归纳为单调下降和非单调下降两大类型,分布函数可用指数关系系N=N_0exp[-λD]来拟合,相关显著水平α<0.01的样本,占本文统计的样本99%以上。 冷性云中,谱分布参数N_0和λ随云中温度降低而增大,在云中温度T<-10℃时,增大更为明显。谱分布参数N_0和λ之间可用幂指数关系N_0=σ_iλ~(βi)来拟合,相关显著水平α<0.01。系数σ_1、β_i与云中有无冰晶繁生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8.
采用实验室观测和DDA法理论计算,分别获得了球锥扁椭球形冰粒对3.2、5.6和10.7cm三种波长极化波的后向散射特性数据。结果表明,测量资料和计算数据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球锥扁椭球形冰粒的后向散射截面大小不仅依赖于其尺寸(等容半径)而且受其形状影响,“差反射率雷因子ZDR”与粒子形状参数“水平-垂直尺度比”呈很好的线性正相关。这是利用双偏振雷达探测识别球锥扁椭球形冰雹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云凝结核浓度对雷暴云电过程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美玲  银燕  赵鹏国  肖辉 《大气科学》2017,41(1):106-120
本文将非感应起电机制耦合到WRF中尺度模式中,选取Morrison双参数微物理方案,采用整体放电参数化方案,改变初始云凝结核(CCN)浓度(浓度变化从500 cm-3到4000 cm-3),共模拟15组试验,讨论了CCN浓度(nCCN)对雷暴云起电强度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随nCCN增加,霰粒子数浓度减少,混合比增加,导致霰粒子平均尺度增加;冰晶粒子数浓度增加,混合比基本不变,导致冰晶粒子平均尺度减小。此外,霰粒子平均尺度增大,下落末速度增大,冰晶粒子平均尺度减小,下落末速度减小,二者末速度差值增加,导致单次碰撞电荷分离量增加。综上所述,气溶胶浓度增加使霰粒子与冰晶粒子碰撞分离过程增强,单次碰撞电荷分离量增加,正负电荷密度平均值增加,从而增强雷暴起电强度。  相似文献   

20.
用于空间对地遥感的一个参数化辐射传输计算模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邱金桓 《大气科学》1998,22(4):649-658
一个足够精度的参数化向上亮度模式对空间对地遥感的大气订正应用是很有意义的。依据向上天空亮度对大气散射相函数、光学厚度、太阳天顶角、空间方位和天顶角等有关参数的依赖特性,基于大量的天空亮度数值模拟计算资料,本文发展了一个关于向上天空亮度的参数化模式。39440组的数值模拟对比资料表明,在气溶胶光学厚度#Aτt≤1,太阳天顶角小于72°,μ≤0.432 (天顶角小于65°)以及无云的条件下,由现在的参数化的模式所计算的向上亮度的误差一般小于6%。地表反射率越大,参数化模式的精度越高。参数化模式的精度一般随着光学厚度和太阳天顶角的增大而变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