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钟中  王天驹  胡轶佳 《气象科学》2020,40(5):639-648
以2019年6月为例,采用统计和诊断分析方法研究了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的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其位置较6月气候平均状态偏南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虽然2019年6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总体偏南,但其经向位置异常存在纬向差异,在150°E以西区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平均位置偏南,而在150°~160°E区域内,脊线位置反而偏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变化与其附近异常涡度的经向分布有很好的对应关系,2019年6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出现异常的原因在于其附近出现的异常扰动引起的异常涡度,而由于异常涡度分布存在纬向差异,造成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经向位置异常也出现了纬向差异。经过尺度分析简化的全型涡度方程的诊断发现,异常非绝热加热在导致2019年6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总体偏南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而动力因子则对150°E以东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向北偏移的贡献更大。  相似文献   

2.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变化与我国汛期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最近46年(1951~1996年)完整而系统的副高特征量资料和全国160个站降水量资料进行相关普查,得出副高脊线与汛期降水关系最好.因此,我们着重讨论了副高脊线的变化与我国汛期降水的关系.研究表明副高脊线与汛期降水的高相关集中在两个时段,即同期和副高脊线超前1年左右相关最好;从区域分布看,较大范围的高相关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中游—江南、东北的东南部—华北东部、河套、黄淮—江淮的东部沿海及华南中部.同时随着副高季节性北跳,高相关区也随之北移.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1951—2010年NECP/NCAR再分析逐日资料的分析,发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夏季,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脊线出现两次显著的北跳,而且均伴随着副高强度指数的降低和西伸脊点的东退。脊线北跳过程也影响着东亚大气环流系统,南亚高压与西风急流在副高北跳后均同时减弱。但两次北跳过程仍然存在各自的特点:第一次副高脊线北跳时受到高纬地区纬向型环流调整与中低纬环流变化的共同影响,而第二次副高脊线北跳则主要受中低纬环流调整(太平洋负EAP事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采用Z-σ坐标系中的两维纬向平均模式,作了大尺度地形作用的敏感性模拟试验,结果发现,在太阳辐射加热作用下,大尺度地形将影响副高脊的季节活动,例如地形作用使得副高脊北移的季节时间提早,以及使得高压脊在地形峰附近停留时间较长。这与南亚高压季节活动的实况,以及有关地形的动力分析等均颇为相近。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西北太平洋海面温度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第二次北跳的关联。结果表明,海表温度与脊线北跳有滞后相关,且相关密切月份中具有准三个月的周期振荡,正负相关具有三个月以上的持续性,又以临近期关联较好。相关区近期主要位于北区海域,长期、超长期则主要位于南区海域。 经作副热带高压脊线第二次北跳日期的年度预报,其拟合和试报效果尚好。   相似文献   

6.
说明:本资料系根据 1959—1974年共16年 5、6月份我国或日本的天气图,读取500毫巴5、6月份逐日1200(世界时)天气图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588位势什米线所包围的脊线在每10°经线上的所在位置(纬度°N),并加以五天滑动平均而得。脊线的确定主要是考虑副热带高压的形态,偏东、西风向间的  相似文献   

7.
副热带高压脊线移动的三维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文中定义了东西风交界面作为表征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的动力学参量 ,并利用 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在三维空间中考察了东西风交界面的空间、时间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 :副热带高压位置移动以季节变化为主 ,季节变化由南北移动和斜率变化两类运动组成 ;副热带高压位置移动的年际变化和 ENSO事件关系密切 ;南半球副热带高压具有纬向对称的垂直结构 ,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垂直结构较为复杂 ,尤其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表现出在全球副热带高压系统中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8.
利用江淮2003年和华南1998年夏季持续性强降水典型个例,采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模拟了强降水期间江淮、华南及孟加拉湾热源异常分布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短期位置东西进退及南北变动的影响。模拟证实: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的短期变异与大气加热场及其配置有密切的联系。持续性强降水期间,副高西侧较远处孟加拉湾热源是诱导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西伸的原因之一;华南强降水期间,华南和孟加拉湾热源的共同存在可使副高在季节性西伸过程中出现短期东撤;江淮强降水期间,江淮和孟加拉湾热源的共同存在会诱导副高异常西伸。但模式在模拟副高位置南北变动上效果并不明显,不能证实华南、江淮热源单独存在时对副高在南北位置变异上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9.
选取NOAA极轨气象卫星AVHRR仪器的红外通道5观测数据处理得到的OLR资料,利用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对海洋性大陆(10°s~20°N,90°E~150°E)的OLR和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关系进行分析.通过对OLR与西太平洋副高特征量相关性分析、1979-2008年30年7月OLR分析、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特征量分析、西太平洋副高特征量与OLR显著相关区的OLR年际变化分析,结果表明:菲律宾群岛以东洋面的OLR变化对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有重要影响.该区域OLR变化与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呈负相关,OLR有负(正)异常时,其以北的西太平洋副高将北(南)移.  相似文献   

10.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西位置变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NCEP/NCAR再分析逐日资料,根据特定区域涡度值,定义描述西太平洋副高东西位置的指标,并利用该指标研究了6月副高东西位置变动特征。结果表明:该指标不仅避免了由于高度的逐年升高而引起的副高逐年西进的年代际变化,而且能很好地反映大尺度环流场的特征;副高偏西年,赤道西风减弱,越赤道气流减弱,南海夏季风偏弱,江南和华南地区南风增强,其东侧负涡度发展,引导副高西伸,长江流域被副高北侧异常西南风控制,有利于雨带在此维持,降水偏多易涝。西太平洋副高东西位置变化的周期分析表明,6月副高西伸指数最强的周期信号为2、4、8a。  相似文献   

11.
In this paper,using a nonlinear low-order barotropic system with orography and momentum forcing aswell as dissipation,we have theoretically calculated the two kinds of curves for the seasonal northward movementof subtropical highs.It has been shown that the theoretical results resemble basically with the analysed resultsof wave spectrum data.  相似文献   

12.
夏季副高与海温的相互关系及副高预测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通过分析夏季西太平洋副高与前期12月至后期11月的赤道太平洋和北太平洋海温的相关系数分布图,综合比较副高面积指数、西伸脊点和脊线位置与海温的相关关系,讨论副高对海温的反馈作用以及海温与夏季副高的物理联系模型,为副高预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季节内西太平洋副高异常进退的诊断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ECMWF1980年和1983年7、8月份逐日2.5°×2.5°网格点资料对两次季节内西太平洋副高的异常进退进行了诊断研究。揭示出:季节内西太平洋副高异常进退是整个北太平洋副高异常进退的结果;这种异常进退表现为东太平洋副高的活动,相应西太平洋副高也有一次活动过程,并表现为北太平洋地区存在一纬向波列,低频波沿此波列西传以实现东、西太平洋副高异常进退的遥相关关系;而东太平洋刻高的异常进退则是被南亚季风区到太平洋信风区的异常加热造成的东太平洋对流层上部辐散风场汇合下沉区的变化所激发。  相似文献   

14.
季内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进退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中科院大气所的IAP-AGCM模式,对海温和季内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活动进行控制性试验,得到;西太平洋高异常对热带西太平洋,南海,孟加拉湾的海温异常有两个月的滞后响应且西太平洋副高异常和东太平洋副高异常总是相伴出现的,后者出现要早些;当上述海区SST正异常时,500hPa上来自东西两个方向的位势波在西太平洋汇集的位置要偏北,相应副高的位置也持续偏北,两者吻合很好;在上述海温异常作用下,当东亚高  相似文献   

15.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台风相互作用的数值试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1958-1998年台风资料,对台风路径进行分类,挑选出3类常见路径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成分析,证实不同的台风路径所对应的副热带高压(副高)形势不同.台风西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强大,呈东西向带状,台风沿着副高南部西行,副高在整个过程中西伸;转向路径时,副高开始呈东西向带状,随着台风的移动副高主体东退,在160°E附近中间断裂;北上路径的台风对应的副高主体偏东.在此基础上,利用气候模式R42L9在不同的初始场中加入相同的温度扰动,成功模拟出西行和北上路径的台风,验证了不同副高形态对台风路径的不同影响.对模拟结果的分析还发现,台风可以引起正压Rossby波向中高纬度的传播.由于背景流场不同,不同移动路径的台风其波动能量的传播路径也不同,从而对中高纬度环流和西太平洋副高产生不同的影响与北上台风不同,西行台风在其西北方向激发出正变高,使西太平洋副高加强西伸.  相似文献   

16.
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振荡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15  
毕慕莹 《气象学报》1989,47(4):457-475
本文用1965年,1976-1985年夏季(6-8月)500hPa逐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的复经验正交函数(CEOF)展开讨论了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振荡特征.发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要存在15-20d以及10d左右的振荡周期,它们一般都是从西太平洋的东部(180°E)向西部(110°E)传播的,其速度为5-7long./d.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10d以下的短周期振荡一般自西(110°E)向东(180°E)传播.其东西部的振荡呈反位相.15-20d周期的振荡能量主要集中在西太平洋东、中部(150-170°E),而10d左右周期的振荡能量主要集中在西太平洋的西部(120-140°E).一般6月下旬至7月中旬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低振荡能量期,而7月中旬以后有一段高振荡能量期.  相似文献   

17.
Diagnostic study on two intraseasonal progressive and retrogressive progress of anomalous subtropical high in western Pacific is carried out with the aid of daily 2.5°× 2.5° grid point data of ECMWF inJuly and August of 1980 and 1983. It is revealed that the anomalous progression and retrosression ofthis high is intraseasonally teleconnected with that in the eastern Pacific, shown as low-ftequency wavespropagating westward along a latitudinal wave train across the northern Pacific i the same oscillatory displacement of eastern subtropical high is again triggered off by the variation of convergent sink of uppertropospheric divergent wind field in eastern Pacific, being resulted from anomalous heating from monsoon area in South Asia through trade wind zone in the Pacific Ocean.  相似文献   

18.
对1980年7月29日—8月16日西太平洋副高位置持续偏南和1983年7月16日—8月12日西太平洋副高位置持续偏北的两次季节内副高中期进退过程的环流特征和加热差异作了对比分析,讨论了东亚季风与对流活动、副高进退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跳及异常的研究   总被引:33,自引:4,他引:33  
张庆云  陶诗言 《气象学报》1999,57(5):539-548
根据欧洲中心1980~1989年逐日200,500和850hPa风场、高度场及日本气象厅提供的GMS观测的黑体辐射温度(TBB)逐日资料,探讨了夏季西太平洋地区(125~145°E)副热带高压脊线季节性北跳、季内脊线位置的异常与低纬度的西风爆发和热带对流的关系。研究表明:初夏西太平洋地区低层赤道西风爆发后,西太平洋地区的赤道对流加强(赤道地区的TBB值减小);赤道西风向北扩展,赤道强对流向北推移,热带对流加强(热带地区TBB值减小)。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的二次北跳现象与低层赤道西风二次北跳及赤道对流向北推移密切相关。研究指出:夏季热带对流弱(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相对偏南(北),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的异常与高、低层流场辐合、福散中心的位置及高层西风传播方向有关。  相似文献   

20.
1 INTRODUCTION In summer, different assembly of the intensity,location and vertical structure of the subtropical high and the earlier/later time of its seasonal northwards jump bring about different precipitation patterns over China. Therefore, subtropical high activity and its cause during the occurrence of extreme climatic event over China and the cause of China drought/flood are studied to improve weather forecast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