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寻求中美双方在开,展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中的合作,中美两国科学院专家曾于1987年10月20—29日在北京举行一系列会议,讨论建议:(1)联合确定并开发一个示范性地圈生物圈观测站:(2)合作开展土壤风力水力搬运过程的研究;(3)联合进行气候与植被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变质作用 P-T-t 轨迹研究有机地将变质作用、岩浆作用和构造作用等诸多地质因素结合起来,定量地描述地壳热—构造演化规律,是当今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前缘学科。本文收集了大量国外近期(主要为1987年~1991年)发表的有关 P-T-t 文献,追踪 P-T-t 轨迹研究的最新动态和重要成果,以期在国内变质作用P-T-t 轨迹研究中得到借鉴。这些进展和成果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P-T-t 轨迹方法研究的不断创新和发展;(2)一些典型变质岩石的变质作用 P-T-t 轨迹资料不断丰富;(3)各种典型大地构造环境和构造过程以及岩浆作用的 P-T-t 轨迹热模拟的进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项目由河北地质学院科研所和邢台矿务局共同完成。由河北省煤炭厅聘请了13位专家,于1991年10月18~19日在邢台矿务局进行了鉴定。~(218)Po法是新型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属于核探测技术之一。专家们认为,该方法探测陷落柱原理正确,方法可行;具有探测深度大、仪器轻便、操作简单、速度快及成本低等特点;用于探测煤田地质构造和含水岩溶带效果明显;为煤田物探增加了一种新的手段。专家们  相似文献   

4.
郭文献  李越  张陵  赵荣生  王鸿翔 《水文》2019,39(6):69-73
根据长江中游宜昌站1952~2015年长时间序列径流泥沙资料,运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小波分析法和均值差异T检验等方法,揭示宜昌站径流泥沙的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径流量无显著下降趋势,而输沙量下降趋势明显;(2)径流量在2005年发生突变,输沙量在2002年发生突变;(3)通过小波分析发现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存在以20~24a为主周期的变化规律;(4)年径流量可分为1952~1955,1961~1968,1979~2001年3个多水期和1956~1960,1969~1978,2002~2015年3个少水期,输沙量可分为1952~1993,1998~2002年2个多沙期和1994~1997,2003~2015年2个少沙期;(5)年输沙量显著减少主要为水库拦沙、河道采砂和水土保持工程等人类活动所致。  相似文献   

5.
水电部科技司和水利水电规划院委托成都勘测设计院建造的自沙卵石推移质试验水槽鉴定验收会于1987年10月在成都举行。会议邀请了国内16位泥沙专家组成验收评审组。专家们在审阅了试验报告和现场观察了水槽输沙、卵石采样器效率试验后认为,水槽主体设施、量测仪器、辅助设备等经多次长历时的运行考验,各部分运转正常,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试验体系。经过6个流量级(Q=1.00~3.50m~3/s)共32  相似文献   

6.
济阳坳陷异常高压和异常低压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关于异常高压的成因 ,前人已做过大量的研究。异常高压的产生机制主要有 :(1)欠压实作用 (Magara ,196 8;Os borne等 ,1997) ;(2 )水热增压作用 (Barker,1972 ;Osborne等 ,1997) ;(3)烃类生成作用 (Spencer,1987;Osborne等 ,1997) ;(4)蒙脱石脱水作用 (Powers ,196 7;Osborne等 ,1997)和 (5 )附加地应力作用 (Sleep ,1992 ;Osborne等 ,1997) 5种观点。东营凹陷压力场纵向上表现出异常高压特征。浅层为静水压力 ,压力系数值在 1.0左右。随着埋深增加 ,地层压力逐渐偏离静水压力 ,埋深 2 2 0 0~ 35 0 0m主要表现为异常高压 ,压力系数值在…  相似文献   

7.
根据国家计委“计设(1987)1231号文件”精神和建设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部署,陕西省建设厅,邀请省水利厅、省工程勘察设计协会和工程勘察协会及有关勘察设计单位的专家组成验收组,于1990年11月1~3日,对陕西省地下水工作队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工作进行了全面检查、考核。验收组认为,陕西省地下水工作队的全面  相似文献   

8.
简讯     
由河北水文工程地质勘察设计院编制的《河北省水文地质图(1:50万)和河北省环境水文地质总站编制的《河北省环境地质图(1:50万)》最近在石家庄市通过专家评审验收。水文地质图是在前几次编图基础上,充分收集利用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新思维、新方法,采用动态的系统论的观点,以  相似文献   

9.
<正>主办单位: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施工分会基坑工程专业委员会,武汉土木建筑学会会议时间:2014年11月1315日会议地点: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洪山宾馆会议主题:邀请龚晓南院士、顾金才院士、范士凯大师等资深专家做大会主题报告,并邀请相关专家作专题报告。主要议题:(1)基坑工程设计理论与实践及其新进展;(2)基坑工程施工和监测领域的新技术、新工法和新设备;(3)基坑工程中的地下水问题及控制技术;(4)基坑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评估与控制技术;(5)地铁深基坑工程中的设计、施工与监测  相似文献   

10.
王云璋 《水文》1989,(3):19-24
本文对189年南极积雪量与黄河径流量进行了相关和交叉谱分析,结果表明:(1)两者存在明显的负相关;(2)两者在10、4.3~4.6、3.3和30年左右的周期变化有较密切的联系;(3)在时间上,后者的变化落后于前者。并且指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很可能是两者联系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1987年2月国际地科联批准“全球沉积地质委员会”(GSGC)为其下设的专门机构、即IUGS—GSGC,这个机构的常务委员会称之为项目开发委员(GSGC—PDC)。1987年6月在美国的帕塞迪纳(Pasadena)召开的PDC会议上,确定全球白垩纪为第一个试点项目一,名称为“白垩纪资源、事件和韵律”(CRER)。在该会议上还确定聘请几位专家就该项研究的几个方向和方法做准备,这些研究方向是:层序地层学和全球海平面变迁;黑色页岩和大洋缺氧事件;旋回地层学和米兰科维奇旋回;碳酸盐台地的发展和消失;白垩纪的古地理和古气候。会议还要求专家们就上述方向分成五个工作组分别提出一个研究方法的统一意见,以供1988  相似文献   

12.
2003年国际固体断裂与强度会议(FEOFS2003)于2003年10月20~23日在日本仙台召开,来自18个国家的28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大会,大会交流论文293篇,涉及复合材料、金属、岩石和土等的疲劳、损伤和断裂等研究领域。中国共有51名学者参加了会议,清华大学、中科院地质所、中科院岩土所、中国矿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科院金属所、北京大学等单位均派出了代表,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冯夏庭、杨春和研究员等一行7人出席了大会,并在会上作了学术报告。 会议议题如下: (1)工程材料的疲劳特性研究;(2)材料动荷载响应研究及数值模拟;(3)裂…  相似文献   

13.
全苏矿物学协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于1987年1月20—30日在苏联列宁格勒城举行。有223名代表和150名来宾参加会议,参加者中有7名苏联科学院院士和通讯院士、68名科学博士和94名科学副博士。大会宣读、讨论、交流了四大方面的学术报告:(1)矿物学基本问题;(2)矿化标志和矿物学填图;(3)岩石圈深部带的不均一性及其在地质找矿勘探工作中的意  相似文献   

14.
四川雅安地质灾害时空预警试验区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借鉴美国旧金山湾和香港地区的经验,提出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试验区建设和研究思路。经过近两年的工作,初步建成了四川雅安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试验区。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主要有:(1)根据现场考察和试验区地质灾害数据库,统计研究了降雨型滑坡的几何特征;(2)建成了由20台遥测雨量计构成的降雨观测网,取得了2002年4月~2003年8月的降雨观测数据;(3)结合历史降雨资料分析,初步研究了雅安试验区的年、日、小时和十分钟最大降雨特征;(4)研制了斜坡岩土体含水量野外监测仪,取得了桑树坡试验点2003年4月~8月的实时监测数据;(5)自上而下分4层研究了斜坡岩土层含水量变化,发现了岩土层含水量变化对降雨过程的滞后性;(6)基于区域地质灾害评价预警的递进分析理论与方法(AMFP),利用地质灾害因子分析结果,分别计算了雅安试验区地质灾害"发育度"和"潜势度";(7)利用2003年8月23~25日的过程降雨观测资料,对雅安试验区在该降雨过程中发生的地质灾害事件进行了时空预警反演模拟研究,计算出的地质灾害"危险度"分布比较符合实际,"危险度"可以作为预警指数使用。  相似文献   

15.
全国第五届有机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5月15日至17日在广州召开,会议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中国石油学会、中国地质学会共同发起,由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分部、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广东省石油学会、广东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联合承办。会议得到20个全国性学术团体和省级学术团体、科研、生产单位、高等院校等单位及部分专家为会议提供的资助。共收到学术论文摘要424篇,包括(1)石油地球化学综合研究及生油气理论;(2)未成熟油、低成熟油和非常规油有机地球化学;(3)天然气地球化学;(4)干酪根、沥青、煤和煤成烃地球化学;(5)有机岩石学;(6)区域有机地球化学研究;(7)生物标志物;(8)油气运移;(9)有机同位素地球化学;(10)有机地球化学中的实验方法和技术;(11)有机质成烃演化模拟实验方法及应用;  相似文献   

16.
沈小克简介沈小克,自1982年1月大学毕业后至今20余年,一直在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从事工程勘察和岩土工程方面的第一线生产和研究工作,其间于1986~1987年在挪威科技大学岩土工程系作访问学者(指导教授为国际著名岩土工程专家NilmarJanbu和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SteinarNordal)。历任工程勘察项目主持人和技术组长、北京市科委重点研究项目课题组长和项目负责人、副总工程师兼技术质量科研处处长、技术副院长(兼副总工程师、ISO9001质量体系管理者代表)、常务副院长兼副总工程师,现任院长、总工程师。Since graduated from university …  相似文献   

17.
于胜尧  张建新  侯可军 《岩石学报》2011,27(11):3335-3349
本文报道了对柴北缘都兰地区英云闪长岩、花岗岩的地球化学、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的研究结果.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英云闪长岩侵住时代为432~434Ma,并显示出类似于埃达克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1)高SiO2、富Na2O、贫KO、过铝质;(2)高Sr、低Y和相应的高Sr/Y值;(3)高La/Yb和低Yb;(4)轻重稀土分馏程度高,亏损重稀土;(5)富集Ba、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而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结合英云闪长岩高的εHí(t)值(3.3~10.7)和年轻的地壳模式年龄(732~1207Ma),可以认为本区英云闪长岩源自于增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作用.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晚期花岗岩的结晶时代为382~391Ma,并显示出类似于S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1)高SiO2,低MgO和高K2O的特征,K2O/Na2O>1;(2)A/CNK几乎全部大于1,显示过铝质的特征;(3)轻、重稀土分馏程度低,(La/Yb)N =2.22~9.62,但具明显的负Eu异常(δEu =0.27~0.81);(4)强烈亏损Nb、Ta、sr和Ti等元素,轻微亏损Ba元素.在综合对比花岗岩形成年龄与区域高压-超高压变质时代的基础上,结合地球化学特征,推断都兰地区花岗岩体可能形成于后碰撞造山伸展作用阶段,并可能是由其围岩富铝质片麻岩部分熔融形成,并可能有少量地幔物质的添加.  相似文献   

18.
2003年国际岩土工程和地质过程耦合研究学术大会(GeoProc2003)于2003年10月13~17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瑞典皇家工学院召开,来自30多个国家的15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大会,大会共收到论文232篇,录用论文119篇。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冯夏庭所长、刘泉声研究员以及河海大学徐卫亚教授、朱珍德副教授出席了大会,并在大会上作了学术报告,王思敬院士在大会上作了总结性发言。 会议共分6个主题: (1)DECOVALEX研究成果;(2)基础理论研究:模拟工具、材料性质和模型;(3)石油天然气工程中的THMC耦合研究;(4)地热资源开发中的THMC耦合…  相似文献   

19.
渭干河平原绿洲生态用水量初步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监测资料,采用蒸发系数法对渭干河平原绿洲各种土地类型的年耗水量进行了估算,并分析了其生态用水量。结果表明:(1)农林地的年耗水量为947~1026mm,草滩洼地的年耗水量为791~845mm,有稀疏植被荒地的年耗水量为308~415mm,未被利用土地、沙丘的年耗水量为137~172mm;(2)农林地的蒸发系数为0.83~0.86,草滩、洼地的蒸发系数为0.68~0.72,有稀疏植被荒地的蒸发系数为0.27~0.35;未被利用土地、沙丘的蒸发系数为0.12~0.15;(3)年生态用水量为11.18~13.47亿m3,占总收入水量(地下水入流、灌溉引水和降水量)的45%~49%。该结论可为西北地区平原绿洲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三峡工程建设以来,库区土地利用类型发生重大变化。为深入研究三峡库区蓄水以来滑坡发育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关系,本文利用不同时期(1987年、2000年和2010年)卫星影像,研究三峡库首区秭归至巴东段长江干流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采用滑坡面积模数比(Rsi)分析滑坡发育与土地类型及变化的关联性。结果表明:(1)在1987~2010年间,研究区植被覆盖率持续下降,居民建筑区面积和耕地面积不断增长,蓄水后水域面积扩大了1倍;(2)植被区、耕地和居民建筑区的滑坡Rsi依次增大,滑坡Rsi随着人类活动强度增强而增大,表明滑坡发育与人类活动强度呈正相关性;(3)依据Rsi值大小,将研究区滑坡易发程度分为高、中和低3个区,滑坡主要分布在高、中易发程度区,与实际情况较吻合。因此,在开展库区滑坡风险评估时,需要考虑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这一因素。研究结果以期为三峡库区土地利用规划、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