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共反射面叠加在实际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共反射面叠加方法运用3个地震波场参数来描述地下反射面元时距关系,不对地下反射界面形状做任何假设,并且是一种不依赖于宏观速度模型的反射波成像方法。共反射面叠加利用了邻近多个共反射点道集的相似性,提高了资料的覆盖次数,从而压制了随机噪声,增强反射波同相轴的连续性,大幅提高了地震资料的信噪比。通过在实际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证明了该方法的这些特性。  相似文献   

2.
总结不对称抽道集共反射面元叠加方法的工作经验,提出自由观测面自由反射界面不对称抽道集共反射面元叠加方法的处理思路和计算方法。在自由观测面的条件下,反射界面可分为简单倾斜平面、规则曲面和自由反射界面三种情况,针对不同情况讨论共反射面元的叠加方法。综合一般情况下的共反射面元叠加方法,提出了“鳞片法”的处理思路。  相似文献   

3.
常规共中心点抽道集叠加方法是以水平观测面,水平反射界面、均匀介质为条件,当前提条件不能完全具备时,会带来两个方面的误差,其一是CMP道集整体离散误差,其二是CMP道集内部各道之间的离散误差.通过建立相应数学模型并进行运算分析,界定了误差(离散量)的大小范围及分布规律:离散量与观测面反射界面之间的夹角、观测面高程、反射界面倾角及同道集炮检距等相关,其变化值越大,离散距离越大;相反离散距离会随观测面与反射点空间距离的增大而变小;另外介质波速越小,其垂直离散距离越大;中心点自激自收其离散量为0.对于CMP道集中诸道△t0.离散量常存在大于目的层反射波T/4的现象;炮距越大、观测界面倾角越大、介质波速越小,其△t0离散值越大,其中△t0离散值与炮检距呈非线性关系;相反反射界面埋深越大,其△t0离散越小.根据离散量对资料影响程度的分析,指出了目前共中心点抽道集叠加方法存在着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浮动基准面DMO叠加处理山区高分辨地震资料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刘俊友 《中国煤田地质》2002,14(1):67-68,81
山区地震资料进行常规静校正时,校正误差随炮检距的增大而增大,受地形影响共中心点道集内反射点很分散,常规处理后空间分辨率大大降低,采用浮动基准面MDO叠加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基于共反射点叠加的观测参数选择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地震勘探数据处理中,通常采用的共中心点(CMP)叠加技术对于复杂的地质构造难以取得好的效果。若通过从道间距、覆盖次数等观测参数与目标层地层倾角、共反射点离散度的关系出发,并结合模型正演,对复杂构造地层的观测参数选取进行优化,使之能对目标层尤其是逆断层下降盘的阴影层段进行较充分的“照明”,即可得到共反射点叠加剖面,这对共反射点叠加是一项有益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零炮检距剖面是地震反射成像过程中的重要成果。通过弯曲反射界面模型,分析了共中心点(CMP)道集与共反射点(CRP)道集的差别,认为当反射界面倾斜时,常规处理中的CMP叠加不能得到准确的零偏移距剖面,而沿CRP道集叠加的叠前时间偏移能得到准确的零偏移距剖面,另外,还介绍了叠前时间偏移的实现方法和步骤,包括预处理、偏移速度场的建立和偏移后CRP道集的处理等,并结合实际资料进行了效果分析。  相似文献   

7.
地震勘探资源频率域叠加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叠前共深度点道集内各地震道的动、静校正误差很小的情况下,地震资料时间域水平叠加方法有较好的叠加结果。但是,如果动、静校正的误差较大时,叠加效果将受到影响,即叠后振幅和分辨率都会降低。因此,提出一种频率域叠加方法。该方法既具有常规水平叠加方法能提高信噪比的优点,又能将共深度点道集内的走时时差消除,达到内相叠回的目的。几个比较叠加方法效果的有噪CDP道集叠加的例子证明了该方法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水平叠加技术在山区地震勘探中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地震勘探的水平叠加理论是基于水平层状均匀介质这个假定条件, 此时共中心点与共反射点位置重合。当地下或地表不再是水平、层状、均匀介质时,这时共中心点与反射点不重合,水平叠加实质上是共中心点叠加, 非共反射点叠加。目前静校正仅仅考虑垂直静校量, 没有考虑到沿射线路径进行校正。对于山区而言, 由于激发点与接收点高差比较大, 势必存在着共中心点与共反射点的偏差。这种情况下进行的水平叠加所获得的叠加剖面, 是共中心点叠加剖面, 而非共反射点叠加剖面,它不能准确反映地下真实的地质情况。此文着重讨论影响共中心点与共反射点偏离的因素及其作用,并提出了初步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9.
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在煤田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秀荣 《中国煤田地质》2006,18(5):47-48,69
在共炮点道集上,采用Kirchhoff积分法,提取所有深度点上延拓波场的成像值,并对所有的炮集记录按地面点相重合的叠加原则进行叠加,形成共反射点道集叠加。叠前时间偏移技术的关键是做好预处理、叠前去噪、静校正、叠前数据的动校正切除、建立准确的叠前时间偏移速度场、地震数据的镶边等步骤。根据煤田地震勘探资料的特点,结合实例探讨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应用到煤田地震资料处理中应注意的问题。结果表明:叠前时间偏移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构造复杂地区煤层的成像效果,提高煤田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  相似文献   

10.
在叠前共深度点道集内各地震道的动、静校正误差很小的情况下,地震资料时间域水平叠加方法有较好的叠加结果.但是,如果动、静校正的误差较大时,叠加效果将受到影响,即叠后振幅和分辨率都会降低.因此,提出一种频率域叠加方法.该方法既具有常规水平叠加方法能提高信噪比的优点,又能将共深度点道集内的走时时差消除,达到同相叠加的目的.几个比较叠加方法效果的有噪CDP道集叠加的例子证明了该方法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布尔莎七参数转换模型对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中的北京54坐标系和西安80坐标系间坐标的转换进行了实例演算。介绍了布尔莎七参数转换函数模型、坐标转换方法及公共点的选取和精度评定。  相似文献   

12.
转换波的静校正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横向不均匀风化层和甚低速剪切波使得P—SV转换波静校正量大且横向变化剧烈。这种大的静校正量不可能通过常规的P波折射静校正得到消除。采用模型相关和曲线圆滑消除接收点静校正量。其步骤为:(1)利用优化共接收点叠加道确定总的接收点静校正量;(2)利用圆滑的方法得到对构造起伏的估计;(3)总的接收点静校正量减去构造起伏便得到了接收点的静校正量。  相似文献   

13.
倾斜CCP道集抽取方法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界面上三维PS波(反射转换横波)的转换点在地表有相应的界面法向投影点,抽取CCP (共转换点)道集的实质就是确定不同方位上投影点距离炮点和对应检波点的比例关系。当界面倾斜时,该比例关系是界面的倾角、倾向、法向深度、炮检方位以及纵横波速度比等参数的函数。就上述参数通过这一比例关系是如何影响共转换点道集的构成及影响程度设计了特定的模型进行讨论。计算结果表明,忽视倾斜界面的影响将引起转换波抽道集的混乱,并造成后期成像的错误。   相似文献   

14.
结合金属矿体地震地质数学模型,对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的数据采集和资料处理方法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主要针对多波资料的分离、去噪、共转换点道集选排、动校叠加、偏移等特殊技术进行了处理试验。在无法得到有效反射纵波资料的地区,可尝试采用转换波地震勘探方法技术;也可利用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分析纵、横波速度以获得较多的岩性参数,降低多解性。模拟研究结果对今后开展金属矿转换波地震勘探方法技术的应用与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时频峰值滤波信号增强方法在实际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损失有效信号能量的基础上从低信噪比地震资料中恢复出有效信息是地震资料处理的关键问题之一。针对这一问题利用基于伪Wigner-Ville分布的时频峰值滤波技术处理共炮点地震记录。基于伪Wigner-Ville分布的时频峰值滤波技术可以保证得到复杂地震记录的无偏估计,增强地震资料中的有效信息,去除随机噪声,有效地恢复同相轴。采用实际共炮点地震资料,比较时频峰值滤波前后的地震记录可以看出:地震资料中的有效信息明显增强,同相轴连续性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6.
克希霍夫三维DMO叠加在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炮点和一个检波点接收的一道地震记录上某一时刻振幅值,它可能来自地下一个椭圆面上各个点的反射,该椭圆面以炮点和检波点为焦点,炮点和检波点的连线为长轴。因此,在叠加时,该振幅值就不是只在共中心点(CMP)上相加,而应该在椭圆面上各个点相加(当然,在不同点上振幅值是变化的)。这种叠加方法实现了共反射点叠加,有利于叠加成像,也有利于提高分辨率和信噪比。这就是克希霍夫求和法。  相似文献   

17.
应用大容量、大道数地震仪,改变传统二维地震排列方式,由单线排列接收改为多线排列接收。根据勘探精度的要求、测线网度的不同分二种方式:一是适合于大网度概查普查的单条测线多线排列接收;二是适合于精查和采区二维地震的多条测线多线排列接收方式。  相似文献   

18.
推导了基于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的叠前深度偏移层析速度分析公式,提出一种共散射点(CSP)道集与角道集串级优化叠前偏移的速度分析方法。该方法通过基于CSP道集的叠前时间偏移速度分析获取初始速度,利用基于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ADCIGs)的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分析进行速度更新。实现步骤概括为:将叠前地震数据映射为CSP道集,利用CSP道集叠加速度谱拾取能量团获取均方根(RMS)速度场;通过Dix公式将RMS速度转换为层速度作为层析的初始输入速度,基于ADCIGs实现叠前深度偏移层析速度反演,最终得到高精度的叠前偏移速度场。断层模型和实际资料试算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