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李丽  张国民 《中国地震》1999,15(4):310-323
本文选取了我国两个前兆台网较密集的地区进行了前兆异常场时空扫描。这两个地区分别是南北带中南段(20°~35°N,95°~110°E)和华北地区(36°~42°N,110°~120°E)。在空间上以05°×05°为一个窗口,025°为一个滑动步长;在时间上以4个月为一个窗口,1个月为滑动步长,对这两个地区分别从1994年1月和1995年1月开始进行前兆异常密度时空扫描。所用前兆异常来自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全国震情研究室和首都圈震情研究室的《月会商纪要》。针对所得扫描结果,试图用一种具有鲜明物理机制的构造块体孕震模型来解释前兆场演化的物理机制。在孕震块体模型中,设定各潜在震源区的强度是随机分布的,由于模型中各孕震体的强度不均匀,因而在给定边界条件后,模型系统出现应力分布不均匀的状态。在系统边界定常应变速率的作用下,模拟的孕震体在应力超过自身静摩擦强度后发生破裂。但由于模型系统是含有耦合作用的网络结构,各孕震体的应力可以相互传导和相互影响,因而在孕震系统应力场发展演化和震源孕育破裂之间呈现为相当复杂的图像。多数震源的破裂是应力增高造成的,但也有一些震源在高应力作用下没有发生破裂,另外有部分应力并不十分高的孕震体由于受周围地震应力调整的影响而发生破裂。以上结果为前兆异常与地  相似文献   

2.
利用“专家系统”的思想对每一地震前兆异常事件进行了综合评估,以每一异常的最可能发震时间计算发震概率,利用各类地震前兆异常群体信息熵研究了系统熵值与地震场,源兆的关系,分析了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前各类地震前兆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然后以唐山为中心在空间上划分三个区,近区,中间区和远区,分别计算了三个区各类地震前兆异常信息熵的时间演化值,分析了震前这种信息熵的场,源兆特征,震中近区的信息熵值要比中  相似文献   

3.
郭德科 《华南地震》2000,20(1):33-36
提出了前兆场稳定度的概念,利用前兆场稳定度的方法对中强地震前豫鲁冀交界区不同台站和不同手段的前兆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1983年11月7日山东菏泽Ms5 .9级和1985年11月30日河北任县Ms5.0级地震前14个月内,前兆场稳定度有低值异常显示,并且异常幅度越来越大,地震后恢复到正常值。  相似文献   

4.
华东地区前兆场时空演化特征的模糊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江蓉  贺传富 《地震》2000,20(2):77-82
利用模糊数学中异常从属函数方法对1990~1997年华东地区16种前兆观测方法,近5万组数据的综合前兆场进行了时空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异常从属函数u对发生在华东地区的Ms≤5.0地震有较好的映震能力,可作为中期、中短期预报的综合指标,对地震三要素可作出较为准确的判定。  相似文献   

5.
大同—阳高6.1级地震前兆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89年大同--阳高6.1级地震异常的清理,发现64项前兆异常,9项测震学异常,前兆异常主要在距震中100km ̄300km范围内,异常的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早期趋势异常和临震异常均出现在震中附近地区、异常的空间展布不对称性等。分析了前兆场的时空强特征、前兆异常机理、孕震过程及场源关系。指出,大同--阳高地震是受华北区域应力场控制,在NEE向主压应力作用下,NNE向断层发生右旋走滑错动,N  相似文献   

6.
酆晓  丁丽青 《华南地震》1998,18(4):23-30
应用时空域层次分析新思路及我国地震科技攻关成果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震前兆资料进行了数据处理和综合分析,对该区的地震前兆场特征作了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并对目前存在的区域前兆异常场进行特征分析。研究认为,区内现有的前兆监测方法在中强地震发生前呈现出与正常动态变化相异的中期或中短期前兆异常反映,并具有相对丛集的总体特征。前兆异常场由东莞虎门重力、广州水化学等构成。最后对珠江三角洲地区近期的地震危险性进行了  相似文献   

7.
一个地震系列是指一定时间内,在同一地震区中连续发生的若干地震事件。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孕育过程,因而具有统一的前兆场的演化历史。地震前兆场是一个区域场,而不只局限于某个震源区的变化。根据本文所定义的地震系列和前兆场的概念,研究了海城—唐山地震系列孕育过程中地震前兆场的时空演化特征。它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的异常特征及空间分布特点不同。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它们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及其对地震预报的意义,包括前兆场的区域大小与震级、前兆场的空间变化过程与发震地点的关系及地震发生前的短临前兆标志  相似文献   

8.
分析研究了1983年菏泽5.9级和1995年苍山5.2级地震中短期地震前兆的时空演化特征,总结了这两次地震前兆时空演化特征的共性和个性,探讨了前兆异常分布与构造的关系,场源兆与构造应力场的关系、异常的空间分布与发震地点的确定和异常的时间分布与发震时间的确定等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9.
华北北部地区3次强震的交兆场研究结果表明,在地震发生前几个至十几(或几十个)个月的时间尺度上,未来震中区表现为前兆平静或空白的特征,同期外转眍中小地震活动十分活跃,地震前兆异常也大量涌现。根据这些现象,提出了地震中短期前兆场的震中区前兆空区模式。  相似文献   

10.
青藏块体东北缘前兆场动态演化过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汇集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前兆观测结果,从这些结果中筛选出32个台项,构成本研究所确定的区域前兆观测网,从而得到区域前兆场基本状态。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前兆场动态演化过程及前兆异常月频次的对应关系,以及整个区域前兆场异常状态,结果表明,中强震地震发牛前,会出现大范围的群体前兆成组同步异常和部分具有较高映震能力的前兆异常。提取综合异常信息,研究临震异常特征,可为该区域的地震短期预测预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2000年兴海6.6级地震震(前)兆分析及预报过程综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朱丽霞 《高原地震》2000,12(4):1-11
从强震孕育背景,震(前)兆异常时空演化的角度较为系统地阐述了2000年9月12日海6.6级地震前的前兆异常特征,通过对震(前)兆异常演化过程的追溯,再现了对该次地震一定程度上的预报过程,从中对我国地震预报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2.
刘文义 《地震》1993,(5):18-23
本文运用数值分类学中的因子分析方法,试图从多种前兆观测时序集中浓缩与分解出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的成因信息。并用诸如“地震过程”这样一些概念来代表和归纳一组互相紧密相关的前兆现象和特征。这是与孕震系统在统一区域应力场作用下的整体性行为及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关联运动的事实在思路上是相一致的。若干震例的研究结果表明,数值分类学是我们实现多台站、多手段,时、空动态综合预报思路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陆强震前兆时空分布的大尺度特征初探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李献智  高旭 《地震》1993,(3):44-51
依据对中国大陆一些强震(M_s≥7.0)震例前兆异常的分析,初步阐述了中国大陆强震前兆时空分布的大尺度特征:①强震的前兆场及震后的影响场是广阔的;②有些前兆异常的时间较长,可能与几个强震有关,持续十几年。  相似文献   

14.
广东地区重力场演化特征及其与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广东地区1988-1999年流动重力资料的重新整理计算,对粤东,粤西和珠江三角洲地区重力场演变趋势做了分析研究,探讨其与华南沿海地区地震活动的关系,并提出了广东地区重力场时,空,强变化的地震前兆信息,为该地区提供震前重力场异常判别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模式识别方法的原理及其在综合地震预测中的实用性与可行性。文中以华北和西北地区为例,提取了中强地震前的前兆与地震活动异常特征,根据计算结果估计,未来两年内在西北甘青交界武威—西宁以西(37°—38°N,101°—102°E)范围内可能发生6级地震的预测意见。  相似文献   

16.
杨马陵  王海涛 《内陆地震》1994,8(4):305-309
在对单项观测资料进行概率化的基础上,以唐山地区和乌鲁木齐地区为研究区,计算分析了多种前兆观测资料的合成缺信量,结果表明在强震和中强震发生前,合成缺信量的低值异常过程是比较明显的。进行这项研究对于综合识别多种前兆变化图象及在实际预报中的应用均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杜方  吴江 《四川地震》2004,(3):10-19
本文选取川滇相对均匀分布的地下流体观测台点的资料,提取其中的中高频信息,然后采用幂函数衰减的方式进行中高频信息场的空间曲面拟合,研究相同物理量的多测点的短临综合信息场.川滇地下流体短临综合信息空间扫描结果表明:在川滇强震发生前短期内孕震邻近区域的短临综合信息明显出现,且大幅度起伏变化;川滇地下流体短临综合信息时间扫描结果表明:川滇强震发生前3个月内中高频信息均表现出较大幅度的增强波动变化,从而突出了震前的多台异常综合信息.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paper we outlined the chaotic attractor of the precursory field evolution of the seismogenic system and its fractal dimension of the precursory time and space distribution. We developed the calculative method of reconstruction complex system dynamics from single time series and analysed the descent dimension phenomena of the precursory distribution before large earthquakes. We also showed the time-space synthesis method constructed complex system dynamics by many stations or many methodes in the seismogenic system consists of large area tectonic network. This method can describe the self-organization behavior of the system more accurately and get rid of the uncertainty and randomness caused by single station or single method. As an example, we calculated the chaotic attractor of the precursory field evolution and the fractal dimension of the precursory time and space distribution and its change tendencies before large earthquakes in Beijing-Tianjing area.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is paper appeared in the Chinese edition ofActa Seismologica Sinica,15, 463–469, 1993.  相似文献   

19.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主要异常及预报过程反思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马文静 《高原地震》2002,14(1):2-10
在综合分析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震(前)兆异常及时空演化特征的基本上,总结并分析了本次巨震的预报过程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综合分析兴海6.6级地震前震(前)兆异常及其时空演化特征的基础上,探讨预报过程中存在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