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介绍一种适用于数字化遥测地震台网的不间断供电系统,它具有交直流不间断切换,输出满足数据采集系统及数据传输设备所需的各种电压要求,并能对备份蓄电池自动恒流、恒压转换充电及过放电保护,冗余量大、可靠性高。解决了无人值守遥测地震台的供电问题。对其它数字设备也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励磁控制的CSAMT发送机若干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介绍了利用励磁控制来实现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ontrolled Source Audio-frequency Magnetotelluric Method,缩写为CSAMT)发送机的系统结构与工作原理,对发送机的主要模块进行说明.该系统最大的优点就是功率可扩展性极强,其低频发送功率基本上只受限于发电机的功率与开关器件的参数.目前在实验室内已完成30KW样机,野外已实现了850V/25A的发送.该系统电路结构简单,易于维护,稳定性高.该研究为其它有源电磁法勘探大功率发送机研制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案.  相似文献   

3.
蔡欣欣  叶振民 《华南地震》2000,20(4):105-110
以厦门地震遥测台网为例,阐述了由地方政府投资的小型台网在布局及设备性能上的技术要求。通过对台网实测资料的分析,检验了台网的监测能力,结果表明,距台网中心分别为100~150km和450km范围内(包括台湾东带),发生的ML2.5和3.5级以上地震都处于台网的有效监测范围。  相似文献   

4.
信号输出回路特性是影响电磁法水下金属管线探测仪探测深度和探测精度的重要因素,本文针对人工源电磁法探测水下金属管线埋伏深度的问题,建立了电磁信号发送机输出回路的物理模型,推导了信号输出回路基本特性的数学表达式,计算了不同长度金属管线输出回路的截止频率,并对不同激励信号下输出回路的响应进行了计算机仿真,为人工源电磁法水下金属管线埋深探测的方法选择、发送机设计与开发、输出回路布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南京地震遥测台的扩建改造工程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整个工程根据江苏特有的地理条件和江苏经济通信发达的状况,在时间短,投资少的情况下,集同期我国地震系统模拟传输的各种先进方式,有效地实现了大跨度地震信号的遥测。  相似文献   

6.
IPM作为开关器件不可避免地存在关断时间,对于电法勘探而言,感抗负载有时比较大,而感抗的大小往往会影响到逆变器的关断时间,倘若不考虑关断时间影响就会导致供电回路短路,严重时会烧毁器件.所以,某些变频领域下所提倡的采用高速光耦来达到较高开关频率的做法在物探领域并不恰当.本文在分析了几种常用的外围驱动电路基础上,结合电法勘探的特殊性,提出了一种IPM外围驱动电路设计的方法,并给出了相关参数的取值以及器件选型分析.该方法在降低系统成本的同时可以更安全地驱动IPM.  相似文献   

7.
IPM在电法发送机上应用时的死区时间选择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IPM是IGBT智能模块的简称,它集功率变换,驱动及保护电路于一身,简化了逆变器外围电路设计,大大缩短了发送机开发周期.而IPM的运用要注意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死区时间的设置.在电法勘探发送机中,负载感抗有时比较大,而感抗的大小则会影响到IPM的关断时间.因此要求发送机的死区时间设定范围比较大,同时还要求在不同的发送频率下死区时间可调.如大极距和小极距由于供电回路大小不同而导致的感抗不同就要采用不同的设定值,同时高频时则要求死区时间在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小,否则会引起输出严重失真.综合以上考虑以及硬件实现上的方便性,可将死区时间设定为可调的几档,分别对应不同的勘探方法和不同的使用条件.  相似文献   

8.
基于逆重复m序列的精细探测电法发送机设计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基于伪随机相关辨识理论的电法发送机设计思想.通过分析逆重复m序列伪随机信号的性质,产生原理,以及伪随机信号系统辨识的原理,研究了其在电法勘探应用中的可行性.用工程软件MATLAB仿真产生了逆重复m信号的波形,并分析了频谱和自相关函数,对产生伪随机信号的序列长度和时钟频率等参数的选择作出讨论,以说明其作为电法勘探场源的优良特点.作出了电法发送机系统初步设计,包括主控单元、逆变器、GPS同步,电流测量等模块,发送机信号控制单元采用硬件描述语言VHDL设计,并用CPLD可编程逻辑器件LC4256V实现了硬件产生m序列和逆重复m序列,及各种控制信号.宽频带、密频比,抗干扰能力强是其主要特点,在电法勘探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从地震速报质量看江苏地震速报系统的进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86年以来逐年地震速报质量分析比较,回顾了江苏地震速报系统的进步,并得到两点认识:1.地震观测系统建设的进步是提高地震速报水平的基础,2.加强地震速报队伍的建设是提高地震速报水平的保障。  相似文献   

10.
叙述了山西省地震局所承担的“九五”重点项目-山西遥测地震台网的建设过程,台网布局、观测范围、监控能力、资料产出、技术系统及台网建设蝇对某些专题的研究情况,得出山西数字遥测地震台网提高了山西地震监控能力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胥颐  徐戈 《内陆地震》1995,9(1):54-61
乌鲁木齐遥测地震台网是目前国内同类台网中孔经最大、直传距离最远的全无线传输网络。对于控制乌鲁木齐及北疆部分地区的地震活动起到重作用。除了传统的模拟信号记录外,实时事件数字采集和相应数据处理系统成为该台网的特色之一。本文将详细介绍该系统的软硬件配置、信道及参数选择、运行功能等方面的情况;最后使用1993年9 ̄11月发生在相应区域内的地震对采集效果和定位能力进行检验。  相似文献   

12.
数字遥测地震台网运行参数的自动检测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Mcrosoft Visual Basic语言设计了辽宁数字遥测地震台网运行参数自动跟踪系统,较好地解决了脉冲标定幅值和周期的自动量取等问题,应用方便、快捷、准确。  相似文献   

13.
广州(珠江三角洲)数字化无线遥测地震台网是我国第一个24位数字化遥测地震台网。介绍了广州台网的先进性和存在的技术和非技术性问题;根据台网建设实践,对台网模式的选择提出了一些看法以及在台网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1990年青海共和7.0级地震是构造地震还是水库畜水诱发地震?黄河上游龙羊峡水库周围地区的无线遥测地震台网在8年运行中记录了丰富的地震资料,共和地震后就记录到余震8,145个,为上述问题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数据。近来,特别是1994年,5.0级以上地震在这一地区呈增多趋势。因此,龙羊峡水库周围是值得地震研究人员密切注视和研究的地区。  相似文献   

15.
Prugger方法在汕头地震遥测台网定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贵安 《华南地震》1997,17(4):48-54
鉴于汕头遥中网所覆盖的地区对于南潮列岛和台湾海峡地区来说偏于一侧,传统的地震定位方法得到的结果不甚理想,本文采用Prugger等在1988年提出的一套地震定位方法,在数值模拟中,加入不同均方差水平的随机误差,进行迭代计算。  相似文献   

16.
地震波形的分析处理并不是一般的数值运算或者数据编辑过程,其中有许多环节需要结合人在图像识别方面的经验才能作出准确判断。至今为止,仍然不能完全用计算机代替人来自动而又准确地分析和处理地震信号。通过实时处理所得的结果和数据还需要在地震分析人员的干预下进一步分析处理才能得出准确的结果。在遥测地震台网中使用人机结合方式分析处理地震波形,这在国内还处于初始阶段。为了发展这种处理方法,作者成功研制了兰州遥测台网地震波形人机结合分析处理系统。本系统是用计算机显示的地震波形来分析处理地震的,不仅适合常规地震波形分析,也特别适合于地震速报分析,使地震波形分析处理工作更加快速、准确。本文介绍了系统的设计思路、系统模块结构以及主要功能和特点。  相似文献   

17.
王泽皋  孙佩卿 《内陆地震》1992,6(2):121-130
通过研究我国一些震情窗口成组震兆与大陆及边邻Ms≥7.0级地震的整体链式活动的对应关系,指出这些窗口的成组震兆具有远程遥联的特点。对这种特点的深入研究将有可能为我国大陆及边邻地区地震活动的总体大形势作出估计。  相似文献   

18.
叙述了山西大同数字遥测地震台网的结构及监测能力,台网的功能及技术指标和遥测台技术系统、供电系统、中心系统、避雷系统、中继站、信道等的建设情况,分析了山西大同数字遥测地震台网考核运行期间获得的资料,结果表明,大同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在检测地震能力、动态范围、地震处理精度和速度方面优于模拟台网,对网内大部分区域及东部网缘区域的地震监控能力可达1.5级,网内地震响应速度小于10min,得出该台风可为地学研究及地震预报提供更为丰富的数字地震资料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对现有台站防雷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远程UPS控制系统在地震仪器防雷上的应用,详细阐述了此操作系统的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20.
叙述了山西数字遥测地震台网系统的技术构成、系统综合布线所遵循的原则、数字遥测台站及数字遥测台网中心的布线情况,分析了综合布线的特点,介绍了在综合布线工程中的思路,得出按该思路所完成的综合布线可使整个系统建设规范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