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越 《极地研究》1991,3(4):30-30
南极半岛地区增生、变质杂岩记录了东南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俯冲、增生的复杂历史。过去,由于其构造复杂和自然条件恶劣,研究程度低,地质学家的认识是很粗略的。 80年代后期,大地构造学研究迅速发展,特别是法日地质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在日本海沟的调查结果,使得地学界对增生杂岩的认识发生重要的改变。近年来,南极半岛地区增生、变质杂岩的研究同样也出现了值得重视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碎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对应于特定的源区和构造环境,本文利用主微量元素对昌都盆地的早白垩纪景星组地层进行了地球化学分析,并与兰坪思茅盆地的早白垩纪地层进行了物源对比研究。岩相学研究显示景星组沉积岩的成分成熟度较低,其物源以火山岩为主。昌都地区景星组的主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显示其源区为石英质沉积岩源区和长英质火成岩源区。相比兰坪思茅地区早白垩纪地层,景星组地层物源的输入比较单一。景星组地层的CIA在59~78之间,平均为67,明显低于扒沙河组地层,表明兰坪思茅盆地的早白垩纪地层的风化强度明显高于昌都盆地。主微量构造环境判别图解显示昌都—兰坪思茅盆地早白垩纪地层的物源构造环境主要为被动大陆边缘与活动大陆边缘,同时具有大陆岛弧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红格尔地区中下奥陶统乌宾敖包组中的火山岩进行系统研究,对其岩石类型、岩石地球化学、稀土元素、微量元素等特征、岩浆形成的温压条件等进行分析研究,对该组火山岩的岩浆起源及构造环境进行探讨。认为该组所夹火山岩具岛弧火山岩性质,岩浆起源于下地壳,并形成于岛弧或活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该成果对研究本区大地构造演化及成矿地质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硅质岩沉积地球化学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硅质岩是造山带中分布最为广泛的岩石类型之一,硅质岩沉积环境的确定对深海沉积作用、大陆边缘地质学及大地构造格架的厘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硅质岩沉积地球化学研究方面有以下主要进展:①硅质岩沉积地球化学研究;②与蛇绿岩有关的硅质岩沉积地球化学研究;③物质来源研究;④古氧化还原条件研究;⑤硅质岩构造环境判别  相似文献   

5.
新寮岽矿区属于华南成矿域东南沿海成矿带,东南沿海成矿带地处重要的大地构造位置,其是南岭纬向构造带与新华夏构造带的交汇部,位于东南大陆边缘,构造-岩浆-热流活动强烈。文章主要总结分析了本区铜矿的地质特征,对斑岩型铜矿的找矿工作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研究区位于南天山早古生代大洋东段构造带.乌什塔拉地区阿拉塔格组火山岩为超基性—基性岩组合以及中酸性岩组合.其中超基性岩为大洋二辉橄榄岩,基性岩主要为玄武岩,中酸性岩主要有安山岩、英安岩、粗安岩和流纹岩.通过研究分析发现阿拉塔格组火山岩中基性岩产于大洋中脊环境,中酸性火山岩的构造环境应属于活动大陆边缘性质,由于这两套岩石组合均有不同程度的变质变形,以及阿拉塔格组出现的蛇绿岩,可说明这两套火山岩应该不属于同一地区,是由构造拼合而成的.  相似文献   

7.
粤东地区上三叠统—下侏罗统红卫坑组、银瓶山组和上龙水组经历了两次海平面升降事件,气候总体是温暖湿润的,在辛涅缪尔期后期,有过短暂的干热气候。样品数据在K_2O/Na_2O-SiO_2、Zr-Th、La-Th-Sc、Th-Co-Zr/10构造判别图解显示,粤东地区在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时期处于被动大陆边缘,但也有大陆岛弧的特性。  相似文献   

8.
辽东古元古代变质硼矿床是我国最重要的硼矿资源,然而由于该区物质组成多样,构造演化复杂的特点,导致对于硼矿的物质来源、构造环境及成矿过程的认识存在很大差异。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辽东硼矿床经历了早期的盐湖硼酸盐沉积阶段及晚期构造热事件引起的变质作用阶段。当前的研究认为古元古代辽东地区处于活动大陆边缘,且发育大量的钙碱性岩浆活动,这与第三纪以来的大型硼酸盐沉积矿床形成的构造环境及岩浆活动相似。结合现代盐湖体系下的硼酸盐沉淀物理化学条件讨论辽东地区古元古代沉积硼酸盐特征,根据硼同位素组成探讨物质来源及构造环境,发现辽东地区的硼矿床存在钠硼解石、硬硼钙石两种硼酸盐的沉积,硼同位素组成显示其硼源应来源于俯冲板块下蛇纹石及海相沉积物的脱水作用释放的硼,这种硼随钙碱性岩浆活动及热液活动在局限海盆中蒸发形成含水硼酸盐。  相似文献   

9.
自中生代以来,特别是燕山期,本区成为欧亚板块滨太平洋大陆边缘的一部分,从而卷入太平洋西岸古陆边缘活动带,形成大兴安岭火山活动带,并发生了强烈的断裂、断块活动,控制了本区燕山期火山—侵入岩浆活动以及矿化活动,并伴随广泛的铜、铅、锌、银、锡等多金属成矿作用,从而形成了本区域重要的矿产资源。构造活动与岩浆活动紧密相关,大规模岩浆活动造成地壳强烈运动形成褶皱或大规模断裂带。构造岩浆活动对成矿又有很大影响,是矿床形成(尤其是热液矿床)的重要条件。区内北东向构造和北西向构造的交汇部位为成矿有利地带。育林五队的铅锌多金属矿点产在北东和北西向构造的交汇处,多个矿点呈北东向排列。该区具有明显的化探异常,有进一步工作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研究区距池州市南约26km,行政区划属池州市贵池区梅街镇和梅村镇。研究区区域构造位于扬子陆块北部的大陆边缘带,横跨下扬子前陆带和江南隆起带两个二级构造单元,高坦断裂从本区南东角经过。研究区内勘查发现Ⅰ、Ⅱ两条金矿化带,圈定工业金矿体一个(Au1),矿体均赋存于Ⅰ号金矿化带内之高家边组黄铁绢英岩化砂页岩中,受北东向断裂之次级裂隙控制。经研究认为矿床成因应属浅层中低温岩浆热液蚀变岩型金多金属矿。  相似文献   

11.
东南极威尔克斯地-阿德利地陆缘是研究南极洲-澳大利亚晚白垩世裂解过程的关键部位,然而该地区的地质情况研究程度较低,特别是在构造-沉积演化方面。基于横穿威尔克斯地-阿德利地大陆边缘多道地震剖面的解释,对该地区的构造变形及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出区域性的两大不整合面,分别是土伦阶不整合面(tur)和始新世不整合面(eoc)。两大不整合面将研究区层序划分为三大构造层序:裂谷层序S3,后裂谷层序S2、S1。裂谷层序主要为裂谷期的火山碎屑岩,后裂谷层序多为半深海浊流沉积物如淤泥、黏土等。地震剖面解释发现,研究区不同部位构造变形及沉积特征差异显著,威尔克斯地西部S3较少发育,只在陆坡坡脚向深海盆地过渡的局部区域发育,而发育了厚层的S2、S1;威尔克斯地东部发育了厚层的S3,且S3内部普遍发育高角度正断层。阿德利地发育了一明显的裂谷地块——"阿德利地裂谷地块",其为裂谷作用下从大陆边缘裂离至深海区的海底高原,在其陆缘一侧可能发育了大型的控制断陷的正断层。威尔克斯地-阿德利地陆缘构造变形的差异可能是由于南极洲-澳大利亚板块裂解过程中发生逆时针旋转,导致陆缘裂谷作用强度不均所形成。威尔克斯地-阿德利地陆缘在洋-陆过渡带(Continent-Ocean Transition,COT)内发育了岩浆成因的基底凸脊,这些凸脊可能是在早期裂谷作用时,在地壳减薄最强烈处地幔物质上涌并遇水蛇纹石化的结果,并且导致了COT内的磁异常。  相似文献   

12.
东南极威尔克斯地-阿德利地陆缘是研究南极洲-澳大利亚晚白垩世裂解过程的关键部位,然而该地区的地质情况研究程度较低,特别是在构造-沉积演化方面。基于横穿威尔克斯地-阿德利地大陆边缘多道地震剖面的解释,对该地区的构造变形及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出区域性的两大不整合面,分别是土伦阶不整合面(tur)和始新世不整合面(eoc)。两大不整合面将研究区层序划分为三大构造层序:裂谷层序S3,后裂谷层序S2、S1。裂谷层序主要为裂谷期的火山碎屑岩,后裂谷层序多为半深海浊流沉积物如淤泥、黏土等。地震剖面解释发现,研究区不同部位构造变形及沉积特征差异显著,威尔克斯地西部S3较少发育,只在陆坡坡脚向深海盆地过渡的局部区域发育,而发育了厚层的S2、S1;威尔克斯地东部发育了厚层的S3,且S3内部普遍发育高角度正断层。阿德利地发育了一明显的裂谷地块——"阿德利地裂谷地块",其为裂谷作用下从大陆边缘裂离至深海区的海底高原,在其陆缘一侧可能发育了大型的控制断陷的正断层。威尔克斯地-阿德利地陆缘构造变形的差异可能是由于南极洲-澳大利亚板块裂解过程中发生逆时针旋转,导致陆缘裂谷作用强度不均所形成。威尔克斯地-阿德利地陆缘在洋-陆过渡带(Continent-Ocean Transition,COT)内发育了岩浆成因的基底凸脊,这些凸脊可能是在早期裂谷作用时,在地壳减薄最强烈处地幔物质上涌并遇水蛇纹石化的结果,并且导致了COT内的磁异常。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在印度洋实测的重力资料,用sinx/x反演了一些典型构造的莫氏面深度,对印度洋两种不同类型的大陆边缘、大洋中脊、无震海岭、深海盆地的重力异常特征及地质意义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东南非岸外以张性下沉为主,构造活动比较单一,其上的重力异常为单调的正负不对称异常,说明这儿的被动陆缘基本上处于均衡状态;而印度洋东北边缘的太平洋型活动陆缘,为一复杂的火山岛弧系,这里的重力异常面貌复杂,反映了该地区处于非均衡状态;查戈斯-拉克代夫海岭为印度洋中典型的无震海岭,它不应属于印度洋中脊的一部分;印度洋中的大部分深海盆,其上具有典型的大洋重力组合,说明印度洋存在着广大的大洋型原生地壳。  相似文献   

14.
南极大陆岩石圈结构和构造演化的研究,对于研究解决某些全球性构造和全球变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因而近年来受到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高度重视。1991年以来,我国地球科学家按照《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研究“八五”计划》的要求,继续在西南极乔治王岛及其它岛屿、布兰斯...  相似文献   

15.
一定的泥岩地球化学特征对应于特定的源区和构造环境,利用主量元素图解可以进行盆地物源分析。通过对思茅盆地江城勐野井矿区含盐系勐野井组(K2me)及其下伏扒沙河组(K1p)泥、砂岩的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并结合岩石薄片观察结果,表明物源区母岩类型主要为长英质岩石;通过SiO2-K2O/Na2O及K2O/Na2O-SiO2/Al2O3判别图分析,认为源区的构造背景具有类似于被动大陆边缘的特征;成分变异指数ICV、化学蚀变指数CIA表明研究区砂、泥岩物源区经受了较强的化学风化作用。  相似文献   

16.
广袤的南极大陆发育丰富的岩石类型,也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南极大陆大部分地区常年被冰雪覆盖,难以进行直接研究;而散布在冰川周缘的冰碛物包含各种岩石类型,携带丰富的冰下地质信息,对理解南极大陆岩石组成、构造演化及成矿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东南极西福尔丘陵冰碛物研究,识别出了两种磁铁石英岩(条带状铁建造的组成岩石,简称BIF),分别为浅暗红色富赤铁矿磁铁石英岩和浅灰色磁铁石英岩。浅暗红色富赤铁矿磁铁石英岩的石英条带和磁铁矿条带相间分布,界线较为平直,矿物组合主要包括石英、磁铁矿、赤铁矿、褐铁矿等,含少量绢云母、磷灰石;赤铁矿含量约3%,分布在磁铁矿颗粒边缘或裂隙中,或呈颗粒状分布于石英条带中。浅灰色磁铁石英岩的石英条带和磁铁矿条带相间分布,条带边缘不平直,矿物组合主要包括石英、磁铁矿、赤铁矿、褐铁矿,含少量透辉石、透闪石、阳起石;赤铁矿含量很少(<1%),分布在磁铁矿颗粒裂隙内,或呈颗粒状分布于石英条带中。根据已有的结果初步推断东南极西福尔丘陵两种样式BIF具有相似的沉积环境,属阿尔戈马型。BIF中赤铁矿可能是由磁铁矿经历了一定程度的氧化作用形成,且赤铁矿形成时地球环境中氧...  相似文献   

17.
刘俊杰 《西部资源》2013,(4):175-177
大兴安岭根河岩区玛尼吐组火山岩岩石类型主要为流纹质、安山质、流纹英安质、英安质及粗面质几种类型,为高钾钙碱性系列.根据其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岩浆主要起源于下地壳,是部分下地壳熔融并有幔源物质参与的结果;岩石具火山弧的特点,形成于整体挤、压大陆边缘并靠近板内一侧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8.
唐伟  韩云燕 《西部资源》2014,(4):135-137
二连浩特——东乌旗是我国北部重要的成矿带。矿区位于东乌珠穆沁旗乌里雅斯太镇东部约30km。区域构造位于西伯利亚板块东南部大陆边缘晚古生代陆缘增生带。工作区地层以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宝力高庙组(CPb1)陆相安山质火山碎屑岩和碎屑岩建造为主,岩浆岩以中三叠世黑云母钾长花岗岩(T2κγβ)为主。区内断裂构造较为发育,主要有北东向、北西向两组断裂构造,其次为一些北北东向、近东西向断裂构造。目前发现矿化体11条,矿体4条,以锌、钼为主要成矿元素。矿体主要为与中酸性岩有关的锌、钼多金属硫化矿(化)体。据矿化蚀变类型及其赋存状态,推测其成因类型应为岩浆期后中—低温热液—裂隙充填型矿床。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北极地区不同盆地结构的系统研究与对比分析,绘制了环北极沉积盆地群长剖面,剖面全长约13 000 km,涉及季曼-伯朝拉盆地等15个盆地和微陆。由于整个剖面尺度巨大,在若干缺乏详细资料的地区采用将邻近地区的其他剖面平移到本剖面中,或由其两侧的剖面地层和构造形式推测。剖面涉及的盆地多属叠合性质,涵盖克拉通盆地、裂谷盆地、前陆盆地、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等多种盆地类型;各区域沉积厚度差异显著,最厚的东巴伦支海等盆地沉积了自古生界至新生界的地层,沉积厚度可达近15 km ,而沉积最薄处的拉普捷夫海等盆地则只发育了从中生界上白垩统至新生界的沉积,厚度不超过4 km。以北大西洋—北冰洋洋中脊为界,北极地区分属欧亚板块和北美板块,很多盆地为大陆的一部分或大陆向北冰洋的延伸部分(大陆架)。各盆地的发育主要受波罗的板块、西伯利亚板块与劳伦古陆显生宙以来的构造演化控制;加里东运动、埃尔斯米尔运动、海西运动(乌拉尔运动)及大西洋洋脊自南向北的扩张对环北极盆地均有显著影响,具体表现为造成盆地类型的改变、改变盆地沉降速率等。  相似文献   

20.
柴北缘地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古亚洲构造域与特提斯构造域结合部位的多旋回弧盆造山系;岩浆活动强烈,印支期岩浆岩主要分布于新青界山、察汗诺、哈莉哈德山南以及橡皮山等地区,岩浆岩以中酸性岩为主,花岗岩类分异程度高,与稀有金属矿产关系密切,形成于印支期柴北缘活动大陆边缘俯冲碰撞环境。柴北缘地区伟晶岩脉断续出露200余公里,伟晶岩具有集中性、分片性产出特征,其成矿作用与岩浆活动密切相关;印支期是伟晶岩型稀有金属成矿重要时期;厘定出稀有金属主要成矿类型为伟晶岩型、花岗岩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