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南通市地面沉降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新斌 《江苏测绘》2002,25(1):23-24,27
本文简要了介绍了南通市地面沉降网组成、沉降网起算法选择、二等水准施测及数据处理方法。以水准点高程数据变化说明地面沉降历史现状。以多年来的地下水开采数据揭示大量超采地下水是造成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控制地面沉降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城市地面沉降监测方面,为获取mm级垂向形变,仍存在诸如垂向误差削弱、基准选取、系统参数对高程形变影响等多项提高精度和可靠性的技术难题.分析了不同基准模型用于形变监测的作用和特征,推导了系统参数对平差结果的影响公式.通过对西安地区布设的GPS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监测网进行附加系统参数和附有约束条件的网平差进行计算,比较了不同平差方案的结果,得出了有参考价值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余姚市城区大比例尺地形图高程改正项目的实施,通过分析余姚市地面沉降的情况.提出了基于TIN的地面沉降模型实施高程改正的思路,并就项目的具体实施进行了简要剖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述了天津市12个GPS连续站高程方向的高精度数据处理方法,得到了一年多的高程时间序列图,反映了年度内地面沉降的动态信息,得到的地面沉降趋势与水准监测结果一致.最后的分析认为在一定条件下GPS连续观测站比水准监测的精度高,可以结合动态水准网平差来确定天津市的地面沉降.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述了地面沉降水准网与城市高程控制网布设的区别,提出了沉降监测点设置必须有针对性布设的原则,并对沉降水准观测的等级精度要求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GPS技术在矿区沉降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新疆某矿区的沉降监测项目,采用GPS技术建立GPS沉降监测网和数据处理方案,经过多期观测数据处理表明,采用GPS技术进行矿区地面沉降监测可获得mm级的高程精度,满足了实际变形监测的要求,可为同类测量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简要介绍了北京东部区域地面沉降监测项目的主要工作,重点阐述了GPS技术在区域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包括监测网布测、数据处理和沉降分析,最后总结了应用GPS监测地面沉降变化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前水准测量是高程传递精度最高的方法,地铁隧道沉降监测主要数据的获取还是依靠水准测量的手段,地铁沉降监测的步骤主要有地面控制网测量,高程导入站台工作点,隧道中监测点的测量三个部分,本文主要介绍水准测量在地铁沉降监测中的应用,监测点的埋设,控制网的建立,数据质量检查,沉降数据分析,通过沉降监测了解地铁隧道病害情况,为沉降防治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
目前,水准测量是传递高程精度最高的方法。地铁隧道沉降监测数据的获取还是通过水准测量的手段,地铁沉降监测的步骤主要有地面控制网测量、高程导入站台工作点、隧道中监测点的测量三个部分。本文主要介绍水准测量在地铁沉降监测中的应用、监测点的埋设、控制网的建立、数据质量检查、沉降数据分析,通过沉降监测了解地铁隧道病害情况,为沉降防治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苏州地区多年以来的等级水准点高程数据变化来说明不同年代的地面沉降的历史现状。以多年来的地下水开采数据揭示大量超采地下水是造成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控制地面沉降的建议和地面沉降对苏州工业园建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利用高分辨率TerraSAR-X影像,通过多主影像相干目标小基线干涉技术(MCTSB-InSAR)获取了北京市主城区2011-2015年的地表形变信息;通过建立缓冲区,提取并分析了北京市12条高速公路及一条快速公路的沉降现状;在高速公路沉降信息的基础上对机场第二高速进行了路面平整度分析。利用水准测量数据验证了监测结果,精度达4.6 mm/a,表明MCTSB-InSAR技术不仅可以快速监测出大区域高速公路交通网络的地表沉降,而且监测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2.
受地球动力学因素特别是地球表层大气、地表水及地下水动力环境影响,地面站点位置、地球重力场及大地水准面随时间变化。以三峡地区CORS站网为主,少量重力台站为辅,采用负荷形变与地球重力场严密组合方法,综合确定了2011-01-2015-06三峡地区环境负荷驱动的地壳形变与重力场月变化,结果显示:(1)CORS站网具备地壳垂直形变、大地水准面及地面重力变化的监测能力;(2)三峡地区地壳垂直形变年变化幅度36.1 mm,大地水准面年变化幅度28.2 mm,地面重力年变化幅度117.4 μGal;(3)CORS站网地面重力变化监测精度水平不低于流动重力场重复测量;(4)CORS站网地壳垂直形变与地面重力变化监测具有一定的外推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13.
采用高精度的数据处理软件对CORS基准站不间断、实时的观测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结合大气、地表水及海平面变化等观测资料,研究地面水平和垂直形变、地面重力的变化.通过挖掘CORS基准站网监测地质灾害灾变过程的潜力,提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推进地质灾害预警向定量化、实用化方向发展,为浙江省重大工程建设和形变安全运营等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4.
北京地铁隧道结构整体变形监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结合北京地铁一号线八宝山站至八角游乐园站区间结构变形监测工程,提出了一种对城市地铁隧道变形三维整体监测的方法,在不中断地铁正常运营的情况下,得到地铁整个变形区域形变的三维数据,不仅精密的监控了隧道衬砌、轨道和道床的形变,确保行车安全;而且可以方便的进行隧道结构和轨道变形的力学分析,从而达到了解地铁变形机理、掌握形变规律、预测形变趋势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基于灵敏度的GPS控制网优化设计的基本原理,用实例论证了其可行性;讨论了独立基线数目对结果的影响,并对某一高边坡控制网进行了设计分析,说明了控制网优化对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冯琳 《测绘通报》2020,(12):144-147
本文通过对智慧园区(工业园区、校园、工厂、住宅小区等)管线信息化建设现状的研究与分析,针对园区建设过程中地下管线存在的问题(数据不准确、更新不及时等),将先进的三维可视化技术、物联网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及组件式开发技术等应用到智慧园区地下管网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中。在物联网、监测设备布设及二、三维一体化系统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地下管线监、控、管的一体化管理,为管线规划、管理维护及应急防灾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园区管理及长远规划等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CPⅢ控制网是直接控制无碴轨道施工的最后一级平面、高程控制网,已经在高速铁路建设中大量采用,其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技术已日趋成熟。文中结合重庆市某桥墩变形监测项目,介绍将CPⅢ技术应用于变形监测工程的操作流程。监测结果表明,CPⅢ后方交会测量精度达毫米级,能够满足大部分变形监测工程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8.
京津冀地区1992—2014年三阶段地面沉降InSAR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永红  吴宏安  康永辉 《测绘学报》2016,45(9):1050-1058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地面沉降灾害发育最严重的地区,几乎每年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提出了改进的时间序列InSAR技术——多主影像相干目标小基线干涉技术(MCTSB-InSAR),利用4颗卫星摄取的3个时段的时间序列SAR影像:ERS-1/2 SAR(1992—2000年)、ENVISAT ASAR(2003—2010年)、RADARSAT-2(2012—2014年),获取了京津冀地区1992—2014年间3个时段的地面沉降信息。经与京津两地120个以上水准测量数据进行比较,3个时段的地表监测结果的精度分别为8.7、4.7、5.4mm/a。分析了北京和天津两市22年间地面沉降的时空变化特征,其中北京市地面沉降呈不断加重趋势;天津市地面沉降在1992—2010年间发展迅猛,在2010年以后有所减缓。同时,本文也表明MCTSB-InSAR技术是有效可靠的,在大区域地面沉降监测中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北京区域2013严重灰霾污染的主被动遥感监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灰霾造成的严重大气污染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结合2013年1月北京严重灰霾污染事件,介绍了太阳-天空辐射计、激光雷达、多波段CCD相机等遥感监测手段,分析了地-空基、主-被动等遥感方法获得的灰霾气溶胶特性遥感结果,讨论了不同遥感监测手段的特点及联合使用,结果表明:主动遥感手段在严重污染、夜间等情况下具有观测优势,而被动遥感信息含量大,具有获得气溶胶复杂特性参数的能力;地面遥感点、垂直分布线监测数据与卫星遥感的面观测数据相结合,可以初步实现灰霾的主被动遥感立体监测。  相似文献   

20.
李伟  郑新奇 《测绘学报》2015,(Z1):123-128
本文使用2014-03-20至2014-03-26的北京市VIIRS夜间灯光影像数据和地面监测站PM2.5质量浓度数据,通过遥感图像处理和GIS空间分析相结合,对雾霾强度变化及PM2.5质量浓度空间分布进行分析,提出一种监测雾霾的新方法。结果表明,VIIRS夜间灯光影像成像特征与雾霾浓度变化密切相关,结合同时期地面监测站PM2.5监测数据,能定性反映北京市雾霾强度变化及定量反映PM2.5质量浓度的空间分布。该方法不仅弥补了MODIS等数据在夏季的雾霾监测效果优于冬季的不足,同时也填补了传统光学遥感卫星难以在夜间监测雾霾的空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