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根据2015年8月(夏季)和2016年1月(冬季)南黄海海域的调查资料,研究了该海域夏冬两季浮游动物的时空分布。结果如下,两季样品共鉴定出103种浮游动物,夏季种类数(96种)冬季(45种)。夏季优势种数为3种,冬季为6种。夏季和冬季浮游动物丰度均值分别为17 835.8和1 856.3ind/m~3,生物量均值分别为2 334.2和910.4mg/m~3。PRIMER5.2软件相似性分析表明:夏季,相似性在51.89%~56.07%时,可以将各站位划分为5个群落;冬季,相似性在59.91%~65.82%时,可划分为3个群落。相似性聚类分析时,按属或按科进行统计与按种进行统计相比产生的数据损失分别约为6%和10%。浮游动物总种数减少时,按更高阶元进行聚类所产生的数据损失也会减少。  相似文献   

2.
福清湾大型底栖生物生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分析了福清湾潮下带大型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应用Bray-Curtis系数和多维尺度排序及优势度曲线划分群落,且描述、分析了该湾群落结构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珠江口夏季中、小型浮游动物生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9年8月珠江口18个站位的调查资料,分析了珠江口中、小型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群落结构、种类多样性和个体数量分布状况,并探讨了主要环境因素的影响。经鉴定共发现终生浮游动物120种和阶段性浮游幼体5个类群。调查期间浮游动物平均个体数量为4 131.92个/m3。优势种为中华异水蚤(Acartiella sinensis)、肥胖三角溞(Evadna tergestina)和鸟喙尖头溞(Penilia avirosstris)。珠江口海域浮游动物种类、数量和优势种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浮游动物的种类数、个体数量和群落结构主要受到珠江冲淡水和浮游动物本身的生态习性的影响。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夏季珠江口浮游动物群落可划分为河口群落和近岸群落两大类,而盐度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4.
2002年6月30日和7月1日在厦门海域2个采样点取样,对厦门东西海域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的群落结构进行了初步比较研究.结果显示:2个站位共鉴定自由生活海洋线虫53种,西海域37种,东海域31种,其中优势种是茅咽线虫Dorylaimopsis variabilis.、萨巴线虫Sabaticria sp.、霍帕线虫Hoppcria sp.、海洋拟齿线虫Parodontophora marina 和星火线虫Marylymnia sp.;对海洋线虫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指数的比较表明,2个站位的群落多样性指数和优势种基本一致,但优势种的优势度有一定差异.西海域站位出现的种类多,但种类分布不均匀;东海域出现的种类少,但种类分布较均匀.非选择性沉积食性者(即1B型)和底上硅藻食性者(即2A型)是该海域两个站位的优势摄食类群.从优势种和摄食类群方面来看,厦门海域与台湾海峡南部、黄河口站位海洋线虫群落有一定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5.
舟山沿岸渔场甲壳类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15年11月和2016年5月在舟山沿岸渔场开展渔业资源调查所获得的甲壳类资料,应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对甲壳类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生物多样性、相似性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项调查在舟山沿岸渔场共捕获并鉴定出甲壳类42种,其中,蟹类20种,隶属于11科5属;虾类21种,隶属于8科15属;虾蛄类1种,隶属于1科1属。秋季的甲壳类物种数高于春季,且秋季优势种有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安氏白虾(Exopalaemon annandalei)以及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而春季则没有明显的优势种出现。生物多样性指数也表现为秋季明显高于春季,且随水深而变化的趋势明显。根据聚类(CLUSTER)分析与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MDS)分析,可将甲壳类划分为4个群落,利用相似性(SIMPER)分析显示群落间相异程度高于相似程度,且秋季的群落相似性高于春季。  相似文献   

6.
根据2009—2010年在东山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4个航次底拖网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的鱼类群落结构。调查共获得鱼类114种,其中暖水性鱼类有76种,暖温性鱼类有38种,优势种鱼类(IRI>1 000)共有8种,无常年优势种。多样性指数、季节更替指数和迁移指数分析显示,东山湾及其邻近海域各季节的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D)较低且季节变化明显,变化范围在3.70~5.34之间;Shannon-Weiner种类多样性指数(H′)较低;Pielou均匀度指数(J′)季节变化不明显;Jaccard相似性指数(Js)较低,季节间种类相似度较低。东山湾及其邻近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稳定性相对较差。同时发现部分鱼类在湾内和湾外的分布与季节有关。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人工鱼礁投放对威海小石岛附近海域渔获物种类组成、渔获量变化、渔获物结构特征的影响,作者于2012~2013年对威海小石岛人工鱼礁区及对照区的渔获物和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并采用聚类分析、单因子相似性分析及相似性百分比分析对渔获物结构特征进行分析,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对礁区主要物种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南、北礁区地笼网调查到渔获物种类数量高于对照区,分别为24、31和18种。南、北礁区鱼类和甲壳类生物资源量高于对照区。南、北礁区全年资源量占优势的种类为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和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对照区为海刺猬(Glyptocidaris crenularis)和大泷六线鱼。聚类分析和单因子相似性分析表明,渔获物组成结构在季节间差异显著(P0.05),在春季和夏季,人工鱼礁区渔获物组成结构和对照区差异显著(P0.05)。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水温、叶绿素a和溶解氧是影响礁区主要渔获物种类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投放人工鱼礁改善了威海小石岛礁区水域的渔获物群落结构,并增加主要鱼类、甲壳类经济物种的渔获量。  相似文献   

8.
珠江口东南部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06年的3月和7月在珠江口东南部海域进行的大型底栖生物调查,初步鉴定出大型底栖生物共156种,其中多毛类种类最多(79种),其次是甲壳动物(37种)。7月(116种)比3月(92种)种类多。3月大型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和平均密度分别为6.703g/m2和679.4ind/m2,7月分别为22.436g/m2和576.3ind/m2。大型底栖生物种类数、生物量、密度和多样性指数(H’和J’)在调查海区东南部相对较低。采用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聚类分析和多维排序尺度(MDS)分析了3月和7月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的相似性,认为相同季节各站大型底栖生物相似性系数较高,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季节性差异相对较大。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在40%相似性以上,3月和7月分别可以划分出2个和3个生物群落。3月大型底栖生物群落Ⅱ和7月群落Ⅰ受到中等程度的扰动,其它生物群落处于轻微扰动状态。大型底栖生物种类数、密度、种类均匀度和种类丰富度与水深和沉积物特征相关性显著。  相似文献   

9.
长江口区浮游动物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用1961年全国沿岸带调查中所获得的8个断面28个测站的资料,分析了长江口区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分布、种类组成、优势种的数量分布及其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10.
青岛近海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07年10月在青岛近海进行的大型底栖动物定量采集样品,采用大型多元统计分析软件PRIMER,研究了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生物量和丰度分布、群落等级聚类分析(CLUSTER)以及群落受污染扰动情况。本次调查共获得青岛近海大型底栖动物160种,其中多毛类93种,甲壳动物37种,软体动物16种,棘皮动物7种,其它类群动物7种。群落中优势种的优势度均不明显,以多毛类巴氏钩毛虫(Sigambra bassi)和长须沙蚕(Nereis longior)贡献率最高。生物量和丰度空间分布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呈斑块状分布。群落结构聚类分析表明,15个取样站的群落结构相似性程度都非常低,为10%~30%,仅有S2和S4站、S11和S12站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达到30%。ABC曲线表明,该研究海域处于1个轻度人为扰动的状态。  相似文献   

11.
蒋玫  李磊  沈新强  全为民 《海洋学报》2014,36(6):131-137
根据2010—2011年春夏季对长江河口及邻近水域进行了仔稚鱼生态调查,应用单元和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了春夏季长江河口及邻近水域仔稚鱼群落结构。4个航次调查共获得27个种类的仔稚鱼,隶属5目14科。优势种类主要包括鳀Engraulis japonicus、凤鲚Coilia mystus、康氏小公鱼Stolephorus commersonii、鮻Liza haematocheila、黄姑鱼Nibea albiflora、黄鳍刺虎鱼Acanthogobius flavimanus和寡鳞飘鱼Pseudolaubuca engraulis等。Shannon-Weaver指数(H′)在调查周期内的波动幅度较大,且2011年明显低于2010年。仔稚鱼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指数春季年间较夏季年间差异性显著。调查区夏季群落结构年间相似性不高,春季群落结构格局年际变化则较明显。聚类分析表明,春夏季长江河口近岸水域仔稚鱼群落可划分为2个站位组,分别对应于长江河口淡水水域和长江口咸水水域。淡水水域组群落和咸水水域组群落总丰度与盐度相关性较高。表明盐度可能是造成长江河口仔稚鱼群落结构时空差异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厦门滨海湿地冬季鸟类群落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9年12月~2000年2月对厦门滨海湿地12个样区冬季鸟类的种类和数量进行调查。并选取调查地的7个参数定量分析滨海湿地鸟类群落多样性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显示,厦门冬季滨海湿地鸟类共有15科45种。其中,风头潜鸭(Aythya fuligula)、红嘴鸥(Larus ridibundus)、黑腹滨鹬(Calidris alpina)和白鹭(Egretta garzetta)为优势种,其数量之和占总数量的76%。白鹭为厦门湿地的广布种,在12个样区均有分布。厦门冬季湿地鸟类群落的相似性与其滩涂底质的相似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湿地鸟类群落多样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湿地周边建筑物、交通干扰、人工水产养殖场和周边陆地植被覆盖状况等。湿地鸟类的种群密度则受水域含盐量、交通干扰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北麂列岛岩相潮间带无脊椎动物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 1 997年 7月~ 1 998年 4月在北麂列岛壳菜岙北侧岩礁、海利南岙岙口岩礁、关帝山岩礁及大筲箕屿岩礁 4个断面所采集的样品 ,对北麂列岛岩相潮间带无脊椎动物的群落类型及结构进行了研究。采用 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 (H′)、Pielous均匀度 (J)、Margalef丰度 (d)、 Mc Naunghton优势度 (D) 4个测定群落种类多样性的指标及 Whittaker群落相似性指数公式进行数值分析 ,结果表明 :该群落属于典型的外海高盐性生物群落。水平变化 ,H′、J及 d值以大筲箕屿岩礁处为最大 ,D值以关帝山岩礁处为最大 ;垂直变化 ,H′、J及 d值为低潮区 >中潮区 >高潮区 ,D值为高潮区 >中潮区 >低潮区 ;季节变化 ,H′和 J值以春季最高、秋季最低 ,d值以夏季最高、冬季最低 ,D值以秋季最高、春季最低。 4个断面群落种类的相似程度较为接近 ,根据相似性指数 I的值 ,可将其划分为开敞性群落组和极开敞性群落组 ,其中壳菜岙北侧岩礁、海利南岙岙口岩礁和大筲箕屿岩礁为开敞性群落组 ,关帝山岩礁为极开敞性群落组  相似文献   

14.
青岛近海春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2007年4月在青岛近海进行的大型底栖动物定量采集样品资料,研究了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优势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生物量、丰度和群落等级聚类分析(CLUSTER)以及群落受污染扰动情况。本次调查中共获得青岛近海大型底栖动物89种,其中多毛类41种,甲壳动物32种,软体动物5种,棘皮动物6种,其它类群动物5种。群落中优势种以日本美人虾(Callianassa japonica)和日本倍棘蛇尾(Amphioplus japonicus)贡献率较高。平均生物量和丰度空间分布高值区均出现在近岸海域。群落结构聚类分析表明,15个取样站的群落结构相似性程度都非常低,为10%~30%,仅有S10站和S13站、S3站和S9站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达到40%。ABC曲线表明,S6,S7,S12,S13站的底栖动物群落已受到中度扰动,其它各站ABC曲线状态正常,表明底栖动物群落基本未受干扰,处于较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5.
在对台湾以北海域浮游桡足类生物海洋学特征进行数量分布方面的研究后的续篇,重点对本海区浮游挠足类的群落结构和群落性质以及与栖区环境条件间的关系作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本区桡足类群落结构种类组成复杂,出现种类共237种,但周年共有种比例仅占32%.桡足类群落的多样度和均匀度年均值各为3.714和0.690,在平面分布上呈外部海区高于近岸海区的大体趋势.本区群落可划分为5个生态类群,其中暖水性外海高温偏低盐类群和热带大洋高温高盐类群可分别指示台湾海峡水和黑潮表层水的季节消长过程.从不同侧面的计算分析均表明,冬季在环境条件上均有异于其他3季.在春、夏、秋季,以普通波水蚤最具优势,盐度是影响群落特征值的主导因子,群落的性质是以暖水性外海种类为主、热带大洋种也占相当比例的亚热带-热带群落结构的特点;在冬季,主要优势种是海洋真刺水蚤,温度是群落特征值的主要制约因子,群落呈现以热带大洋种占支配地位的热带大洋群落结构属性.  相似文献   

16.
珠江口浮游动物的群落动态及数量变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根据2002年4月至2003年6月珠江口10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分析了丰水期(4—9月)和枯水期(10—3月)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群落结构、丰度和生物量的时空变化。经鉴定共有终生浮游动物71种和阶段性浮游幼虫7个类群。刺尾纺锤水蚤Acartia spinicauda是丰水期和枯水期皆出现的优势种。调查区的浮游动物可划分为河口类群、近岸类群、广布外海类群和广温广盐类群。丰水期浮游动物的平均丰度(1 131 ind.m-3)高于枯水期(700 ind.m-3),枯水期浮游动物的平均生物量(382 mg.m-3)高于丰水期(203 mg.m-3),浮游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呈明显的斑块状分布。盐度是影响浮游动物种类、丰度和生物量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莱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动态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莱州湾2009年夏季(8月)、秋季(10月)及2010年春季(5月)、夏季(8月)4个季节大型底栖动物资料为基础,对莱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优势种进行了研究,同时与历史资料进行对比,探讨了莱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动态变化。4个航次中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272种,其中包括环节动物多毛类122种,软体动物46种,甲壳动物64种,棘皮动物18种,鱼类9种,其他类13种。调查海域平均丰度为(1102.56 ± 216.32) ind./m2, 多毛类在丰度上占绝对优势;平均生物量为(28.16 ± 8.45) g/m2,软体动物占据优势。丰度和生物量空间分布规律具有很强的相似性,低值区位于莱州湾西部黄河口邻近海域,高值区位于渤海中部海域。丰度和生物量季节变化明显,夏季最高,秋季其次,春季最低。多毛类不倒翁虫(Sternaspis sculata)、寡鳃齿吻沙蚕(Nephthys oligobranchia)、紫壳阿文蛤(Alvenius ojianus)等是莱州湾调查海域的优势种。通过与历史资料的对比发现,莱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及优势种类出现小型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分别于2013年7月(夏季)、2013年10月(秋季)、和2014年1月(冬季)在深圳福田红树林保护区选取沙嘴码头(S)、凤塘河口(F)、观鸟屋(G)和基围鱼塘(Y)四个采样区10个采样站点采集样品,探讨海洋线虫在该红树林保护区的丰度、群落结构及其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福田红树林保护区海洋线虫群落平均丰度为(1 591.4±84.8) ind./10 cm~2,丰度变化范围与中国其他红树林生境基本一致。海洋线虫群落以轴线虫科(Axonolaimidae)和条线虫科(Linhomoeidae)为优势科,假拟齿线虫属(Pseudolella)、拟齿线虫属(Parodontophora)、微口线虫属(Terschellingia)、吞咽线虫属(Daptonema)、亚囊咽线虫属(Subsphaerolaimus)、后线形线虫属(Metalinhomoeus)等为优势属,刮食者(2A型)为优势摄食类型。优势属组成与中国各地红树林生境相似,表明海洋线虫群落种类组成相似。但是,仍有部分属或种的优势度仅在福田红树林生境较高,具有典型的地方性分布特点。福田红树林线虫群落结构和丰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和季节性变化特征。季节动态主要表现为夏季丰度极高,秋冬季丰度低,三个季节种类组成区分度明显。线虫群落结构和丰度的空间差异主要表现为区域差异显著,而潮带差异不显著,表明同一区域线虫群落结构基本一致。区域差异表现为S区线虫丰度最高,F区丰度最低;线虫种类组成在Y区、S区和F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从摄食结构而言,Y区以非选择性沉积食性线虫为优势,其他三区以刮食者为优势摄食类型。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间隙水温度、盐度、沉积物粉砂黏土含量或中值粒径、脱镁叶绿酸、有机质含量等与线虫群落结构和丰度显著相关。植被类型差异、沉积物粒度特征的差异和有机质含量代表的食物资源差异是引起线虫群落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间隙水温度、盐度、沉积物粒度特征的变化是引起季节差异的主要因素。海洋线虫群落的空间差异和季节性动态也是对变化中的红树林环境特征的响应。  相似文献   

19.
根据2016年7月和2017年1月在黄海进行的57个站位的调查数据,研究了大型网采集的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群落聚类、优势种、多样性、均匀度、丰富度以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本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97种,其中夏季67种,冬季76种。该海区夏季浮游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的高值区分布在黄海冷水团和长江口附近海域,冬季分布在黄海暖流主轴部分。根据各站位的地理位置和浮游动物相似程度,对黄海浮游动物Cluster聚类和MDS多维定标分析,将夏季划分为4个群落,将冬季划分为3个群落。共计有8个优势种类,夏季的优势种多为桡足类,冬季除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优势度占绝对优势外,其余优势种的优势度较为相近。将浮游动物的丰度、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指数和环境因子做相关性分析得出:温度、盐度是影响黄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20.
根据2013年5月(春)、2013年10月(秋)在温州瓯江口海域进行渔业资源定点拖网调查获得的鱼类数据,利用渔获率作为数量分布的指标,对瓯江口海域的鱼类生态类群和鱼类种类组成、优势种、物种数目空间分布及多样性和鱼类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两次调查共鉴定鱼类66种,隶属12目37科51属,其中暖温性鱼类29种,占44%,暖水性鱼类37种,占66%,种类季节间变化较为稳定,优势种季节更替明显,春季优势种有银鲳Pampus argenteus、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cus、棕腹刺鲀Gastrophysus spadiceus 4种,而秋季为花鲈、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 3种;种类数平面分布结果显示,种类数春季沿岸区域高,秋季岛礁区域高,生物多样性春季高于秋季;多样性指数与种类数平面分布结果相似,均为江口外部海域高于内部,近岸和岛礁处高于中部,地形、台湾暖流和瓯江淡水团对其分布影响较大;春、秋季鱼类群落结构差异不大,种级和属级之间具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