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建地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述福建地区已开展的深地震测深(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深地震反射、宽频地震观测及地震层析成像工作概况,综合论述了上述四种研究方法在福建地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探测,如莫霍面深度及其变化、P波速度结构、低速层分布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2.
山西临汾震区地壳上地幔构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郑州-临汾-靖边深地震测深剖面临汾,阳城炮点所获得的太行山至靖边段的观测资料,在以往解释的基础上重新进行了对比解释。研究结果表明:临汾与其东西两侧壳幔结构与构造的差异是极其明显的,其主要特征如下:(1)对仅在临汾以西出现的强震相P2进行了解释,并在PM波之前识别出一组来自下地壳的反射波P5;(2)根据临汾以西Pg与P2波的特征,我们确认在临汾盆地下方及其西侧,中地壳的上部8-12km深度内存在  相似文献   

3.
利用架设在沧州地区的20台流动地震台站于2006年12月至2010年7月间记录的271个远震事件,读取的2308个P波到时数据,采用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沧州及其邻区(38.0°N~39.0°N,116.5°E~117.5°E)的地壳上地幔P波三维速度结构。层析成像结果表明,沧东断裂两侧的地壳介质的速度分布表现出明显的横向差异,浅层速度分布同地表地质结构分布相一致。沧东断裂西北侧沧县隆起的地壳速度较高,表明其基底抬升;断裂带东南边的黄骅拗陷速度较低,说明基底埋藏较深。本文的远震层析成像研究结果和前人使用重力、电磁和人工地震的探测结果都表明,沧东断裂带两侧的地质构造和地球物理性质有明显的变化,这种构造差异在整个地壳中都有体现。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国际、国内在地壳上地幔介质各向异性研究领域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进行了简单回顾,交待了宁夏地区的构造环境,阐述了本文所采用的上地幔各向异性分析方法的原理,介绍了地壳各向异性产生的机理并选择了适当的分析方法,首次系统得到了较好的宁夏地区地壳上地幔各向异性测量参数,并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5.
豫北及其外围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成科  赵金仁 《地震地质》1994,16(3):243-253
利用菏泽~长治和郑州~济南深地震测深剖面资料,进行了一维、二维射线追踪走时拟合与合成地震图计算,获得了该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结果表明,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在纵向和横向上具有明显的不均一性。浅部断裂较发育,对应其地壳深部界面和速度等值线起伏变化较明显。在华北坳陷区南部上地幔隆起的背景上存在两个局部凸起,凸起最高处与浅部的东濮凹陷、汤阴地堑基本对应,M面埋深分别约31km和34km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介从新疆叶城至西藏狮泉河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它北起塔里木盆地,横跨昆仑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地区到冈底斯西段,全长800余公里.探测结果表明,不同测点的地壳内部有的有两个低阻层,有的则只有一个低阻层,壳内第1低阻层的埋藏深度约10-35km,第2低阻层的埋藏深度约30-65km。在南昆仑缝合带以南,壳内低阻层的埋藏深度有从南向北不断加深的趋势;而在其以北的壳内低阻层的埋藏深度则与此相反.上地幔第1低阻层的埋藏深度约在100-150km之间,第2低阻层的埋藏深度约在350-550km之间.  相似文献   

7.
滇西地区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与地壳构造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43,自引:3,他引:4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洁  徐常芳 《地震地质》1989,11(1):35-45
本文根据滇西地区18个大地电磁测深点资料的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对测区深部导电率在纵、横向上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滇西地区深部电性为多层结构,大致可分四至五个电性结构层;深部电性结构横向变化大,明显受区域构造控制;该区上部地壳内普遍存在低阻层;上地幔高导层明显存在两个隆起区,一个以剑川—鹤庆为中心呈北北西向展布的隆起区,另一个以腾冲—潞西为轴呈南北向展布的隆起区。 本文还讨论了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与大地构造的关系,滇西北裂陷区盆地的形成,以及该区地震活动与深部构造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大兴安岭造山带及两侧盆地的地壳速度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内蒙新巴尔虎左旗-黑龙江齐齐哈尔深地震测深剖面长630 km,跨越海拉尔盆地、大兴安岭造山带和松辽盆地.本文根据沿测线爆破地震的9炮记录截面图中,5个震相的到时资料,结合地震记录中的振幅信息,确定了沿剖面的二维纵波地壳速度结构,海拉尔盆地的地壳厚度为39.0~41.0 km,大兴安岭造山带西侧莫霍面深度为38.5~43.5 km.东侧的莫霍面深度为34.5~36.4 km.松辽盆地的莫霍面深度为32.4~36.2km.整个地壳形态东浅西深,松辽盆地最浅的莫霍面深度为32.4 km,大兴安岭西侧最深的莫霍面深度为43.5 km.最后讨论了本区的深部特征和盆山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介从新疆叶城至西藏狮泉河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它北起塔里木盆地,横跨昆仑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地区到冈底斯西段,全长800余公里.探测结果表明,不同测点的地壳内部有的有两个低阻层,有的则只有一个低阻层,壳内第1低阻层的埋藏深度约10-35km,第2低阻层的埋藏深度约30-65km。在南昆仑缝合带以南,壳内低阻层的埋藏深度有从南向北不断加深的趋势;而在其以北的壳内低阻层的埋藏深度则与此相反.上地幔第1低阻层的埋藏深度约在100-150km之间,第2低阻层的埋藏深度约在350-550km之间.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利用体波波形资料研究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通过引入非线性反演中的遗传算法 ,发展了一种灵活有效的体波波形反演方法。利用中国的CDSN台网和中美合作在青藏高原架设的PASSCAL临时地震台站记录的宽频带体波波形资料 ,对中国大陆地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进行了研究。在青藏高原地区 ,通过对高原中部地区瑞利波衰减特性及相速度频散特性的测定 ,反演了该地区地壳上地幔的 Qβ结构和 S波速度结构 ,并对 S波速度的横向不均匀特征进行了探讨。本文对上地幔速度结构的主要研究方向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这些…  相似文献   

11.
滇西地区地壳浅部基底速度细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胡鸿翔  高世玉 《中国地震》1993,9(4):356-363
本文论述滇西地区思茅-中甸剖面基底导速度细结构的研究结果。基底层项部Pg界面深度为0-3.5km,而底部P1^0界面深度为11.0-17.0km。基底层速度在金河-洱海断裂以南为5.70-6.30km/s,断裂以北增至6.30-6.50km/s,其过渡带位于剑川附近,剖面上断裂附近,除界面深度变化外,Pg面速度横向变化也较明显。速度等值线较为稀疏的景云桥炮南侧、大仓炮附近与支梯炮南侧地区,估计发生  相似文献   

12.
京津唐地区地壳上地幔立体构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在京津唐地区利用地震转换波法所测得的地壳、上地幔主要深部界面构造图以及地壳下层(玄武岩层)厚度分布图。将深部构造与本区震中分布进行了对比,指出了强震震源区的深部构造特征  相似文献   

13.
川西藏东地区的地壳P波速度结构   总被引:42,自引:2,他引:42  
位于川西藏东地区的巴塘(竹巴龙)至四川资中深地震测深剖面,跨越松潘甘孜褶皱系,龙门山构造带和扬子准地台。本文根据沿测线爆破的记录截面图中各震相走时资料,结合相关的振幅信息,确定剖面二维P波地壳速度结构模型,分析川西高原和四川盆地的地壳上地幔结构的主要差异,并讨论测线上主要断裂带的深部特征,扬子地台与青藏高原的深部构造关系以及强烈地震发生的深部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4.
滇西地区地壳速度结构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在南北地震带南段布设的密集流动地震台站记录的波形数据,采用绝对定位方法对滇西地区的1593个地震进行了初步定位,应用近震走时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滇西地区三维地壳P波速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攀枝花附近的高速异常从地表可一直延伸至中地壳,并在中下地壳深度与滇西北地区的高速异常形成大范围的高速块体。这一高速异常体对青藏高原物质向南逃逸起到一定的阻挡作用,可能是导致川滇活动块体北部次级块体快速抬升的重要因素。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俯冲边界的腾冲、保山地块在下地壳表现为明显的大范围低速异常,推测该低速异常与印度板块东向俯冲引起的地幔热物质上涌有关。金沙江-红河断裂带是川滇块体重要的南部边界,红河断裂带中段的弥渡至红河一带具有高速的地壳结构以及较弱的地震活动性,可能表明该区现阶段处于闭锁状态,是未来需要重点监测的地段之一。  相似文献   

15.
利用10~184 s基阶瑞利波频散曲线反演得到了中国西部及邻近区域地壳上地幔(0~300 km)的S波速度结构.反演采用了传统的两步法,即通过时频分析获得频散曲线后,首先利用Occam方法反演出各周期面波速度在二维网格结点上的分布,然后反演每个结点下方的S波速度结构,从而给出研究区域的三维速度结构.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中国数字化地震台网(CDSN)11个台站和IRIS在中国周边的12个数字地震台站的长周期瑞利面波资料,根据面波群速度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的10~92s周期范围内的25个中心周期的群速度分布资料,用光滑约束的遗传算法反演得到了中国大陆及其邻域的地壳上地幔横波三维速度结构;给出了沿北纬30、38两条东西向剖面和沿东径90、120两条南北向剖面的地壳上地幔横波速度结构,并在4个不同深度的水平切片上展示了中国大陆及邻域的横波速度分布图象.   相似文献   

17.
环渤海地区的地震层析成像与地壳上地幔结构   总被引:28,自引:8,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环渤海地区的天然地震P波到时资料,采用纬度和经度方向分别为0.5°×0.6°的网格划分,反演了该地区地壳上地幔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初步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地壳上地幔的速度结构具有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京津唐地区地壳中上部的速度异常反映了浅表层的地质构造特征,造山带和隆起区对应于高速异常,坳陷区和沉积盆地对应于低速异常;地壳下部出现大规模的低速异常与华北地区广泛存在的高导层相对应,估计与壳内的滑脱层和局部熔融、岩浆活动有关;莫霍面附近的速度异常反映了地壳厚度的变化及壳幔边界附近热状态的差异;上地幔顶部大范围的低速异常可能是上地幔软流层热物质大规模上涌所致.  相似文献   

18.
帕米尔及邻区地壳上地幔P波三维速度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研究了帕米尔及邻区(65°E-80°E,30°N-45°N,深度0-2km)的P波三维速度结构. 所使用的59054条初至P波到时数据取自ISC的73个台站对5402个地震的记录报告,这些地震和台站都在研究区内. 以水平面上1°×1°和不等的深度间隔(随深度在20-90km之间变化)划分网格并设置初始三维速度模型,用近似弯曲快速射线追踪方法计算走时和射线路径,用LSQR方法进行反演. 反演结果的分辨率用检验板方法进行了讨论,并引入了定量描述还原程度质量的两个参数. 初步结果表明:(1)天山山脉的km深度处,在东部和西部各有一个明显高速区,而在74°E、41°N附近的低速区可能与天山地表大断层在该处被大幅错开相关. 在75°E附近的天山山脉下,波速在40-60km深度偏高,而在60-90km深度(或更深)又偏低,反映了天山下方构造和物性的复杂性. (2)在由帕米尔构造"结"南侧往北直至天山以北的速度纵剖面上,显示了印度-欧亚板块在帕米尔构造"结"地区的强烈碰撞挤压作用:在抬高地面形成高原的同时,也把浅部速度较低的地壳岩石层介质俯冲拖曳到了深部.  相似文献   

19.
利用接收函数研究六盘山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六盘山地区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的远震体波记录,采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台阵下方的地壳上地幔结构,并采用接收函数振幅加权叠加方法对这一地区平均地壳厚度和泊松比进行估算.研究结果显示,青藏高原东北缘和鄂尔多斯的接触过渡带接收函数震相复杂,地壳变形强烈,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平均厚度约为51.5km,六盘山下方地壳厚度在53.5km,鄂尔多斯西南缘地壳平均厚度约为50km,整个莫霍面呈下凹状.泊松比计算结果显示,六盘山东侧和西侧地壳泊松比值在正常范围内(0.25~0.26),六盘山下方的地壳泊松比值偏高(0.27~0.29),推测与地壳中存在部分熔融.泊松比值的横向变化,指示测线范围地壳物质组成和力学性质存在横向差异,反映在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作用影响下青藏高原下地壳物质存在向北东方向的流动.  相似文献   

20.
本文收集了甘肃、青海、宁夏、陕西和四川台网的130个台站1980-2002年间记录的3 229个区域地震(Ms≥1.5)和168个远震资料,从55 024个区域地震震相中挑选出了51 210个最大走时残差为3.0s的震相,选取了2 651个远震震相.层析成像结果显示:(1)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下地壳存在大范围的P波速度低速异常,上地幔顶部多数地区平均P波速度为8.05 km/s左右,接近于大陆下方全球的Pn波平均速度8.1 km/s,使得莫霍间断面比较清晰,莫霍面反射波能量较强;(2)研究区内发生大震的震中大多位于深度图中10 km的低速区、30 km的高速区附近和50km的低速区附近,表明这些区带为孕震区;(3)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的主要断裂带均是逆冲兼走滑断裂,多数位于速度正负异常的过渡区上,且很可能是超壳断裂;(4)从张掖经海原、平凉再向南拐的弧形地带可能就是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带;且预示着阿拉善地块有地台活化的迹象;(5)从层析成像结果中切出的二维速度扰动剖面与人工地震测深剖面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