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湿地公约》于1971年2月2日在伊朗拉姆萨尔签订,是全球第一个政府间多边环境公约,同时也是全球最早针对单一生态系统保护的国际公约。中国于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积极履行公约事务。湿地公约所有缔约方代表每三年将召开一次缔约方大会。2015年6月2~10日,《湿地公约》第12次缔约方大会在乌拉圭埃斯特角城举行,中国政府派出了由国家林业局牵头,湿地保护与管理相关领域的代表和专家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此次大会,并开展了一系列介绍、宣传中国湿地保护与管理情况的相关活动。本次大会通过了包含2016~2021年《湿地公约》战略计划、关于湿地公约科学和技术建议与指南产出的新框架、湿地城市认定、泥炭地、气候变化和合理利用等15项决议。结合本次《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的会议内容,探讨了未来国际湿地保护与管理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澜沧江──湄公河项目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领域郭来喜(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委地理研究所)(云南省地理研究所)联合国环发大会(1992)通过《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森林公约》5个地球保...  相似文献   

3.
沈阳故宫何时成为世界遗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遗产”是个新名词。19世纪工业革命初期,欧洲人热衷于发展经济、改善生活和崇尚现代建筑,致使大批珍贵的古建筑和历史环境被残酷地毁坏。20世纪欧美国家制定了“三大宪章一个公约”以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三大宪章即《雅典宪章》、《威尼斯宪章》。《华盛顿宪章》。一个公约即1972年11月16日联合  相似文献   

4.
<正>2017年9月6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UNCCD COP13)在鄂尔多斯市开幕。大会的主题是"携手防治荒漠,共谋人类福祉",主要任务是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公约》新战略框架,确认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并筹集资金支持。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李生宇副研究员和高鑫副研究员,参加了9月7日晚上  相似文献   

5.
黄锡畴 《地理科学》2001,21(3):286-287
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编绘并制印 (王化群主编 )、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沼泽图》于最近问世[1] 。这是我国沼泽学基础研究的一项重大成果 ,为推动沼泽学科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可喜 !可贺 !2 0世纪 5 0年代以来 ,在全球资源、环境、人口诸问题向人类提出挑战面前 ,沼泽湿地无论是作为一种自然景观和土地类型 ,还是作为一种多功能的生态系统以及具有生物多样性的人类生存环境 ,越来越引起国际上学术界、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日益关注和重视。 1971年国际上签订了拉姆萨公约。我国政府于 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 ,成为缔约国之一。在…  相似文献   

6.
《国际水道非航行使用法公约》被认可的区域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世维  冯彦  王文玲 《地理学报》2017,72(2):303-314
《国际水道非航行使用法公约》是第一个生效、旨在实现跨境水资源公平合理利用的全球公约,但《公约》原则与条款争议造成缔约国数量有限,综合影响力受到削减。利用《全球跨境流域》、《国际淡水条约数据库》、《世界环境协定》等数据库信息等,确定《公约》缔约国的国际河流地理位置,结合各缔约国水资源及利用现状、跨境水资源分布及区域合作开发状况、《公约》原则和争议条款等,分析、判断缔约国的区域及目标差异特征,结果表明:① 缔约国仅分布于欧洲、亚洲和非洲3个地区36国家,《公约》被认可程度低、影响力有限;② 《公约》在平衡上下游权利与义务中对下游国谋求水开发利益更为有利,下游国缔约意愿更强、对其认可度最高;《公约》对中游、边界及上下游均衡及支流地区的流域国有制衡作用,影响着流域国的缔约愿意;③ 缺水状况和位居下游、国际河流地位重要及对跨境水资源的依赖驱使相关国家不断寻求增强对跨境水资源管控能力的途径,缔结《公约》成为一项重要选择;④ 区域性水法的发展与实践是流域国缔结《公约》的基础,绝大多数国家的缔约意愿多源于对水资源合作开发实践,而流域下游及中游国家则源于跨境水资源合作机制建设和水资源合作开发两个方面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正>地质遗迹是在地球形成、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受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自然产物,它不仅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会后发布了《人类环境宣言》,由此拉开了世界环境保护的序幕。同年在巴黎召开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第17届大会,通过了《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其旨在各成员国将本领域内具有世界保护意义的地点  相似文献   

8.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于1972年6月5日至16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这是世界各国政府共同讨论当代环境问题、探讨保护全球环境战略的第一次国际会议。6月16日第21次全体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简称《人类环境宣言》),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全体人民,造福后代而共同努力。为引导和鼓励全世界人民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宣言》郑重宣布会议提出和总结  相似文献   

9.
走向世界的中国沙漠化防治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43,自引:19,他引:24  
王涛 《中国沙漠》2001,21(1):1-3
沙漠化(Sandy Desertification)是荒漠化(Desertification)的主要类型,它作为极其重要的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正困扰着当今世界,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根据1994年签署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的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相似文献   

10.
2005年2月16日,经过国际社会多年的共同努力,《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签订的《京都议定书》终于生效,标志着人类在与气候变暖进行斗争中迈出的第一步,但也仅仅是第一步,因为要真正战胜气候变暖的挑战,人类还必须采取更多更有效的措施,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正在不断地探索。  相似文献   

11.
<正>《湿地公约》是一个旨在保护和合理利用全球湿地的公约。该公约于1975年12月21日正式生效,目前,有158个缔约国。《湿地公约》已成为国际重要的自然保护公约之一,在  相似文献   

12.
<正>《湿地公约》是全球惟一的针对 单一生态系统保护的环境公约, 1971年在伊朗小城拉姆萨尔30多个 国家签署了该公约,又称拉姆萨尔 公约。公约的全名是《关于特别是作 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 约》,它是一个政府间公约,是湿地 保护及其资源合理利用的国家行动 和国际合作框架。目前已有147个成 员国。  相似文献   

13.
<正> 荒漠化防治以其对人类社会和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特有的贡献,愈来愈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把防治荒漠化列为国际社会优先采取行动的领域之一。1994年签署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标志着世界各国已充分认识到防治荒漠化和缓解干旱影响在实方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14.
西北干旱区土地荒漠化中人类活动作用及其指标选择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3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负效应在总体上导致以土地荒漠化急剧发展为主的生态环境质量显著下降是目前干旱区突出的矛盾。基于1994年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给出的土地荒漠化概念和干旱区的特点,划分土地荒漠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探讨人类活动的涵义和特点,综合分析了土地荒漠化发展中人类活动因索,包括人类活动的驱动作用、人类各种活动方式的作用和人类活动的管理作用等。依据一定原则,构建出适用于干旱区人类活动对土地荒漠化作用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多为量化指标并可反映人类活动的动态变化,可为人类活动在土地荒漠化中作用的进一步(定量)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2006年10月18日,由国家林业局《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综合中心联合邀请《湿地公约》秘书长Peter Bridgewater博士在CERN“中国生态大讲堂”作了“景观方法在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中的应用”的主题演讲。该报告对我国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现将这些内容报道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一、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生 态环境问题 (一)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概述 人类从上世纪80年代已经开始 探讨可持续发展问题,1987年挪威 首相出版的著名的《我们的共同未 来》掀起了世界各国研究可持续发 展的热潮。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与 发展大会上,全球100多个国家的 首脑共同签署了《21世纪议程》,  相似文献   

17.
世界湿地日     
1996年《湿地公约》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决定,从1997年起,将每年的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因此,如今我们已度过了10个世界湿地日。每年的湿地日都有一个主题,历年的湿地日主题是:1997年1998年湿地的价值与人类对湿地的利用水与湿地1999年2000年人与湿地珍惜我们共有的国际重要湿地2001年2002年湿地世界——一个等待发现的世界湿地:水、生命和文化2003年2004年没有湿地就没有水从高山到大海,湿地在为我们服务2005年2006年湿地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湿地与减贫2006年3月第2卷第世界湿地日…  相似文献   

18.
朱瑛  薛桂芳  李金蓉 《极地研究》2011,23(4):318-327
自《南极条约》1961年生效以来,南极地区一直处于以《南极条约》为核心的南极条约体系的约束之下.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建立了大陆架制度,要求沿海国应在批准《公约》生效10年内完成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外部界限的划定①.1994年《公约》生效后,澳大利亚、挪威、阿根廷和英国在提交各国200海里以...  相似文献   

19.
<正>《湿地公约》第11届缔约方会议于2012年7月6日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隆重开幕。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湿地、旅游和休闲。"162个《湿地公约》缔约国、40多个国际组织的近100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率领由外交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局、海洋局、气  相似文献   

20.
何谓大遗址     
《地理教学》2010,(6):63-6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将文化遗产定义为三类:文物、建筑群、遗址。其中关于遗址的定义是: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大遗址则主要指反映中国古代各个发展阶段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信息,具有规模宏大、价值重大、影响深远等特点的大型聚落、城址、官室、墓葬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