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用晋中地区11个县40多年的气象资料,对降水、温度、日照、蒸发、无霜期以及≥0℃和≥10℃积温、积降水等气象因子分年、分季、分月进行年代变化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晋中地区40多年的气象因子变化呈现出降水逐渐减少,温度逐渐升高,其中冬季增温最为明显,2月和12月的中下旬常为异常高温时段。≥0℃、≥10℃积温增加,≥10℃期间的积降水却大幅度减少,蒸发量与无霜期不稳定增加,日照时数逐渐减少等特征。以上各因子尤以1997-1998年变化最为明显,幅度最大。由于上述气象要素的变化导致晋中气候向干暖化转变。据资料统计表明,气温每10年约上升0.12℃,降水每10年减少17mm,日照时数每10年减少41.5小时;蒸发量70年代明显偏大,80-90年代呈偏少趋势,1997-1998年为异常偏大(每年增多100mm)。气象因子的这些变化对晋中地区农业造成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环青海湖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荒漠化的影响   总被引:30,自引:5,他引:30  
对环青海湖地区1976年以来的气温、降水、蒸发等气候要素的气候变化趋势及突变现象进行了分析和检验。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及春、夏、秋、冬四季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其中以秋、冬两季最为明显;年平均降水量及春、夏、冬季降水自90年代后出现减少趋势,秋季降水始终呈减少趋势,且线性变率达-7.28mm/10a;各季及年蒸发量呈增大趋势,其中年、夏季蒸发量的线性变率分别为11.7、9.39mm/a。各季及年气温出现过一次明显的增暖现象;降水虽然出现过一次明显的增加和减少,但增加出现在80年代,而减少则出现在90年代;同样,蒸发也出现过一次明显的增大和减小现象,只是减少出现在80年代,而增大而出现在90年代。这种气候趋势和突变现象的发生,加剧了环青海湖地区荒漠化的蔓延,致使草地退化、河流流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比分析无棣海盐产量和温度、光照、蒸发量等气象因子的年、月际变化特征,发现海盐产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密切:与温度、光照、风、蒸发量明显正相关,与降水、相对湿度为负相关;海盐月平均产量与月平均净蒸发量的月分布特征最为接近,7月降水峰值出现后海盐月产量急剧下降,印证了蒸发量与降水是影响海盐年产量最主要的气象因素。高蒸发总量、特别是3—6月的高蒸发量对海盐高年产量的形成非常有利;降水量降水日数、连阴雨日数、暴雨日数及不同的降水性质对海盐年产量也有影响,风暴潮的发生会使当年及次年海盐年产量大幅减少。  相似文献   

4.
蒙阴县降水和极端温度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少英  李欣 《山东气象》2003,23(2):44-45
利用蒙阴县1959~2002年气象资料,分析了蒙阴降水和高、低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降水总体呈减少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42mm;前后期对比分析表明,后期春季降水略有增多,冬季有所减少,夏、秋两季明显减少;后期高、低温出现频率明显减小,但高温平均值略有升高,低温平均值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5.
利用1958-2000年地面气象资料分析了黑龙江省年和各季的降水变化。长期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年及夏季降水量呈现东部减少、西部增加的趋势;冬季降水量以正趋势为主,呈现明显增加趋势;春季降水量负趋势占主导地位;秋季降水量除东南部、大兴安岭北部为正趋势外,其他大部分地区为负趋势。降水阶段变化趋势分析与降水强度变化分析表明,黑龙江省夏季降水量伴随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的两次明显转折,夏季降水变化分为3个时段: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多水期)、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少水期)、80年代至90年代末(多水期);80年代以来降水强度出现异常等级频率升高。  相似文献   

6.
长江源头地区冰川变化的气候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59—2003年长江源头沱沱河代表站观测的年、季气温、降水、积雪资料,用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该地区气候年代际变化特征以及冰川变化的成因。结果表明:长江源头地区40多年来夏季增温比较明显,上世纪90年代四季平均气温、平均最高和平均最低气温较80(或60)年代偏高0.6—1.2℃。降水量(含积雪量)冬季增加,夏季减少,秋、春季降水增加而积雪量减少。年大风日数80~90年代较60~70年代偏多。80年代夏季温度升高、降水减少、大风日数增多的暖干气候背景是该地区冰川退缩的主要原因;90年代以来,夏季暖干化的趋势继续加剧,并逐步扩展到春、秋季节,使得该地区的冰川迅速退缩,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7.
利用浚县1963-1997年降水资料,分析了浚县35年来年降水量以及春、夏、秋、冬降水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春季降水有增加趋势且降水百分率呈波动增加趋势,夏季降水减少、降水百分率呈波动变化且较稳定,秋季降水减少且降水百分率波动较大,冬季降水有增加趋势且降水百分率波动不大。  相似文献   

8.
基于四川盆地24个农业气象站1996~2012年浅层10cm的旬土壤湿度、温度、降水和日照等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盆地四季多年土壤湿度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气象因子对土壤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四川盆地浅层土壤湿度空间分布整体呈现南多北少的态势,其大小为春、冬两季偏低;夏、秋相对较高,其中以秋季为一年内最高。时间变化趋势则表现为春夏有微弱的降低趋势,而秋冬呈现微弱上升趋势。小波分析表明,各季节普遍存在4~6年的准周期。从倾向率分析来看,在不同季节表现出减少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南部及东北部地区,四川盆地其余各地呈现不同程度增加趋势,以绵阳地区变化较为显著,夏、秋两季均达到了1.4%/a。与气象因子相关分析中得出,在相对偏干的盆地西北部,浅层土壤湿度变化受降水的影响最大,而在较为湿润的南部和东北部受日照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9.
贵州降水变化趋势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利用1961年1月-2000年3月全省83个气象站地面气象记录资料,计算了贵州全年和四季降水量长期变化趋势特征指数。结果表明:降水量全省夏季呈明显的增加趋势;而春、秋两季呈明显的减少趋势;冬季绝大部分地区则呈微弱增加趋势;年降水量变化趋势有较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西部、北部、东部边缘地区趋于减少,中部和东南部、西南部边缘地区趋于增加,且增加的速率低于减少速率。1991、1996、1998年我省的夏季洪涝的发生,有其相应的长期降水气候趋势作为背景条件。  相似文献   

10.
扎兰屯地区近30年气象条件变化及与作物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扎兰屯地区1971-2000年的温度和降水资料,分析大于等于0℃、10℃、15℃、20℃活动积温的变化及各界限温度持续期间降水的变化,发现它们都呈上升趋势。用10年直线滑动平均法对扎兰屯地区作物产量资料进行处理,分离出趋势产量和气象产量,计算各气象因子与气象产量的相关系数,分析气象因子对产量的影响。玉米和大豆产量与积温关系较大,积温增加使产量增加;马铃薯和小麦产量则与降水量关系较大,降水增多会使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11.
气象因子与小麦千粒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91~2002年气象资料与小麦千粒重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年度间影响小麦千粒重的诸因子中,气象因子起着决定作用;气象因子中,叉以光照对千粒重影响最大,其次是降水。  相似文献   

12.
根据朔州市6 个地面气象站1960-2010 年降水、气温资料,利用折线图、距平图、趋势图、滑动平均、气候变率及统计图表等,对朔州市51 a来气候特征进行具体分析.结果表明:1) 51 a 来朔州市年降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6.21 mm/(10 a),减少速度低于全国和山西水平,多雨年集中在20世纪60-70年代,少雨年则比较分散;四季降水量的变化趋势有所不同,夏季降水呈减少趋势,其他季节的降水呈现增加趋势,表明朔州市年降水减少主要是夏季降水减少所致;年、季降水均没有显著突变.2)51 a来朔州市年平均气温以0.285℃/(10 a)的速率波动上升,上升速度显著高于全国和山西水平,20世纪90 年代以来这种趋势尤为明显,四季平均气温均为增暖趋势,但增温幅度差异较大,冬季最为明显,增速为0.5℃/(10 a),表明朔州市气候变暖是四季气温增加所致;年和季节的平均气温均存在由低向高的显著突变.3) 以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界,将朔州市气候分为冷、暖2 个阶段,前为冷期,后为暖期.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100年来4个年代际的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272,自引:2,他引:272  
施能  陈家其  屠其璞 《气象学报》1995,53(4):431-439
研究了本世纪中国年平均气温、年总降水量的气候趋势。指出,20世纪中国西北、东北、华北明显变暖;降水趋势值不大,但以负趋势为主。20世纪80年代中国降水、气温的区域特征明显:华北暖干、西南冷干、东北暖略偏湿、长江中下游冷湿。此外,还研究了20世纪4个年代际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差异。指出,在数十年尺度的暖背景下,中国的华北、长江下游等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比冷背景),东北降水偏多。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增暖主要发生在西北、东北;黄河以南的增温还达不到40年代的程度。相应的降水特征:除了黄河以南及江淮流域降水比40年代多以外,其它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  相似文献   

14.
陕北地区不同时相TM遥感图像的镶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山西省6个有代表性的气象观测站1951年~2000年的气温与降水资料,分析20世纪后半叶山西地区的气候变化,结果表明:山西地区气温呈上升趋势(0.26℃/10a),特别是90年代增温十分明显,1999年是这50年来最暖的一年。以70年代中期为界,将山西分为冷、暖两个阶段,前期为冷期,后期为暖期。50年来降水量呈明显减少趋势(-15.1mm/10a)。  相似文献   

15.
重庆地区夏季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德  李永华 《四川气象》2000,20(4):17-19
采用车贝雪夫正交多项式分解方法展开重庆地区夏季降水场,揭示了最近40年来重庆地区夏季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年份重庆各地夏季降水变化趋势一致;近40折来重庆地区夏季降水80年代中期以前有增加趋势,而80年代后期至今则有减少趋势,洪涝灾害主要集中发生在80年代,70年代干旱姓频繁,从80年代末期开始至今,重庆地区又进入了一个干旱的相对高发期。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后期青藏高原积雪和冻土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38,自引:11,他引:38  
利用1981—1999年青海和西藏72个气象台站的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冬春积雪日数和冻结日数的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原冬春积雪日数在20世纪80年代是增加的,在20世纪90年代则是减少的;而此20年间高原季节性冻土冻结日数呈递减趋势;多年平均的高原冬春积雪日数由南向北是减小的,多年平均的冻结日数由高原中部向四周是递减的。高原冬春积累日数、冻结日数均以2~6年周期变化,气温以准3年周期变化,西藏降水以准8年、准3年周期变化。而青海降水以3~5年周期变化。高原冬春积雪日数、冻结日数和冬春气温振荡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都呈现加快趋势。冬春积累日数的变化与冬春气温的变化呈负相关。与冬春降水的变化呈正相关;冻结日数的变化与冬春气温和冬春降水的变化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夏春 《贵州气象》1997,21(2):30-31
本文列举了森林火灾的危害性,简述了森林火灾与温、湿度、风,雷击、降水等气象因子的关系。最后还介绍了伴随森林火灾常出现的一些气象现象。  相似文献   

18.
东疆地区蒸发量变化趋势及气象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海涛  慕彩芸 《气象》2009,35(7):68-72
对东疆地区1961-2001年小型蒸发皿蒸发量及其相关气象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疆地区蒸发量呈显著下降趋势,蒸发量1970年代至1980年代初期的增多和198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的减少是突变现象;6种气象因子对蒸发的决定程度相对湿度>水汽压>气温>风速>日照时数>净地表辐射,风速与日照时数、相对湿度与水汽压、气温与水汽压、气温与相对湿度的协同作用对蒸发量的决定作用很大.相对湿度的显著增加是导致东疆地区蒸发量逐年减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基于MOD13A3数据,建立2000-2017年甘南牧区植被覆盖时空数据集,分析了甘南牧区植被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特征,并利用同期气象数据探讨气象因子对其影响。结果表明,甘南牧区植被水平上呈南多北少的分布格局,与降水量分布基本一致;垂直分布上南部随海拔升高植被减少,北部随海拔升高植被增加。总体上,甘南牧区植被覆盖有增加趋势。气温、降水与日照时数是影响甘南牧区植被变化的重要因子,但2011年以后气温、降水及日照时数对植被变化的影响有所降低,其中5-6月降水量对亚高山草甸区植被变化的影响由显著正相关转为负相关。  相似文献   

20.
大气冰核浓度的测量及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金荣 《气象科学》1994,14(2):155-160
1991年5月用滤膜法分别在南京北郊和内蒙东胜,进行了冰核的观测,得出了东胜平均冰核浓度比南京每升多0.05个。冰核浓度随活化温度的降低呈指数增加。降水、风等气象因子对大气冰核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