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春季西南热低压的发生发展与结构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杨静  汪超  雷云  万雪丽 《气象》2013,39(2):146-155
通过普查1997-2006年3-5月典型西南热低压天气过程,分析其气候特征,归纳热低压的生命史,将其分为4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初生、成熟、相持和填塞.利用台站观测资料和NCEP 1°×1°及2.5°×2.5°再分析资料,对7次典型的春季西南热低压过程进行合成分析,揭示了成熟阶段和填塞阶段热低压结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在春季西南热低压系统控制下,气压降幅显著,气温升高、相对湿度降低,午后偏南风加大,气象要素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68%的热低压会给西南地区造成35℃以上的高温,32%的热低压给贵州造成高温.热低压系统为浅薄暖性低压,干区深厚,低压区为辐合区、正涡度区,以上升运动为主,并且是对流性不稳定.热低压填塞阶段,受冷空气侵入,低压北侧偏北风加大,近地层气旋的辐合增强,低压内为高能区,在冷空气的向南推进过程中,易出现强对流天气.  相似文献   

2.
典型高影响天气系统之西南热低压研究Ⅰ——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方  王元 《热带气象学报》2008,24(4):391-398
利用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把我国西南地区春季出现的热低压分为本地生成型热低压和北方移入型热低压两种类型,定义了热低压的位置指数和强度指数,并以此讨论两种类型热低压的时空分布特征,对西南热低压进行定量描述以及研究其形成规律和机理,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研究结果表明:西南地区热低压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较少移动;春季我国西南地区近1/4时间受热低压影响,4月份热低压出现频率最高,而5月份的热低压最强,热低压存在明显的日变化且其强度有逐年增强的趋势.热低压主要形成于地形鞍型场附近,是导致我国西南地区春季高温天气和贵州春季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有70%的热低压天气过程会带来35 ℃以上的高温天气,在贵州分别有69%、50%的热低压在填塞过程中会产生大雨、暴雨以上的降水.  相似文献   

3.
利用天气图资料及NCEP1.0°×1.0°再分析资料,计算了一次典型热低压填塞导致贵州产生暴雨天气过程CAPE值及抬升指数,借以分析热低压天气系统在该次暴雨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热低压天气系统的维持为暴雨天气过程的产生积累了足够的不稳定能量,同时在大气层结不稳定性从热低压的南部开始发展,最不稳定区域位于热低压中心偏南的位置,暴雨中心的降压升温过程相当匹配,暴雨过程对应着对流不稳定能量大量释放,暴雨过程结束后大气层结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4.
西南热低压及其预报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国文 《气象学报》1965,37(2):126-131
在四川盆地或其附近地区生成、发展的热低压是春季影响西南地区的一种重要天气系统。受热低压控制的地区,晴天少云、温度高、湿度减小、南风增大,贵州西部、云南北部常出现偏南大风。热低压填塞消失后,常常给川黔地区带来大范围的降温和降水天气。文中也指出了西南热低压与高空西南低涡的关系:在热低压发展达最盛之前,700毫巴相应的位置上有低涡出现,低涡出现后24—36小时,它随同500毫巴上的西风槽东移,地面热低压就填塞了。 本文总结了热低压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并利用天气图从贵阳气象要素的变化上得出了热低压消失与成长的一些经验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5.
贵州初夏两次暖区暴雨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周明飞  杜小玲  熊伟 《气象》2014,40(2):186-195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 1°×1°格点再分析资料和FY 2D卫星红外云图云顶亮温TBB资料,对贵州2008年5月25—26日(简称08.05)和2010年6月28—29日(简称10.06)初夏两次暖区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两次暴雨发生发展的天气学条件差异。结果表明:暖区暴雨形成时,地面均为热低压控制,地面辐合线加强触发暖区暴雨发生;850 hPa低空急流明显加强,暴雨区位于低空急流左前侧。所不同的是:两次暴雨过程中高层影响天气系统不同,08.05暴雨中层影响系统为高原槽,10.06暴雨中层影响系统为两高切变低涡,高层为南亚高压脊。08.05暴雨过程中,多个β中尺度对流单体独立发展逐渐合并为一个α中尺度对流系统,对流云发展旺盛、伸展高度较高、具有混合相层和暖云层剖面结构,属于积状云为主的混合降水。10.06暴雨,经历了两次β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和减弱,对流云团呈东北—西南向的带状和椭圆状,对流发展高度较低,具有深厚的暖云层,回波在暴雨区持续时间较长,属于层状云和积状云混合降水。通过对两次暴雨触发机制讨论得出,贵州暖区暴雨预报应着眼于影响贵州的低空急流的建立和加强以及地面低压中辐合线的加强锋生。  相似文献   

6.
贵州初夏两次暖区暴雨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 1°×1°格点再分析资料和FY-2D卫星红外云图云顶亮温TBB资料,对贵州2008年5月25—26日(简称08.05)和2010年6月28—29日(简称10.06)初夏两次暖区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两次暴雨发生发展的天气学条件差异。结果表明:暖区暴雨形成时,地面均为热低压控制,地面辐合线加强触发暖区暴雨发生;850 hPa低空急流明显加强,暴雨区位于低空急流左前侧。所不同的是:两次暴雨过程中高层影响天气系统不同,08.05暴雨中层影响系统为高原槽,10.06暴雨中层影响系统为两高切变低涡,高层为南亚高压脊。08.05暴雨过程中,多个β中尺度对流单体独立发展逐渐合并为一个α中尺度对流系统,对流云发展旺盛、伸展高度较高、具有混合相层和暖云层剖面结构,属于积状云为主的混合降水。10.06暴雨,经历了两次β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和减弱,对流云团呈东北—西南向的带状和椭圆状,对流发展高度较低,具有深厚的暖云层,回波在暴雨区持续时间较长,属于层状云和积状云混合降水。通过对两次暴雨触发机制讨论得出,贵州暖区暴雨预报应着眼于影响贵州的低空急流的建立和加强以及地面低压中辐合线的加强锋生。  相似文献   

7.
杨忠明 《贵州气象》1997,21(1):11-13
1概况191年6月21日上午,贵州西南部的部分地区出现了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暴雨中心在安顺,21日6时30分至12时30分,降雨量达169.4mm,其中6时40分至9时10分降雨量达142.4mm,占当日总降雨量的84%,一小时最大降雨量达82.8mm。这样强的降水,为安顺40年来所未见。其它几个降雨量较大的县是:普定104mm,镇宁53mm,关岭59mm,平坝42mm,还有黔西南州的部分县也降了大雨。值得一提的是18日夜间贵州西南部包括安顺在内的部分地区降了暴雨,19~20日主要雨区已移到两厂和福建沿海一带。大暴雨前一日天气图上形势很不明显,单从当天的图来分…  相似文献   

8.
贵州省2011年5月11日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根据贵州省七要素自动气象站雨量资料、区域自动气象站雨量资料、Micaps常规资料,应用天气学原理和方法对2011年5月10日20时—11日20时(北京时下同)发生在贵州省东南部的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期望加深对低空急流与低涡切变共同导致贵州暴雨的认识,丰富这类天气系统配合下的贵州暴雨天气分析个例,为将来建立低空急流与低涡切变配合型贵州暴雨天气模型积累个例档案,为今后此类贵州暴雨预报与服务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西南低空急流、低层切变辐合是形成此次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低空急流向暴雨区提供了大量的水汽、能量和垂直上升运动条件,对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产生起主导作用。暴雨落区位于:六盘水市东部、黔西南州东部及南部,安顺地区南部,黔南州中部及南部,黔东南州大部,此天气系统配置对贵州暴雨落区预报具有指导性。此次区域性暴雨具有明显的MCC特征。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1979年7月下旬在河西走廊中部出现的一次区域性大一暴雨过程。分析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后部的西南气流和从青藏高原北上的次天气尺度的切变线和低涡都是很重要的降水系统。大一暴雨发生前,在河西中部和乌鲁木齐之间存在明显的湿锋区,大一暴雨落区在700mb 东南气流与500mb 西南气流相交、热力场脊的下风方。  相似文献   

10.
2017年8月3-4日受高空槽和南部低压系统共同影响,自南至北绥化市出现一次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本文利用MICAP3.2资料、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卫星、雷达资料对暴雨产生进行分析,这次暴雨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高空槽与南部的低压系统共同影响,低空西南急流为暴雨带来了充足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充分的动力条件和大量的水汽是导致本次暴雨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春夏西南低压的发生发展分析及对天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10年的天气资料,统计了春夏季节在我国西南地区至中南半岛北部的西南低压,基本掌握了其活动情况,并对它的发生发展消失进行了分析,发现西南低压是一个浅薄的、局地的、独立的天气尺度系统,出现频率最高的月份是五、六月,一般只向偏南方向移动,既不是温带气旋,也不属于热带低压,但却具有二者的部分性质,它的发生发展消失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西南低压的本身结构和控制下的天气是非对称的,对西南地区可造成大至暴雨天气,而影响粤西则是晴热少雨,北部湾还有大风出现。  相似文献   

12.
2013年8月12-13日,黑龙江省受暖锋影响,自西南向东北出现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此次暴雨天气过程,降水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本文利用常规观测、卫星、雷达、自动站等资料对暴雨产生的成因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暴雨主要是蒙古低压东移北上和暖锋的共同影响产生的,暖锋锋生是雨强增强的原因。低空西南急流为暴雨区带来了丰富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高低空急流耦合加强了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天气学原理出发,应用常规资料对1993年7月27日我州出现的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对造成这次暴雨的天气系统西南涡的移动、发展进行探讨。同时还对暴雨落区与中尺度低压和中尺度能量锋区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获得一些有用的结论,对短期暴雨预报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利用自动站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6年6月12日夜间和2008年5月27日夜间贵州南部局地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均发生在西高东低、东北低涡稳定维持的有利环流形势下,700 hPa巴塘低涡东移是造成贵州西南部强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巴塘低涡和低空西南急流在贵州东南部维持对贵州西南部暴雨起重要作用,同时不稳定能量在贵州南部积聚为暴雨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但相对于后一过程,前一过程在贵州水汽辐合区更大,其大雨量级以上降水范围更广;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生成发展是两次局地大暴雨发生发展的可能触发原因,暴雨中心位于辐合线南侧暖区中;前一过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强且位置偏西(西脊点到达110°E),南支槽东移有利于引导700 hPa低涡移动,弱冷空气与暖湿空气交汇形成能量锋锋生,引起低涡强烈发展、涡旋环流增强,而后一过程副高偏弱且位置偏南、偏东,500 hPa上无高原槽影响,以及地面贵州南部为低压控制且无冷空气影响,是前一过程比后一过程降水强度更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遵义地区5—8月暴雨天气系统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刚 《贵州气象》1994,18(3):6-9
暴雨是遵义地区夏季常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本文对全区5~8月份暴雨的气候概况和天气系统特征进行统计分忻,为建立本区暴雨的预报方法提供依据.1暴雨的气候概况全区范围内当3站以上日降水量≥50mm时定为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普查1981~1990年5~8月历史资料.10年中,该过程5月份共出现5次,6月份11次,7月份!0次,8月份7次。区域性暴雨天气最多的年份是1987年7次,最少的是1990年1次,详见表1.从表中可看出,6月份是暴雨集中的月份,6月中、下旬到7月份中旬是暴雨的高峰期.2失至影响系统民纪500hPa上全区33次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  相似文献   

16.
通化市位于长白山系的西南端,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夏季强对流活动频繁,暴雨和局地暴雨时有发生,但出现较大范围的区域性暴雨天气机率很小,全区各站均达到暴雨的天气过程则更少。经历史资料查询,自1951年建站以来,50年中只有1971年8月1日产生过一次全区性质的暴雨天气过程。2005年8月17~18日的暴雨天气则是历史上第二个全区性的暴雨天气过程,8月17日08时-18日08时各站的降水量如下:辉南县52.7mm;梅河口市58.4mm;柳河县64.7mm;通化县64.0mm;通化市区71.1mm;集安市73.4mm。本场降水,北部县(市)主要集中在前12小时,南部县(市)主要集中在后12小时,降水过程中雨强不是很大,但持续时间长。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1979—1989年6—9月40次暴雨天气形势分析,总结出鲁西北区域性暴雨的天气特征和影响系统,筛选出预报指标,建立了区域性暴雨短期预报方法。1991、1992年两年业务应用预报准确率为4/4=100%。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东北部一次强暴雨过程环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8月25日青藏高原(下称高原)东北部的强暴雨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垂直环流特征、不稳定条件和水汽输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1)强暴雨天气过程发生的主要影响系统是西伸到高原东部的副热带高压、生成于高原中部的热低压及自高原北侧移入的冷温槽。(2)高原东北侧的冷空气移上高原后,呈楔形插入高原南侧西南暖湿气流的下部,高低层之间产生的强风切变和暴雨区上空形成强盛上升气流是暴雨发生的有利环流条件。(3)热低压中的上升气流与冷锋后的下沉气流构成纬向(纬圈方向)闭合环流,经向(经圈方向)闭合环流是由高原热低压中的上升气流与副热带高压中的下沉气流构成的,垂直闭合环流的形成提供了稳定的上升气流和源源不断的暖湿气流,持续的降水造成了暴雨天气。(4)θse线的锋区进入暴雨区,配合强上升运动和高原中部热低压暖中心的加强伸展到高原东部,在暴雨中心区(36°N、102°E)附近上空的中低层之间产生了强的大气层结对流不稳定,是暴雨发生的稳定度条件。(5)由于高原中部热低压逐渐东移,在热低压东部和西伸副热带高压西部之间形成强暖湿气流带,将水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高原东北部,同时冷空气通过祁连山进入高原东北部,在暴雨区上空形成偏南和偏西的强水汽辐合带,暖湿气流交汇造成强暴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吴华洪 《贵州气象》2003,27(4):12-14
分析了2003年2月15~3月4日的连续晴、热高危火险天气过程,此次过程是由异常强大的热低压、低空西南急流共同影响所引发的,并对数值预报产品在预报中的应用作了仔细分析,提出了数值预报产品的850hPa温度趋势及地面气压场可作为未来5~7d天气冷、暖的主要预报依据.  相似文献   

20.
廖铭燕 《广西气象》2007,28(A01):38-39
根据对八步区1971-2000年5月逐日08时、14时的可降水量进行分析,并结合气压、温度、湿度等地面观测要素,总结出预报24h内暴雨开始和结束的预报指标,暴雨开始和结束的预报拟合率分别为51.6%和72.6%,用上述指标对2001-2006年5月进行预报检验,暴雨开始和结束的准确率分别为52.2%和69.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