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地理教学》2010,(11):62-62
“未来之国”和“永远的潜力大国”是世人给巴西的两张国家名片。“未来之国”意指巴西是上帝生活的国度,国土辽阔、资源丰富。“永远的潜力大国”则在承认巴西拥有大国潜力的同时,指出巴西大国之梦几经起伏,实力仍不足以支持巴西发挥大国的作用。自2003年卢拉执政以来,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巴西正在从南美大国成长为全球性大国,步入世界主要事务的决策圈。  相似文献   

2.
张丹 《地理教学》1997,(2):18-20
70年代以来,人们提出了美国的“阳光地带”、“阳光地带的兴起”等概念,所谓“阳光地带”,包含有两层意思:其一是指美国南部日照充足,气候担和,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带;其二是说在这一地带里,各行各业蓬勃发展,经济日趋繁荣,人口不断增加,就业机会逐渐增多,从而促进了城市的发展,旅游业的昌盛及各种文化的交流、融合。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名》2011,(11):69-69
琢鹿之战,指的是距今约4600余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东夷集团中的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涿鹿县一带所进行的一场大战,“战争”的目的,是双方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涿鹿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见于记载的最早的“战争”,对于古代华夏族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泥炭气候成因说"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殷书柏  吕宪国 《地理科学》2006,26(3):321-327
文章从沼泽有机质积累的本质和泥炭的定义出发,通过对地带性气侯与沼泽小气候、泥炭的现状分布与自然分布、“没有泥炭分布”地区与“不能形成泥炭”地区、地区差异与地带性分异规律等几对矛盾在泥炭形成与分布中的作用和地位的详细剖析,认为:各种地带性气候条件下都能因为地表积水而形成湿地小气候,不同地带内湿地小气候都具有湿润的特征;泥炭沼泽的形成与分布主要是与湿地小气候及积水厌氧环境有关,用与泥炭形成没有直接联系的地带性气候指标来研究泥炭形成与分布的规律性是不合逻辑的;地带性的水热条件主要对泥炭在不同地带的分布面积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泥炭现状分布因为人类活动的影响已不是自然规律的表现,从不能反映泥炭形成与分布自然状况的泥炭现状分布来分析泥炭形成与分布的自然规律,显然也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没有泥炭分布”的地区并不是因为这里的水热条件组合不能形成泥炭,各自然地带内都可形成泥炭且所有地带内的泥炭特征都是相似的,没有必要将它们区别对待,这些事实说明“泥炭气候成因说”对泥炭形成与分布的规律性的解释是不合逻辑的,泥炭的分布不具有地带性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俄乌冲突被广泛认为是冷战后欧洲最严重的地缘政治危机之一,不仅造成两国大量人员伤亡,也牵动了整个世界,引起中国、美国、欧盟和俄罗斯之间的复杂博弈,推动世界政治经济分裂和去全球化加速,因而可能成为冷战后全球势力格局演变的一道分水岭。本文运用经典地缘政治理论——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理论来分析这场冲突的地理动力机制及时空规律,以助于认清复杂变局中中国面临的地缘安全风险和挑战。文章在回顾“心脏地带”理论核心要义的基础上,分别考察了该理论对俄罗斯和美国地缘政治思想和地缘战略实践的影响,最后分析了乌克兰在“心脏地带”中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及其在东西方力量博弈中的遭遇和处境。文章指出,从表面看,俄乌冲突发生于因历史问题分歧严重的两个东斯拉夫国家之间,但它的实质却是俄罗斯与北约长期对峙形成的结构性矛盾的总爆发,是“心脏地带”陆权力量与“边缘地带”海权力量两大板块相互挤压和对撞的结果,位于“心脏地带”与“边缘地带”结合部的乌克兰因此沦为大国地缘争斗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6.
东方汛 《中国地名》2013,(12):76-77
库尔勒市,维吾尔语意为“眺望”之城。库尔勒市地处欧亚大陆和新疆腹心地带,塔里木盆地东北边缘,北倚天山支脉库鲁克山和霍拉山,南距“死亡之海”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直线距离仅70公里。  相似文献   

7.
谭文岳 《地理教学》1994,(2):25-25,31
众所周知,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遭受地震灾害的威胁,每年全球大约发生20起严重地震,特别是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带是世界上地震最频繁的两大“热点”。如1960年智利南部发生本世纪以来最大的地震,震级达8.5级,1978年7月中国唐山发生的7.8级大地震等,都发生在这两大“热点”地区。然而,地处太平洋南端的南极大陆情况却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8.
一、世界上干旱区经济地带出现经济“超越”的启示世界上三分之一的面积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干旱区经济曾在历史上对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今天,随着当代科学的飞速发展和伴随其而来的生产手段的巨大进步,为干旱区、半干旱地区的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尤其在工业较发达、科技水平较高的国家,率先取得干旱、半干旱地区“经济超越”,以超过一般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建立起了较合理、较为先进、生产规模宏大、经济效益较好的干旱地区经济系统。这些实践,为干旱  相似文献   

9.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亟须开辟海外新市场。为了争夺当时被认为是潜在的“最大的世界市场”,美国侵占西班牙在南海东岸的殖民地菲律宾,将其作为进入中国市场的据点,这是美国对南海地缘的最初认知。在以后的30多年时间里,美国都没有染指南海,直到日本侵略东南亚。日本把东南亚纳入“大东亚共荣圈”,利用南海地缘优势攻击美军,使南海首次呈现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南海地缘的新变化促使美国重新认知南海。此后,随着“边缘地带论”的兴起,美国越发重视南海的地缘战略价值,并谋求为自己的国家利益服务。进入20世纪50年代,亚太形成了截然对立的以中国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扩张成为美国推行霸权战略的总方针。这直接影响美国对南海的地缘战略认知,利用南海的地缘战略价值围堵遏制中国就成为美国对华政策的必然选项。  相似文献   

10.
美国是“北美”一章中需重点掌握的国家。全节教学重点是美国的居民;优越的自然环境;世界农业大国及其内涵;工业的地区分布及其特征。难点是美国领土包括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布局与成因。教学方法主要采取读图分析法、归纳概括法等。  相似文献   

11.
南海问题的大周边地缘环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南海的西沙、南沙等历来是中国的领土,但如今海洋国土存在重大争议,南海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复杂、最紧张的水域之一,南海周边的政治、军事、经济地缘环境也越来越为复杂。本文以南海问题为切入点,基于南海地理区位中的要素联系对南海周边国家的地缘环境进行探讨。结果得出:南海问题是涉及多元利益和跨国机构关联的复杂问题,南海周边是一个包含域内争端国家、域外干涉国家和具有复杂组织机构关联的"大"周边,南海周边地缘环境是超出地理毗邻的"大"地缘环境,中国南海的维权维稳势必要在域内双边地缘环境、域外多边地缘环境、国际多元多边地缘环境等构成的大周边地缘环境下做出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12.
基于地缘环境的“地理位置—地缘关系—地缘结构”分析框架,对北极地区的地缘环境进行全面解析,并进一步分析“冰上丝绸之路”对北极地区地缘环境的影响。研究发现:1)北极地区地缘环境复杂,地理位置上,北极位于地球最北端,蕴含着丰富的资源,拥有极高的战略价值,是世界主要国家争夺的对象;地缘关系上,涉及到的主体与主题繁多,主要包括北极国家、近北极国家和原住民相互之间的关于领土、经济、能源、权利等多样议题;地缘结构上,北极地区地缘结构经历了“美苏争霸”—“破冰合作”—“新一轮竞赛”3个阶段的演变,当前结构呈现出“中心—次中心—外围”的特征。2)“冰上丝绸之路”的提出顺应了气候变化的趋势,推动北极地区区域合作,近北极国家参与北极事务,原住民保护,从而使地缘结构的中心更加稳定,地缘体之间联系更加紧密,并且进一步拓展了地缘关系网络。  相似文献   

13.
龙门山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是青藏高原周缘山脉中陡度变化最大的山脉,也是全球气候和构造活动最为强烈的地区之一,因此成为研究构造、气候如何影响山脉地貌演化过程这一科学问题的良好素材。在位于龙门山北段的平通河流域,汶川地震导致该区强烈的隆升、剥蚀作用,对研究该区地貌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通过对平通河流域基于DEM数据的地形坡度、水系分布、河流发育程度等的分析,并综合研究区构造特征和岩性特征,获得该流域不同区域的地貌演化方向,其中两个区域的地貌演化最为剧烈:1.平通河流域位于北川-映秀断裂和彭灌断裂之间的地区,未来将发生较快的隆升,地貌向高、陡的方向演化,河流下切作用使河谷两岸形成更加陡峭的地形;2.在北川-映秀断裂上盘附近地区,在构造和气候作用下侵蚀、搬运作用强烈,山体将被快速剥蚀削低,但在河谷两岸也会形成更加陡峭的地形。  相似文献   

14.
基于GIS的复杂地形洪水淹没区计算方法   总被引:64,自引:0,他引:64  
利用GIS技术计算洪水淹没区范围一直是灾害评估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通过给出两种情形下基于种子蔓延算法的淹没区计算方法,即有源 淹没和无源淹没。淹没区计算精度主要取决于空间数据精度的优劣;种子蔓延算法及探测分辨率决定了整个模型的效率。文中最后给出了该模型在“水利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中得到验证和实现的实例。  相似文献   

15.
海平面上升对中国沿海重要工程设施与城市发展的可能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杨桂山  施雅风 《地理学报》1995,50(4):302-309
由于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作用,21世纪前半期中国沿海平原地区相对海平面上升幅度可能达到全球平均值的2-3倍,由此将给沿海地区自然环境演变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本文分析了未来相对海平面上升50cm对中国沿海重要的海岸防护、水利与港口码头工程以及城市供水、防洪与滨海旅游业的可能影响方式与程度。  相似文献   

16.
当代边界与领土争端升级激化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界与领土争端是引发国际冲突的重要因素之一。边界与领土争端处理不当,会成为武装冲突与战争的导火线。边界与领土争端是世界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由此引发的冲突构成国际政治冲突的重要内容之一。边界与领土问题虽然普遍存在。但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处于激化状态,而导致边界与领土争端升级的原因有时并不单单是边界与领土问题本身。领土争端往往与政治争端同时演变和作用才会导致为冲突。当两国因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问题关系恶化时,边界与领土问题就成了体现双方交恶程度的温度计.成为向对方表达不满与敌对情绪的途径,施加压力的手段和斗争的工具。边界与领土争端。极易引发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使当事国之间的关系严重恶化,人民之间产生敌对情绪。和平解决国家之间的领土与边界争端是当代国际关系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世界文化线路遗产特征与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摘 要:世界文化线路遗产是世界遗产中出现时间晚、内容复杂、规模巨大的类型,在阐述世界文化线路遗产要素和判定指标的基础上,对世界文化线路的空间分布、主题类型划分进行探讨。结合13项世界文化线路遗产及32项欧洲文化线路遗产,分析文化线路遗产的普世价值,以及具有的以城镇景观、艺术设计、文化文明等为代表的继承价值和以经济开发价值等为代表的额外价值,并指出额外价值有逐渐被重视并超过继承价值的趋势及因此而带来的问题。最后,对国内世界文化线路研究进行展望,指出迫切需要对文化线路空间组织等方面予以更多的关注,以有助于国内文化线路的申遗与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中国植茶技术的地理扩散与世界四大茶叶产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原产于中国,因其富含人体所需的数十种矿物质以及丰富的维生素,具有散郁气、驱睡气、养生气、除病气等诸多功效,加之物美价廉,因而深得人们喜爱。在过去的1500年间,茶叶作为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不断从中国向世界各地进行地理扩散。目前,世界上茶叶生产国已有50多个,由于受茶叶生境条件的制约,茶叶生产主要集中于南北纬30度之间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形成了东亚、南亚、东非和东南亚四大茶叶产区。本文从世界茶叶的起源和地理扩散入手,分析了世界茶叶生产的起源、扩散与地理分布格局,并在此基础上,对世界茶叶的生产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9.
从现代地缘政治学的角度来讲,海洋主权直接维系着国家的兴衰更替,作为海疆基本划界标准之一,海岛是海洋上极为重要的领土标志和主权归属象征,因而地处海疆边界的海岛自然容易成为海权争端的导火索,多方交界的海岛或附近海域更是如此。目前我国周边海域争端不断,海洋权益面临严峻考验,如何审视这种边界海岛的战略定位也将成为我国维护海权的一大课题。为此,以下将尝试借用相应的陆疆概念---“界点”,以海南岛和韩国济州岛为例,分析处于多方势力海疆交界处的海岛地缘形势,以期探索一种新的海疆主权范式,进而对我国维护海洋权益、保护海洋疆土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20.
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是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第一个开园的以地震遗址为主题的地质公园。地质公园内景观类型主要以滑坡、串珠状分布的堰塞湖、地热和可燃气体等为主。人文景观有民居遗址、纪念碑、遇难同胞纪念墙等。与四川其他地震遗址相比,该遗址公园的突出特点是造成当地居民重大伤亡的山地次生灾害集中分布,滑坡和泥石流遗迹保存完好。作为震遗地质公园,需要在人们凭吊和瞻仰过程中配有较好的旅游解说系统,加强解说人员的地学素养,强化地震博物馆中地震模拟的建设。现该遗址公园已成为省级地质公园,在此基础上需要通过对遗址公园的景观构建及公园旅游解说系统的建设,期望其成为国家级地质公园乃至世界级地震遗迹公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