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对卧式平板冻结装置冻结时间的测试并分别用Plank公式和Pham公式对冻结时间进行计算,比较,得出用Pham公式计算冻结时间较为合理,并对有关计算参数选定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冻结食品解冻时间的数值计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给出描述平板状冻结食品解冻过程和数学模型,并用有限差分法求解。以牛肉为例,通过与实测值和经验公式计算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数值法预测冻结食品解冻时间具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3.
平板冻结器超压事故的发生主要由于使用设备时操作不当和设备质量不过关而引起。对设备超压原理分析和平板冻结器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充液比例进行理论计算 ,结果表明 ,停机时 ,在室温 35℃的条件下 ,蒸发器中的充液比例达到 0 .86 0 5时 ,会引起蒸发器发生超压而爆炸。当蒸发器中充液比例在 0 .86 0 5以下时发生的超压事故 ,肯定存在设备质量不过关的因素 ;而当充液比例在 0 .86 0 5或以上时发生的超压事故 ,则是由误操作引起。。  相似文献   

4.
平板冻结器超压事故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平板冻结器超压事故的发生主要由于使用设备时操作不当和设备质量不过关而引起,对设备超压原理分析和平板冻结器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充液比例进行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停机时,在室温35℃的条件下,蒸发器中的充液比例达到0.8605时,会引起蒸发器发生超压而爆炸,当蒸发器中充液比例在0.8605以下时发生的超压事故,肯定存在设备质量不过关的因素;而当充液比例在0.8605或以上时发生的超压事故,则是由误操作引起。  相似文献   

5.
给出描述平板状冻结食品解冻过程的数学模型 ,并用有限差分法求解。以牛肉为例 ,通过与实测值和经验公式计算值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 ,数值法预测冻结食品解冻时间具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6.
鱼类吹风冻结保鲜的组织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石斑鱼冻结后的组织变化情况,研究现行吹风冻结工艺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冻结时间10h的石斑鱼组织结构中出现肌原纤维以及蛋白质受到破坏的现象,从而使其风味、营养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有必要提高现行的吹风冻结速度。  相似文献   

7.
地表环境参数时间序列重构的方法与应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卫星传感器数据提取的地表环境参数是全球变化和区域资源环境研究的重要信息源.时间序列数据的重构旨在利用多种统计和数值分析方法,模拟参数的季节/年度变化规律,从而插补缺失观测值,优化时间序列数据,为相关研究提供更加完备的基础数据.目前,数据重构主要应用在植被指数、叶面积指数、地表能量平衡参数等,重构的方法包括阈值法、滤波方...  相似文献   

8.
万福矿井深部人工冻结粘土层的力学性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万福矿井400m以下巨厚粘性土层取样进行的冻土力学性状试验结果,深部冻结粘性土的应力应变关系主要表现为应变软化特点,达到峰值应力之前显现较大幅度的屈服变形。从冻结效果看,-20℃是使深部粘性土力学性状发生明显变化的冻结状态界限值,冻结粘土样的强度明显提高,而蠕变性则明显降低,达到-20℃后,随着温度进一步降低,强度和蠕变性的变化则逐渐趋缓。  相似文献   

9.
考虑土层冻结构件中冻结管的加筋作用,对于增加冻结构件强度,减小变形量,提高人工冻结支护工程经济效益有重要作用。为研究冻结管对人工冻结构件的加筋作用,通过淤泥质粘土人工冻结梁构件三点弯试验,获得了各级载荷下构件的位移值。根据对冻土梁加筋与否,构件特定力学响应的比较,完成了冻结管加筋作用的量化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不同冻结速率对军曹鱼片品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冻结速率对冷冻军曹鱼片品质的影响,以2.08、1.22、0.35cm·h~(-1)三种冻结速率冻结并冻藏于-20±1℃下,观测军曹鱼片理化、质构、感官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军曹鱼片的冻结点为-1.9±0.2℃;随着冻结速率的增大,贮藏期间军曹鱼片的解冻汁液流失率显著下降(P<0.05),盐溶蛋白的损失率及Ca~(2+)-ATPase活性的损失率显著降低(P<0.05),但干耗变化不显著;军曹鱼片的硬度和耐嚼性随着冻藏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而回复性则下降;不同冻结速率对生、熟鱼片的色泽影响较小,但风味、质地等有显著影响(P<0.05);速冻比慢冻的鱼片更接近于新鲜鱼片,提高冻结速率有利于冻藏军曹鱼片品质的保持。  相似文献   

11.
洋中脊是大洋的胚胎,从洋中脊为地堑式中央裂谷的形态特征来看,大洋是拉张应力的产物,因此必须依据大陆漂移造成海底被动扩张这一结论来分析研究板块运动的动力源问题.大陆漂移的方向是有规律的,根据世界大洋年龄图等资料进行逆推,还原不同阶段的洋陆展布状态,可以看出,白垩纪以来南半球大陆分解向北运动、北半球大陆分解向南运动,大陆在...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的连续GNSS观测数据,选取云南省25个测站的坐标时间序列研究地表质量变化对建立噪声模型的影响。计算陆地水负载、大气压负载和非潮汐海洋负载引起的测站非线性变化,采用极大似然估计对不同噪声组合进行分析,分别建立负载改正前后各GNSS测站的最优噪声模型,同时估计速度的不确定度。结果发现,云南省GNSS测站各分量的噪声特性主要表现为闪烁噪声+白噪声(FN+WN);环境负载改正能够改变坐标时间序列的最优噪声模型;用加入环境负载改正后建立的最优噪声模型估计各测站的速度不确定度,对于E、N、U分量,分别有72%、80%、68%的测站的速度不确定度变小。  相似文献   

13.
利用武汉大学发布的事后精密星历和5 min间隔的精密卫星钟差产品,运用北斗精密单点定位技术(BDS PPP)进行时间传递实验,实验数据采用甘肃省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中4个站3 d的观测结果。为了验证BDS载波相位法(BDS CP)时间传递的精度,将其与GPS CP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BDS CP法与GPS CP法之差的RMS大约在±0.055 ns左右,而GPS CP法可以实现0.1~0.2 ns的时间传递,因此在亚ns量级上可以认为这两种方法的精度基本相当。  相似文献   

14.
在对比分析单元谐波估计与多元谐波估计这2种最小二乘谐波估计方法的数学原理及实现方法基础上,基于实际监测点的GNSS坐标时间序列,通过实验对比2种方法在提取多路径效应方面的效果.结果表明,单元谐波估计和多元谐波估计均能较好地提取多路径效应;在未发生数据中断的情况下,相比于单元谐波估计,多元谐波估计的去噪效果更明显,E、N...  相似文献   

15.
行程时间不确定性导致了可达性随时间的变化,相关研究表明忽略行程时间不确定性会高估可达性水平。既有可达性研究往往用行程时间可靠性表示行程时间不确定性,但未考虑不同可达性模型结果的差异以及行程时间可靠性价值。本文结合各OD之间的行程时间分布特征,构建方差型的行程时间可靠性来描述行程时间不确定性,并进一步将行程时间可靠性纳入到广义出行时间成本中,建立了时间距离模型、潜力模型、累计机会模型和高斯模型4种基于位置的可达性测算方法,以比较在不同测算方法下,行程时间不确定性对可达性的影响。深圳的案例研究表明:(1)忽略行程时间不确定性会使全区域的可达性至少被高估5.04%,最大被高估95.04%。潜力模型、时间距离模型、累计机会模型和高斯模型的高估幅度由低到高;(2)行程时间不确定性对可达性的影响存在阈值效应,阈值越高,可达性受影响的程度越小;(3)从空间分布来看,行程时间不确定性对可达性水平高和低的区域都有一定影响。若不考虑行程时间不确定性,可达性高的区域高估值大,而在可达性低的区域,可达性高估的百分比较大,高估百分比中位数的差异程度最大可达77.1%;(4)行程时间不确定性对潜力模型可达性分类的...  相似文献   

16.
针对当前大规模GNSS网在数据预处理、组织管理、基准站选取、处理策略、分区方案、质量检核与评估以及现有研究中速度场模型数据量小、连续性不佳、现势性不强等问题,首先基于2011~2017年陆态网260多个连续运行基准站的观测数据探讨大网解算的一体化数据处理流程,给出适用于大规模GNSS网数据处理的优化原则与质量评估方案,并着重分析不同的数据解算成果评估策略,其对大规模GNSS站网的高精度数据解算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然后基于解算得到的ITRF2014框架下高精度速度场成果,采用克里金插值构建中国大陆水平格网速度场模型,并利用国内IGS站和陆态网区域站的精确速度值,对格网内插结果进行外部检验,结果表明,东、北方向速度残差的平均误差和中误差均小于2 mm/a,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可靠性、简便性与现势性。  相似文献   

17.
对理论震相走时表,包括震相走时、震中距及震源深度之间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每个理论震相走时随震中距或震源深度的变化并不完全一致,存在正相关或负相关,同时部分震相走时受震中距或震源深度的影响会在某处截断。借助这些规律可以快速分析地震事件。  相似文献   

18.
对分布于华北板块东缘的辽宁铁岭、瓦房店及山东蒙阴等3个金伯利岩区的地质构造特征进行了研究,利用地层时代、构造行迹、古地磁以及同位素资料,对该区域金伯利岩的侵位时间进行了综合约束,认为该区域金伯利岩的侵位时间应该在250~300Ma之间。在此基础上,结合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在古生代时的相互运移特征,对华北板块东缘金刚石的成矿区域地质背景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构造形迹的研究,对该区域金刚石原生矿进行了成矿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