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储文宜 《地震》1989,(2):48-57
本文研究了地壳形变资料中出现的各种突出变化和长期变化,比较了在同一地点不同深度地层所观测到的形变量,得出的结论是:形变资料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地层中所含的水和温度变化造成的。当地层中水和温度的量值变化时,地层便膨胀或收缩,依附于地层的形变测量标志也就随之而被移动。因此,不应把形变资料就作为深部地层的形变信息。 本文还提出了一些鉴别由于地层含水和温度的变化所导致的资料异常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地震》2017,(3)
利用GPS等离散点观测资料解算因走滑断层闭锁所产生的应变积累时,在断层附近会产生不可忽略的应变失真现象。失真应变的空间分布特征不会随着测站间距的变化而变化,但其量值随测站间距缩小而减小,因此减小测站间距(即加密观测)一定程度上能够削弱失真应变现象。解算应变场时隐含着地壳介质连续均匀性的弹性假设,但实际的地表形变场并不符合这一假设条件,这是产生应变失真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采用2003~2013年湖北省数字化地壳形变潮汐分钟值资料,利用小波分析方法,对地壳形变观测数据对大气环境变化各影响因素(大气压强、温度、降雨、台风及日食活动)的响应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地表大气环境因素对形变观测数据的影响频段各不相同。大气压强和温度对形变观测的影响频段主要集中在较低频段(64~128 min);降雨的影响主要集中在0~全日波(0~32 min)范围内,且存在高频、非潮汐成份。而台风在形变观测较高频段上有明显影响,频段分布在1~4 s和2~4 min之间。黄梅台应变观测对2009年日食事件在128~256 min低频段上有响应。  相似文献   

4.
1984年,各有关方面对构成“京西北危险区”的一些异常进行了深入的工作。现将我们对施庄村、墙子路形变测点异常的分析结果简述如下,以供讨论。 施庄村、墙子路测点均为观测周期不固定的形变测点。近年来每月观测次数多者三次,少者一次。该两点历年观测曲线均有较规则的年变规律。自1982年以来,尽管年变基本形态未有明显变化,但曲线的长期趋势却有所改变(图1)。一些单位采用带线性项的  相似文献   

5.
形变观测是地球物理观测的重要手段之一,以能够清楚地观测地球固体潮汐为发展目标,对地震监测预报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加强山西省地震监测及预测预报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1985年以来山西省形变观测资料的变化,探讨形变台网观测资料在监测预报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系统梳理山西地区形变观测资料变化,对山西省历史及目前运行的形变学科仪器、数量等进行全面摸排,为该区形变观测工作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山西形变观测已有一定规模,并具有以下特征:(1)观测仪器设备种类多,监测手段全,但仪器标准化程度不高;(2)观测资料具有一定的映震能力;(3)观测环境较复杂,应进一步做好观测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6.
针对2010年3月6日唐山4.2级地震,对河北易县台形变观测资料日均值和月均值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震源形成及演变过程中,震源区周围一定距离存在应力应变敏感点。震前同一台站几套仪器均出现异常或同一观测不同测向同时出现异常,很可能是与地震相关的异常反应,这种群体异常的信度高于单项异常。同一观测手段在不同地震前异常形态也有差异,在分析资料时要注意这种差异,合理提取异常。在地震孕育过程中前兆异常的共性占主导地位,在短临阶段尤为如此。  相似文献   

7.
在全国地震观测系统中,许多地形变观测台站和断层位移观测点,都积累了较多的观测资料。这些资料精度较高,连续性也比较好,在地震的预测预报和地震科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观测值中有干扰因素和观测误差的影响,观测值曲线并不是光滑的。很多曲线出现了明显的年周期变化。这些年周变所出现的时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考虑各种干扰因素(如温度、气压、地下水和台站高程变化等)的同时,详细分析了唐山地震的后区域重力场变化的几个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唐山地震前发生了明显的区域重力场异常。异常有四个特点:(1)重力变化围绕着震中,最大变化值恰好在震中;(2)重力随时间的变化是非线性的;(3)变化最大值出现在1975年年中,而不是在1976年7月份;(4)1977年区域重力场基本恢复到震前水平。不能用台站高程变化和地下水位变化来解释这些异常。作者用扩容模式计算了区域重力变化理论值,计算结果同观测值相符。此外,作者用相应地区的垂直形变资料和地下水观测资料讨论了该模式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大震前的水氡突跳,是指震前某日测氡值明显高出相邻日期的观测值的异常现象。渤海地震、海城地震和松潘地震等大震前一些水氡观测点出现明显突跳,大都是每日一至两次取样进行观测的。这里简单介绍采用自记测氡仪在一些测点观测到的日变现象。图1是北京一喷气井(无线电研究所院内)的气氡观测值曲线,一天内有较大变化,但逐时值缓变无突跳。图2是福州水化站自流井(热水)水氡观测值曲线,傍晚至夜间有高  相似文献   

10.
对临汾中心地震台跨断层短水准观测资料进行整理,根据断层形变观测资料计算历年的断层垂直变化速率,并以平均速率为基值,用不同时间的速率与平均速率值之比,根据数学模型解算出断层形变异常强度值R,根据计算结果绘制了异常强度时序曲线图,根据变化特征研究其与山西地区近年来ML≥4.0地震的关系,进一步探讨山西地区异常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为未来震情形势的预判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11.
武汉及周边地区数字化形变观测资料质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武汉及周边地区2007—2016年数字化形变观测资料进行长期背景跟踪分析,认为形变观测资料的日均变化幅度、M_2波潮汐因子均方差、长周期拟合相对噪声水平等指标变化稳定,资料可信度高,DSQ型水管倾斜仪观测精度与资料稳定性均优于SS-Y型铟瓦棒洞体应变仪。对武汉狮子山及黄石地震台形变观测数据典型变化进行系统总结与跟踪分析,发现主要受到人为干扰(调零、标定)、自然环境(降雨、气压)和观测系统故障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地壳形变的研究在评估地震危险性和地震预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地震预报试验场地壳形变观测包括大地测量、GPS卫星观测、光测距仪、形变仪和倾斜。大地测量和卫星测量形变值为10-4~10-5单位,光测距形变为10-7单位,形变计达10-8单位。根据大地测量资料,预测卡什切克、契里克和扎拉纳什—丘普三个地区有地震危险。此地区地表垂直运动速度与过去比较现在达到了最大值,约5mm/a,而通常为2~3mm/a。1992~1995年GPS卫星测量资料也证实伊塞克湖南部的水平和垂直形变增高。根据土尔根站和伊日维什特科维依站形变观测资料的谱分析结构认为,形变值的周期成分既反映了外在因素(气压、气温、降水)又反映了内在作用的异常变化。1978年3月25日扎拉纳什—丘普地震时各条测线形变就出现异常高值。前兆异常可达10-5单位,震中距超过50km。异常时间表现在震前1个月内。  相似文献   

13.
唐山地震前后的水平形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运用分块均匀介质模型,研究了唐山地区从1954年以来的七期三角(边)测量资料,对于唐山地震前、后的水平形变得到一些新的认识,即在1964——1971年间,唐山菱形块体有向北北东方向的运动,块体內部则有某种程度的挤压应变积累。唐山地震断层在这一时期至少在浅部保持闭锁状态。由于测量精度的限制,未能得到可靠的震后形变信息,但根据震后一年内的两次测量得到的可靠性不高的结果推测,震后一年內的调整时期,唐山地震断层两侧的相对运动可能与震时相反,但量值很小。目前唐山地区没有明显的形变。   相似文献   

14.
基于“前兆台网(站)观测数据跟踪分析平台”,对武汉台形变观测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取出观测曲线受降雨干扰影响的事件,采用降雨总量、初始驱动降雨量和瞬时降雨量最大值等降雨参数对降雨干扰事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降雨总量达40 mm、初始驱动降雨量为0.3 mm或瞬时降雨量最大值达0.6 mm时,DSQ型水管倾斜仪易受降雨干扰;SSY型铟瓦棒伸缩仪当降雨总量超60 mm或瞬时降雨量最大值大于0.5 mm时易受降雨干扰;VS型垂直摆倾斜仪受降雨干扰与降雨总量、初始驱动降雨量和瞬时降雨量最大值无显著相关关系;降雨总量对形变仪器观测物理量的影响基本呈现线性;而形变仪器观测物理量与初始驱动降雨量、瞬时降雨量最大值无显著相关关系。认为武汉台形变观测受降雨影响主要来自降雨渗透影响和周边水体荷载变化影响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在同一观测点,对于观测同一形变物理量的不同类型仪器而言,由于频率响应不同,对同一应变源的输出响应将不同,但各仪器的谱比应与其频率响应比相一致,本文称之为同源形变关系。因此,两套倾斜仪(或应变仪)在正常情况下其观测量的谱比应满足同源形变关系;也就是说,孕震的异常信息观测同正常的固体潮观测其谱比应一致。利用这一关系可以在一定程度区别形变异常、仪器及其小环境引起的干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排除干扰。  相似文献   

16.
连续形变观测的异常综合指数SAD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雁滨  蒋骏  张燕  李胜乐 《地震》2001,21(1):33-38
主要介绍了连续形变异常信息的综合指数SAD值的有关研究。在连续形变观测单项异常分析方法和参量研究的基础上,异常综合指数SAD较全面地综合了多种前兆参量和方法及同一测点的多台仪器观测信息,并顾及了不同台站之间的不同观测情况,所获得的结果较真实,更具可信度。可作为判定台站连续形变观测综合异常程度的判定值。此外,还对华北及川滇地区几次强震前SAD值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强震前半年时段,地区的连续形变观测点的SAD值会有一个显增高(SAD值从平时的0.1-0.3的变化范围,增高到0.5以上)的前兆过程。特别是震中及邻近地区100多公里范围内的测点,SAD值出现显的高值异常(达0.6以上),未来强震则发生在SAD值在0.6以上的分布地区。异常综合指数SAD值反映了监测区内与强震有关的连续形变前兆性异常程度和危险程度,可用于对未来强震的预测。但需要有合理的观测布局及一定的观测密度作为前提。  相似文献   

17.
引言在地震前兆观测中 ,正确地认识和排除观测资料中的各种干扰是准确捕捉地震异常信息的前题。红山地震台地倾斜观测资料中较为明显的干扰有风扰 (通过风压使山体产生形变和洞室内气流变化对观测仪器产生的干扰 )、人员进入观测洞室产生的干扰 (由于体重负荷、气流扰动、洞温变化等产生的干扰 )等。我们还发现架设在同一山洞的 SQ- 70型水平摆地倾斜仪和FSQ型长水管地倾斜仪均记录到一种特殊干扰 ,此干扰在两台仪器上表现出时间同步、形态相似 ,且幅度大、持续时间长 ,严重地破坏了正常的固体潮汐形态变化 ,使观测资料的内精度降低 ,给地…  相似文献   

18.
采用2003—2015年湖北省数字化地壳形变地倾斜潮汐分钟值资料,利用潮汐与非潮汐分析方法,对地壳形变观测对各影响因素的响应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倾斜潮汐观测资料日均变化幅度、M2波潮汐因子均方差、长周期拟合相对噪声水平等指标变化稳定,均达中国优秀台站观测水平,观测资料可信度高。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09~2012年山西3个跨断裂综合剖面的GPS和水准资料,分别获取了这3个剖面的垂向形变速率。结果表明:在时间间隔较短(数月至1年左右)、观测时间不同步的情况下,GPS观测与水准观测获得的垂直形变速率偏差较大;在观测时间间隔较长(3年及以上)时,二者之间有较好的一致性,同时也验证了在较长时间尺度上利用GPS技术获取跨断裂综合剖面垂直形变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于品清 《华南地震》1989,9(2):47-53
本文分析了气象、地形、地貌、表层岩性及浅层水文地质条件对形变测值的影响并进行分类。指出形变测值中的气象干扰的实质是表层地质因素局部差异的综合反映.在整理形变观测资料时综合考虑上述诸因素的影响对消除或削弱形变测值中的干扰值有实际意义。文中还讨论了在第四纪沉(堆)积物分布区布设地形变测线的可能性及其所要求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