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1983年11月7日,菏泽发生5.9级地震,震中区高程从1980年开始出现异常。震前一年形变显著加速,其特征是聊考断裂的西盘升、东盘降,两盘形变差异达14.8毫米,接近2倍中误差的3倍。说明现代构造运动比较强烈,并有加剧趋势,但与新生代的继承性运动反向。震后尽管有所恢复,但总趋势没变,故仍有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 笔者认为:在厚复盖区,似乎也可测到垂直形变信息;测量长达40—60公里的跨断层水准,发现异常则视情况加密复测周期,再结合地下水测量,有可能捕捉中短期地震信息。 相似文献
2.
3.
根据华北北部地区(大首都圈)地壳垂直形变场的时空特征及其与地震发生的关系,提出了地壳垂直形变基本场和增量场的概念。理论分析与实际结果表明,这对于深入探索地震形变前兆,弄清孕震机制并进入量化,细化都将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利用青藏块体东北部的区域水准、跨断裂水准和断层形变资料,分析了2003年10月25日民乐-山丹6.1级地震前后的地壳垂直形变。结果表明,震前出现了明显的长、中、短期形变前兆异常。在经历了1995~2000年的缓慢形变阶段后,2000~2002年祁连山断裂带中、西段形变显著加速,2003年3~10月断层形变异常数量经历了一个“少-多-少”的演变过程,并沿构造体自外围向震中附近收缩;震后祁连山断裂带中、西段形变反向,东段则出现局部隆起区。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震前后地壳形变资料的分析,探讨了唐山地区现今构造活动特征和应力作用方式。结果表明,区内现今构造活动主要是沿袭新华夏构造体系的构造形迹而进行,但活动方式和力学性质有所改变。大震前后的形变资料一致表明,隆起和凹陷的长轴方向,以及活动最明显的断裂均以北北东向占优势。北北东向断裂的活动方式以顺时针扭动并兼有垂直升降为特征。震区及邻区的断层微量位移和短水准等测量结果也表明.北北东——北东向断裂多表现为压顺扭,北西向显张性兼反扭,近东西向断裂呈张性。实测断裂活动方式,大震构造裂缝带的特征及摸拟实验结果均表明本区构造应力场的主压应力方向为近东西向。唐山大震的发生,就是北北东向活动断裂带的发展受到北部强大的阴山东西构造带的阻挡形成相对的“闭锁”区,在近东西向压应力作用下,逐渐积累应变能,孕育成为大的震源体,直至地应力超过岩石的抵抗强度而突破“闭锁”,产生地震。 相似文献
6.
新丰江水库的发震构造是北北西断裂破碎带和北京东向挤压带或断裂带。研究表明,它们在现今北西西~南东东向区域构造挤压应力的作用下,处在或接近于两组最大剪应力方向上,成为剪切共轭系统。其剪切共轭系统使地壳垂直形变具有大致的对称型四象限分布。由于两组发震构造发展过程和活动状况的差别,受库水影响之程度不同,因而使地震活动的时序、强度及活运深度均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7.
地壳形变与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承义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1981,(1)
地壳形变和地震都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反映,因此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发现这两种现象有一定的相关性,而前者有可能是后者的一种前兆;但是它们之间的关系始终不十分清楚。日本学者在很久以前就曾提议以S型的地倾斜做为地震的前兆,即是说,地倾斜第二次 相似文献
8.
本文应用自由网平差、二维契比雪夫函数逼近和滤波方法,对京津唐地区的水准网1968年—1975年复测成果进行了数据处理和图象分析研究,获得了唐山7.8级地震前的地壳垂直运动的两个标志:“形变峰”与“形变潮”。本文初步讨论了这两个标志的形成机制及其表象特征,试图揭示其迁移性、方向性和变化速率与地震发生之间的关系。若这些现象具有普遍性的话,无疑对预报未来地震发生的地点将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秀文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1991,(3)
本文利用二十多年来大面积水准及跨断层短水准测量资料,首次系统讨论了山西断陷带的总体垂直形变特征及其与地震之间的关系。认为在活动构造带内,垂直差异运动过程中状态的变化是地震孕育,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向国安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1989,(2)
本文通过对鄂东地区精密水准观测资料的综合处理与分析,指出控制鄂东地区地壳运动的团麻断裂近三十年的变化概况:北段东西两盘相对运动虽不明显,但确有西升东降的趋势;南段于1976年至1977年间发生明显的蠕滑运动。东西两盘的垂直位移量:淋山河宋墙为16毫米,团风双柳为26毫米,运动方向为西降东升。同时也指明了淋山河与宋墙为断裂南段通过地表的确切部位。 相似文献
11.
利用云南地区1951—2011年的水准复测资料,计算获得了1951—1980年、1980—1994年、1994—2011年、1951—2011年的垂直形变速率图和各个阶段的形变增量场,结合该区的地震活动,研究了垂直形变与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7级以上地震主要发生在上升区,与区域性上升有关;地震多数发生在垂直形变速率增量场的正值区。 相似文献
12.
虞廷林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1991,(2)
地壳变形是研究新构造运动的一种有效手段。本文着重对全球有实测地形变资料的9座大型水库进行地壳变形特征及其与地震关系的统计分析,尤其对新丰江水库在地震前后发震断层的运动方式与应力分布特征作了研究。认为,水库诱发地震除与众所周知的地质构造、岩性和蓄水位等有关外,还与蓄水后地壳的下沉量大小,断层的滑润程度和有效应力的减少等有关。诱发地震的断层,既要有引起剪切破裂的一定剪应力存在,又要具备张破裂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傅国超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1995,(3)
根据垂直形变资料分析,北天山山前地带的垂直形变具有继承性运动特征,天山山体继续上升,盆地继续下降,在空间上具有统一性,在时间上具有同步性。1980年天山北缘石河子南5.8级地震,震前的正向加速形变转为反向形变,为预报北天山地震带的强震提供了时间依据;反向形变异常最大的地段,是未来发生强震的可能地点。 相似文献
14.
地震前后垂直形变场动态演化的量化指标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提出一种表达垂直形变场动态演化过程的量化指标——区域应变率、应变集中度。在此基础上,对南北地震带各水准监测区近30年的垂直形变资料进行了实际计算.并结合具体震例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量化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地震前后形变场的动态演化过程和地壳运动状态,对地震的中长期预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曲江断裂及其周边地区现今地壳垂直形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江断裂及其周边地区 195 5~ 1973年的水准测量资料的处理分析结果显示 :1970年 1月 5日通海 7.7级大地震 (震中 :2 4°0 1′N ,10 2°4 3′E)前 ,沿曲江断裂形成半径达 4 5km的大面积下沉区 ,下沉中心的下降速率每年近 2 0mm。与檀原毅 196 6年提出震级与地壳形变半径的经验关系式M =1.96lgr+ 4 .4 5有较好的符合关系 ,表明这种大面积下沉是通海大地震的一种典型的垂直形变异常现象。 1986年以来昆明市的水准观测资料显示 :官渡 呈贡一带存在一个半径约 5km的下沉区 ,近几年来下沉中心下降有加速现象 (下降速率每年达 30mm) ,该下沉区也正好位于黑龙潭 官渡断裂与富民 呈贡断裂隐伏段的交汇部位 ,按震级与地壳形变半径经验关系式推算 ,该下沉区附近未来最大地震震级应为 6级左右 相似文献
16.
采用分段线性速率动态平差法处理了川西地区70年代以来的多期区域垂直形变资料。在此基础上,通过垂直形变场的信息分离与动态特征研究,定性、定量相结合分析了川西地区地壳运动现状及未来地震危险区。结果表明:川西地区现今地壳形变场出现转折,呈逆继承性运动,同时运动强度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17.
在各种地形变的异常中,有些异常不能只归属于一次地震,而是一组地震的共同反映,我们称之为”地震组异常”。本文着重介绍了我国华北和西南地区三组强震的地形变异常。地震组的地形变异常曲基本特征是:异常的时间跨度大,分布范围广,群体出现。异常的种类有两种:一种是速率异常,另一种是形态异常。地震组的地形变异常,可以作为地震组预测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1983,(4)
第1期1976年唐山地震区的地壳水平形变场的研究·······································……张祖胜飞1)红河断裂中段的水平形变··········································……,:’·········……黄棍等(10)强震前地倾斜临震信息的初步探讨……!’’··········································……马桂芳(21)用精密短程测距仪测郊庐断裂中南段的活动······················… 相似文献
19.
利用三岔口地区GPS、重力、跨断层观测资料,分析2013年芦山7.0级地震、2014年鲁甸6.5级地震及康定6.3级地震前后四川地壳形变异常分布及动态图像特征。结果显示:1)2013~2014年三岔口地区几次强震前,四川地壳形变资料先后不同程度地出现群体性中、短期前兆异常,其中跨断层形变以直接前兆的形式显现出短期异常,地震发生在异常结束后的1个月内,对强震发生时间的预测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2)短期异常突出点分布在距震中200 km左右,异常点与强震发生地点属于同一活动构造体系;3)强震相继发生在相对重力异常区内、与跨断层中等异常幅值平行的其他断层附近以及有异常断层交汇部位,对强震发生地点的预测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几次中强震的发生表明,2013~2014年巴颜喀拉块体向南东的带动作用使三岔口地区敏感断层活动加速,在加速的过程中其高应力积累区“失稳”并发生错动,导致脆性岩层产生破裂,从而以强震的形式释放长期积累的能量。 相似文献
20.
收集陕西中南部1970年以来的多期精密水准测量数据,用基于GPS垂直运动速率约束的动态平差方法获得区域垂直运动速度场。分析表明,地壳垂直运动总体表现为山地、高原相对隆升,盆地相对下沉。相对于关中盆地,西部秦岭、陇山上升速率为4~5 mm/a,北秦岭造山带为2~3 mm/a,盆地北部的鄂尔多斯南缘为3~4 mm/a;相对于北秦岭,汉中盆地下沉速率为1.0 mm/a左右,安康等北大巴山裂谷下沉速率接近20 mm/a;秦岭北缘断裂垂直滑动速率为1.3~1.8 mm/a,华山山前断裂为2.0~2.8 mm/a,渭河断裂小于1.0 mm/a,渭河盆地北缘断裂为1.0~2.5 mm/a,南部断裂为0.7~1.1 mm/a。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