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7 毫秒
1.
城市的职住能够很好地反映城市的空间结构.根据用户驻留特征对手机信令进行职住地识别,获取北京的通勤OD数据,在此基础上利用Infomap及PageRank算法解析北京整体的职住空间结构,并对南中轴、北中轴及丰台科技园3个区域进行职住平衡分析.结果表明:①北京居住区郊区化明显,就业区虽呈现多中心格局,但受中心强大磁力及传统...  相似文献   

2.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城市的人类活动与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有重要内在关系.掌握人类的活动信息并进一步挖掘其活动规律有利于城市的科学规划和精细化管理.基于城市微博签到数据采用核密度分析、热点分析等不同统计分析方法分别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对人群活动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传统作息规律决定签到活动的基础上,夜间活动的时间...  相似文献   

3.
提升城市功能,增强城市承载力成为城市规划发展的新目标,城市空间品质研究已经成为目前城市规划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但是目前空间品质的研究存在动态连续性和空间精确性不足的问题。本文基于手机信令数据获取的城市内部全天的动态人口信息,以街区为尺度定量评价北京市五环内不同功能类型街区的空间品质指数一天内的动态变化,并进行时空分布特征、变化模式以及与人口活跃度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五环内空间品质随人群活动的变化存在不均衡性,且在时间、空间、功能性质方面存在显著的分化。具体为:空间上城市内环与外环、城市南部与北部的品质差异显著;时间上大体呈现“陡降-低值稳定-陡升-高值稳定”的不稳定趋势;不同功能类型上有着特殊的变化模式,并且功能区之间的空间品质均值差距较大,夜晚街区的居住空间品质在城区内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异性。这些结果为微观尺度下城市的资源分配和合理规划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GPS轨迹大数据的优质客源时空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出租车客源的时空分布不均衡,不仅影响着出租车司机的收入,更重要的是极大地影响着出租车作为城市公共交通重要补充作用效益的发挥和提升。由于拒载、空载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研究出租车驾驶行为的评价方法,已无法准确表达出租车运营效率。本文以出租车GPS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加入出租车空载状态的影响来优化出租车效率评估模型,首次提出了出租车优质客源的概念,对出租车优质客源进行定义与量化,建立优质客源的时空分析方法,并从出租车行驶轨迹中提取优质客源信息与优质客源的时空分布规律,为改善出租车司机的收益及提高出租车运营效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提高了通勤可达性,也被认为在重构城市职住空间格局进而影响职住关系方面产生重大影响.探究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下称轨交站点周边地区)就地职住平衡与建成环境的关系,对于通过建成环境设计促进站点尺度职住\"微平衡\",调节由于轨道交通所导致的区域性职住分离意义重大.本文基于武汉市189个轨交站点刷卡数据,首...  相似文献   

6.
高精度、动态、空间化的人口数据是科学核算城市资源环境压力、促进人口合理调控的重要参考依据。研究首先以2012和2017年北京市常住人口统计信息为基础,融合夜间灯光、土地利用、道路网络等数据,依据用地类型、VANUI指数对街道分割成的区域进行分类和分级,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人口空间化模型,制备2期100 m格网尺度的人口空间化数据。验证表明,模型误差在10%以内;与已有成果对比分析发现,人口空间化数据整体与局部精度均有提升。最后,基于该数据分析北京市人口分布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揭示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格网单元上的人口平均数量在-2542~190之间变化,以-500~500人为主。② 2期人口空间分布均呈“内密外疏”格局,且减少人口主要聚集于城六区,2012—2017年间减少近21万人;③ 首都功能核心区减少人口最为显著,减少量占城六区减少量的62%;④ 二三环间减少人口最多,共减少近11万人,减少量占城六区减少量的52%;⑤ 与城六区接壤的城郊街道,人口呈现增加趋势,可能形成新的人口聚集区。北京市人口时空变化特征与首都功能定位、产业升级转型、人口疏解政策实施等因素密切相关,该研究可为北京市未来人口空间合理布局与人口疏解政策完善提供定量化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有效分析城市不同经济水平人群的分布特征和活动模式对优化城市资源配置和揭示空间隔离现象有着极高的价值。但人群活动和社会经济等级数据较敏感,使得以往研究仅停留在宏观层面,难以合理划分人群经济等级并对其空间分布和活动模式进行定量分析。本研究以深圳为研究区,基于空间位置关联分析方法,耦合手机信令数据和细尺度房价数据实现了人群经济水平的准确划分,通过计算活动指标定量的分析了不同经济水平人群的空间分布和行为活动特征。研究表明:深圳市不同经济水平人群活动分布与各行政区经济发展相关,呈现“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格局;深圳市不同经济水平人群之间活动模式存在差异,活动范围、出行距离、出行速度与经济水平存在正向相关;高经济水平人群职住地点相距较远,存在跨行政区分布的现象。本研究分析了城市不同经济水平人群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活动模式,对城市规划和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疫情地理传播与网络舆情之间的时空关系对于开展突发疫情应对具有重要意义,是国家新型城镇化与发展全球化的重要课题。利用H7N9突发疫情感染人数、网络舆情关注数、网民人数、地理行政区划等数据,应用大数据分析与地理可视化方法,对疫情地理传播与网络舆情时空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疫情地理空间传播与网络舆情传播之间存在潜在的时空关系,主要表现为突发疫情引起的网络舆情的空间分布与现实疫情事件的地理空间分布特性具有总体相似一致性和局部偏差性。疫情传播与其引起的网络舆情传播的数量特性、时间特性、地理区域特性具有整体一致性;网络舆情反映疫情地理分布具有局部偏差性。  相似文献   

9.
为了对太原市区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状况的合理性进行综合评估.采用核密度分析法、标准差椭圆法,研究太原市区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状况;再采用相关性分析和改进后的CRITIC方法对太原市区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的合理性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太原市区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在整体上呈聚集分布,且大都集中在太原城区的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10.
夜间经济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的重要表征。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对夜间经济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层面,或基于市场调研和问卷调查的小范围精细化研究。本文融合多源数据为夜间经济提供了新的视角,相较于传统的调查数据,具有更加快速、高效、广泛的特点,适合于夜间经济大范围研究。本文基于夜间灯光、POI、OD流等多源数据,采用DBSCAN、K-Means++等空间聚类算法和研究供需关系的盈亏法,分别从消费者角度和商户角度识别厦门市夜间活动热点区域和夜间服务设施分布区域,分析厦门市夜间经济时空分布格局及相关性。研究表明:① 厦门市夜间活动在空间上呈多环状分布并向四周递减,夜间活动热点区域分布受假期的影响因地而异;② 厦门市部分区域已有服务设施未能很好地服务于夜间经济,现有的照明、夜景等夜间灯光基础设施存在供给不足之处;③ 居住人口密度与夜间活动密度呈中度正相关,研究结果具有有效性,夜间服务设施盈亏值及数量、夜间灯光与夜间活动密度呈中、弱度相关,并且餐饮设施更加依赖于夜间灯光。最后,为厦门市未来夜间经济建设提出了根据不同的消费人群和心理提供不同的夜间服务、加强夜间灯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市场扶持的举措。研究结论对促进社会就业、增强基础设施使用率有积极意义,同时也能够为城市夜间经济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人口数据空间化表达与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口数据空间化是“数字地球”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在介绍人口空间分布研究的基础上,从人口分布影响因子、土地利用等空间数据的应用、构建间接的人口指标、人口数据空间化建模以及城市人口数据空间化五个方面,回顾了人口数据空间化研究的最新进展,并简要阐述了面插值的概念及其对人口数据空间化研究的意义。在总结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福建省为研究区,在栅格数据模型的支持下,通过多源信息融合,从乡镇行政区划的尺度上对人口数据空间化模拟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12.
By studying the county-level census data of 1990 and 2000, we analyze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nges in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in China between 1990 and 2000.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revealed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 tics. Firs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migrants (referred to as 'floaters' in this paper) became increasingly concentrated in the cities during the 1990s. Second, the number of floaters increased rapidly during this period, and the area in which the floaters settled expanded quickly into four population explosion belts: the coast, the Changjiang River Delta, the Beijing-Guangzhou Railway and national border belts. Third, the number of inter-province floaters increased rapidly and exceeded that of intra-province floaters in the 1990s. In addition, to obtain a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umber of floaters and 10 socio-economic variables by using statistical methods and also to find the chiefly important pulling factors of the migration destination, the authors selected approximately 100 cities with the largest population of floaters. Consequently, we found that four factors-GDP, passenger trips per 10,000 persons, per capita GDP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could provide an explanation for 83.7% of the number of floaters in 2000. The GDP showed the highest correlation with the number of floaters, suggesting that a highly developed economy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that attracts floaters. Furthermore, a fairly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umber of floaters and the GDP was also found in 2000 for all the counties.  相似文献   

13.
    
Existing quantitative migration studies are mainly at the inter-region or inter-province level for lacking of detailed geo-referenced migration data.Meanwhile,few of them integrate explorative spatial data analysis and spatial regression model into migration analysis.Based on aggregated registered floating population data from 2005 to 2008,the phenomena that population floating to Yiwu City in Zhejiang Province is analyzed at the provincial and county levels.The spatial layout of Yiwu’s pull forces is proved as a V-shaped pattern excluding Sichuan Province based on map visualization method.Using the migration ratio in 2007 as an explanatory variable,two models are compared using ordinary least square,spatial error model and spatial lag model methods for county-level data in Jiangxi and Anhui provinces.The model with migration stock provides an improved fitting over the model without migration stock according to the model fitting results.The floating population flocking into Yiwu City from Jiangxi is determined mostly by migration stock while the determinant factors are migration stock and distance to Yiwu City for Anhui.The distance-decay effect is true for migration flow from Anhui to Yiwu City while the distance rule is not confirmed in Jiangxi with the best fitting model.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er capita net income of rural labor forces and migration ratio is not significant in Jiangxi and significant but at the 0.1 level only in Anhui.Further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distance,income and man-land ratio are important factors to explain population floating at earlier stage.However,as the dynamic population floating process evolves,the determinant factor would be migration stock.  相似文献   

14.
用数学形态学变换实现空间分析中的数据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数学形态学的基本算法, 并将这一方法引入空间分析的数据处理中。研究表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对于空间分析中一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GIS技术的进步,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现代城市规划管理提供支撑,实现城市管理全过程的图文一体化、二三维一体化、时空一体化,提升城市管理效能成为城市管理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数据资源整合为切入点,综合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提出时空图文二三维一体化的基本思路和关键技术,通过珠海规划编制管理平台验证效果良好,为其他城市规划数字化管理提供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16.
随着服务业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不断推进,城市文化娱乐休闲服务业成为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和推动力。本文以地理空间实体数据和商业统计数据为基础,以GIS 的空间数据可视化和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典型城市娱乐休闲服务业KTV在中国大陆地区的行业发展、空间分布及空间扩散特征。研究表明,KTV在全国发展迅速、分布广泛,在宏、中、微观的全国、省域和市域尺度下,其空间分布分别表现出空间区域分异、等级差异、面状均衡和中心集聚等特征,并与区域经济、人口、文化等因素有一定的相关性。各种类型KTV在空间扩散上具有由东向西,由中心向周边扩散的特点,其中连锁类KTV扩散具有社会经济现象地理扩散规律,主要表现为空间等级扩散和接触扩散特征。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中国市域单元为研究对象,利用1990-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过去20 年间中国市级人口增长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多变量的空间依赖关系。使用空间计量模型和空间滤波后的经典线性回归模型分别探究了经济、气候、地形、社会文化等因素对中国市级人口增长率的影响。模型对比结果显示,经过空间滤波后的经典线性回归模型能够更好的模拟中国市级人口增长率的变化。在该模型中,经济因素是影响中国城市人口增长率的主要因素,例如代表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夜光指数密度。气候因素对人口增长率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七月热指数随着等级的提升对人口增长率有着越来越强的负向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口的区域增长模式是多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相关建模研究和政策制定中需要重点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和气候条件因素对人口增长趋势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市中心城区外来人口社会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利用2000年外来流动人口“五普”数据,通过因子生态分析和社会区分析的方法,以GIS作为操作平台,利用人口统计数据,对外来人口在上海市中心城区的社会空间结构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长期定居上海群体、来沪务工群体人口聚集区、高社会经济地位人口聚居区和社会特殊群体聚居区成为了上海市中心城区外来人口的社会空间结构的主要聚集类型。  相似文献   

19.
    
1 Introduction Natural mortality coefficient (M) is one of the key population parameters common to most analyses in fish stock assessment. Many mathematical models of fish stock dynamics include M directly or indirectly. However, until now M is the least known among the four factors affecting fish stock variation: recruitment, growth, natural death and fishing death (Quinn and Deriso, 1999). There is an extensive literature concerning the impact of errors in M on stock assessment (Mertz a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