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深井高温承压自流井、温泉区自流井水位动态预报地震的方法,已经被国内外地震学家所重视。经过地震专家认真调研堪选,这些井孔位于地质构造环境的灵敏部位,能够捕捉到地震异常信息。经过近期台站调查发现,最佳观测装置系统无疑是深井高温承压自流井、温泉区自流井记录地下信息量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
延庆地震台五里营井泄流系统2007年被改造成封闭泄流的方式,经过几年的观测发现存在很多问题,多次出现动水位异常的情况,通过分析,初步认定异常与地震前兆无关,并提出泄流系统的改造方案。2011年通过对泄流系统的改造验证了之前的分析结果,同时提出自流井泄流量应该只由限流阀控制,而限流阀后端尽量采取自然泄流的方式,避免封闭式泄流产生压力对水位等测项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衡水冀16井终孔深度1 700.41 m,属高温自流井,水温79.5℃,总矿化度44.8 g/L,气体总量较大,水型属氯化物重碳酸钠型水,不受大气降雨、地表水直接渗入补给。井孔位于华北平原沉降带冀中新河凸起高点上,属邢台—河间地震带。衡水井水位2014年10月27日4时31分至38分,水位由0.163 0 m上升至0.221 8 m,上升幅度为0.058 8 m,28日后在高水位开始出现明显台阶变化。衡水冀16井水位异常变  相似文献   

4.
朱胜伟 《高原地震》2014,26(4):23-27
通过对格尔木井水氡的正常动态、干扰动态和异常动态的分析,认为该井水氡多年正常动态平稳起伏,呈连续的“n”型变化,低点具有1.5~4年左右的变化周期;在排除干扰动态后,对两段明显的异常动态,引入同井动水位进行对比研究,认为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水氡正常动态的变化受控于动水位的变化,动水位受自流井补给区附近降雨、冰需融化等因素的影响.未发现令人信服的水氡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5.
浅牛6井地震前的异常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浅牛6井是河北省深井网中的一口高温热水动水位观测井,在进行水位观测的同时,还进行水文地球化学观测。目前已初步形成综合水化台。自一九七八年建井以来,对河北省邢台及唐山震区Ms5.0级以上强余震、京津地区4.0级左右地震,震前均有明显的短临异常反应。本文仅从七个震例对该井地震前的综合异常特征作了初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2019年初库尔勒新43泉动水位出现较大幅度异常变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与库尔勒地震监测中心站开展了一系列调查核实工作。排除了观测运行(供电、数采、传感器误差)、环境(自然环境及场地环境)、人为干扰等影响因素,同时开展野外土壤氡、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法分析水质并进行堵水实验和改变出水流向判断异常原因,分析动水位较大幅度异常与地震前兆异常是否具有相关性。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排水管老化破裂,树根、草根进入裂缝是造成泉改井大量积水并影响新43泉动水位较大幅度异常的主要原因,排除了地震前兆异常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苏维刚  刘磊  孙玺皓 《地震工程学报》2022,44(3):700-706,712
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发生了MS7.4地震,该次地震打破了中国大陆长时间的7级地震平静,随后在2022年1月8日发生青海门源MS6.9地震,分析这两次地震前的前兆异常变化对于青藏高原强震孕震过程和强震短临跟踪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两次地震前青海西宁佐署地震台地下流体异常变化特征、同震响应和震后效应特征分析,发现:佐署动水位异常在2021年2月25日和2021年8月25日出现突降异常变化,较好地对应了玛多MS7.4和门源MS6.9地震;佐署动水位、水温在2021年7月10日同步出现的趋势性转折异常对门源MS6.9地震有一定的时空指示意义。佐署台作为构造敏感点,其地下流体异常变化对青海及邻区次级块体上强震具有较好的短期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热水井数字化气汞观测影响因素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汞是地下流体预报地震的灵敏组分之一,高温承压自流井、温泉区自流井的水汞更是携带大量的地下信息,特别是水汞异常在地震之前的表现有目共睹。2001年首都圈范围内的一些水汞观测实现了数字自动记录。由于汞本身的物理化学特性以及观测仪器的使用条件所限,经过近3年的观测发现,对于热水井的气汞数字化自动记录,捕汞管、供电系统、脱气装置、气路的冷却与除湿是保证气汞测项连续稳定,提高记录地下信息灵敏性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我国地震地热台网273口观测井的水温数据进行梳理,发现汶川地震前有10口井记录到客观的异常现象;而这些井的异常信息的持续时间、幅度、空间分布极其复杂,决定了利用这些异常信息进行汶川地震三要素的准确预测还不太现实,但也发现一些有一定科学价值的认识:空间上井震距1000km范围内集中了大部分异常点;异常幅度集中在千分之几到百分之几度;时间上异常具有短临性质,呈现出井震距越大持续时间越短、井震距越小持续时间越长的规律;自流井记录到的异常概率远高于静水位井,不过干井也可以记录到异常信息。通过数据梳理与分析,提出了水温异常取决于井-含水层结构以及观测井所处的水系单元位置这一认识。  相似文献   

10.
万全井水位阶变异常幅度与水位观测值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有研究结果表明,自流井水位发生阶变时,流量与之有同步变化,在此上建立了数学模型:ΔhS0+ΔQτ。即含水层流入井孔水量的增量等于水位阶变量所点的体积与流量变化量在一定的时间内排出水管的水体积之和。并根据自流井水位与流量的关系式Q=C(2gh)^1/2和万全井水位、流量资料,经过公式推导与计算,证明万全井水位阶变异常幅度与水位观测值大小成正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通河地震台、延寿地震台多年水位数据的分析,发现通河地震台与延寿地震台水位对周边中强地震有一定的响应。统计了扰动异常与地震的对应关系,总结了通河、延寿水位几次扰动异常形态、特征、指标。通河地震台和延寿地震台水位出现扰动异常,且扰动成组出现,持续几个小时以上,最大振幅超过7mm,最大周期超过6min,异常结束后一个月之内在测井周边550公里范围内,有发生3.0级以上地震的可能,其扰动持续时间越长,震级越大。  相似文献   

12.
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水质发生变化,动水位观测井断流;地面沉降造成井管上窜,观测管路系统被损坏等,这些现象对地震地下流体观测地震前兆异常的正确判断带来很大困难。应用水文地质理论与方法,分析含水层的水均衡状态、应力-应变状态及其与水位动态的关系,初步探讨了超采区井水位异常性质的理论与方法。结果表明,根据井孔所在区水位下降漏斗的扩散特征,结合以上所提到的理论和方法,依据资料多年变化特征,可以较准确地判断异常的性质。研究结果有助于区分单一集中抽水与长期地下水超采对水位观测的影响,有助于正确识别超采区水位前兆异常,有助于地震分析预报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分析认为宁波台ZK03井动水位与VS垂直摆倾斜仪出现的异常可能是印尼8.9和日本9.0级地震的同震响应.印尼8.9级地震后,动水位表现为地震波引起的脉冲和阶跃变化并抬高水位.垂直摆表现为形变波引起的脉冲和阶跃变化,EW向最大幅度约为408.328×10-3"的脉冲式向E振荡波,并向W出现阶跃变化;NS向最大幅度约为29...  相似文献   

14.
根据攀枝花地震台川05井所处构造环境,研究其水位观测前兆异常,探讨对应地震的中长期、短临异常时空变化规律和形态变化幅度等动态特征,试图寻找川05井水位观测前兆异常变化与地震的对应关系,给出川05井水位短临异常变化幅度与震级、震中距的经验公式,初步获得水位异常变化与震中的关系,为今后水位异常预测地震发生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对新43泉改井水位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泉改井效果较好,利用水位仪能够观测动水位进而计算出流量。震例表明,泉改井水位观测数据在测点周围250km范围内中强地震前表现出前兆异常,异常特征表现为震前出现高于背景值的上升变化,从异常持续时间看属于中短期异常。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甘肃景泰1990年6.2级地震和2000年5.9级地震前,宁夏南部干盐池井和王民井水位的变化情况。发现在景泰地震前上述2口井水位变化既有趋势异常显示也有中短期异常显示。干盐池井水位的中短期异常表现为打破年变规律,而王民井水位则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变化。2口井水位的异常变化同步,而且具有重复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邱永平 《内陆地震》2006,20(4):336-341
分析了浙江省宁波地震台ZK03井动水位、VS垂直摆倾斜仪资料出现的异常,认为这些异常可能是印尼8.7、8.5级地震的同震变化现象。8.7级地震后,动水位表现为水震波引起的脉冲和阶跃变化并抬高水位。垂直摆倾斜仪资料表现为形变波引起的脉冲和阶跃变化,EW向出现最大幅度约为408.328 2×10-3″的脉冲式向东振荡波,并向西出现阶跃变化;NS向出现最大幅度约为295.191 7×10-3″的脉冲式向北振荡波,并产生向北阶跃变化。8.5级地震后,动水位表现为水震波引起的脉冲。垂直摆倾斜仪资料表现为形变波引起的脉冲和阶跃变化,EW向出现最大幅度约为306.280 9×10-3″的脉冲式向东振荡波,并向西出现阶跃变化;NS向出现最大幅度约为261.565 9×10-3″的脉冲式向北振荡波。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地震地下水动态观测井网建立以来所取得的资料表明,同样是承压水,静水位和动水位的映震能力有明显不同,论文通过大量实例及统计结果说明,动水位的映震能力明显优于静水位,并从理论上探讨了“动水位”映震能力强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利用深井动水位观测资料预报地震,已经被国内外地震学家进行深入研究,并得到了许多珍贵的震例资料。从多年的观测实践认识到,观测装置系统对动水位记录地震信息量是关键环节,泄流量的调节也是提高动水位观测质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地下水位短临异常演化特征及其与地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对1976年唐山地震以来华北地区Ms≥5.0地震前的地下水位异常资料进行了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了水位短临前兆异常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与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震前水位短临异常的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一定范围并沿活动断裂带展布,且不均匀;大部分地震的水位短期异常较临震异常多;震前水位短期异常向临震异常过度时,分布区向震源区收缩,但在震中距100km左右以内这种现象不明显;震级与短临异常展布范围、短期异常幅度有一定关系,而与临震时期异常大小的关系不明显;地震发震时间与异常的超前、持续以及等待时间有关;地震发生地点与异常分布特征有关,震中往往不在短临异常集中区的几何中心,而是在异常范围内的某一侧或异常迁移方向附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