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藏北高原土地沙漠化现状及其驱动机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董玉祥 《山地学报》2001,19(5):385-391
作为青藏高原主体的藏北高原是我国土地沙漠化三大分布区之--青藏高原分布区的代表性地域,是研究现代土地沙漠化过程及其形成机制的重要地区。本文从沙漠化土地的类型、面积与分布等方面详细分析了藏北高原土地沙漠化的现状,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探讨了该区现代沙漠化过程的主要影响因子及其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藏北高原是我国重要的沙漠化土地分布区、沙漠化土地面积大、类型多、程度重、分布广、危害重,其形成与发展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自然过程与人为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气候变化是其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2.
晋西北土地沙漠化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马义娟  苏志珠 《中国沙漠》1996,16(3):300-305
根据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样品的测试分析,认为晋西北地区现代土地沙漠化是在脆弱不稳定的自然因素基础上产生的自然沙漠化过程和人为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的人为沙漠化加速过程的迭加结果,它是人类不合理的、过度的土地利用与脆弱的生态环境间不相协调的产物。并指出,该区土地沙漠化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取决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P941。73 2003021102藏北高原土地沙澳化现状及其驱动机制=Driving mecha-nism and status of sandy desertifieation in the northern Tibetplateau/董玉祥//地理(复印刊)一2002(2)一55一61 作为青藏高原主体的藏北高原是我国土地沙漠化三大分布区之一,是研究现代土地沙漠化过程及其形成机制的重要地区.从沙漠化土地的类型、面积与分布等方面详细分析了藏北高原土地沙漠化的现状,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探讨了该区现代沙漠化过程的主要影响因子及其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藏北高原是我国重要的沙漠化土地分布区,沙漠化土地面积大、类型多、…  相似文献   

4.
科尔沁地区现代沙漠化过程的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64,自引:36,他引:28  
基于近50a科尔沁地区沙漠化土地发展-再发展-逆转的时空变化的研究结果, 以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变化作为主驱动因子, 探讨现代沙漠化过程的驱动因素的作用。近40多年气候的波动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地通过不同时期的降水-温度组合影响着沙漠化的进程, 间接地通过人类对气候波动的响应而产生的经济活动来加速沙漠化的进程。尽管科尔沁地区的气候驱动因子呈现出有利于沙漠化发展过程的趋势, 但在近10多年来, 这种驱动力的作用被有利于沙漠化逆转过程的驱动力所抵消。人类活动是研究区沙漠化过程中更加活跃的驱动因子, 体现在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和强度的增加, 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自然植被群落毁灭性的破坏而加速了沙漠化的进程。以土壤风蚀为例, 这种加速可以是自然条件下的4~10倍; 随着沙漠化程度的加剧, 所产生的在土壤养分、生物多样性和生物生产量等方面退化的加速也与自然条件下的情况相差3~10倍以上。同样是人类活动, 在合理的土地利用、采取各种沙漠化防治措施的情况下, 又可使沙漠化过程逆转。从这一点上来说, 人为驱动因素应是起绝对主导作用的。  相似文献   

5.
根据1975—2018年民勤绿洲土地沙漠化分类体系及遥感影像数据,探究了民勤绿洲沙漠化时空变化过程;选取影响绿洲沙漠化的自然与人为驱动因子,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定量评价了民勤绿洲沙漠化过程的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1975—2018年沙漠化程度以重度沙漠化为主,轻度、中度、重度和严重沙漠化面积均呈减少趋势,以2000年为界表现为先发展后逆转趋势;1975—2000年,轻度、中度、重度沙漠化重心总体向东北方向迁移,严重沙漠化的重心向西迁移,沙漠化有向绿洲东北部和巴丹吉林沙漠发展的趋势;2000—2018年轻度沙漠化的重心向西北方向迁移,中度、重度和严重沙漠化重心相对稳定,绿洲沙漠化发展得到明显控制。在绿洲沙漠化过程中,人为因素贡献率为39.53%,自然与人为综合贡献率为26.58%,自然因素贡献率为10.77%,人为因素是民勤绿洲沙漠化的主要驱动力。水资源极度匮乏是绿洲沙漠化的决定因素,在以后的防沙治沙工作中,合理调控人类的生产经营活动,优化干旱区水资源配置,可从源头上治理民勤绿洲的沙漠化。  相似文献   

6.
西藏“一江两河”中部流域地区是西藏自治区重要的开发和建设区,但区内沙漠化的迅速发展对其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重大危害并构成严重威胁,亟待对本区的沙漠化问题予以充分研究,通过对该区沙漠化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探讨了其沙漠化的成因与发展趋势,认为本区的沙漠化是缓慢的自然沙漠化过程为基础,自然与人为因子共同作用所形成的人为加速与加剧过程,是人类不合理的,强度的土地利用与脆弱的生态环境,贫乏的  相似文献   

7.
利用最新的普查数据,首次详尽分析了该区土地沙漠化的类型、面积、分布及危害,通过对其沙漠化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辅以定量方法系统阐述了该区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并探讨了藏南河谷农牧区人为因素在沙漠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理。  相似文献   

8.
董玉祥  李森 《地理科学》1999,19(1):35-41
利用最新的普查数据,首次详尽分析了该区土地沙漠化的类型,面积,分布及危害,通过对其沙漠化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辅以定量方法系统阐述了该区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并探讨了藏南河谷农牧区人为因素在沙漠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理。  相似文献   

9.
疏勒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分析——以安西县为例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在西北干旱地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与否对区域生态环境和经济建设具有直接制约作用。本文以安西县为例,对疏勒河流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荒漠化土地变化驱动力以及与土地沙漠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自然因素是制约土地利用水平和结构的基本要素,而人为因素对现代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作用更为显著。耕地面积的增加主要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提高有直接关系,人口增长对耕地面积增加有间接促进作用。耕地面积减少则主要与人为不合理利用引起的土地荒漠化有关。在林地变化中,自然条件限制着该县森林发展,人为因素对林地变化的驱动作用大于自然因素的影响;草地面积减少主要是人为超载过牧和破坏的结果。此外,本文还根据数据分析并应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对导致当地土地荒漠化的最大驱动力进行判别。结果表明:引起该区荒漠化的最主要因素是超载过牧,其次是人口压力和农业开垦,区域气候变化对荒漠化的驱动作用要小于人为因素的驱动作用。分析指出,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管理,人为力量将成为优化干旱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和提高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力。同时,提出了疏勒河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化调整的原则建议。  相似文献   

10.
西藏土地沙漠化形成机制的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刘毅华  甘明超 《中国沙漠》2006,26(3):461-465
选择西藏土地沙漠化发生发展的典型地区,包括阿里地区的噶尔县和革吉县,那曲地区的那曲县和安多县,日喀则地区的日喀则市、南木林县、拉孜县和谢通门县,在土地沙漠化现状分析和生态足迹计算的基础上,通过土地沙漠化发展与区域生态足迹的比较分析,从生态足迹角度探讨了西藏土地沙漠化形成的基本原因。分析结果表明,西藏土地沙漠化的形成与发展是自然与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其中主要是自然因素驱动的结果,自然因素是西藏土地沙漠化过程的基础与主导。  相似文献   

11.
雅鲁藏布江中游下段土地沙漠化成因,趋势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靳鹤龄  董光荣 《中国沙漠》1997,17(3):255-260
雅鲁藏布江中游下段河谷林芝地区土地沙漠化比较严重,沙漠化土地集中分布于沿江河漫滩和阶地上。在对沙漠化土地类型、分布调查的基础上指出,自然因素是土地沙漠化的基础,处于主导地位,土地资源过度利用加剧了沙漠化的正过程,沙漠化土地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呈发展的趋势。同时,还提出了土地沙漠化防治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土地沙漠化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   总被引:40,自引:19,他引:40  
乌云娜  裴浩  白美兰 《中国沙漠》2002,22(3):292-297,T001,T002
基于对内蒙古自治区沙漠化土地面积的动态、气候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分析,认为内蒙古中东部地区的土地沙漠化主要是人类过度的,不合理利用造成的,而其西部地区的土地沙漠化主要是人为活动加速了自然沙漠化的进程,还进行了沙漠化有关概念的探讨,以利于沙漠化理论的深入研究及防治沙实践。  相似文献   

13.
我国半干旱地区现代沙漠化驱动因素的定量辩识   总被引:28,自引:9,他引:19  
董玉祥 《中国沙漠》2001,21(4):412-417
现代沙漠化的成因是目前沙漠化研究中争论较大的问题之一,其根源在于对现代沙漠化驱动因素的辨识不清,难以确定现代沙漠化过程中的主要驱动因素。本文对位于我国半干旱地区的主要沙漠化地区科尔沁、浑善达克、乌盟后山、共和盆地、藏北高原和藏南河谷地区内各选择一个典型区,分别是白音他拉、那日图、西井子、共和盆地、那曲地区和扎囊县,利用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等定量方法,分析了6个典型区现代沙漠化过程中多种影响因素的作用,找出了现代沙漠化过程中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结果,6个典型研究区现代沙漠化的驱动因素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和主导因素的差异性,说明在我国半干旱地区的现代沙漠化是一个自然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过程,其驱动因素有着较大的地域性和差异性。推广之,对我国沙漠化驱动力或成因的认识也不能一概而论,现代沙漠化的成因应具有一定的地域性。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沙漠化研究的进展与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董玉祥 《中国沙漠》1999,19(3):251-255
青藏高原土地沙漠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近年来国内积极开展了对青藏高原土地沙漠化问题的调查与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本文对该项研究所取得的主要进展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综述。首先,回顾了青藏高原沙漠化研究的发展历程,其中50年代至70年代为第一阶段,该阶段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进行沙漠考察与沙害治理,沙漠化研究还未真正开展起来;80年代为第二阶段,期间青藏高原沙漠化研究已逐步开展起来,尤其是重点对青海共和盆地的沙漠化问题进行了研究与分析;进入90年代为第三阶段,青藏高原沙漠化研究全面展开,研究区域广泛,研究内容系统、全面,研究成果丰硕,是该区沙漠化研究最为重要的时期。其次,总结了青藏高原沙漠化研究的现状与主要进展,包括经过广泛研究,基本上查清了青藏高原土地沙漠化的类型、面积、分布与危害等,填补了沙漠化研究在青藏高原地区的空白;青藏高原沙漠化研究中特别重视了其成果的应用问题,将区域土地沙漠化现状、成因、趋势、防治对策与措施及其规划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系统研究,拓展和完善了沙漠化研究的内容;研究中首次确定了沙砾质、沙漠化土地类型,并提出了沙漠化成因的多因性和地域性,发展了沙漠化研究的基本理论;同时,还加强了沙漠化防治实用技术的研究。最后,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研究区域不尽平衡、基础研究较为薄弱、理论研究有待深入和防治技术亟待提高等,提出今后青藏高原沙漠化研究的主攻方向与主要研究项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南方岩溶区土地石漠化的成因与过程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中国南方岩溶区是石漠化广为发展的脆弱生态区域。南方岩溶区土地石漠化的起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在地质历史时期其自身环境孕育和存在着自然石漠化过程,在历史时期—现代自然石漠化过程又叠加了人为石漠化过程,人为活动加速、加剧了石漠化的发展。清朝初、中期是人为活动影响石漠化的重要转折时期,此后人为因素作用比重逐渐超过自然因素的作用比重。岩溶区土地石漠化过程是由植被退化丧失过程、土壤侵蚀过程、地表水流失过程、基岩溶蚀侵蚀过程、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过程合成的地表生态过程,其实质是形成石质荒漠的土地退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我国沙漠化研究的若干问题--1.沙漠化的概念及其内涵   总被引:95,自引:33,他引:62  
王涛  朱震达 《中国沙漠》2003,23(3):209-214
荒漠化就是土地退化,主要由沙漠化、水土流失和盐渍化3个部分组成,其中沙漠化是中国北方广大地区主要的土地退化形式。在简要回顾了国际国内对沙漠化概念研究和认识的基础上,根据20多年来在中国北方土地退化区域的研究与实践,作者认为:沙漠化是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人地关系不相协调所造成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并在时间、空间、成因、景观、发展趋势和造成的结果等内涵方面给予了概括性的描述;同时,从形成演变的时空差别、成因、过程和防治利用的不同等方面将原生沙漠、戈壁与沙漠化土地区分开来,认为沙漠的形成演变主要受控于气候变化,而人类既是沙漠化的导致者,也是沙漠化的受害者,更是沙漠化的防治者。所以,沙漠化的研究应主要侧重在人地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市地处温带草原向荒漠草原过渡的半干旱区,是中国沙漠化问题较为严重的区域之一,其土地沙漠化发展和逆转过程及影响因素在北方农牧交错带具有代表性。以7期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为信息源提取沙漠化土地类型及程度的时空格局信息,分析了该地区自1975年以来的土地沙漠化过程,并结合气象及社会经济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驱动因子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脆弱生态环境背景下,鄂尔多斯市土地沙漠化受人口数量增加、过垦及过牧等人为因素的严重影响。不同时段土地沙漠化发展的方向与驱动力都有所不同,1975-2000年是土地沙漠化的急剧发展期,驱动力以人为因素为主导,自然因素为基础;2000-2015年是土地沙漠化的逆转期,驱动力以自然因素为主,人为因素为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