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对陕西省农业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研究的基础上,对农业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讨论。拓宽和深化了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提高了土地资源适宜性的精度和效率。  相似文献   

2.
GIS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与展望   总被引:47,自引:3,他引:47  
该文阐述了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和内涵,综述了GIS支持下的各种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及其优缺点。如叠加分析方法、多指标决策模型以及人工智能方法,以研究实例说明如何通过GIS系统引导用户参与分析评价的过程,强调技术层面和群众参与是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不可缺少的两个层面。  相似文献   

3.
海南岛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以海南岛为例,在区域层面上选择高度、地形坡度、土地覆被等影响工业用地的关键因子,构建工业用地的生态适宜程度评价模型,并在G IS技术支持下进行工业用地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为将来区域工业开发区及重点工业项目布局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海南工业用地生态适宜性呈现出由中部山地向四周逐渐增强,限制利用区占25%,不适宜利用区占28%,基本适宜区占41%,优先利用区占5%。其中优先利用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沿海地带,海口、儋州和东方及其连线一带应成为海南省未来工业用地布局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4.
在对陕西省农业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研究的基础上,对农业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讨论。拓宽和深化了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提高了土地资源适宜性的精度和效率。  相似文献   

5.
基于AEZ/GIS的福建土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芬 《福建地理》2002,17(3):11-13,18
本文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农业生态区法(AEZ)对福建主要大田作物进行适宜性评价。为制定土地利用决策服务。  相似文献   

6.
中亚热带北缘青梅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对宜兴市善卷乡进行土地类型划分,选择影响青梅生长发育的相应因子的基础上,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探讨了中亚热带北缘青梅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并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发展该地区青梅生产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7.
矿区废弃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随着采矿业的发展,我国矿区土地资源破坏相当严重,同时废弃土地资源的复垦利用率又非常低(约10%),矿区废弃土地复垦研究工作非常迫切。开展全国矿区废弃土地的适宜性评价研究是其复垦研究的基础,可为其它相关研究提供实时指导。本文正是根据这种需要,通过实地调查研究,运用一定的原则与依据,将矿区废弃土地资源划分为5类25个亚类,均对每一亚类,作出了相应的适宜性评价,同时还提出了具体的开发利用途径。为矿区废弃土地复垦在技术上的可行性作出了科学的评价,为废弃土地资源的复垦提出有效的开发利用途径,从而为提高土地生产力,缓解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改善矿区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有效的政策与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玛纳斯县、奇台县和石河子市等地的农用土地评价工作实践中,提出了一种在农用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中确定参评因子权重的方法——调试法。该方法是用控制样本对参试权重进行多次的检验、调整和比较,逐步选取出能够较好表达各参评因子区分土地适宜性差异能力的权重(组),并将其作为最终的确权结果。  相似文献   

9.
延安市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延安市作为研究区,以丘陵沟壑区沟道为基本单元,分析沟道土地整治的有利条件和限制因素,从沟道自然条件、用地现状和整治迫切度3个方面,构建沟道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在ArcGIS软件平台支持下,采用熵权法确定了指标权重,并计算了延安市沟道土地整治适宜性分值.根据评价结果,将土地适宜程度划分为4个等级,分析了各适宜等级沟道土地开发利用状况及其适宜性特征,提出了有效推进沟道土地整治、保障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董学强  朱秀英  杨健 《西部资源》2012,(5):159-160,162
为了有效控制石灰岩矿开采所造成的地表破坏和水土流失,并对破坏土地进行复垦,尽快恢复和重建矿区生态环境,保障矿区及周边地区水土资源的持续利用,本文以莱芜市高庄石灰岩矿区为研究区域,在对该矿破坏土地进行预测和土地复垦适宜性定量评价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适宜的石灰岩矿区土地复垦技术,研究成果可为该地区同类型石灰岩的土地复垦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1.
GIS支持下的鲁东南丘陵区茶树土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先研究了暖温带茶树品种生长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分析确定了典型区日照市茶树种植的评价因子;然后在1:5万比例尺地图上,运用ARCGIS对一月平均风速和不同高度下温度因子进行了模拟,并在模拟了天文辐射的基础上对气温因子进行精细订正;同时结合土壤、坡度、相对湿度等因子建立了评价因子量化分级表;最后,运用了模糊数学(Fuzzy)综合评价模型,实现了土地适宜性评价.按照评价结果将研究区分为茶树最适宜、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种植区,并对各类区进一步作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土地资源人类活动适宜性评价方法及实证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勇  王丽佳  杨华 《地理学报》2022,77(7):1615-1633
针对中国现有土地资源人类活动适宜性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搭建了适用于青藏高原的评价流程框架,建立了基于栅格单元的建设用地和耕地适宜性定量评价模型,提出了空气密度、气温、坡地适建、坡耕地土壤抗蚀等关键参数的普适性算法,并以藏东南米林县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 米林县建设用地和耕地适宜性可划分为适宜、较适宜、一般适宜、欠适宜、不适宜5个等级类型,30 m精度建设用地各适宜性等级面积占土地面积比例依次为1.26%、2.92%、2.12%、2.77%和90.93%;50 m、100 m各等级面积较30 m误差±0.34%,250 m误差 ±1.11%,500 m、1000 m误差较大。30 m精度耕地各适宜性等级面积占土地面积比例依次为0.72%、3.07%、2.62%、1.35%和92.25%;50 m、100 m、250 m与30 m误差±0.52%,500 m、1000 m误差较大;② 米林县现状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主要分布在建设用地较适宜、适宜和一般适宜等级类型,30 m精度三者合计占比达95.96%,50 m、100 m占比分别为95.96%和94.74%。现状耕地和种植园用地主要分布在较适宜、一般适宜和适宜等级类型,3种栅格精度下三者合计占比大于96%;③ 业已建立的评价方法、定量模型及参数算法是可行的和适用的,青藏高原建设用地和耕地适宜性评价的适宜栅格精度为100 m,最大不超过250 m;④ 建立了可应用于青藏高原的土地资源建设用地和耕地适宜性等级类型与地形高程及坡度对应谱系。  相似文献   

13.
城市土地的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以江西萍乡市为例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梁涛  蔡春霞  刘民  彭小雷 《地理研究》2007,26(4):782-789
基于ArcGIS 8.3空间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功能,提出了一种实用的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并以江西省萍乡市总体规划区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为例,探讨了此方法的实际应用。该方法首先选择城市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然后建立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因子体系,并对各种用地类型进行单因子生态适宜度评价,再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并运用GIS技术将单因子适宜度图层加权叠加,最后生成综合的城市用地生态适宜度分布图,从而从空间上相对准确地表征了不同类型土地的生态适宜度。  相似文献   

14.
选取具有浅丘宽谷与丘陵交错典型地貌的重庆市江津区石蟆镇六贡村土地整治项目区为研究区,基于图件和调研数据,构建条田-缓坡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评选整治适宜区,在适宜区内围绕产业发展定位和发展限制性因素分别进行条田-缓坡整治布局。结果表明:(1)通过整治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甄选出的区域符合整治现实需求,条田整治适宜区和缓坡整治适宜区呈现分散化、镶嵌式的空间格局。(2)按照先易后难原则在研究区内确定了4个条田整治区域、5个缓坡整治区域。(3)条田整治区限制性因素主要有田块破碎、地块面积小、排水设施缺失、田间道等级较低、生产路布设不足,缓坡整治区限制性因素主要是坡度大、灌排设施缺失、田间道路缺失。  相似文献   

15.
基于GIS的荒地资源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陈松林 《福建地理》2001,16(1):35-37
采用GIS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不仅可将与评价有关的土地空间数据和土地属性数据进行综合,而且可灵活地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脞而明显地提高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效率和精度,本文以漳市为例,选取了11个参评因子,应用ARC/INFO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荒地资源的宜耕,宜园和宜林适宜性进行评价,为荒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长期以来, 土地适宜性评价一直在土地规划利用中起着基础性作用。近十几年, 农业土地 适宜性评价持续深入开展, 城市用地、旅游用地、土地整理复垦以及其他用地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日渐增多; 基于此,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理论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 景观生态学被引入土地适 宜性评价, 可持续利用观深入人心; 土地适宜性评价在方法上也有新的发展, GIS 在土地适宜性 评价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这使得土地适宜性评价更为灵活、科学。  相似文献   

17.
国外基于GIS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一项基本工作和重要内容。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及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研究探讨土地适宜性是处理好人口与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课题。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检索,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国外学者有关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观点,按照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的发展历程,将其分为三个方面:计算机辅助叠加制图、基于GIS多指标决策方法和人工智能建模。对于目前常用的基于GIS多指标决策和人工智能建模两种方法进行了评析;并提出评价方法正向精确化、综合化和动态化的方向发展,建议注重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的空间尺度转换,力争在未来实现网络化、可视化。  相似文献   

18.
19.
基于生态适宜性评价的西南丘陵区土地整治工程布局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谭少军  邵景安 《地理研究》2018,37(4):659-677
如何科学合理地识别土地整治工程的生态适宜性,是评判当前土地整治工程是否实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兼顾生态”目标的重要依据,更是土地整治理论与规划亟待解决的重要命题。选取川东平行岭谷区的垫江县为研究区,立足146个土地整治项目,借助生态位思想进行土地整治工程生态适宜性评价,计算土地生态整治工程布局潜力指数,对土地整治工程生态化布局进行定向。结果表明:① 土地整治工程生态适宜性指标影响显示出显著异质性,其中耕地连片度、坡度、灌溉保证率是开展土地整治工程生态适宜性评价的首选因素。② 土地整治项目中单项工程的生态适宜性水平差异较大,其中土地平整和灌排系统的生态适宜性低于临界水平,田间道路和生态景观工程的生态适宜性高于临界水平。③ 土地整治项目整体工程的生态适宜性程度差异显著,各项目土地整治工程生态适宜性均值为0.72,处于生态适性的临界水平。适宜等涉及土地整治面积7434 hm2,占9%。临界适宜等涉及土地整治面积54530 hm2,占67%。不适宜等涉及土地整治面积18845 hm2,占24%。④ 研究区土地整治工程生态适宜性布局整体呈多样化格局,Ⅰ等潜力区主要位于研究区中西部,布局方向为发展多功能农业,应注意如何保证其经济价值实现的同时不损害其生态价值。Ⅱ等潜力区分布范围较广,布局方向为发展大宗粮油产业,应思考在保证其粮食生产的同时尽量避免对农田生态系统的破坏。Ⅲ等潜力区主要位于鹤大台地区,布局方向为发展生态立体农业,应强调如何在保证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发展具有山区特色的生态农业。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农业生态区法(AEZ)对福建主要大田作物进行适宜性评价,为制定土地利用决策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