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乌鲁木齐——库尔勒地震转换波测深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天然地震转换波研究了天山地区乌鲁木齐--库尔勒剖面的深部构造特征。地壳中存在5个国煌速度界面,并被数条断裂切割,相应地分为5个构造单元;天山中部的界面均有没和蔼的抬升,在地壳中形成逆部断裂,而地的厚度小于南北两则地区,表明地幔的物质 隆起,有可能造成地壳平均密度增加;天山南缘的和静、巴伦台一带断裂错综复杂,界面严重变形,是未来构造活动比较强烈的地区。 相似文献
2.
沿乌鲁木齐-库尔勒350余公里长的测线上完成了穿越天山的地震转换波野外观测,得出天山造山带的深部构造剖面图和壳内P,S波速度结构模型.天山的结晶地壳可分为4层,各层的速度分别是:Vp值为5.9,6.3,6.6,6.9km/s;Vs值为3.2,3.5,3.7,3.9km/s。上地幔顶部的波速:Vp值为8.10km/s。Vs值为4.6km/s。天山地区的地壳厚度为42-56km,中天山最厚,达到50-56km。地壳中部存在低速透镜体。探测结果表明,天山大地构造可分为北天山、中天山和南天山3个区,其地壳深部构造特征各不相同。用颤动构造理论来解释天山造山带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较板块构造理论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3.
沿乌鲁木齐-库尔勒350余公里长的测线上完成了穿越天山的地震转换波野外观测,得出天山造山带的深部构造剖面图和壳内P,S波速度结构模型.天山的结晶地壳可分为4层,各层的速度分别是:Vp值为5.9,6.3,6.6,6.9km/s;Vs值为3.2,3.5,3.7,3.9km/s。上地幔顶部的波速:Vp值为8.10km/s。Vs值为4.6km/s。天山地区的地壳厚度为42-56km,中天山最厚,达到50-56km。地壳中部存在低速透镜体。探测结果表明,天山大地构造可分为北天山、中天山和南天山3个区,其地壳深部构造特征各不相同。用颤动构造理论来解释天山造山带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较板块构造理论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4.
沿乌鲁木齐-库尔勒350余公里长的测线上完成了穿越天山的地震转换波野外观测,得出天山造山带的深部构造剖面图和壳内P,S波速度结构模型.天山的结晶地壳可分为4层,各层的速度分别是:Vp值为5.9,6.3,6.6,6.9km/s;Vs值为3.2,3.5,3.7,3.9km/s。上地幔顶部的波速:Vp值为8.10km/s。Vs值为4.6km/s。天山地区的地壳厚度为42-56km,中天山最厚,达到50-56km。地壳中部存在低速透镜体。探测结果表明,天山大地构造可分为北天山、中天山和南天山3个区,其地壳深部构造特征各不相同。用颤动构造理论来解释天山造山带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较板块构造理论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5.
本文综合介绍地震转换波测深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方法原理、要点和基本特征、能给出的信息量、结果的精度以及适用范围。介绍该方法目前在苏联、中国和欧美等国的发展情况及取得的主要成果。最后提出了转换波测深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7.
1982—1986年期间,在东汪、隆尧和百尺口邢台地区的强震震源区完成了3条近NW向地震转换波测深剖面。利用转换波数据处理新方法,实现了转换震相的相位对比追踪,得出了震源区较详细的深部构造剖面图和速度结构模型。发现强震震源区深部构造的特点为:上地壳强烈褶皱变形;中地壳急剧减薄;下地壳和上地幔局部上隆;存在一组深部超壳断裂;低速层急剧增厚,波速比增大以及上地幔波速偏低。表明研究区的下地壳和上地幔的温度可能偏高,其地震活动可能与上地幔物质的侵入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天然地震透射转换波(PS)测深资料数据处理软件包——DSCW86。DSCW86由数字滤波、震相识别及资料分析解释组成。数字滤波部分包括:低通滤波、偏振滤波、频率加强滤波、相关滤波及叠加处理等。各种滤波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较大程度地提高原始记录的信噪比及分辨率,从而为准确地识别转换波震相提供了基础。在震相识别中采用人机联合的方法,通过偏振分析、功率分析及相位追踪等技术大大提高了震相识别能力。DSCW86还包括所有分析解释图件的计算机描绘,从而减小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9.
邢台地震区深部构造背景的地震转换波探测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1982-1986年期间,在东汪、隆尧和百尺口邢台地区的强震震源区完成了3条近NW向地震转换波测深剖面。利用转换波数据处理新方法,实现了转换震相的相位对比追踪,得出了震源区较详细的深部构造剖面图和速度结构模型。发现强震震源区深部构造的特点为:上地壳强烈褶皱变形;中地壳急剧减薄;下地壳和上地幔局部上隆;存在一组深部超壳断裂;低速层急剧增厚,波速比增大以及上地幔波速偏低。表明研究区的下地壳和上地幔的温度可能偏高,其地震活动可能与上地幔物质的侵入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
地震转换波法是探测地壳与上地幔构造的方法之一,在辽宁选取两条近垂直的测线,收集了有关台站资料并用转换波法进行了解释,获得了一些有意义的深部数据。 相似文献
11.
首次利用三分量数字地震仪在西藏羊易地热田区记录到近震转换波,并用于研究深部构造取得了结果.查明了测区基底构造的基本特征,发现热田区发育了NNW和NEE向一系列断裂,其延深可达6-9km,不同方向断裂的交汇对热田有控制作用.在热田内基底形成一近NS向断块状局部隆起.经过热田深部传播的近震转换波的频谱主频和振幅比均有明显降低,这些特征显示热田深部可能有局部熔融的岩脉沿深断裂活动.表明在热田区的微震观测中同时利用近震转换震相研究深部构造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沿塔里木盆地中部的库车—塔中—塔南测线,首次进行了地震转换波测深。探测结果表明,本区岩石圈具有明显的层状-块体结构,地壳厚度40~50km,隆起区约为40km,凹陷区约为50km。上地壳的厚度在盆地中部明显减薄,中地壳波速相对偏高(VP=6.4~6.5km/s),下地壳上部普遍存在低速薄层,结晶地壳的速度高于周围青藏高原和天山地区的波速,波速结构表明地壳具有陆壳性质,地壳内存在具有逆冲性质的深部断裂。综合解释认为,自新生代以来,在印度-欧亚板块边界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石圈内包括结晶基底面和莫霍面在内的各深部界面(岩层)的准同步挠曲变形和地壳刚性块体沿深部逆冲断裂的调整运动,是塔里木盆地岩石圈中主要的深部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13.
地震转换波测深中二次反射波震相的识别和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次反射波震相的识别和利用对于进一步发展地震转换波测深法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合成地震图方法,分析研究了短周期远震三分量初始30秒记录中主要震相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文中集中分析了PPP和PPS型二次波震相的振幅、波形和到时差等特征,及其与震中距、界面两侧波速差、界面结构和介质吸收等因素的关系。讨论了综合利用PS波和二次波震相的到时差资料测定介质速度参数的方法,并介绍了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4.
15.
利用中国大陆东部21个台站的43条面波大圆路径上瑞利面波记录的双台资料, 计算出双台间地震面波相速度频散,采用Tarantola概率反演的方法求得相速度频散曲线的分 布,并由各处相速度频散曲线反演得到地壳上地幔的三维横波波速图像,进而得到中国东部 地壳上地幔的S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我国大陆东部地壳厚度总体上呈东薄西厚的趋势,以 105°E为界向西地壳厚度逐渐加深到55km以上,其中有一个北东向的h形地壳厚度的坡度 带.豫西及晋南地区为相对薄地壳的地区.大别山地区和泰山附近地区地壳变厚,但秦岭地 区地壳不变厚.上地幔低速层上界面的深度在华北地区较浅,为80—90km,在鄂尔多斯、四 川东部以及黔湘地区为120—130km.扬子地块东部及华南褶皱系中、东部上地幔顶部速度 偏低使低速层的速度反差不明显.滇黔褶皱系的西部在200km以内的上地幔中未出现低速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