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4 毫秒
1.
石英的热释光特征及其在测年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热释光测年的基本原理自从1663-10RobertBoyle在英国皇家科学院描述了他所发现的钻石夜发光现象,即标志着人们首次揭示了热释光现象。目前,结晶固体的释光(磷光)现象被广泛应用于年代的测定。人们在应用释光技术测定各种不同类型矿物的年龄时,都...  相似文献   

2.
球粒陨石的冲击作用与热释光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我国部分球粒陨石的自然热释光峰温、峰半高宽度和灵敏度, 强冲击型陨石的热释光灵敏度偏低,峰温、峰半高宽温度则偏高。岩庄陨石属天然冲击球粒陨石,具有强烈的冲击特征。测定岩庄陨石两种不同颜色冲击脉体的热释光,其强度明显地不一样,并发现该陨石的热释光具有β辐照诱发热释光位移和退火热释光位移现象。冲击作用明显地改变着热释光的各种特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热释光和红外光释光测年技术获取了采自朝鲜半岛西南部和顺支石墓遗址剖面中的陶片和沉积物的年龄.古陶片的热释光年龄分别是(3100±210)a和(3680±320)a,相应文化层中支石墓墓葬层位的红外光释光年龄分别是(2200±190)a和(2900±310)a.古陶片的热释光年龄老于地层的红外光释光年龄,代表着支石墓...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北京斋堂马兰黄土剖面上的十三块标本进行了热释光年龄测定。采用了两种方法制备测量的样本,获得了两组热释光年龄数值,并对它们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5.
黄土的热释光年代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黄土的年龄是否可用热释光的方法测定,是地质界尚有争议的问题。为寻找应用热释光法测定黄土年龄的根据,我们进行了“模拟阳光晒退”的基础实验。这一实验是基于黄土是“风成”的。也就是说,位于我国西北、华北的典型黄土都是经过风的搬运从其  相似文献   

6.
冲积物中石英ESR测年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使用电子自旋共振(ESR)技术用冲积物中石英的Ge心信号测定冲积物进埋藏年龄取得成功,由Ge心测得的ESR年龄和热释光年龄一致,与层位相应,符合地质背景,个个有使用价值.同时,对天然辐射总剂量的求取和Ge心ESR年龄的可靠性等问题也作了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7.
长白山地区最近一次火山喷发的热释光年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尹功明  李盛华 《岩石学报》2000,16(3):353-356
长白山天池在近代和历史时期有过多次喷发 ,目前仍具潜在喷发危险。因此 ,确定最后一次喷发的时代具有重要意义。在长白山白云峰至天池的坡上采集了粗面岩样品 ,通过热释光测年法中的前剂量技术测定 ,获得了各样品的 TL年龄 ,由于原先的粗面岩受到了后期火山活动时岩浆的高温烘烤 ,其热释光年龄代表了天池最后一次喷发的时代 ,距今约 5 33± 2 6 6年  相似文献   

8.
王文远  刘嘉麒 《地球科学》2000,25(1):98-102
利用细颗粒热释光技术对渭南剖面重要地层界线片的7个样品进行了年龄测定,并在此基础,结合已发表我项式回归方法建立了渭南剖面高分辨率的古气候时间标尺,其中S0/国-1,L1-1/L1-2,L1-4/国-5,L1-5/S1,S1/L2的界线年龄分别为1.1,2.5,5.1,7.6,12.8ka除了L1-4/L1-5的界线年龄与氧同位素3阶段的起始年龄差距较大之外,它们与SPECMAP深海氧同位素5以上各  相似文献   

9.
通常人们认为,占据湿热带海岸大片地区的红砂层年代是无法测定的。本文根据热释光法取得了这些沉积物绝对年龄的初步成果,同时讨论了热释光法应用在了解环境地球化学情况方面的重要性。有关斯里兰卡海岸地区研究的结果表明,该区70,000年以来海平面可能受到过区域地质构造运动的影响。根据在现场发现红砂中的具有几何图形的细石器来看,可认为其年龄约为距今25,000年,这表明它确实比到目前为止人们所认为的年龄更老。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东胜地区土壤天然热释光测量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壤天然热释光方法是通过测量在地表一定深度采集的土壤样的热释光强度进行找矿的方法技术,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总结出了内蒙东胜地区土壤样热释光测量的最佳测试条件,给该地区的土壤样热释光测量测试条件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详细介绍了第四纪地层划分原则,确定了第四纪下限与各世内分的时间,对河南段各个时期地势、各统的沉积规律进行了阐述,确定了含水层主流相与边缘相.  相似文献   

12.
中国西南地区煤中砷的含量与对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总结了中国西南云、贵、川、渝三省一市各主要含煤时代的主要煤层和各煤类煤中砷含量及其分布特征,并与国内外的资料进行了对比。通过分析,认为西南各省中以云南省砷含量最高,各成煤时代以寒武纪老地层中的石煤含量最高,而各煤种中以石煤和褐煤砷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3.
康玉柱 《中国地质》2019,46(6):1253-1258
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少专家学者,对地球上各个大陆形成演化作了多年大量的研究工作,但认识千差万别。如最早的大陆漂移学说,后来又出现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等等。经过多年研究认为,全球7个大陆不会漂移,而且也无充分依据将地球划分成几个板块。因为板块构造学说的运动机制基本是合理的,但是,板块划分依据不足、各板块的界线不明确、各板块的地质差别及特征不清楚等。所以,笔者认为全球各大陆整体是不分的,各个陆块地质时期的变化,是海陆变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将地球化学测量的分析数据按照每条测线上的测点位置以一定的顺序依次输入Microsoft Excel、Microsoft Word或其他数据库软件编制的多元素分析数据表,并对各元素分别建立成纯文本数据文件。根据制图比例尺、测线数目和间距、测线上测点数目和点距、测区的某一角点坐标等已知参数,分别计算出各测点在图纸上的坐标值,将纯文本数据文件中各元素的分析结果标注在图纸上对应的测点位置,以绘制原始数据图并根据如上的参数以及化验数据计算编绘平面剖面图,最后再根据测线方位角使整个图形旋转,从而完成图件的制作。按照上述方法,以VisualLISP为工具,利用AutoCAD2000二次开发技术编制相应的处理程序,从而实现地球化学原始数据图和平面剖面图的微机制图。  相似文献   

15.
常用的旅行时提取方法在针对大收发角度数据进行提取时,因其低信噪比而显得较为艰难且不够准确。提出一种新的基于互相关函数的方法对旅行时提取方法进行改进。首先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并按角度对数据分类;然后对相同收发角度数据与该角度信噪比最大的数据进行互相关处理并叠加,从而得到该收发角度数据的参考波形;最后根据参考波形的初至波到达时间对该角度数据进行互相关处理,得到每道数据的初至波旅行时。通过计算机模拟的结果和对RAMAC雷达采集的实际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的结果,对该方法的准确性进行了论证,与常规旅行时提取法得出的层析成像图相对比,该方法得到的层析成像图更为精确、清晰,能为判断地下异常提供更为有力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用生物标志物定量计算混合原油油源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多烃源层叠合盆地混源油油源的定量计算是十分困难的问题.典型原油的人工混合配比实验显示,当两个生物标志物浓度不同的原油相混合时,各类生物标志物的比值参数随端元原油混入量呈非线性变化,以生物标志物比值参数和简单的二元线性关系方程定量计算混源油的混合比例将导致错误的结论.三个或者三个以上原油相混合时,各类生物标志物比值参数的变化更加复杂,各端元原油的贡献更加难以判识.但是,人工混合模拟实验表明混合油中生物标志物绝对含量与端元油的混入量呈线性关系,数学推导证明了这种线性关系,由此推导出相应的数学计算模型,其中:二元混合时比值参数与混入量呈双曲线关系,三元混合呈双曲面关系,四元及其以上的多元混合呈多维曲面,可以矩阵的方式定量计算各端元油的比例.依据这些数学模型,应用生物标志物的绝对含量和(或)生物标志物比值参数均可以定量计算出混源原油中各类原油的贡献比例.数学模型比通常的人工模拟实验方法更加经济、方便、精确和可靠.  相似文献   

17.
It is difficult to identify the source(s) of mixed oils from multiple source rocks, and in particular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each source rock. Artificial mixing experiments using typical crude oils and ratios of different biomarkers show that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changes are non-linear when two oils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biomarkers mix with each other. This may result in an incorrect conclusion if ratios of biomarkers and a simple binary linear equation are used to calculate the contribution proportion of each end-member to the mixed oil. The changes of biomarker ratios with the mixing proportion of end-member oils in the trinal mixing model are more complex than in the binary mixing model. When four or more oils mix, the contribution proportion of each end-member oil to the mixed oil cannot be calculated using biomarker ratios and a simple formula. Artificial mixing experiments on typical oils reveal that the absolute concentrations of biomarkers in the mixed oil cause a linear change with mixing proportion of each end-member. Mathematical inferences verify such linear changes. Some of the mathematical calculation methods using the absolute concentrations or ratios of biomarkers to quantitatively determine the proportion of each end-member in the mixed oils are deduced from the results of artificial experiments and by theoretical inference. Ratio of two biomarker compounds changes as a hyperbola with the mixing proportion in the binary mixing model, as a hyperboloid in the trinal mixing model, and as a hypersurface when mixing more than three end- members. The mixing proportion of each end-member can be quantitatively determined with these mathematical models, using the absolute concentrations and the ratios of biomarkers. The mathematical calculation model is more economical, convenient, accurate and reliable than conventional artificial mixing methods.  相似文献   

18.
金刚石中晶格氢的UHF法计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志军  彭明生 《矿物学报》2003,23(2):149-152
对金刚石中晶格氢进行了UHF法计算,结果表明,空穴吸引1~4个氢原子均可以稳定存在。空穴具有吸引较多氢原子在其周围的倾向,最多可以达到4个氢原子。当空穴吸引1个氢原子时,氢原子倾向于直接存在于碳晶格空穴中,不改变化学键的键长,即以顺磁性氢的状态存在时更为稳定。  相似文献   

19.
冬小麦水分生产函数Jensen模型敏感指数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冬小麦返青后田间水量平衡估算出田间作物实际腾发量和最大腾发量,由此,对水分生产函数Jensen分阶段连乘模型中的敏感指数进行了拟合分析。研究表明,Jensen模型中的敏感指数与作物生长阶段以及该阶段长短占总生长期的比例有关,但冬小麦返青后各阶段的敏感指数的累计值可以表示为时间t的一元函数,且与阶段划分无关,由该函数可得到任一阶段的敏感指数值。分析结果还表明,Jensen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作物田间耗水量与产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厌氧折流板反应器中酸化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实验将厌氧折流板反应器控制在水解酸化阶段,以比INT脱氢酶活性来表征反应器中各室内的酸化菌活性。探讨了各格室酸化菌活性的变化规律,并对影响各室酸化菌活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有机负荷2.4 kgCOD/(m3·d) 条件下,反应器中各室酸化率与酸化菌比INT脱氢酶活性成相关性,一室、二室的酸化率占总酸化率的73%;同一格室内比INT脱氢酶活性中部高于底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