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近岸海域沉积物226Ra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中国7个近岸海域沉积物226Ra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珠江口表层沉积物的226Ra含量较高,其余6个近岸海域(黄河口、胶州湾、长江口、杭州湾、厦门湾、大亚湾)的226Ra含量相近。226Ra含量值显示了研究海域沉积物的“亲陆性”,但不同站位226Ra含量受物源区域、水动力作用及其他环境理化诸因素的影响。226Ra在况积物盐酸沥取相的放射性比度及总量均大于残渣相的相应数值,说明陆源物质在风化及向海迁移过程中绝大部分镭进入到水相中。元洪码头附近海域岩心中226Ra的垂直分布表明,镭发生了沉积后的再迁移。所有各相的活度比(238Ra/226U)a.r、(226Ra/230Th)a.r.均小于1.0,进一步证明中国近岸沉积物普遍存在226Ra-238U、226Ra-230Th不平衡现象。  相似文献   

2.
1996年 9~10月在厦门湾上屿附近海域定点站连续6个航次测定了水柱中溶解态(DTh)、颗粒态~(234)Th(PTh)和溶解态~238U,获得了~234Th的时空分布图象。研究海域水柱中DTh、PTh和总~234Th(TTh)的放射性比度分别在0.80~3.95山/m~3、1,93~5.65Bq/ m~3和 3.47~9. 18Bq/m~3之间,整个水柱中 DTh、PTh和TTh均与~(238)U呈不平衡,其特征是~(234)Th亏损,且亏损程度明显大于大洋水体。颗粒态~(234)Th和总悬浮颗粒物(TSM)在水体中的分布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相当一致,非生物过程可能对近岸海域水体中~(234)Th的分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沉积物中^238U等9种放射性核素γ谱法同时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广山  黄奕普 《台湾海峡》1998,17(4):359-363
本文报道了为测量沉积物中的γ放射性核素,用一个HPGe探测器γ谱仪同时记录10-200keV能区能谱和100-2000keV能区能谱的方法,一次谱数据收集可同时测定出^238U、^235U、^210Pb、^238Th、^228Ra、^226Ra、^40K、^60Co和^137Cs等核素的比活度。  相似文献   

4.
南海东北部表层海水中^226Ra的分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报道1994航次南海东北部的^226Ra,利用Mn-纤维富集海水的Ra同位素,采用Mn-纤维直接射气法测量^226Ra的比活率,^228Ra的比活度采用^228Ac的β计数法测量。研究海区^226Ra的放射性比活度范围为0.62-1.17Bq.m^-3,^228Ra/Ra)A.R.介于2.78-4.59。^226Ra的表层比活度分布大致表现为该海区东北部较高,中南部也有一较大值,表明陆源物质对两个  相似文献   

5.
陈敏  黄奕普 《热带海洋》1997,16(2):91-103
利用^234Th-^238U不平衡研究南海东北部海域3个站位层水体中的颗粒动力学性质,测定了不柱中溶解态及颗粒态^234Th的比活率,具体讨论各相中^234Th/^234U)A.R。(放射性活度比)比值的垂直分布情况及其与水化学要素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厦门湾水体中^234Th的垂直分布及其时间变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飞舟  黄奕普 《台湾海峡》1999,18(3):259-265
1996年9 ̄10月在厦门湾上屿附近海定点站连续6个航次测定了水柱中溶解态、颗粒态^234Th(PTh)和溶解态^238U,获得了^234Th的时空分布图象,研究海域水柱中DTh、PTh和总^234Th(TTh)的放射性比度分别在0.80 ̄3.95Bq/m^3、1.93 ̄5.65Bq/m^3和3.47 ̄9.18Bq/m^3之间,整个水柱中DTh、PTh和TTh均与^238U呈不平衡,其特征是^34  相似文献   

7.
九龙江河口区水体中的226Ra和228Ra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谢永臻  黄奕普 《台湾海峡》1994,13(4):394-399
用MnO2-纤维富集大体积水样中的Ra同位素,并用直接射气法测定226Ra和228Ac的β计数法测定228Ra的方法,研究了九龙江河口区226Ra,228Ra的行为,结果表明:在该河口区226Ra,228Ra均呈非保守行为,226Ra,228Ra的最高值分别在盐度为19和9处测得。228Ra/226Ra)A.R.值在盐度小于19的区域约为3左右。与世界其他河口区相比,九龙江河口区的226Ra,22  相似文献   

8.
冲绳海槽晚更新世以来沉积速率的变化与沉积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4  
1992年6月冲绳海槽进行了热水活动和底质调查。从所采岩芯中挑选有代表性的岩芯6个,对样品进行了放射性同位素Th、^230Th、^232Th、U、^234U、^238U的测定。结果表明,冲绳海槽全新世期间沉积物沉积速率比晚更新世期间低,全新世平均沉积速率为2.10-8.50cm/ka,晚更新世平均沉积速度为7.40-20.10cm/ak。这揭示了晚更新世低海平面期间大量的陆 火山碎屑冲绳海槽,而全  相似文献   

9.
中国若干海域溶解态铀同位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敏  黄奕普 《台湾海峡》1997,16(3):285-292
本文测定了南沙海域,南海东北部海域,厦门湾塔角附近海域与九龙江口水体中溶解态^238U含量及其同位素组成。南沙,南海东北部海域溶解态^238U比度及234U/^238U)A.R呈均匀分布状态,进一步证实开阔大洋水中铀同位素分布的均匀性。厦门湾塔角附近海域^238U含量较南海水来得高,且其变化与盐度的变化不要协调,表明海域也许存在^238U的附加来源。  相似文献   

10.
应用镭-226解读南极普里兹湾表层水的来源与运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航次(2005年12月至2006年1月)期间,利用Mn-纤维富集大体积表层海水中的Ra同位素,并通过222Rn直接射气法测量226Ra的比活度,结果表明,普里兹湾表层水的226Ra比活度变化为0.92~2.09 Bq/m3,平均值为1.61 Bq/m3,在深海区域表现出226Ra含量高的特征。从空间分布看,表层水226Ra比活度呈现出由湾内向湾外增加的反常态势,反映出不同Ra含量水团的混合影响2。26Ra比活度与盐度的关系证实研究海域表层水的Ra含量主要受三种端元水体的混合所控制:其一为具有镭含量高、盐度高特征的南极夏季表层水;其二为低镭、低盐特征的冰融水;其三为高盐、中等镭含量的普里兹湾中深层水,该水体的226Ra纯粹由海底沉积物间隙水向上扩散所维持。结合S-226Ra示踪体系及上述三端元混合模型,计算出各组成水体的比例并描绘出它们的空间分布。南极夏季表层水的份额由湾外向湾内逐渐降低,并且在68°E断面向南影响范围较大;冰融水的比例由湾内向湾外降低,并且在湾内东部的高温水体中具有最大贡献;普里兹湾中深层水中受沉积物镭来源影响比较显著的区域出现在湾内西北部,其影响向湾外逐渐降低。冰融水与普里兹湾中深层水份额分别于普里兹湾湾顶东、西部出现高值的分布特征证实埃默里冰架前沿海流东进、西出的运移规律。  相似文献   

11.
北黄海水体的226Ra和228R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芬芬  门武  刘广山 《台湾海峡》2010,29(2):265-276
用锰纤维富集-射气法测定了北黄海海水中的镭同位素226Ra和228Ra,研究了该海域水体中镭同位素的含量和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北黄海水体夏季226Ra的比活度为1.80~4.35 Bq/m3,平均值为3.06 Bq/m3;冬季226Ra的比活度为2.08~5.20 Bq/m3,平均值为3.28 Bq/m3.北黄海夏季228Ra的比活度为3.85~25.60 Bq/m3,平均值为10.60 Bq/m3;冬季228Ra的比活度为3.14~15.60Bq/m3,平均值为7.66 Bq/m3.该数据范围和中国近海其他海域、孟加拉湾、泰国昭披耶河口、濑户内海等海域相近.北黄海东北部海域,渤海海峡靠近山东半岛的海区和中北部海区表层镭同位素活度较高.C1断面镭同位素的分布特征从镭同位素的方面证实了渤海海峡水交换表现为北进南出特征这一结论的正确性.226Ra和228Ra的垂直分布较为复杂,大部分站位呈现出底层活度变高的趋势,其他少数站位呈现出中间层活度高的分布特征,不同来源的镭同位素输入至该海域形成了这样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2.
以自配人工卤水,采用硫酸钡(镭)共沉淀法富集其中的镭,同时用γ谱仪同步测量^226Ra和^228Ra的含量。不同pH和共沉淀剂作用下的化学及放化回收率计算表明,该方法操作简单,回收率高,适用于地下卤水及其它水体较高含量^226Ra、^228Ra的同步测定。用该方法测定的莱州湾地下卤水^226Ra和^228Ra含量分别为0.341Bq/L和1.615Bq/L,远高于海水中镭的含量。  相似文献   

13.
对1999年9~10月采自北太平洋亚热带环流区的19份表层海水样品的Ra同位素分析表明。研究海域表层水中的^226Ra、^228Ra放射性比度分别介于0.67~0.92、0.08~0.30Bq/m^3之间,平均值分别为0.74、0.11Bq/m^3.^226Ra/^228Ra)A.R.活度比的变化范围为0.11~0.44,平均值为0.19.上述数值明显低于近岸海域水体的相应值,表现为典型的开阔大洋水的特征.从空间分布的特征看,研究海域Ra同位素含量与^226Ra/^228Ra)A.R.值均呈均匀分布态势.将本研究结果与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后发现,本研究获得的^226Ra、^228Ra放射性比度比20世纪60~80年代得到的数据来得低,可能与水体层化作用加强导致的Ra补充量的减少以及生物生产力升高导致的Ra迁出量的增加有关.北太平洋亚热带环流区表层水中Ra同位素的时间变化与文献报道的该海域叶绿素a、硅酸盐、磷酸盐含量与初级生产力的历史变化趋势相吻合.  相似文献   

14.
台湾海峡海拔1983-1988年多次调查资料表明,该海域夏季表现耗氧量(AOU)变化幅度较大,其分布特征呈近岸,底层高,向上层,外海递减,诸上升流是其主要控制因素,各上升流区AOU与温度,盐度,诸营养盐呈显著相关关系。PO4/AOU与NO3/AOU比值平均分别为0.0058和0.076。上升流海域夏季初始营养盐(PO4pre和(NO3pre较低,而再生营养盐高,是现场营养盐的主要部分,有机物质分解  相似文献   

15.
中太平洋CP25岩心沉积物中钙十字沸石、蒙脱石/伊利石比值(M/I)、稀土元素含量、铈异常(δCe)、铕异常(δEu)及Sr、Nd同位素特征作为海底火山活动的证据,揭示了中太平洋海盆晚新生代以来火山活动和沉积的历史。其结果是,早中新世约20~17MaB.P.间,火山活动逐渐强烈,在17MaB.P.最强烈,使得沉积物具有高M/I和∈Nd、低δCe和87Sr/86Sr。17~1MaB.P.发生沉积间断。1MaB.P.至现代,火山活动较早中新世减弱  相似文献   

16.
南海表层海水Sr-U同位素记录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利用热电离质谱方法分析了取知南海不同海域的现代珊瑚和全新世珊瑚样品的Sr、U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南海珊湖代表的礁区表层海水^87Sr/^86Sr比值介于0.708902-0.709401之间,分布相当不均一,而δ^234U则主要介于170-180之间,明显高于开放大洋144的结果,反映周边大陆物质输入对南海表层海水组成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由台湾海峡西部海域中表层积物的m值分布和^14C测年资料,发现出露于该海域海底表层的沉积物有6层。其中层(3)是以韩江和九龙江古河口沉积物为代表的低海面时期的沉积物,形成于距今9000-7000a间,出露的古河口沉积物的m值小于10。层(4)为低海面前海面逐渐下降过程中形成的,沉积物的m值为10-26.5,且由上向下渐增。其形成时代为距今12500-9000a。层(2)为低海面后海由逐抬升过程中形  相似文献   

18.
1987年3月~1988年12月笔者于九龙江口、厦门西海域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厦门西海域特殊的地理、水文环境、沉积物的高磷量、磷形态的快速转化是西海域初级生产力[555g/(m2·a)]比九龙江口区[159g/(m2·a)]高得多的主要原因。颗粒态磷(PP)、溶解态无机磷(DIP)、溶解态有机磷(DOP)等以生物为媒介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形态转化。本文估算了九龙江水总磷(TP)的入海通量为787t/a,其中DIP为69.2t/a,DOP为170t/a,PP为547t/a;九龙江口和厦门西海域沉积物磷的年释放量估计为16t和13t.接初级生产力估算全调查海域消耗磷约为981t/a,而生物活动参与下磷的再生和转化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城市污水纳污海区沉积物样品释放有机物的研究,初步揭示了沉积物释放耗氧有机物(COD)的一般规律。研究表明宁波海域沉积物释放COD的范围在0.15×10-3~0.80×10-3之间,释放速率平均为103.9mg/(m2.d);舟山沈家门附近海域沉积物释放COD速率平均为253.1mg(m2·d)。沉积物释放COD的量与沉积物中有机质的含量成正比,而其释放速率与沉积物有机质的含量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20.
报道1994航次南海东北部的226Ra。利用Mn-纤维富集海水中的Ra同位素,采用Mn-纤维直接射气法测量226Ra的比活度,228Ra的比活度采用228Ac的β计数法测量。研究海区226Ra的放射性比活度范围为0.62-1.17Bq·m-3,228Ra/226Ra)A.R介于2.78-4.59。226Ra的表层比活度分布大致表现为该海区东北部较高,中南部也有一较大值,表明陆源物质对这两个区域水体中的226Ra的贡献很大,其它区域分布较均匀。表层228Ra/226Ra)AR分布为靠近珠江口和西南区较高。此外,还将本航次的结果与该海区1992年春季航次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