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按下述三种方法对卡什拉城以上奥加河流域的河槽蓄水量进行了計算:1)只考虑奥加河及其大支流烏格拉河流量,2)包括了流域中有水文測驗資料的所有大、小河流流量,以及,3)用水文理地及水文測驗資料作为计算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氯离子守恒法确定土壤生态蓄水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验测得降水及土壤水的氯离子浓度,依据化学守恒原理,即降水与包气带土壤水中氯离子的质量守恒关系,计算出长春市丘陵、台地、阶地3类不同地貌区土壤一年内所得水量,该水量为土壤生态蓄水量。将土壤生态蓄水量与土壤的田间持水量、作物的生态需水量进行对比分析,评述了三者之间的关系。阐明土壤生态蓄水量不仅能客观反映土壤中的水分含量情况,也能对植被生态需水量的满足情况给予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3.
具有多个水文站的多支流河流典型年选取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文典型年是水文计算重要的成果之一。现行的水文典型年的选取方法主要针对单一水文站点的水文时间序列,并不适合应用于由多个支流组成的复杂流域,特别是在各支流间的水文情势不同步的情况下,现行方法的局限性更加明显。基于层次分析和集合理论,从实际出发,提出层次交集法,即首先选取一系列准典型年,再从准典型年中确定研究区域的典型年。通过实例研究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也表明该方法对水文计算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系华东水利學院根据苏联相应水位的理論基础制定,成果是令人滿意的。这充分說明相应水位报预方法的关系在于精确地分析出河段汇流历时在洪水过程中的变化。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同一水位由于漲落水时附加比降不同,傳播时間亦不同,应該把漲落水分开来繪制。由于本文未將确定上下游站相应水位的方法步驟加以闡述,为便于广大测站同志閱讀,特补充如次: 最简單的确定上下游的相应水位的方法就是繪制上下游站的逐次水位过程綫,據此將每次洪水底水綫以上的漲洪分为n部分,并根据等分点繪平行于底水綫的平行綫交于水位过程綫,漲落水面各n个交点,如上游站漲水面各交点的水位为H_1,H_2,……H_n;下游漲水面的各交点水位为H_1′,H_2′,H_3′,……H_n′,則上下游站在漲水部分的各相应水位应为H_1~H_1′,H_2~H_2′,H_3~H_3′,……H_n~H_n′;同时有一相应水位,即有一相应的洪水傅播时間,故傳播时間亦应有n对(見图1);同样在落水部分的上下游相应水位及傳播时間亦是如此取法。如起漲水位及落水段最低水位不等,仍可將漲落水分別确定相应水位,分的部分数可以不等,如图2所示。 相似文献
5.
马斯京根多河段流量演算线性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斯京根多河段流量演算线性方法王煜(黄河水利委员会设计院)1引言进行多河段洪水演算的方法很多,目前较常应用的是马斯京根分河段演进法、马斯京根有限差解、马斯京根解析解、特征河长法、迟滞瞬时单位线法等以及由它们导出的众多的修正方法。笔者提出了马斯京根有限... 相似文献
6.
第二松花江中下游河段底泥中多环芳烃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第二松花江中下游河段8个底泥中多环芳烃(PAHs)分析表明,5种多环芳烃含量和多环芳烃总量随取样点位置发生明显的变化,城区河段底泥中各种PAHs含量和PAHs总量均高于非城区河段。2环加3环与5环PAHs化合物分布特点表明第二松花江中下游非城区河段底泥中PAHs的来源以石油类污染为主,而城区河段PAHs的来源则主要是化石燃料高温燃烧。第二松花江中下游河段(尤其是城区河段)底泥中PAHs具有较高生态风险,可能会对生物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北支河槽容积变化是北支河道演变趋势在定量上的直接表现,河道边界条件和河床泥沙运动是影响河槽容积变化的主要因素。收集1986—2013年长江口北支河道年实测地形资料,利用GIS技术建立不同时期水下数字高程模型,进行北支河槽容积变化和河床冲淤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北支岸线圈围和泥沙淤积导致了1986年以来河槽容积萎缩。北支河槽0m线以下容积共减少约7.110亿m3,岸线圈围引起河槽容积减少4.000亿m3,占比56.3%;泥沙淤积引起的河槽容积减少3.110亿m3,占比43.7%。具体而言,北支上段河槽容积萎缩主要是泥沙淤积所致,其航道开发综合利用应遵循上段的泥沙运动规律特点;中段则是边滩圈围和沙洲并岸引起,边界调整后束流作用加强,河床冲刷,断面形态调整后水深条件更加有利于中段的航道利用开发;下段是泥沙淤积和边滩圈围共同影响所致,泥沙淤积影响略大,但下段沿北岸-5m深槽始终存在且稳定,具备航道开发利用的河势基础,且南侧河道边界仍具有可圈围的余地。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下荆江河段古河道演变过程及特征,利用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的历史地形图、1954年航片、1968年美国KH-4B军事卫星影像及2016年国产GF-1卫星影像,结合古籍资料,全面分析了下荆江古河道的演变特征并反演了其明万历年以来400多年的历史变迁过程.下荆江河段的古河道横向摆动频繁,受河道坚硬岸坡和人工护岸工程约束,空间上为20~32 km的古河道平面摆动带,形态上分为沿主泓线侧向渐变式摆动和河道突变迁徙两种古河道类型,它们是反演下荆江河段古河道的定位依据.历史上,下荆江塑造经历了漫流、支汊分流、单一顺直河道形成和曲流演化发展等复杂过程.明弘治年间,曲流主要出现在监利-城陵矶段,石首至监利段仅微弯;明末清初,东港湖弯道和濠河弯道均自然裁弯取直,下荆江蜿蜒型河道已全面上溯到石首境内,并形成了一系列河曲弯;19世纪中叶,下荆江的河曲发展突出表现在横向移动、河曲颈变窄、凹岸环流侵蚀后退、凸岸堆积淤高推进等特点.此后,下荆江没有出现大的变迁.下荆江河段近代河弯的演变模式有凸岸淤积推进、凹岸崩坍后退型,凸岸撇弯切滩、弯顶消减型和心滩漂移并岸、凹岸串沟过流型.河流的本身作用是其演变的主要原因,但人工修建大堤与大规模围垸是重要外因. 相似文献
9.
10.
分析了大汶河蜿蜒性河段的水流特性.从主流平面位置变化(或称水流动力轴线变化)断面平均流速,平均水深和纵向水面比降的变化,弯道环流的变化等三个方面分析了蜿蜒性河段各水力因素在洪、中、枯水时期的变化趋势.从物理角度分析了弯道凹岸的冲刷和坍塌过程. 相似文献
11.
辽河各河段的径流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河各河段的径流特性曾代球1赵毓秀2黄庆莲1(1—辽宁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2—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水量平衡计算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工作,而对河流径流特性的研究是正确地进行水量平衡计算的前提。本文依据辽河流域30多年的实测水文资料,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初步... 相似文献
12.
引言几年来,我队在关中平原渭河中下游(宝鸡至潼关段)及其支流地区先后进行了区域性地质-水文地质普查和详查,搜集和积累了不少有关地质、地貌等方面的实际资料。笔者曾参加了部分工作,现根据对资料的初步整理和分析,提出一些粗浅意见,敬希批评指正。不少的地质和地理学者对渭河中下游地区河谷地貌进行过研究并著文论述,但意见颇不统一,且多 相似文献
13.
珠江广州河段重污染沉积物中多环芳烃赋存状态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对珠江广州河段重污染沉积物进行粒度分级 (>500 μm、500~ 220 μm、220~ 63 μm、63~ 22 μm和 < 22 μm),每个粒级的样品进行重液分离,收集轻组分 (有机质 )和重组分 (主要为无机矿物及无定型有机质 ).在显微镜下对沉积物中不同粒径轻重组分的吸附剂进行鉴定,对其中的多环芳烃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白鹅潭样品中有机质占总质量的 9.10%,富集了 81.55%的多环芳烃,无机矿物和无定型有机质占 90.92%,富集了 18.45%的多环芳烃;黄埔样品中有机质占总质量的 8.95%,富集了 56.50%的多环芳烃,无机矿物和无定型有机质占 91.15%,富集了 43.50%的多环芳烃.轻组分中的有机吸附剂对多环芳烃的富集能力比重组分无机矿物和无定型有机质高 1~ 2个数量级,轻组分有机吸附剂中焦碳和碳黑富集能力较高,植物碎屑较低.总有机碳和碳黑的含量与多环芳烃的富集能力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黄河流域典型支流水土流失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流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土壤侵蚀的任何变化,均对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及其中、长期战略的制定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选取黄河流域12条典型支流,根据1961~1990年降水、径流和泥沙的实测资料,分别建立了各典型支流降水~径流深、径流深~侵蚀模数的统计关系.通过对英国HadlyCM3模型输出的未来不同时期降水资料进行Delta尺度处理.获得未来不同时期的降水量.基于已建立的统计关系,系统分析了各支流在不同气候情景(A2、B2)未来不同时期(2010~2039年、2040~2069年、2070~2099年)水土流失的潜在变化.总体而言,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黄河流域典型支流在未来100年内的降水、径流深和侵蚀模数均呈增加趋势.因此,应加强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建设,重视气候变化对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的潜在影响,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5.
浅析重金属在潮汐河段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辽河营口段系感潮河段,是河流和海洋两种动力因素共同作用的区域,河川径流有丰、平、枯及年内、年际变化,而潮汐则有涨、落潮和大、中、小潮的周期变化,这些变化使污染物质的迁移转化、稀释扩散及自净的机理变得更加复杂。对潮汐河段特性、重金属在潮汐河段中的变化及回荡时间的演变规律进行研究探讨,得出重金属在潮汐河段中的转化与氯离子浓度、有机络合物、碳酸盐等物质有关,向海水排泄速度与上游来水量大小及涨落潮有关,认识这些规律,对治理和净化大辽河河水水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针对近期荆江段河槽形态的显著调整,定量研究了三峡工程运用对其造成的影响。计算了2002—2013年该河段断面及河段尺度的平滩河槽形态参数,并建立这些参数与宜昌站汛期水流冲刷强度的经验关系。还原了在无三峡工程时宜昌站的水沙数据,计算了相应的河槽形态参数,分析了有、无三峡工程时荆江段河槽形态调整的差异。计算结果表明:三峡工程运用后近期荆江段平均河床比降略有调平,河段平滩水深逐年增加,但平滩河宽变化较小,使得河相系数减少6.7%~10.3%;无三峡工程时平滩河槽形态调整较缓,河段平滩水深及面积的增幅分别仅占有三峡工程时的16%和18%。故三峡工程运用没有改变近期荆江段河槽形态趋于窄深的调整趋势,但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调整过程。 相似文献
17.
三峡工程运用后荆江河段处于持续冲刷状态, 分析上游来水来沙与洞庭湖入汇顶托对荆江河段冲淤的影响, 对掌握坝下游河道演变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2003-2020年荆江河段实测水沙及冲淤量资料, 建立河段累计冲淤量与河段上下游边界条件之间的函数关系, 并重点分析顶托作用对荆江河段冲淤的影响。结果表明: ①荆江河段累计冲淤量与河段进口水流冲刷强度呈正相关, 与进出口水位落差呈负相关, 河段冲淤过程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②建立进口水流冲刷强度、进出口水位落差与荆江河段累计冲淤量的函数关系, 能较好反映上下游边界条件对河段冲淤过程的影响(
18.
基于2001-2015年长江口系列的水下地形和水文测验等资料,研究了流域减沙对长江口典型河槽及邻近海域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峡工程建成后的近10多年,流域年均输沙量处于1.35亿t左右的较低水平。受其影响,长江口口内的南支、南港和北港上段的含沙量2008年之后明显下降,河槽冲刷、容积扩大,河槽形态向相对窄深方向演化。而拦门沙河槽的上游侧和口外侧近年来亦有所冲刷,拦门沙浅滩长度缩短。长江口水下三角洲前沿位于北港口外和南北槽口外有两个冲刷区,2007年之后年平均冲刷厚度达0.1 m左右,年侵蚀沙量达0.71亿m3。流域减沙对长江口河槽演变的影响尚在进行中,可能改变长江口水下三角洲向海淤涨的历史演变模式。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黑箱\"河道演算方法,河槽汇流曲线具有原理简单,应用灵活的特点,应用研究结果表明:1若不考虑基流,进行陡涨陡落洪水演算时,利用马斯京根法所推求的河槽汇流曲线与马斯京根法的精度是相当的;2调整河槽汇流曲线上的值,能有效地模拟河道下渗,提高模拟精度;3曲线可模拟洪水滞后现象及流量分配过程;4河槽汇流曲线时段转换中,应用三次样条插值拟合S累积曲线可有效避免转换的河槽汇流曲线出现时段值\"均化\"现象,同时需对拟合中出现的凸形与凹形的\"特殊\"情况进行修正,以保证拟合S累积曲线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