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玉贞  陶明信 《沉积学报》1996,14(1):93-102
对窑街寺湾沟-炭洞沟红层孢粉和地层层序及时代进行了系统分析与对比研究。在该剖面中划分出2个孢粉组合:①双束松粉属-无口器粉属-杉粉属-栎粉属-瘤面海金砂孢属组合,时代为早渐新世;②双束松粉属-拟桦粉属-栎粉属-藜粉属-瘤面海金沙孢属组合,属中渐新世。研究表明:窑街寺湾沟-炭洞沟红层剖面的层位位于朱儿庄剖面之上,整个窑街地区的红层剖面属始新统-中渐新统;窑街地区始新世孢粉组合与中国东、西部地区孢粉组合相似,均发育以亚热带和暖温带植物为主的亚热带型落叶阔叶林,气候炎热;始新世晚期至早渐新世则演变为以暖温带落叶阔叶树种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植被,气候温暖湿润;中渐新世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气候较温暖湿润。区域对比分析表明,从渐新世早期中国东、西部植被开始出现差异并逐渐加大,该时期也许是中国新构造运动的一个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2.
对窑街寺湾沟-炭洞沟红层孢粉和地层层序及时代进行了系统分析与对比研究。在该剖面中划分出2个孢粉组合:①双束松粉属-无口器粉属-杉粉属-栎粉属-瘤面海金砂孢属组合,时代为早渐新世;②双束松粉属-拟桦粉属-栎粉属-藜粉属-瘤面海金沙孢属组合,属中渐新世。研究表明:窑街寺湾沟-炭洞沟红层剖面的层位位于朱儿庄剖面之上,整个窑街地区的红层剖面属始新统-中渐新统;窑街地区始新世孢粉组合与中国东、西部地区孢粉组合相似,均发育以亚热带和暖温带植物为主的亚热带型落叶阔叶林,气候炎热;始新世晚期至早渐新世则演变为以暖温带落叶阔叶树种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植被,气候温暖湿润;中渐新世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气候较温暖湿润。区域对比分析表明,从渐新世早期中国东、西部植被开始出现差异并逐渐加大,该时期也许是中国新构造运动的一个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3.
抚顺盆地下第三系经系统的采样,分析,鉴定,发现了丰富的孢粉化石,特别是首次在耿家街组内发现了大量的孢粉化石,填补了以往的空白,为本区有争议的地层(耿家街组)的时代讨论提供重要的化石依据。根据孢粉组合特征,将耿家街组的进代定为始新世中晚期,孢粉植物群表明该组沉积时期本区发育了常绿,落叶阔叶树为主的森林植被,反映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暖温带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卢氏县三角沟、大峪沟剖面位于豫西卢氏盆地中南部,涉及地层为中始新世张家村组、晚始新世卢氏组和渐新世大峪组.孢粉总体以被子植物为主,可划分为5个孢粉组合.第一组合位于张家村组上部,蒿粉、栎粉含量高;第二组合位于卢氏组下部,菌孢类含量高.前者属亚热带干热气候下的洪泛盆地沉积,后者属还原环境湿润气候下的湖泊沉积,其孢粉特征更接近于邻区中晚始新世沙河街组三段上部和二段下部孢粉特征.第三组合到第五组合分别位于大峪组二段下部、中部和上部,其中第三组合蒿粉含量高,与邻区沙河街组二段上部和一段下部孢粉特征较为相似,属于干热气候下的泛滥平原沉积.第四组合和第五组合中栎粉含量低,草本植物含量高,其特征更接近北半球渐新世晚期孢粉特征.前者菌孢类含量比第二组合低,但比其它组合高,属于静水环境下半湿润半干旱气候下的洪泛盆地沉积;后者蒿粉含量高,属于干旱气候下的河流沉积.通过孢粉分析和区域对比,进一步确定了张家村组形成于中始新世,卢氏组形成于晚始新世,大峪组形成时代为渐新世.古近纪卢氏地区的气候经历了干热-湿润-干热-半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中国晚始新世—早渐新世地层孢粉组合及其古气候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始新世—渐新世是从65Ma恐龙绝灭以来新生代地球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 此时地球从“暖室”过渡到“冰室”, 全球气候突变, 南极冰首次出现, 气候突变引起生物的大绝灭, 而我国的孢粉组合也有明显的变化特征.根据我国各个区始新世晚期—渐新世早期地层中孢粉组合的演化规律来探讨当时我国的古气候变化规律, 研究认为中国从始新世晚期到渐新世早期总体上亚热带、热带植物成分丰度和分异度都降低, 温带植物如桦科和榆科花粉大增, 耐寒山地针叶植物大量发育, 干旱类型植物增加, 草本植物开始繁盛.这些反映了从始新世晚期到渐新世早期植被组成由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树为主的针阔叶林转变为落叶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 说明晚始新世气候温暖湿润过渡到早渐新世气候变干变冷.孢粉植物群所反映的我国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趋势一致, 说明我国的陆地也受全球构造的演变和南极大陆冰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系统研究了抚顺盆地东露天煤矿主煤层古城子组植物孢粉组合特征,并采用共存分析法(coexistence approach)定量分析了该区早始新世古气候。笔者在古城子组共发现孢粉化石71属159种,其中,被子植物花粉莫米粉(Momipites)、山核桃粉(Caryapollenites)、榆粉(Ulmipollenits)和栎粉(Quercoidites)含量较高;裸子植物花粉含量高,以杉粉(Taxodiaceaepollenites)和无口器粉(Inaperturopollenites)占绝对优势;蕨类植物孢子以水龙骨单缝孢(Polypodiaceaesporites)及紫萁孢(Osmundacidites)为主。亚热带类群丰富且花粉含量较高(56.3%~91.8%)。孢粉组合反映了该盆地分布以杉科(Taxodiaceae)丰富为特征的沼泽湿地林,可能为重要的成煤植物;盆地低山地带分布有常绿和阔叶落叶混交林为主的森林植被。通过共存分析法获得抚顺盆地早始新世年均温为14.9℃~15.8℃,年均降水量为1011.3~1163 mm。孢粉植物群特征及古气候参数综合分析,抚顺盆地早始新世属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  相似文献   

7.
黄河源区第三系贵德群孢粉化石组合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锋英  喻建新等 《地球科学》2002,27(4):373-376,T002
研究了青海省玛多县扎陵湖乡哈拉山第三系贵德群剖面的孢粉化石,分析得出其孢粉化石组合为麻黄属-拟白刺粉属-藜粉属组合。通过对该区孢粉组合特征的讨论及与国内相关孢粉组合的对比,认为研究区贵德群的地质时代属于早第三纪渐新世中晚期。据孢粉组合特征推测研究区在这一时期为炎热干旱的气候,植被为灌丛和草原混生类型。  相似文献   

8.
对沈北煤田3个井田刻槽煤样的孢粉分析表明:(1)沈北煤田的孢粉以被子植物花粉为主,孢粉称为水龙骨单缝孢-杉科粉-栎粉组合;(2)煤田的古植被是暖温带至亚热带的针阔叶混交林;(3)前屯矿的湿度要大于其它两矿。  相似文献   

9.
对广东省雷州半岛新生代钻孔ZKA01中的孢粉化石数据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孢粉数据分析,该钻孔自下而上可划分出8个孢粉组合。晚渐新世,该地区植被的垂直分带明显,周围高山有针叶林分布,平原上生长着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气候温凉湿润。早中新世,该地区的植被类型由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演变为常绿阔叶林和热带雨林,气候由温暖干旱变为炎热潮湿。晚中新世,该地区的植被类型又演变为山地针叶林和平原上的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气候重新变得温暖湿润。上新世—早更新世,该地区的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气温变化波动明显,总体为温凉湿润的气候。孢粉组合所反映的晚渐新世—早更新世气候变化特征与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10.
抚顺盆地下第三系经系统的采样、分析、鉴定,发现了丰富的孢粉化石,特别是首次在耿家街组内发现了大量的孢粉化石,填补了以往的空白,为本区有争议的地层(耿家街组)的时代讨论提供了重要的化石依据。根据孢粉组合特征,将耿家街组的时代定为始新世中晚期,孢粉植物群表明该组沉积时期本区发育了常绿、落叶阔叶树为主的森林植被,反映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暖温带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11.
1.IntroductionTheYuanquBasinisoneoftheearliestst-UdiedCenozoicinlandbasinsinChina.Duetotheabun-dantmammalfossilsexcavatedfromthePaleogenestrataofthebasin,especiallythecompIeteandsuc-cessivestrataaswellasvariousabundantmammalfossilsofLateEocene,whichprovidesasufficientfoundationforthedeterminationofstratigraphicalage,itisregardedasaremarkablecriterionforcor-relationwithotherbasins.TheYuanquBasinIiesatthesouthemmarginoftheNofthChinaplatform,theFigurel.1ndexmapshowingthelocationoftheYuanqu…  相似文献   

12.
抚顺盆地中-晚始新世古植被与古气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韦一  杨兵  夏浩东  邓会娟 《地球科学》2021,46(5):1848-1861
为重建东北地区中-晚始新世古气候,对抚顺盆地孢粉进行传统鉴定,利用有序聚类分析划分孢粉组合,结合共存分析法对孢粉组合定量化以建立研究区的古气候参数值 . 鉴定出孢粉 67 属,划分出(I)Quercoidites-Tricolpopollenites- Betulaceoipollenites 组合;(Ⅱ) Picea...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新生代钻孔ZKA02中的孢粉化石的系统研究,初步恢复了该地区新近纪植被变化历史和气候变化过程。根据孢粉化石数据,将该钻孔自下而上划分出4个孢粉组合。早中新世—中中新世该地区的植被以落叶阔叶混交林−湿生草甸植被为主,气候偏温和半湿润;中中新世末期—晚中新世早期以针叶阔叶混交林−湿生草甸植被、温和半湿润气候为主;晚中新世中期为落叶阔叶混交林−湿生草甸植被,针叶树和蕨类植物逐渐增多,整体气候为温暖湿润型;晚中新世晚期—上新世为落叶阔叶混交林−湿生草甸植被,热带雨林和亚热带低山常绿阔叶树种明显增加,蕨类分子明显减少,相较于前三阶段,该阶段气候更加干旱,整体气候为偏温暖半干旱型。孢粉组合所反映的新近纪气候变化特征与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14.
西藏拉萨地块设兴组孢粉化石新发现及其地层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拉萨地体的典中-那玛剖面设兴组上部新发现孢粉组合,其特征为:孢粉化石多为第三纪常见分子,未发现早白垩世和晚白垩世特征分子.因此样品产出的层位不可能属于白垩纪的沉积.孢粉组合以落叶、阔叶植物为主体,主要为桦科的桤木粉(Alnipollenites)、桦粉(Betulaepollenites)、枥粉(Carpiniptes),山毛榉科的栎粉(Quercoidites)胡桃科的胡桃粉(Juglanspollenites),榆科的榆粉(Ulmipollenites),椴科的椴粉(Tiliapollenites)等,热带、亚热带植物孢粉少量出现;草本植物花粉出现很少,如晚第三纪常见的藜科(Chenopodiaceae),菊科(Compositae),禾本科(Gramineae)及蓼科(Polygonaceae)等,指示了样品所在层位沉积时的气候并不干旱;早第三纪早期大量出现的三孔沟,网面三孔沟等花粉少量出现;孢粉总的面貌反映了温凉、湿润的温带气候,指示了落叶、阔叶森林广泛分布.孢粉组合更接近于早第三纪中晚期的面貌,其时代可能属于始新世-渐新世.本次孢粉的面貌与伦坡拉盆地的牛堡组中段孢粉化石面貌有些相似,与牛堡组上段和牛堡组之上的丁青组(渐新统)孢粉面貌相差甚远.因此推测,典中-那玛剖面设兴组产出孢粉的层位与牛堡组中段可能处于大致相同的时代或稍晚的时代.典中-那玛剖面的设兴组可能不仅仅包括晚白垩世晚期的地层,还包括下第三系的成分.  相似文献   

15.
贵州梵净山九龙池一万年来的植被和气候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佩英  乔玉楼 《贵州地质》1992,9(2):167-177
九龙池剖面是梵净山顶上的一个洼地剖面,深6.05m,未达基岩。采样112块,孢粉分析鉴定获得孢粉24539粒,有75个科属,以木本花粉为主,其次为蕨类孢子,草本少。根据孢粉组合及~(14)C年龄,该剖面为一万年来的沉积物。其古植被、古气候可分为三个发展时期:(Ⅰ)距今8100—10000年左右为少量落叶阔叶树及较多蕨类组成的疏树蕨类——不很繁茂的落叶阔叶林(林下蕨多)。气候由温凉—稍转温暖。(Ⅱ)距今1300—8100年左右,阔叶林繁盛时期,植被由落叶阔叶树为主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树为主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树为主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气候相应由温暖—温暖湿热—温暖—温暖偏凉。(Ⅲ)距今1300—900年左右,以松、栎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及喜冷湿的莎草较多,气候温暖偏凉湿。 笔者等认为,其气候期的划分(Ⅰ)代表前北方期一北方期,(Ⅱ)代表大西洋期—亚北方期—亚大西洋期(Ⅲ)代表亚大西洋期后的气候。  相似文献   

16.
始新世-渐新世之交(EOT), 全球气候急剧变冷, 由"温室期"进入了"冰室期", 是新生代以来重大气候事件之一。为了更好揭示该时期陆地气候环境变化过程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机制, 本文选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西宁盆地始新世/渐新世过渡期的地层, 通过距离西宁市区约7km的塔山村一带(36.5°N, 101.8°E) 的塔山剖面马哈拉沟组中的孢粉样品分析, 建立了两个孢粉组合, 自下而上为:Ⅰ Nitrariadites-Meliaceoidites-Quercoidites(35.4~33.9Ma), Ⅱ Quercoidites-Labitricolpites-Qinghaipollis(33.3~33.2Ma), 表明西宁盆地植被由晚始新世的暖温带半干旱的疏林灌丛、疏林, 在早渐新世向干旱的温带疏林草原的转化, 指示该区域在33.9~33.3Ma期间气温明显下降并伴随干旱化持续现象。西宁地区该植被变化可能是对EOT时期全球变冷事件的响应。  相似文献   

17.
陇东三叠系延长组主要油源岩发育时期的古气候特征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吉利明  吴涛  李林涛 《沉积学报》2006,24(3):426-431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陇东地区延长组长8段和长7段分别发现以Aratisporites- Punctatisporites和Asseretospora-Walchiites为代表的孢粉组合,时代分别为中三叠世晚期与晚三叠世早期。通过现生主要植物类型生态环境分布规律的讨论和孢粉植物群已知亲缘关系类型的地层分布特征研究,推测陇东地区中晚三叠世气候温暖潮湿,雨量充沛,植被茂盛。孢粉植物群反映的古气候为温带—亚热带暖湿或湿热气候。孢粉植物群特征与孢粉化石分异度曲线都表明,本地区长8—长7段沉积时期为持续温暖潮湿的适宜期, 与湖泊发展的长8期大规模湖进和长7期的最大湖泛相一致。孢粉植物群具有北方植物群的明显特征,由于本地区当时濒临大型湖泊,而且长8—长7段沉积时期正处于湖泊扩张的鼎盛期,因此显示出更为湿润的古环境特征。正因为长期稳定温暖潮湿气候和广大的深水湖泊环境为水生藻类的大规模发育创造了条件,从而为本地区长7期优质烃源岩的形成提供了母质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