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鄂尔多斯高原明长城位于明万里长城的中部,是明代边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明长城的地理位置是当时综合自然-社会-经济诸多因素的结果。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从地貌、气候、农牧业界线三个方面分析了明长城的地理界线意义。明长城一线是鄂尔多斯高原与黄土高原的地貌界线,长城南北地貌类型、地貌特征差异显著。明长城处在中国夏季风的尾闾,是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暖温带与中温带、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干旱区的分界线。明代鄂尔多斯高原的长城是农牧业的分野,同时鄂尔多斯高原明长城位于中国农牧交错带中部的中轴位置,明长城两侧生产方式和土地利用显著不同,具有农牧分界线的地理意义。研究结果可加深对明长城价值的认识并促进长城的遗产保护。  相似文献   

2.
3.
近50年东北地区生态地理界线的代际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海波  吴正方  李明 《地理科学》2011,31(9):1144-1150
以吉良(Kira)的热量指数(温暖指数WI和寒冷指数CI)和徐文铎的湿度指数HI为指标,以10 a为尺度定量研究1961~2007年东北地区4条主要生态地理界线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东北地区生态地理界线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东北地区1961 ~ 2007年整体上纬向生态地理界线向高纬(垂直带向上)移动,经向生态地理界线向东移动,但阶段性上表现出波动性移动。东北地区生态地理区域界线从整体上位置、移动速度的变化和阶段性位置、移动速度的变化都很好响应气候变化。它们对水热等生态气候基本要素十分敏感。  相似文献   

4.
罗小庆  赵景波 《中国沙漠》2016,36(3):787-791
根据历史文献资料,利用数理统计等方法研究了鄂尔多斯高原清代的风灾。结果表明:鄂尔多斯高原清代发生风灾51次,平均每5.3 a发生1次。其中轻度风灾16次、中度风灾34次、大风灾1次,分别占风灾总数的31.3%、66.7%、2.0%。研究区清代风灾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为1644-1783年,发生风灾24次,平均每5.8 a发生1次,为风灾频次居中的多发阶段。第2阶段为1784-1843年,发生风灾4次,平均每15 a发生1次,为风灾频次最少的低发阶段。第3阶段为1844-1911年,发生风灾23次,平均每3.0 a发生1次,为风灾频次最高的多发阶段。从清代早期到晚期,鄂尔多斯高原风灾频次呈上升趋势。鄂尔多斯高原清代有4次风灾爆发期,分别为公元1708-1710年、1851-1853年、1878-1884年和1908-1910年。在1878-1910年间有2次风灾爆发期,对应于中国东部和北半球的低温期。鄂尔多斯高原清代风灾有6 a左右的短周期和23 a左右的长周期,其中23 a的周期是第一主周期。该区风灾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强冬季风的活动,在气候寒冷期或干旱期发生频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关于历史时期鄂尔多斯高原沙漠化问题   总被引:23,自引:8,他引:15  
运用历史地理学方法对史料进行考证,其结论是:鄂尔多斯高原上的库布齐沙漠和毛乌素沙地在北魏时期已存在,而且其范围与现代基本相同,因此否定了这些沙漠是以后农垦所造成的"人造沙漠"观点  相似文献   

6.
郭丽秋 《中国地名》2010,(2):68-68,74
根据项目特点,选择合适的数据转换方式,完成Dwg格式向ArcGis的GeoDatabase格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高原农业开发和生态变迁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时期,鄂尔多斯高原的农业开发,以汉、唐、清三代最为恢宏。从唐代开始,该区的生态环境明显恶化,渐向沙漠生态转变。不合理的农业开发通过直接与间接的作用,诱发、促进了沙化的发生发展。鄂尔多斯高原的现代农业开发,应以史为鉴,走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道路,重新分配人口,安排生产。同时,要充分发挥、协调各种科学技术的生态、经济作用。在缺乏灌溉条件的地区,可发展径流农业。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高原秦汉遗址空间分布及环境指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银洲  王乃昂  付娇  唐菊 《地理研究》2018,37(11):2165-2176
人类活动遗址是反映过去人类生产、生活环境的重要指标。基于野外调查、文献资料整理和城市地理学相关理论,分析了鄂尔多斯高原168处秦汉聚落遗址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遗址空间结构呈典型的十字模式分布,其中心为今东胜区、伊金霍洛旗所在。秦汉遗址的分布密集区,以鄂尔多斯高原东部的黄土丘陵山地、毛乌素沙地和库布齐沙漠的中间地带为主。库布齐沙漠流动沙丘区没有遗址分布,毛乌素沙地内部尽管分布有不少遗址,但规模相对较小,不存在大型遗址,可能只是区域连接的中转站,不具备区域中心功能。这一分布模式或表明毛乌素沙地在秦汉时期的环境并不宜居,该研究为长期以来鄂尔多斯高原秦汉时期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争论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高原湿地危情及水资源永续利用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鄂尔多斯高原的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为全球第1148号国际重要湿地.自本世纪以来逐渐呈干涸趋势;最大的湖泊红碱淖尔近年求水位也在明显下降;遗鸥繁殖群急剧减少,这些情况的出现与人类经济活动密切相关。有限的水资源合理利用将是促进或制约鄂尔多斯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高原地区清代旱灾与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鄂尔多斯高原地区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 研究了该区清代旱灾等级、频次、周期和气候特征。结果表明, 鄂尔多斯高原地区清代旱灾频次较高, 约0.34 次/a, 以轻、中度旱灾为主。该区旱灾的发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1701-1780 年、1821-1845 年和1876-1911 年为多发阶段, 1644-1700 年、1781-1820 年和1846-1875 年为低发阶段。约90%的旱灾发生在春、夏季或春夏连旱。该区清代旱灾有7 a 左右的短周期, 23-29 a 左右的中周期和54 a左右的长周期;各等级旱灾有准5 a 短周期, 特大旱灾的第1 主周期是17 a。干冷多风的区域气候环境, 以及农业活动是该区旱灾发生的两个主要原因。推测该区清代发生大旱灾和特大旱灾年份的年降水量约为200~250 mm, 年蒸发量约为2400~2600 mm。该区清代气候可划分为6 个阶段:1644-1700 年→1701-1780 年→1781-1820 年→1821-1845 年→1846-1875 年→1876-1911 年, 对应的年降水量特征为:多→少→多→少→多→少, 而蒸发量和风沙天气特征为:少→多→少→多→少→多。确定1762-1766 年、1875-1878 年、1899-1902 年为3 个干旱气候事件, 推测这3个干旱气候事件期间年平均降水量为230 mm左右, 蒸发量为2500 mm左右, 大风沙尘天气频繁。  相似文献   

11.
《极地研究》2018,(4):封3-封3
  相似文献   

12.
《地理科学》2015,(11):1418-1418
2015年8月张耀光所著《中国海洋经济地理学》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为5编。第一编论述海洋经济地理学的提出,中国海洋经济地理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中国的领海制度与海洋资源、沿海人口与劳动力对海洋资源的开发;第二编论述世界海洋经济发展以及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海洋国家的海洋经济与海洋产业布局;第三编论述中国海洋经济发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高原近40a气候变化研究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鄂尔多斯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对全球气候变化更为敏感,利用1961-2000年地面气温和降水记录,通过计算气候趋势系数和气候倾向率描述鄂尔多斯高原气候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0 a来本区气温有明显上升趋势,平均气温以0.43℃·(10a)-1幅度升高。全年各月气温都在上升,但冬季升温最剧烈,达0.82℃·(10a)-1,其中12月可达1℃·(10a)-1,为全年之首。夏季最弱,仅0.31℃·(10a)-1。本区增温幅度比较剧烈,大于内蒙古全区平均水平。冬、夏增温差异导致气温年较差减小。20世纪60年代年平均气温是下降的,从70年代开始上升,90年代上升最剧烈。冬季温度变化与年均温一致,但夏季不同,90年代以前夏季温度是降低的,到90年代夏季温度上升趋势十分明显。温度升高的程度存在区域差异,西北部最强,东南部最弱。降水的趋势变化不很明显,年降水量略有减少,秋季降水量减少比其他季节明显。降水变化也有区域差异,南部比北部降水量减少明显,毛乌素沙漠及以南降水倾向率为-18.3 mm·(10a)-1,而北部接近于零。气候变暖会使蒸发量增大,从而导致干旱,气温持续增高再加上降水量减少则形成干旱化,对生态环境和地方经济会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高原周缘黄河阶地的形成与青藏高原隆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造运动和和气候变化是河流阶地形成的两个重要因素。学术界对于构造运动与气候变化中哪个因素是河流阶地形成的控制因素尚未形成一致观点。本文选择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周缘的河流阶地,综述了前人在兰州段、中卫段和晋陕峡谷段3个河段的黄河阶地上的研究成果,结合2万年以来的古洪水记录与古地震活动等证据,对比了河流阶地形成、气候变化以及青藏高原的幕式隆升的时间。对比结果显示,鄂尔多斯高原周缘多级河流阶地的形成时间与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的时间比较一致,而与气候冰期—间冰期变化之间没有明显规律,这一结果支持构造运动是鄂尔多斯高原周缘的河流阶地形成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5.
韩旭  张瑞军  康艾 《西部资源》2014,(2):117-119
在鄂尔多斯高原毛乌素沙漠腹地选择有代表性湖泊——布寨淖尔湖为研究区,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选取典型剖面详细研究优势植被与地下水的关系,系统总结湖盆周缘地形地貌、包气带岩性结构、地下水水位埋深、水化学特征与植物类型和植被种群的关系,分析影响植被生态的主要因素,揭示湖盆周缘生态水文地质分带规律,划分四个生态水文地质区,提出湖盆周缘优势植被沙蒿(Artemisia)、沙柳(Salix psammophila)和苔草(Carex)的适生地下水位埋深。  相似文献   

16.
正一、思维能力众所周知,思维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所以,研究学习中的思维规律,对于提高学习效率意义重大。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推理力、理解力、顿悟力等共同组成思维能力。知识是前人发明(发现)的智慧结晶,通过文字等形式保留下来,是我们今天增长智慧的载体。这说明学习的核心是借助知识载体,学习前人发现、创造时的  相似文献   

17.
崔桂鹏 《中国沙漠》2023,(2):299-300
近日,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卢琦研究员、印度中央干旱区研究所资深科学家Mahesh K.Gaur教授和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荣休教授Victor R.Squires共同主编的一部英文学术专著,Sand Dunes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Distribution,Formation,Migration and Management,Volume 1: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Dune Landscapes,正式出版。  相似文献   

18.
《中国沙漠》2018,(6):前插1-前插2
  相似文献   

19.
20.
<正>精管细理土地,发展保护共济——保障发展,节约集约,耕地保护。挖掘金山银山,呵护绿水青山——全面发力找矿,清理资源配置,建设和谐矿区。执法长剑锋利,监察火眼金睛——被动变主动,查处不手软,卫片执法严。鄂尔多斯高原,一片被推在时代发展风口浪尖上的土地,发展与保护一个都不能少,这注定了这片土地的管理者任重道远。2014年,鄂尔多斯市国土资源局按照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三保"、"三调"、"三突破"和"八项重点工作"要求,科学布局谋篇,全面统筹推进,交出了一份完满的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