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首先利用四会市气象局观测站1959—2012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四会地区灰霾天气历史情况进行总结,由于2000年以前灰霾判别标准不统一,阈值偏低造成2000年以前灰霾天数记录偏少,故选择2000—2012年13年的灰霾变化特征、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后四会地区的灰霾日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近5年来更加明显;灰霾天气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呈现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的特征;绝大多数霾天能见度在5~10 km,为轻微灰霾天气,2007年开始小于5 km的轻度或中度灰霾日数也逐渐增加;连续灰霾天气过程增多,尤其是最近3年,灰霾天气中连续灰霾日已超过1/2,灰霾天气持续时间最长达13 d;灰霾天气受气象要素的影响较显著,较小的风速、较大的相对湿度均有利于霾天气的出现;灰霾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可记录日照长度;近年来大气污染的日益严重,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粉尘等大量排放使污染物浓度增大,也可能是灰霾天气频发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2.
灰霾天气对厦门市城市能见度影响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53年~2006年共54a逐日灰霾天气的地面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探讨厦门市灰霾天气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厦门市出现灰霾日数的年代变化呈逐渐增多的趋势,特别是2000年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增加,空气污染日趋严重,灰霾出现日数也呈跳跃式的增长。1990年~2004年灰霾天气出现缓慢增多的趋势,但是这两年来出现灰霾的天数呈跳跃式增多的趋势。厦门市灰霾天气分布呈现明显的季节性,1月、3月和4月是灰霾天气的高发时段,7~9月是灰霾天气的少发时段。厦门市的灰霾天气过程持续性特征不显著,在秋冬季较易出现持续时间较长的灰霾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3.
对1961—2008年银川市灰霾天气日数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银川市灰霾天气呈逐渐增加的趋势2,0世纪80年代前为缓慢增加阶段,20世纪后灰霾天气显著增加2,000年后灰霾天气急剧增加。银川市灰霾日数最多为12月,其次为11月,最少为5月,呈现出冬季大于秋季大于春季大于夏季的季节特征。一般情况下,银川市灰霾日数持续1—3d,持续2d及以上的灰霾天气占17%,持续5d及以上的灰霾天气占1%。持续时间较长的灰霾天气集中出现在冬季11月至翌年2月。灰霾天气持续时间与年代际变化有关,2000年前,银川未出现持续5d以上的灰霾天气过程;2000年后,随着灰霾天气日数增多,灰霾持续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4.
利用1953年-2006年共54a逐日灰霾天气的地面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探讨厦门市灰霾天气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厦门市出现灰霾日数的年代变化呈逐渐增多的趋势,特别是2000年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增加,空气污染日趋严重,灰霾出现日数也呈跳跃式的增长。1990年-2004年灰霾天气出现缓慢增多的趋势,但是这两年来出现灰霾的天数呈跳跃式增多的趋势。厦门市灰霾天气分布呈现明显的季节性,1月、3月和4月是灰霾天气的高发时段,7-9月是灰霾天气的少发时段。厦门市的灰霾天气过程持续性特征不显著,在秋冬季较易出现持续时间较长的灰霾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5.
以2000—2009年416次银川市发生的灰霾天气为研究对象,利用同期NCEP逐日再分析海平面气压场、500hPa形势场资料,分析了银川市灰霾天气发生的变化特征及易产生灰霾天气的中层环流形势和地面气压场分布特征,给出了灰霾天气预报思路。分析发现:银川市灰霾天气平均每年发生近42d,最多可达61d;一年四季均有可能发生,且季节变化明显,秋冬季是灰霾和持续性灰霾天气易发季节,特别是每年的11~12月;灰霾天气多发生在环流形势相对稳定的背景下,当500hPa宁夏处于西北气流、平直西风气流、西南气流中,地面位于锋前暖区或气压梯度较小区域或锋面过境前后易出现灰霾天气,有时受暖高压脊控制也可以出现灰霾天气。在灰霾天气易发季节,当出现有利于发生灰霾天气的环流背景和地面气压场分布特征时,要综合分析大气环流形势演变、高低层系统配置状况、大气层结稳定状态和各种气象要素的变化,并结合卫星云图等观测资料来确定灰霾天气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根据桂林基准站1957~2006年的观测资料,对桂林市灰霾天气的年、季变化规律及与热岛效应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桂林市年灰霾日数平均值为30d,80年代前年灰霾日数变化相对平稳,年平均值为8.6d,处于较低水平,80年代后灰霾日数年平均值为49d,比80年代前增加了40.4d,年平均灰霾日数呈明显的线性增长趋势;灰霾日数的月季变化表现为秋冬季多,春夏季少的分布特征,秋冬两个季节的灰霾日数占全年的76%;90年代后桂林出现热岛效应,第四季度尤为明显,与灰霾天气也大多出现在这个季节的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7.
利用1980—2014年地面观测资料,对佛山市灰霾天气的气候特征及相应气象要素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35年佛山年灰霾日总体呈上升趋势。年代际变化特征非常明显:1985年之前灰霾日数较少,1985年起灰霾日显著增加,1985—2009年为灰霾日偏多阶段,2010年代以来的灰霾日明显减少。佛山灰霾日数月、季变化表现为1月和12月最多,其次是3和11月,7月最少;10月到次年4月灰霾日数占全年的90.3%;佛山灰霾持续时间一般为2 d以内,占91.1%,最长持续时间为27 d;重度灰霾天气出现频次最多的时段在第1季度,3月是峰值。灰霾天气发生时,多数为负变压、正变温;相对湿度在40%~85%之间;风速3 m/s,风向为NNE-WNW风范围内或静风时概率较大。  相似文献   

8.
唐伍斌 《广西气象》2007,28(4):20-21,25
根据桂林基准站1957~2006年的观测资料,对桂林市灰霾天气的年、季变化规律及与热岛效应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桂林市年灰霾日数平均值为30d,80年代前年灰霾日数变化相对平稳,年平均值为8.6d,处于较低水平,80年代后灰霾日数年平均值为49d,比80年代前增加了40.4d,年平均灰霾日数呈明显的线性增长趋势;灰霾日数的月季变化表现为秋冬季多,春夏季少的分布特征,秋冬两个季节的灰霾日数占全年的76%;90年代后桂林出现热岛效应,第四季度尤为明显,与灰霾天气也大多出现在这个季节的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9.
广州2010年亚运会会期的灰霾天气问题   总被引:11,自引:10,他引:1  
李菲  吴兑  王婷  陈静 《广东气象》2008,30(2):19-21
利用1951~2007年广州地区气象资料,分析广州地区灰霾天气的气候变化特征,重点研究了与2010年亚运会会期同期的灰霾天气特征,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广州地区的能见度急剧恶化导致灰霾天数增加,在10月~次年4月的旱季灰霾天数较多,雨季相对比较少;改革开放以来,11月份灰霾天气大幅增加,1994和1999年分别出现了最多的17d;本世纪以来,11月份灰霾天气最多12 d,出现在2005年,最少3d,出现在2002和2003年。广州市空气质量逐年恶化的趋势不容乐观,珠江三角洲复合型新型空气污染日趋严重的态势非常严峻;区域性特征明显,治理难度加大;广州周边的佛山、清远、东莞、江门的灰霾天气都比广州多,对广州治理灰霾天气形成了压力。  相似文献   

10.
齐斌  邹俊丽 《山东气象》2011,31(2):15-17
利用泰安市1971—2009年观测资料,对泰安市灰霾天气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泰安市灰霾天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灰霾天气主要发生在冬半年,秋冬两季占全年灰霾日数的80.7%;灰霾日数1月最多,7,8月无灰霾日;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中期灰霾天气出现较多;20世纪7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泰安市灰霾日数与日照时数、降水量呈反相关关系,灰霾天气多,则日照时数少,降水日数多,则灰霾天气少;低云量与灰霾日数呈正相关关系。进入21世纪,灰霾日数的减少更多是因为环境整治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96-2012年番禺地面观测站逐日观测资料,分析了番禺区灰霾天气的特征及其与地面风场、气压场、气温、连续不降水日数等的关系.结果表明,1996年以来番禺的灰霾天数存在着3次波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是第一个能见度恶化阶段;2003年开始能见度再次恶化,年灰霾日数逐年增长,于2006年达到峰值;经过了2011年的短暂好转,2012年开始灰霾日数又重新呈上升趋势.10月—次年4月是灰霾天气的高发季节,其中1月份最多,7月份最少.在风场、气压、降水、气温等气象因子中,地面风场对能见度的影响最为明显,灰霾天气往往出现在静风或小风的情况,风向以SSE、SE、NNW、NNE为主;当风力达到3级以上时一般较少出现灰霾天气.气压场的减弱、地面气温的升高增加均有利于灰霾天气的出现,当△p24>7 hPa或△p24<-7 hPa以及△t24<-6℃时,一般不会有灰霾天气出现.  相似文献   

12.
太原地区灰霾天气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2008~2012年太原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高空探测资料和大气污染物观测资料,对主要天气形势、典型气象要素以及空气污染状况下灰霾天气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太原地区灰霾出现频率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半年灰霾出现天数占全年的65.7%;一天中08:00(北京时间,下同)至13:00发生灰霾的频率较高。2)霾日静风频率较高,主导风向为偏东南风;重度灰霾天气出现时相对湿度较高。3)霾日的大气稳定度主要表现为稳定类;霾日平均混合层高度比非霾日低约100 m;08:00逆温出现次数高于20:00,霾时平均逆温强度和厚度高于非霾时。4)高压类型天气形势对灰霾的产生有重要影响,低压天气形势下较少出现灰霾天气。5)可吸入颗粒物、SO2和NO2浓度在非霾日比霾日分别下降32.6%、48.6%、21.7%;随着灰霾等级的增加,SO2和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有显著的增加。6)灰霾天气下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度明显减弱,日照时数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3.
南阳市灰霾天气污染特征及其健康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燕  薛旭  陈建新  易伟霞  温洛 《气象科技》2010,38(6):737-740
利用南阳市1971—2007年地面气象站观测资料以及2004—2005年环境检测站提供的空气污染物监测数据和南阳市中心医院门诊逐日病例资料,统计分析了南阳市灰霾天气及其空气污染特征,并根据灰霾天气对应的门诊病历,分析了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南阳市灰霾日数的年代际变化非常明显,37年来南阳市霾的发生频率和持续时间都呈持续增加的趋势。秋冬是灰霾的高发季节。灰霾天气出现时空气污染程度加剧,特别是PM10浓度在灰霾出现日明显升高。就诊人群以呼吸系统为主的疾病发生率在灰霾发生当天明显升高,呼吸系统疾病门诊例数与PM10浓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灰霾天气在全国日趋严重,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灾害性天气。分析研究灰霾天气的发生规律及其成因,对准确预报灰霾天气、减少灾害损失、保障交通安全和提高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1971—2006年6月内蒙古12个主要城市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12城市灰霾天气的时空分布及其主要气象要素特征和空气质量情况。结果表明:①全区12个主要城市中赤峰出现次数最多,巴彦浩特和临河最少,08时发生次数最多,02时最少,春季比其它季节明显增多,从2003年开始有增加的态势;②当灰霾出现时,大部分平均水平能见度在6.0~9.0km之间,相对湿度小于60%(或70%),风速小于3.0m.s-1,偏南风概率较大,空气污染严重。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珠三角空气质量预报模式的模拟结果与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发现模式颗粒物预报的等级准确率存在季节差异,夏季等级预报较好,春季较差;灰霾等级预报准确率高,达到84%以上,秋季灰霾等级预报较好,春季较差;不易出现灰霾月份的灰霾天气过程和易出现灰霾月份清洁天气过程的预报准确率都较高,达到80%以上。  相似文献   

16.
大运会期间深圳重度灰霾天气特征及环流形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第26届大学生运动会将于2011年8月在深圳市举办,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深圳8月份重度灰霾天气的分布特征、环流形势,以期为大运会期间天气服务保障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8月是深圳一年中霾天气相对较少的月份;8月份深圳霾和重度灰霾天气均呈上升趋势;霾天气造成能见度明显下降,重度灰霾日平均能见度仅4 km,08:00~14:00是重度灰霾最容易出现的时段;大运会期间重度灰霾天气影响概率较低,且持续时间低于6 h;深圳8月份重度灰霾天气主要发生在副热带高压控制、热带气旋型两种不同的环流形势下,其中热带气旋型是8月份造成深圳重度灰霾天气的主要形势。  相似文献   

17.
根据桂林基准站50a的观测资料,对桂林市灰霾天气的变化规律以及细粒子污染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桂林市年灰霾日数平均值为30d,80年代前年灰霾日数少且变化相对平稳,年平均值为8.6d,80年代后灰霾日数年平均值为49d,灰霾日数的月季变化表现为秋冬季多,春夏季少的分布特征,秋冬两个季节的灰霾日数占全年的76%;在桂林市的气溶胶污染中,主要是细粒子的污染,细粒子PM2.5占PMIO的比重非常高,达到77%~90.8%.  相似文献   

18.
利用广东省466个地面自动气象站资料、广州气象站常规气象资料及珠江三角洲4个主要城市的PM 10浓度等资料,通过矢量EOF方法,对选出的珠江三角洲典型灰霾天气过程(2004年1月4~10日)和清洁过程(2005年11月15~21日)的近地层流场进行对比分析。分析表明典型灰霾天气过程第二、三模态有非常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受局地中小尺度环流系统影响,污染物局限在当地,出现严重的灰霾天气;而清洁过程与强平流输送有关,主要受大尺度环流系统影响。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54-2013年肇庆市高要测站灰霾日数资料,统计分析了灰霾的气候变化特征,使用M-K法和累积距平曲线分析了灰霾日数的趋势变化和突变特征。结果表明:肇庆年灰霾日数总体呈显著的增加趋势;12和4月灰霾最多,7和8月最少;高要、四会、广宁的灰霾总体比其他台站要严重,封开处于全市最低水平;M-K检验和累积距平曲线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2000年以后灰霾日数显著增加,灰霾天气发展趋势历经了3个阶段,第3阶段从2003年开始,与2002年是气候突变年的结论相吻合;肇庆2012—2013年逐月灰霾日数与平均能见度、风速的变化趋势相反,与PM2.5质量浓度相同;冬春季节肇庆地面常为冷高压脊控制,风速较小,低层大气层结稳定,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容易造成空气污染。  相似文献   

20.
利用气象观测资料、南昌市PM2.5资料并结合HYSPLIT轨迹模型,对2013年12月4—10日江西省中北部地区一次典型、持续性灰霾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综合讨论了灰霾天气发生过程中的天气形势、风速、能见度、低层相对湿度、层结稳定度等气象要素和物理量特征,分析了PM2.5浓度等环境要素的变化特征以及导致此次灰霾天气的污染源。结果表明:1)此次灰霾天气过程的500 h Pa高度层平均环流形势为"两槽一脊"型,江西省受西北偏西气流控制;弱冷空气、静稳天气是灰霾天气得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天气背景场。2)较小的近地面风速和较大的相对湿度以及中低层逆温层的存在均是此次灰霾形成和维持的重要条件,且此次灰霾天气过程中能见度分别与近地面风速和相对湿度、PM2.5浓度呈正、反相位关系,湿度升高、污染物浓度较高、风速较低的气象条件容易形成低能见度。3)灰霾天气气溶胶颗粒物浓度的升高可能是由本地污染源和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一带以及四川省东南部污染源共同造成的;前期整体出现在2 km以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浓度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