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初探河南省耕地资源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河南省是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和第一人口大省,是人地矛盾较为突出的省份,即将到来的人口高峰、城市化高峰和工业化高峰等使得耕地保护面临更加严峻的压力。针对全省耕地资源的现状、数量与质量动态变化及发展趋势,科学预测规划期内耕地保护面积,更好地保护耕地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河南省耕地资源的现状一、耕地构成与布局。据河南省土地利用现状变更数据统计,2005年全省耕地面积为792.53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7.52%,以旱地和水浇地为主。其中:旱地405.51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51.17%;水浇地309.25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39.02%;灌溉水…  相似文献   

2.
根据济宁市耕地历年总量及人均耕地数量变化情况可以看出,55年来耕地数量总体呈明显波动减少趋势,各县(市、区)的变化也存在差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结果表明,济宁市耕地动态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为经济发展对耕地占用的巨大需求和比较经济利益对耕地占用的巨大压力。为遏制耕地数量减少,对耕地数量快速减少区、平稳减少区和增加区采取的措施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5、2010、2014年三期TM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土地利用信息提取,在此基础上开展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相对变化率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近十年中,益阳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性显著,土地利用状况变化较大,其中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最为显著,其次是水域,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均减少;在新增面积上,耕地、林地、水域所占比重大,而在萎缩面积上,林地、耕地面积减少最为显著。益阳市土地利用程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益阳市辖各区县表现出各不一样的土地利用程度。其中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以及相关政策是引起其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因素。本文主要通过研究益阳市近十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其土地利用变动的原因,为益阳市土地利用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根据济宁市耕地历年总量及人均耕地数量变化情况可以看出,55年来耕地数量总体呈明显波动减少趋势,各县(市、区)的变化也存在差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结果表明,济宁市耕地动态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为经济发展对耕地占用的巨大需求和比较经济利益对耕地占用的巨大压力。为遏制耕地数量减少,对耕地数量快速减少区、平稳减少区和增加区采取的措施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5.
根据济宁市耕地历年总量及人均耕地数量变化情况可以看出,55年来耕地数量总体呈明显波动减少趋势,各县(市、区)的变化也存在差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结果表明,济宁市耕地动态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为经济发展对耕地占用的巨大需求和比较经济利益对耕地占用的巨大压力.为遏制耕地数量减少,对耕地数量快速减少区、平稳减少区和增加区采取的措施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6.
三峡工程建设期库区耕地的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三峡工程建设前后15年三峡库区耕地的遥感动态监测和耕地变化分析,揭示出耕地变化的影响因子。2007年三峡库区耕地垦殖指数为0.25,三峡工程建设期,耕地资源减少4%,平均每年递减3 977hm2。耕地占补比例为26:1,占补不平衡,土地承载能力不足;减少耕地中优质耕地占61%,耕地质量总体下降;库区2007年人...  相似文献   

7.
为深入研究秦岭耕地资源环境变化规律,基于动态度模型、区位指数、重心迁移模型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采用陕西省2005~2019年1∶10 000县级年度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以及统计年鉴数据,探究秦岭陕西段6个市、39个县(市、区)、353个乡镇的耕地质量时空变化格局和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在时间上,秦岭陕西段在2005~2010年、2010~2015年、2015~2019年间耕地资源数量有所减少,且年平均减少率分别为0.45%、0.12%、0.20%,耕地数量变化趋于平稳,耕地质量等别平均值为10.98,相比陕西省耕地质量等别平均值(11.34)略高,相比全国耕地质量等别平均值(9.96)还处于较低的水平;(2)在空间上,2005~2019年秦岭陕西段耕地质量呈现出靠近关中平原的北线与西南线以及中部较高,东部、西部较低的分布格局;从区位指数变化来看,自然地理条件较好的西安市和渭南市耕地质量等别较高且为高等地的聚集区,处于陕南地区的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耕地质量较差,中等地、低等地的聚集程度较高;从重心迁移角度来看,高等地重心由周至县迁移至西安市鄠邑区,中等地重心由宁陕县迁移至镇安县,...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耕地数量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50余年的序列统计资料,对山东省耕地数量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1949--2005年间山东省耕地总量大致经历了增长、波动、递减3个阶段,人均耕地基本上呈逐年递减趋势,鲁中和山东半岛地区比鲁西地区变化明显。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揭示出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农业科技进步是影响山东省耕地数量变化的3大因素,并提出了合理保护耕地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都安县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的遥感反演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广西都安县1988、1999、2006年不同时相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运用归一化植被指数像元二分法研究了1988~2006年间该县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情况,并分析该县植被覆盖度变化的驱动因素,为区域石漠化定量研究与生态环境恢复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及借鉴.  相似文献   

10.
潍坊市浅层地热能资源丰富,调查区内浅层地热热容量可折合标准煤1355.28万t,利用范围较广。该文对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勘查论证不充分,开发过程和开发方式不合理等问题提出了合理建议,为综合开发利用该资源,改善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环太湖地区土地利用结构演变与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以江苏省环太湖地区为研究区域,以1996~2007年快速发展时期为研究时段,对这一特定时空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其驱动机制进行研究。文章以大量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区域内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度、信息熵和均衡度。1996年以来,江苏省环太湖地区用地结构调整即以趋向均衡的速度逐渐变缓。从2004年开始,江苏省环太湖地区用地结构趋向合理、均衡化发展。文章揭示了土地利用结构与经济发展驱动因素、农业集约化因素、城市化因素、人口因素、政策因素这五个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2.
聊城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聊城市为例,分析了当地土地利用现状及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情况,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破解各种矛盾和难题的对策及建议,为各地开发利用好耕地后备资源,促进土地的科学可持续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耕地是稀缺性资源,具空间位置的不可移动性和使用的排他性,必须讲求永续利用,追求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从耕地持续利用的内涵出发,建立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相关系数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并根据系统科学的灰色预测理论,利用DPS数据处理软件的GM(1,1)模块对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评价,证实了济宁市耕地可持续利用性在1991-2003年处上升阶段;并预测2004-2020年该市耕地资源可持续性仍呈上升趋势,但要注意控制影响耕地可持续性利用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的龙口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地学信息图谱的内涵及其概念模式,以山东省龙口市为例,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利用1989年和2003年数字遥感图像、土地利用图及自然、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建立了龙口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信息图谱.根据信息图谱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分析了龙口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过程,推测出其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5.
潍坊市按照"高定位,争第一,创一流,求卓越,晋级升位创品牌"工作目标,认真把握"提高素质,创新机制,构建和谐,树新形象"的工作要求,努力把国土资源所建设成为"机构健全、设施配套、服务到位、管理规范、运转协调、廉洁高效"的窗口单位,切实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夯实国土资源管理的基层基础,加快实现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为保护国土资源,服务社会群众,化解矛盾纠纷,树立部门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结合济南市土地利用现状,对济南市农用地内部结构、建设用地内部结构及未利用地内部结构变化进行了分析,得出这几类土地内部结构变化的驱动力主要为经济结构、人口增长和自然因素等,指出今后应注重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合理利用好每一寸土地。  相似文献   

17.
南昌市城市用地的扩展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解译多时相南昌市遥感影像,分析了28年间南昌市主要建成区扩展的时空特点,并对其驱动力进行了探讨。南昌市主要建成区的用地扩展目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扩展过程中分别受到了交通线和赣江的引导作用和限制作用,并且以占用耕地为主。人口、工业发展、利用外资以及政策等方面的因素构成了南昌市主要建成区用地扩展的软环境影响因子,交通区位、自然条件等硬件条件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主要建成区的扩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