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Journal of Rural Studies)是一爱思唯尔出版公司(Elsevier)旗下乡村发展研究领域的国际权威学术期刊(SSCI,JCR分区:Q1),刊载的论文涉及当代乡村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乡村性的定义和表征,乡村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论争,以及人类与乡村环境的交互作用等诸多方面。该刊是一涵盖乡村地理学、乡村社会学、  相似文献   

2.
正Journal of Rural Studies是爱思唯尔(Elsevier)旗下乡村发展研究领域的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刊载的论文涉及当代乡村社会、经济和文化,乡村性的定义和表征,乡村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论争以及人类与乡村环境的交互作用等,是一涵盖乡村地理学、乡村社会学、农业和农村经济学、规划及相关学科的跨学科出版物。  相似文献   

3.
石忆邵 《地理研究》1994,13(3):116-116
乡村经济发展研究对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首先就乡村经济类型和区划方法人手,分析评述了已往研究思想及理论,得出拓展我国农业区划的途经,并以山东省为例作了尝试,然后对7个发展类型进行了讨论,其次对山东省13种乡村经济类型逐一进行详细研究;第三部分分别概述了各主要经济区的主要经济特征,最后以专题形式研究了乡镇企业发展稳定性的定量分析方法和用12个特征指标将山东省划分为五种农业发展类型.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发展类型及其乡村性评价   总被引:62,自引:4,他引:58  
在界定农业主导、工业主导、商旅服务和均衡发展四个乡村发展类型的基础上,对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乡村发展类型进行了划分.基于乡村对社会具有的功能构建了乡村性指数(RI)以刻划不同发展类型的乡村性强弱,并对东部沿海地区各发展类型的乡村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东部沿海地区57.6%的县市一、二、三产业得到均衡发展:农业主导、工业主导和商旅服务业主导的发展地域类型分别占总面积的18.64%、11.99%和11.75%:农业主导乡村发展类型中乡村性较强(RI>0.5)的地域占到59.1%:工业主导乡村发展类型中乡村性弱(RI<0.4)和居中(0.4相似文献   

5.
江苏省乡村经济类型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曾尊国  陆诚 《地理研究》1989,8(3):78-84
本文采用模比系数法,按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农业结构三类指标,将江苏省65个县(县级市)划分为8个乡村经济类型(含12个亚类型),以便为乡村发展的宏观决策和分类指导提供参考,为开展江苏乡村地理的选点调查打下基础,对乡村经济类型的研究方法作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6.
韧性是乡村地域系统的基本属性,体现了乡村应对扰动冲击,维持系统稳定,将损失最小化并寻求转型发展的能力,是乡村研究的前沿议题。利用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对截至2022年1月28日的国内外乡村韧性(Rural Resilience)研究成果进行定量分析,并绘制知识图谱,梳理了乡村韧性研究的发展脉络、研究热点、前沿方向与趋势。研究发现:(1)国外乡村韧性研究形成了相对完备的知识体系,从基础概念、理论与实证延伸到了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领域,从多元视角揭示了不同压力冲击下的乡村韧性。(2)国内乡村韧性研究尚处于起始阶段,研究领域具有一定局限性,且不同研究主题间的布局分散,关联性低。文章指出,未来研究应充分利用大数据、仿真模拟技术,揭示乡村系统演化规律、韧性阈值与短板因素,聚焦多重挑战影响下的乡村韧性能力建设,助力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综合自然地理学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综合自然地理学发展趋势 综合自然地理学近年来,有三个方面发展趋势比较明显: 1.自上而下的理论深化 (1)自然区划研究:十年动乱前开展了二次全国性自然区划研究。第一次在50年代早期,由罗开富进行综合区划,出版了一个包括部门和综合区划的文集;第二次在1958年完成,共出版了八本专著,从而奠定了我国农业自然区划的区域分异基础。也可以说,间接影响到后期的国土经济学的发展。 (2)土地类型的研究:打倒四人帮后,70年代后期开始对土地类型的研究很重视。区划研究主要为分区评价服务,类型研究进一步深入,可为规划服务,不同类型有不同的利用开发规划方向。  相似文献   

8.
黄淮海地区乡村功能类型及其地域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准海地区农业发展历史悠久,由于地方性自然和经济条件的差别,乡村经济在产业功能上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本文以该区辖属的364个县(市)为地域单元,研究其乡村功能类型,并对不同功能类型的空间分布、功能特征及其经济发展的地域模式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中国区划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75,自引:12,他引:63  
在回顾国内外区划工作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区划工作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简单概述了我国区划工作中的方法论,讨论了区划工作中存在的若干问题。20世纪后半叶起,我国的区划研究进入系统研究和全面发展期。这期间我国区划工作的主要特点可归纳为:(1)众多区划方案的提出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既是科学的总结,又与我国当时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需求相关;(2)区划工作多是静态的,不能及时反映变化了的自然和人文要素;(3)现有区划工作未能将自然区划和经济区划很好地结合起来;(4)区划工作大多集中在陆地系统,对海洋系统的关注不够;(5)在区划方案的认定上,没有制度化的保障。为此,有必要在我国开展综合区划研究,并就编制我国综合区划方案中存在的一些关键科学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研究的新进展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依据自然地带性和区域分异规律进行自然区划历来是自然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它不仅是获取地理知识的重要途径,而且可为拟定和实施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以及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生态与环境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本文在简要回顾国内外自然地理区划研究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国近年来自然地理区划研究工作的特点:区划要素类型多样、自然综合区划"生态化"明显、区划空间单元及其尺度系列完整、区划技术方法鲜有创新、区划方法论有所重视、区划方案应用指向进一步强化.分析了当前自然地理区划研究工作中存在的学术问题:认识论研究欠缺、方法论研究薄弱.最后,对自然地理区划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持续增加的国家需求、不断规范化的区划工作,并提出了地理区划的几个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农村经济发展分异及地域类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江苏省61个县(市)为研究单元,定量研究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类型及其演化过程,发现近10年来江苏省农村经济的总体水平在逐步提升,但是仍呈现出较大的地域差异。采用"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的命名方法,总结出12种乡村经济发展类型:农业主导经济中度发达型、农业主导经济欠发达型、农业主导经济不发达型、工业主导经济发达型、工业主导经济较发达型、工业主导经济中度发达型、第三产业主导经济发达型、第三产业主导经济中度发达型、均衡发展经济发达型、均衡发展经济较发达型、均衡发展经济中度发达型、均衡发展经济欠发达型。并分析了类型形成原因。为江苏省分区分类制定乡村经济发展政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广州市乡村发展类型及演化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广州市域范围内行政村2005,2013年人口、社会经济、空间等现状摸查数据,运用GIS,SPSS等分析手段,对比研究乡村发展类型、空间特征及其动态演变规律,归纳其演变动力机制。结果表明:(1)影响乡村分类的主因子具有可持续性,但其影响程度总体减弱,而非持续性因子则具有时代特征,影响乡村发展的因子多元化;(2)乡村类型演变呈现由低等级分异向着高等级分异的演变趋势;(3)广州市乡村发展的空间分布整体呈现"圈层状"的分布状态,随着城市副中心的建设,人口、产业、基础设施出现了大幅扩散,乡村发展逐步走向多中心协同发展的局面;(4)广州市乡村发展演化的模式主要有渐变模式、突变模式和惰性模式。  相似文献   

13.
乡村发展水平测度是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编制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在构建福建省乡村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从县域层面测度并划定福建省乡村发展水平的基本特征及主导类型。结果表明:1福建省乡村发展增长趋势显著,闽南地区、北部地区、闽西小部分地区具有较明显的区域特色,不同区域在不同时期内乡村发展水平具有波动性;2福建省乡村发展受地理、资源、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痕迹明显,特色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及新农村建设等是主要驱动因素;3将福建省乡村发展类型划分为工商业导向型(Ⅰ)、农工业导向型(Ⅱ)、农工商导向型(Ⅲ)、农业主导型(Ⅳ)4个基本类型。针对不同类型区的优势、潜力和限制因素进行政策导向分析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明确乡村聚落重构模式与方向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区域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本文基于福州山区2015年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划分“三生空间”用地类型,提取乡村聚落斑块,运用核密度估计、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等方法分析其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构建基于集聚与生态价值组合特征的乡村聚落重构方向识别方法和差异化重构思路。结果表明:(1)福州山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以高生态中密度组合特征区为主,面积216.39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9.53%,多集中于乡镇中心、道路和河流沿线,整体集聚与生态价值适中,但西南部乡村聚落生态建设有待加强;(2)运用成本加权距离测算中心区乡村聚落可达性等级,以此作为边界参考,结合集聚与生态价值组合特征,将研究区划分为A^J共10个不同特征的重构范围区;(3)依据各重构范围区表征出不同的集聚与生态价值组合特征,提出了城镇集聚型、中心村建设型、内部协调型和生态保护型等4种乡村聚落重构模式与空间重构方向,并探讨了差异化重构思路。研究结果为福州山区乡村聚落转型发展及城乡融合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貌区划新论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地貌区划是研究自然环境空间分异的基础,在区域地貌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地貌区划的相关研究成果,系统探讨了地貌区划的具体步骤与方法、地貌区划的原则、各级地貌区划的依据和标准,提出地貌类型组合和地貌成因类型的基本异同是各级地貌区划的依据.本文以中国1:400 万地貌图等新资料为基础,应用GIS 方法,结合中国三大地貌阶梯及其内部地貌格局的特点,通过分析我国各地基本地貌类型组合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将中国地貌区划分为东部低山平原大区、东南低中山地大区、中北中山高原大区、西北高中山盆地大区、西南亚高山地大区和青藏高原大区6 个地貌大区,并分别简要论述了各大区的地貌特征.各大区内部又据次级基本地貌类型和地貌成因类型及其组合差异进一步分区,全国共划分了38个地貌区.  相似文献   

16.
对自然地理区划方法的认识与思考   总被引:23,自引:7,他引:16  
郑度  欧阳  周成虎 《地理学报》2008,63(6):563-573
在研习和继承前人区划研究工作与成果的基础上, 着重于自然地理区划方法论及其体系的探讨。首先, 深入阐述了自然地理区划的内涵, 认为: 自然地理区划既是区域划分的结 果, 也是区域划分的方法与过程, 同时还是认识地理特征和发现地理规律的一种科学方法。 第二, 假设性认为自然地理区划是客观存在的, 针对不同的区划目的和采用不同的区划原则 所形成了不同类型的自然地理区划, 如部门区划与综合区划、区域区划与类型区划等, 则构 成了对区划对象的多角度认识, 并且这些区划间存在内在联系, 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和可转换性。第三, 在分析总结各种自然地理区划方案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包括区划本体、区划原 则、区划等级系统、区划模型和区划信息系统的自然地理区划范式, 其中自然地理区划原则、等级系统和区划模型构成了区划方法的核心, 并且通过区划模型, 实现区划原则、指标体系 和单位等级系统的综合。最后, 论文对自然地理区划信息系统研究所涉及的主要科学问题和 主要功能作了简要的说明和讨论, 并指出: 在地理空间单元理论的指导下, 可以实现在统一 的科学框架下的各种自然地理区划的集成, 并为开展综合区划研究提供可用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行政区划研究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实践探索也备受瞩目,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已经成为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借助Cite SpaceⅢ挖掘行政区划的研究团队、知识基础、研究主题、路径变化及前沿,对行政区划进行了系统的框架梳理和分析。研究发现:(1)近二十年行政区划研究的相关文献数量波动变化明显,2006年出版文献数量最多,相关研究集中于经济学领域,经济地理期刊是行政区划研究的大本营;(2)主要研究团队按照地域大致可划分为华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南五类;行政区划的知识基础明确,但尚未形成势力强劲的分支学科;(3)文献共被引分析表明,经典文献中刘君德所著文献占比最大,达到研究数量的40%;(4)从研究热点的分析中发现,其发展路径大致分为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区划-城市化、区划-地区经济、区划-历史范畴4条线索,分别对应的主要研究内容为调整改革、地方体制,效率问题、城市群、城镇化,地区发展、规模效应以及历代区划、学科发展;(5)研究前沿分为城市化导向(1999年~2002年)、区域经济导向(2004年~2009年)和体制改革导向(2010年~2014年)3个阶段。  相似文献   

18.
中国退耕还林综合区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世东  翟洪波 《山地学报》2004,22(5):513-520
退耕还林工程涉及我国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各不相同的广大区域,只有基于科学的综合区划,才能保证工程建设的圆满成功。根据我国退耕还林工作的实际需要,研究以退耕还林工程的整个工程区25个省(区、市)1897个县(市、区、旗)为研究对象,引入Matlab等先进理论和技术,横跨自然、经济、社会科学3大领域,共获取原始数据60000多个,采用以定量为主,适当结合定性的方法,实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对退耕还林区划进行了系统研究。对于较高级别的分区,采用自上而下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于较低级别的分区,采用自下而上的、定量分析的方法,即以Matlab为平台,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系统聚类分析法(HCM)进行分区。建立了退耕还林类型区划体系,即大区-区-亚区-小区,将退耕还林工程区区划为4个大区、12个区、39个亚区、116个小区。  相似文献   

19.
村镇体系是乡村要素集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空间载体,通过判断村镇体系与乡村振兴之间的逻辑关系,探索不同类型农区村镇体系的空间优化路径,对于科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论文利用江苏省丰县356个村庄、14个镇的多源数据,从等级合理度与居业协同度2个维度构建村镇体系评价体系,探析了村镇人口、农业、非农业要素集聚能力、空间极化特征与居业协同格局,然后基于村庄类型的划分,进一步识别了乡村振兴的空间类型,最后提出了不同空间类型的乡村振兴路径与具体对策。主要研究结论为:① 丰县村镇体系呈现出结构相对稳定、空间极化程度不高、局部地区居业相对失衡、乡村振兴内在动力不足等主要特征;② 结合要素集聚与居业协同特征,将村庄划分为人口—非农业要素滞后的弱就业功能型(I)、人口—农业要素滞后的弱就业功能型(II)、人口—非农业要素相对滞后的低水平居业均衡型(III)、要素相对耦合的高水平居业协同型(IV)、非农业要素滞后的弱居住功能型(V)、农业要素滞后的弱居住功能型(VI)6种类型;③ 基于村庄类型识别结果,进一步甄别了丰县未来推进乡村振兴的核心区、外围区、潜力区,构建了分区分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思路与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20.
乡村聚落是乡村人地关系最集中的表现,探索流域乡村聚落发展潜能及发展路径对流域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立足乡村地域系统理论和现代化乡村发展特征,综合评测乡村聚落发展潜能,制定区划方案,诊断各区优势因子和制约性,探索乡村振兴发展路径,并以汾河流域为例开展实证研究。研究结果:(1)以汾河流域11107个自然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从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生态约束、社会经济水平、城市外驱5个维度构建了新时代乡村聚落发展潜能评测体系。(2)汾河流域自然乡村地域发展潜能空间差异悬殊,中游、下游高于上游,中部河谷盆地高于两侧山地丘陵。(3)汾河流域自然乡村聚落发展潜能参差不齐,共划分了5个一级区和12个二级区,不同类型区的发展潜能、发展优势和发展路径具有明显特征和差异。研究结果为流域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和实施提供了新的考量和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