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对虾养成期病害的细菌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对虾养殖业的发展,中国对虾疾病的发生越来越频繁,危害性越来越严重,对虾病原菌的发现也越来越多,如副溶血弧菌、溶藻胶弧菌、坎贝氏弧菌、鳗弧菌、非O-1群霍乱弧菌、普通变形菌、雷氏普罗威登斯菌、气单胞菌、丝状细菌等[1~9].  相似文献   

2.
对虾养成期疾病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对虾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传染性和非传染性虾病开始流行。特别是高密度养殖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后,助长了许多疾病的产生和传播,致使不少国家与地区在经济收益方面造成了巨大损失。目前,正确认识虾病发生的原因和及时提出控制虾病的方法,已经成了当务之急。 世界对虾养殖生产中,迄今已发现的对虾疾病不  相似文献   

3.
亲虾越冬是对虾全人工养殖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保护我国沿海对虾资源的首要措施。由于对虾越冬是在人工条件下进行,加上入池前的捕捞、选择和运输等操作,使虾体难免受伤,所以较天然条件下更容易生病。近几年来对虾人工越冬已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生产不稳  相似文献   

4.
中国对虾养成期镰刀菌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从患黑鳃病变的中国对虾成虾鳃组织中分离到一株镰刀菌,该菌能释放大量的分生孢子,在养殖水体中广泛传播。经人工感染实验确证,中国对虾对该菌具有高度易感性。本文依据Booth系统,采用单孢子分离纯系,结合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该病原菌鉴定为半知菌纲Deuteromycetes、镰刀菌属Fusarium的茄类镰刀菌Fusarium solani(Mart)。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细菌生态学角度结合理化因子阐述了中国对虾养成期虾池水体和底泥中异养菌、条件致病菌(几丁质降解菌和弧菌)的数量变动及菌属组成状况,并与未养虾池作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虾池内水体中异养菌和条件致病菌数量均比未养虾池水体中的高1~2个数量级,底泥中条件致病菌数量略高于未养虾池。虾池内、外水体中的细菌属组成基本一致,均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而底泥中的革兰氏阳性菌稍占优势。  相似文献   

6.
对虾病害的发生与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虾病害的发生主要由病原体、对虾的身体状态和生态环境三大因素决定的。病原体入侵虾体是对虾病害发生的首要条件。但仅有病原体的存在对虾并不一定发病,对虾发病与否还要看病原体存在的状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杂色鲍(Haliotisdiversicolor)越冬期养殖环境中的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密度变化。共检测到浮游动物33种,其中纤毛虫(Ciliata)23种,鞭毛虫(Mastigophora)5种,轮虫(Rotatoria)4种,桡足类(Copepoda)1种。优势种是奇异猛水蚤(Miraciaefferata)和海洋尾丝虫(Uromenamarinam);钩状狭甲轮虫(Colurellauncinata)和偏体虫(Dysterialancolata)为常见种。砂井水养殖可以减少养殖环境中原生动物以外的各种浮游动物种类。  相似文献   

8.
光合细菌对防治斑节对虾病害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韦受庆 《海洋通报》1997,16(3):92-96
本文报道了光全细菌对预防和治疗斑节对虾Penaeus mondon病害的地比试验结果,光合细菌能净化水质,恶化病原体繁衍条件,改善斑节对虾营养,增强虾体抗病力,可有效地预防斑节对虾病害,并对早期轻病以堤衣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根据我所与平湖县对虾养殖总场签订的关于对虾养成期间主要病害综合防治试验的技术合同要求,1990年我们在平湖县对虾养殖总场开展了该海洋联合计划课题的试验研究工作,亦是我省虾病防治研究的试点之一,经双方的共同努力,已达到了合同的预期要求,对虾的单产及经济效益都创该场历年的首位。现将虾病综合防治试点工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口服免疫型药物对养殖中国对虾病害防治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88,自引:7,他引:88  
于1992年8-9月在山东乳山县海阳所镇虾场,使用复合口服免疫药物防治中国对虾病害,在现场观察对虾的发病情况,生长及增重速度;在实验室测定对虾血淋巴中的抗菌、溶菌活力和酚氧化酶活力。研究,对虾服用“口服免疫型”药具有明显的抗病防病能力及促生长等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出几种不同的实验条件对中国对虾存活、生长和蜕皮的影响;连续测量了中国对虾各期溞状幼虫和糠虾幼虫蜕皮间期的体长变化。实验数据经数理统计,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的饲养密度、投饵量和换水率对中国对虾的存活有显著的影响(α=0.05)。较高的密度、投饵过量和换水不足的综合效应导致水体中溶解氧含量下降,氨氮和pH超出允许的范围。2、水体溶解氧含量降至临界水平是对虾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溶解氧含量是影响对虾存活的限制因子。3、当摄食不足时,中国对虾会表现出蜕皮后零生长、负生长。4、第一、二、三期溞状幼虫在蜕皮间期内身体分别能延长12%,11%和7%。本文还提出了一些关于加强对虾养成期管理的建议;讨论了对虾蜕皮后体长不增加或体长缩短这一现象、机理以及该现象在对虾养成管理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2003~2006年,在锯缘青蟹主要发病季节对浙江省温州市、台州市和宁波市等地13家锯缘青蟹养殖场进行了养殖病害的调查.通过每月定期监测,13个监测点共监测到弧菌病、黄水病、白水病等10种病害及1种不明原因的疾病,病害种类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纤毛虫病、黄水病是浙江省养殖锯缘青蟹最主要的疾病,几乎每个月都有不同程度地发生.发病时间从3月一直延续到10月,其中的5~9月是青蟹的主要发病期.遇到恶劣天气或水质突变时,青蟹发病率会迅速上升.从病蟹体内共分离获得12株细菌,并用VITEK32全自动细菌鉴定仪鉴定到种.所有培养基上的菌落生长数量都相对不多,并没有任何一种菌呈现单一的优势菌落.对病蟹鳃、肌肉等组织放大镜和显微镜下观查,除少数病蟹有纤毛虫外,未见有其它寄生虫.对病蟹样品提取DNA后进行PCR扩增和琼脂糖电泳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对病蟹各组织的电镜观察,未见有病毒和细菌及原核生物样生物体.对部分发病青蟹及其养殖池水、底泥进行了大肠菌群、细菌总数及弧菌总数测定,结果三者的数值都较低.选取溶藻弧菌和嗜水气单胞菌进行人工感染试验,均能够导致试验蟹发病死亡.但由于进行病原菌分离时,并没有任何一种菌呈现单一的优势菌落,且对青蟹及其养殖环境的检测结果表明细菌含量都不高,而人工感染试验采用的菌液浓度远高于自然环境中的菌浓度,因此,只能认为这2种细菌可以导致青蟹发病,而无法确定是否为原发性致病菌.从病原体的检测及致病情况综合分析,环境变化可能是促使病原体侵入蟹体引发疾病的主要原因,所以对青蟹病害的防治应该着重于控制环境因子.提出了若干防治对策,供养殖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14.
大珠母贝人工养殖过程中,幼贝死亡是一个严重的问题。1993年11月至1995年5月,采用现场调查、实验室研究和数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海南省临高县新盈珍珠贝养殖场自然海区吊养的A,B,C3批养殖贝和陵水新村珍珠贝养殖场养殖池吊养的D批养殖贝的发病和死亡情况进行了流行病学凋查.结果显示,大珠母贝幼贝群体的死亡是以暴发性方式发生,幼贝群体的大批量死亡高峰一般发生在4~6月龄期,8个月以后随着龄期的延长,死亡率显著降低.幼贝群体死亡率与贝体平均体长的关系是4cm以下的贝体死亡率较高,1~3cm阶段处于死亡高峰期内,5cm以上的贝体死亡率显著降低.大珠母贝幼贝群体的死亡率与类立克次体感染(即RLO平均感染严重度指数SI)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在RLO感染的高峰之后或当中部相应伴随贝群体死亡率的高峰,随着RLO感染的降低,贝群体的死亡率也明显降低。在4批养殖贝群体中,仅在A批养殖贝群体样本中发现有少量纤毛虫寄生(感染率为87.5%,感染强度为3.56个/10倍物镜).这几批幼贝群体的死亡与海水温度、盐度之间均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自十九世纪以来,对十足类甲壳动物(Decapod Crustacea)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及其腺体)的研究,己有大量报道。在形态学方面,以解剖学的报道为主,组织学的资料极少;并且注意力主要集中于具重要消化功能的肝胰,对消化管,特别中肠的报道不多。现有资料大部分收集于专著The Biology of Crustacea 第五卷。 人们通常认为十足目(Decapoda)的消化管由前、中、后肠三部分组成,前肠和后肠起源于外胚层,且具几丁质,中肠由内胚层发生,无几丁质。但是对中、后肠的划分却存在着混乱:有些学者把螯虾类的短中肠误作整个十足目都具有的特征来论述,例如Talbrot等(1972)认为甲壳纲十足目的中肠是典型的短中肠。虽然早在1909年,Claman已提出甲壳纲中肠的范围是明显可变的,但是直到Smith之后,关于十足目中肠随种的不同而异的说法,才被接受。 中国对虾(Penaeus orientalis Kishinouye)是我国黄、渤海重要经济虾类,有关内容已编人高校生物学教材。近几年来,对虾人工养殖发展很快,合理的配合饵料是当前人工养殖的重要研究课题。在研究对虾消化与饵料的关系时,深入研究消化系统已成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我们用组织学方法比较对虾消化管的中、后段,发现事实与岡正雄及国内有关著作中所述的“中肠很短、后肠很长”颇不一致。本文是我们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6.
于舟山近海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海捕野生群体和露天池塘越冬养成群体中各随机选取150尾作为测定样本,依次测量其体重(Y1)、肉重(Y2)、体长(X1)、头胸甲长(X2)、胸宽(X3)、胸高(X4)、第二腹节长(X5)、第二腹节宽(X6)、第二腹节高(X7)、尾节长(X8)、尾节宽(X9)、尾节高(X10)、眼径(X11)、眼窝距(X12)、额剑长(X13)、额剑上缘锯齿数(X14)等16项表型性状,并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偏回归分析等方法定量研究了日本囊对虾形态性状对野生海捕群体与露天越冬养成群体体重和肉重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1)两实验测定群体的体重和肉重与本研究中除X14外的其它形态性状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2)经通径分析,海捕野生群体被保留的形态性状与体重和肉重的复相关指数分别为0.944和0.837,露天越冬养成群体被保留的形态性状与体重和肉重的复相关指数分别为0.955和0.907,其中影响露天越冬养成群体体重和肉重的核心变量均为X1,重要变量依次为X2和X6,影响海捕野生群体体重和肉重的核心变量分别为X1和X2,重要变量均为X6;(3)经多元回归分析,得出了用于估算海捕野生群体体重和肉重的回归方程以及估算露天越冬养成群体体重和肉重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7.
箫歌 《海洋与湖沼》1994,25(1):113-115
随着对虾人工养殖企业化的发展,疾病特别是大规模暴发性流行疾病成了阻碍这一海洋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东南亚某些国家和地区以及台湾省,由于虾病的严重不得不转营其他养殖种类。因此,对虾病害的病因及防治成为我国乃至国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早在80年代初,中科院海洋所以李光友研究员为主的课题组,面对方兴未艾的中国对虾养殖业,即以科学工作者应有的远见,提出如何提高养殖虾贝的品质,如何通过提高养殖生物自身抗病能力而达到预防病害的目的。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在国际上未见无脊椎动物免疫成功的情况下,确立从提高虾贝…  相似文献   

18.
将cDNA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cDNA-AFLP)分析方法在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中进行了应用,旨在建立1套适于中国对虾研究的cDNA-AFLP反应体系.对总RNA提取、cDNA双链合成、双酶切反应、连接反应、预扩增反应、选择性扩增反应和银染等步骤进行了优化和改进.结果表明,用EcoR Ⅰ/Mse Ⅰ双酶切、核心序列加3个选择性碱基的选择性扩增引物、1∶1摩尔比的EcoR Ⅰ端与Mse Ⅰ端选择性扩增引物比和12 μL选择性扩增体积,可得到十分稳定的结果,所得产物经电泳和银染后可获得条带清晰的图像.该方法的建立为cDNA-AFLP技术在中国对虾功能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了以鲍鱼的上足分化幼虫和围口壳幼虫作试验对象,用土霉素、氯霉素、盐酸环丙沙星等抗菌药物作防治幼鲍病害的试验,结果表明:0.5 ̄5g/m^3浓度的氯霉素浸浴48h,1 ̄10g/m^3浓度的土霉素浸浴48h,0.25 ̄0.5g/m^3浓度的盐酸环丙沙星浸浴24h都能有效地抑制或杀死细菌;而幼鲍及饵料硅藻的生长和发育均不受其影响;但这些物对原生动物、线虫和桡足类均无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对虾镰刀菌病的细胞病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导中国对虾养成期病原体茄类镰刀菌Fusarium solani(Mart)的细微结构及其引起宿主的细胞病理变化,以便为该病的正确诊断和有效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