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前常用的电阻率测深方法中,有多种不同排列装置形式的方法,但它们一般只适宜于解决水平层状地层的有关地质任务。为了解决非层状地质体(溶洞、有限大小的金属矿体等)的探测,我们近年来共同试验研究了五极纵轴直流电测深法。这种方法在一定的地电条件下,它对于非层状地质体有较好的勘探效果。从一九七四年起柳州铁路局勘测设计所首先在石灰岩岩溶地区供水水文地质勘探中试验此种方法,成都地质学院进行了该方法的理论研究,并进行了大量的正演计算和室内模拟试验工作;理论计算、模拟试验和野外勘探实例对比说明。与目前广泛应用的各种电阻率测深法相比较,纵轴直流  相似文献   

2.
直流电测深法与中心回线瞬变电磁法联合反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直流电测深法(VES)与中心回线瞬变电磁法(TEM)对地层的响应特征,结果显示:TEM对低阻层反应灵敏,而VES对高阻层具有较高的分辨能力.基于TEM与VES对地层响应特征互补的特点,尝试将TEM与VES数据进行联合反演,模型试算结果表明,联合反演的效果明显比单一方法反演的效果好.  相似文献   

3.
高密度电阻率法中二极装置的一些理论与实验研究结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宁淑敏  潘玉玲 《现代地质》1994,8(2):209-215
本文提出高密度二极视电阻率测量的方法技术,并根据理论计算及实验研究结果,论证了方法的有效性,证实了高密度二极测量兼有剖面和测深的效果.由于采用了多道连续测量的技术,将增强克服干扰的能力,提高实际观测精度和野外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4.
在供电时间较长的直流电法模型实验中,金属模型的激发极化效应常常是不可忽视的。例如以中间梯度装置在良导体(金属)模型上进行测量,当供电电流为直流时,所得到的异常不仅不是低阻的;相反,却是高阻的,这种“高阻异常”便是金属模型的激发极化效应所致。但是,目前对上述“高阻异常”现象还存在着不同认识,下面引述的意见可作为这方面的代表。  相似文献   

5.
直流电法在地热水勘探中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丰顺南部开发区位于榕江河西北边,属丘陵地貌,地形起伏较大,区内地热水温度与电阻率参数密切相关。受构造及岩浆活动控制,其储热层电阻率为80~200Ω.m,与其上覆地层比较,电阻率异常明显。遵循从已知到未知的原则,与地质调查结合,共布设6条测线,采用高密度电阻率法、联合剖面法、电测深法等方法进行勘探。通过对野外数据资料综合分析,并与已知地热水点资料对比,解释出全区低阻异常范围,依此确定了钻孔井位。经验证,该区在孔深326~338m见断裂破碎带,出水量270t/d,水温54℃。  相似文献   

6.
随着大面积激电普查找矿工作的开展,中梯排列显得很不适应.其缺点是装置笨重,山区工作不便;而且在低阻覆盖区,由于测得的一、二次电位低,数据的可靠程度差,使方法的探测能力降低.两极排列是B、N两极置于无限远的AM电位装置,有其独特的优点,特别适用于普查找矿工作.方法的特点和效果在有关的文献中已作过介绍.由于因循守旧或者是工作者的偏爱,在普查找矿工作中,未能多方面考虑经济因素,往往一开始就大面积地铺开中梯(或联剖)工作,两极排列至今仍未能推广.鉴于这种情况,我们  相似文献   

7.
通过室内大量的模型实验,分析了偶极装置下导电球体、柱体及球柱组合体的瞬变响应特征,研究了偶极装置的探测分辨能力,讨论了极距大小和测点定位问题,最后归纳出偶极装置的一些工作特点。偶极装置下异常曲线形态较为复杂,解释难度较大,但受一次场影响较小,浅层探测分辨能力强,而且野外工作方便灵活,这些特点为偶极装置在诸如海底等特殊环境中进行瞬变电磁探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不对称测深法装置的测深原理;在吉林某地进行了激电测深勘探,结果显示:正向单极-偶极和反向偶极-单极采集的视电阻率、视充电率原始数据在拟断面图的分布特征,和大地电磁测深原始数据受到的静态效应类似,视电阻率、视充电率受局部地形和电磁噪声的影响,在拟断面图中呈假的带状异常。正向单极-偶极、反向偶极-单极装置获取的视电阻率、视充电率数据也可分别进行二维反演,但联合单极-偶极/偶极-单极装置测深二维反演地质结果最好,具有采集的数据量大、激电信号强 、穿透深度大、勘探精度高等优点,根据视电阻率、视充电率二维反演在地电断面成像技术,能够准确确定电性异常体的空间分布,为钻探验证电异常提供准确的地球物理依据。  相似文献   

9.
张英杰  王守智 《地下水》1991,13(3):169-172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物探找水的重点逐渐转移到山丘地区。这些地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物探找水的难度大。为适应新情况的需要,1987年以来我们开展了利用激发极化五极纵轴测深法定量计算机井单位降深出水量的试验研究工作。几年来,在不同地貌单元内,不同地质条件下,利用DBJ—1型变频激发电位仪完成井旁测试已知井52  相似文献   

10.
五极纵轴测深法在溶洞探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九江某地下溶洞探测工程为例,介绍了五极纵轴测深法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效果.实地钻孔验证说明,五极纵轴测深法在城市地球物理勘探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未来的应用中必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赵敬洗 《地质与勘探》2002,38(Z1):37-40
针对自然电场法传统测量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新的阵列拟同步测量技术,结合物理模拟试验和堤坝渗漏及滑坡应用试验实例,对"采集系统"进行了仪器性能和地质效果的初步应用.  相似文献   

12.
激发极化法勘查油气藏的应用基础和应用实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扼要地介绍了激电法勘查油气资源应用基础的研究成果。该成果是在大量的地面试验研究及系统分析油区内、外浅部岩层的地物、地化和岩矿特征的基础上得到的。文中重点介绍了近年来激电法在勘查油气资源方面的几个典型应用实例和应用成果。最后对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值得注意的方面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关于成岩成矿深度构造校正测算的理论基础、方法和实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成岩成矿深度的构造校正测算方法,是从测算压力中先消除掉构造附加静水压力之后再计算上覆岩石厚度,即成岩成矿深度的方法。该方法基于对地壳岩石处于固体应力状态的认识之上,采用弹性固体模型代替静止流体模型,对“上覆岩石重力在数值上等同于该点所承受的静水压力”这一通常的认识提出了不同见解,比沿袭至今单纯用压力/比重(或密度)方法得出深度更符合于实际情况。本文介绍了该方法的理论基础和野外地质研究方法——开展变形岩相形迹填图,在室内利用三维变形和古差应力测量,根据样品所处构造部位和性质,选择不同的参数换算成矿时差应力的众值。以胶东玲珑——焦家式金矿床为例,求得成矿深度仅3.5km或更浅,进而提出更深部位存在深部金矿富集带的预测意见。胶东几个大型金矿深部第二富集带已揭露的勘探资料证实这一认识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用这一方法测算出大别超高压带含柯石英榴辉岩形成深度仅32km多,而不是用压力/比重方法估算的100多公里,这为大别造山带的构造格局和演化历史的研究提出新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雒志锋 《地质找矿论丛》2003,18(Z1):146-148,154
文章简述了勘查区地质概况、矿化类型和时域激电单极-偶极布极方式,结合实例说明该装置在确定金矿体的形态、产状等空间位置方面有较好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15.
这里简述并图示了单极~偶极和对称四极装置测深原理及野外布极方式。根据单极~偶极装置视电阻率与施伦贝格尔装置视电阻率存在的内在关系,以及"等效电阻率法",给出了施伦贝格尔装置视极化率与单极~偶极装置视极化率的数学式,即时域激电单极~偶极装置测得的电性参数数据,可以转换为施伦贝格尔装置电性参数的数据,并对这两种测深装置视电阻率、视充电率分别进行二维反演、成图及对比,结合测区简单的地质特征,显示出两种装置测深具有相同的地质勘探效果。  相似文献   

16.
植物化石和土壤中的有机质碳同位素指标常用来反映古气候的变化,然而碳同位素这个指标在特定地区反映气候的定量关系缺乏检验。研究剖面选择自中国的秦岭(34°14'24″N,106°55'30″E)到蒙古人民共和国北部,接近贝加尔湖地区(51°35'08″N, 100°45'49″E)的研究剖面线,选择了3种C3植物(Artemisia scoparia, Ajania achilleides 和 Artemisia frigida),在剖面线上沿南北方向上每隔4'到5'采取一个样点,共选取161个C3植物茎叶样品进行了δ13 C值测定。同时收集了剖面线附近气象站的降水、气温等资料,用插值方法得到每个采样点的气温、降水数据。分析表明:C3植物的δ13 C值分布范围为-30 ‰ ~-22 ‰ ,其平均值为-26.81 ‰ ,该平均值较全球C3植物δ13 C平均值偏正。通过对比C3植物δ13 C与年均温、年均降水量、生长季节的干燥度等随纬度的变化规律,发现C3植物δ13 C、年均降水量、生长季节的干燥度有非常一致的变化趋势,而C3植物δ13 C和年均温不具有一致性。通过一元回归分析也同样发现C3植物δ13 C与年均降水量呈线性负相关关系(y=-0.0077x-24.838,n=161,R2=0.4418,p=0.01),与生长季节的干燥度呈线性正相关关系(y=0.7328x-28.806,n=161,R2=0.3685,p=0.01),而与年均温度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y=-0.0461x-26.756,n=161,R2=0.0232,p=0.01)。在本研究区C3植物δ13 C对年均降水量和生长季节的干燥度响应十分显著,而对温度的响应不明显。研究区具有明显的降水和温度的梯度分布特征,是验证植物碳同位素与气候关系的理想场所,而土壤中的有机质碳同位素与其地面上的植物碳同位素息息相关。研究也说明,在本研究区或其他气候植物组合相似的地区可以利用古土壤中的有机质碳同位素来定量或半定量地反映古气候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内蒙中部地区水系沉积物U、~(210)Po的区域概查,在约60000km~2范围内,发现了104个U异常点,296个~(210)Po异常点,并圈出了U异常晕圈210个,~(210)Po异常圈144个。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评价异常的方法、程序和10个主要评价判据,并对异常进行了分类(Ⅰ,Ⅱ,Ⅲ类)。文章通过对三个实例的解剖、从较多的U、~(210)Po异常中分辨出矿异常及非矿异常。从而说明,在干旱荒漠地区进行水系沉积物测量,快速扫面,是普查找矿远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杨小平 《第四纪研究》1996,16(4):338-344
在中欧地区的河谷、洪积扇、山坡坡麓及湖底常零星分布着更新世及全新世的碳酸盐沉积物。不少学者把碳酸盐沉积当作气候变化的产物并划分出其在中欧沉积的若干时期。笔者通过德国中部Leine河流域新老石灰泉华的详细研究对泉华沉积与气候直接联系的观点提出了新的见解。运用不同方法测年验证,得知研究区的石灰泉华沉积始于11000aB.P,随后石灰泉华在研究区不同地点连续沉积。岩芯上沉积的变化和石灰泉华层的消失应是由地貌过程所引起的泉水出露位置改变所致。  相似文献   

19.
杨杰 《物探与化探》1985,9(3):183-191
文章概略地讨论了流量测井的物理基础,提出了流量测井唯一性定理,及利用一次混合抽水求取孔内各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的水文地质理论,并以实例为基础,讨论了流量测井的技术优势和经济潜力。自法国著名水动力学专家裘布依提出裘布依假设和裘布依公式以后,单层抽注水试验成为各国水文地质工作者评价含水层水动力学参数的主要方法。近百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方法不仅费工、费财、耗费大量能源,而且所获资料并不准确。1978年以来,我们对流量测井理论、仪器及方法技术的研究,正是针对上述问题进行的。六年来的研究工作及大量野外试验证明,流量测并具有较大的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中西部航磁概查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我国青藏高原中西部地区1∶100万高精度航磁测量的完成填补了我国大陆航磁的最大一块空白区,采用的方法技术和获得的地质解释成果为青藏高原基础地质调查研究、矿产资源勘查部署提供了目前最为完整的区域性地球物理资料,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同时也促进了我国航空物探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