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乐—诏安断裂带活动特征与继承性活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林锦华 《华南地震》1999,19(2):57-61
对长乐-诏安断裂带的新、老断裂构造不同时期的活动规律及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断裂在晚第四纪时期以继承性活动为特征,并表现出南强北弱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利用2011—2016年长乐—诏安断裂带周边30个GPS基准站水平速度场数据,采用负位错模型,反演长乐—诏安断裂带滑动速率和闭锁程度;通过比对近年的地震分布,验证反演结果的合理性。反演结果表明,闽东南块体相对于闽东块体呈现左旋运动。长乐—诏安断裂带南段和北段同一深度的闭锁程度整体较中段高。长乐—诏安断裂带南段地表以下5km闭锁程度较高(闭锁比例0.99),北段地表以下10km闭锁程度较高,在25~30km处整条断裂均逐步由闭锁转变为完全蠕滑。上述反演结果与长乐—诏安断裂带周边的历史地震分布范围相符。  相似文献   

3.
地热学是经典地球物理学之一。过去由于种种原因,研究一直很薄弱,随着板块学说的崛起和对能源的需要等原因,近年来才普遍引起国内外重视。地热与地震关系怎样?尤其是板内地震和地热之间关系如何?这涉及到板内动力学和板内强震成因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长乐—诏安断裂带的形成、演化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闽粤东部出露的岩浆岩,并结合重力、温泉等资料,探索长乐-诏安断裂带的形成与演化及其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我们认为长乐-诏安断裂带形成于中生代晚期,至今经历了两大时期:大陆裂谷期和强烈挤压期。长乐-诏安断裂的形成和演化与库拉板块俯冲、消亡有关,与新兴的太平洋板块形成有关,新第三纪以来,长乐-诏安断裂带的南北活动差异与菲律宾小板块在琉球、台湾和菲律宾岛弧处的不同活动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5.
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区的长乐—诏安构造带(以下简称长—诏带),是一条自中生代形成以来经历过多期次强烈活动的深大断裂构造带,亦是一条强震活动带。由于本断裂带地处我国东部活动大陆地壳的边缘地带,同时又紧邻西太平洋巨型岛弧—海沟系中的台湾岛弧——现代构造运动最强烈的构造带,因而使长—诏带的地壳结构、岩浆活动、岩石—构造变动及其演化、地震地质等均有许多独特之处。本文仅就其新构造活动特征的成因机制作一初步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6.
福建沿海地区晚更新世以来构造地貌发育与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福建沿海地区构造地貌发育基础与构造地貌特征福建沿海地区地处欧亚板块东南缘,在漫长的地质发展史中,由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相互作用,燕山运动以前,本区是一个长期隆起的剥蚀区,有人称其为“闽东滨海加里东隆起带”或“闽东滨海台拱”。而中生代晚期所发生的以断裂构造为主要形式的燕山运动,则为本区地质构造发展史上一次强烈的大规模地壳运动,它对本区地壳构  相似文献   

7.
福建长乐—诏安构造带的断块构造与地震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于戴云山隆起带与台湾海峡沉降带之间的福建沿海长乐—诏安构造带,以断裂构造为主要构造型式,故通常称其为长乐—诏安断裂带。按断裂展布的方向主要可分为北北东—北东、北北西—北西、近东西向三组,此外尚有南北向及弧形断裂(帚状、环状)等零星分布。上述三组主要断裂相互交切,使本区地壳呈现出网络状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辽东半岛沿海126条海岸阶地剖面资料统计出区内各类海岸地貌的级数和高度,作者认为:海积地貌面主要是全新世中期形成的;Ⅰ—Ⅴ级海蚀阶地是更新世各期形成的。通过海岸阶地纵剖面分析了本区新构造运动,提出了金州断裂和鸭绿江断裂是本区主要的活动断裂。作者还指出本区的海岸阶地与下辽河盆地的海侵层可能具有成因联系,并据此定量地分析了它们间的相对运动  相似文献   

9.
我系地质专业部分师生于1976—1985年,为了研究长乐——南澳断裂带的变形、变质和火成岩的历史,沿断裂带在福清、莆田、晋江、东山等地进行构造地质专题研究和室内显微构造的分析。本文是在此基础上取得资料而写成。  相似文献   

10.
台湾强震对赣粤闽交界及其沿海地区地震形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图通过分析台湾地区与赣粤闽交界及其沿海地区的地质构造背景、动力环境、地震活动的相关性来探讨台湾强震对赣粤闽交界及其沿海地区地震形势的影响,从而分析赣粤闽交界及其沿海地区近期的地震趋势。  相似文献   

11.
根据最近38年的区域台网资料,利用空间扫描法对粤闽交界及近海地区进行b值填图,并利用多地震活动性参数值(b、a/b、E和n)组合分析方法,讨论了区内滨海断裂带各段落的现今活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粤闽交界及海域地区b值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整个研究区域的平均6值为0.98.(2)滨海断裂带的东山-漳浦段足断裂带上...  相似文献   

12.
13.
14.
1999年9月21日在台湾南投和日月潭之间发生了一次7.6级大地震,福建沿海一带强烈有感.在这次地震之后的不到一星期时间内,震区又连续发生了两次7.0级以上大地震,而且5~6级余震不断.这一系列地震强烈地震撼着福建沿海一带的居民,一时间,人们谈震色变,恐震情绪高涨,成千上万次的地震咨询电话让沿海各地的地震局应接不暇,社会上流传着形形色色的地震话题.9月26日地震谣言终于出笼了,说什么26日晚12时在莆田县江口镇会发生大地震.这种三要素齐全的地震谣言一经传出,一时间,工厂停工, 学校停课,居民逃离房舍露宿街头旷野.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71年1月至1982年12月的地震资料,研究了千岛岛弧地区的地震分布及震源机制解,进而讨论了贝尼奥夫带的形态及应力状态。地震分布于沿海沟展布的NE向的弧形带上,除地壳内地震外,形成明显的贝尼奥夫带,贝尼奥夫带最深达619公里,两侧较浅,少于200公里,倾向近于NW55°,倾角为45°。地壳内的压应力轴位于NW方向,且接近于水平,反映了太平洋板块的挤压;俯冲带上应力轴随深度变化:114公里以上的T轴沿俯冲方向,114公里至175公里震源机制解分为两组,T轴沿俯冲方向和P轴沿俯冲方向;320公里至440公里范围内P轴有接近俯冲方向的趋势,但较为分散;515公里以下P轴相当集中,且沿俯冲方向。本文对这种应力分布的成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文中利用宜川—泰安重力剖面的相对联测和同址GNSS测量数据获得沿线的布格重力异常、剩余密度相关成像和地壳密度结构,可以看出:剖面的布格异常变化范围为-(161.7~5.5)×10-5m/s2,自西向东总体呈上升趋势,在临汾盆地有明显“凹陷”,可能与上地壳存在低密度构造有关;剖面地壳密度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以太行山重力梯级带为界,西部密度较高,东部密度较低,中下地壳存在低密度体,可能是上地幔物质上涌岩石含部分高温流体和熔融岩体所致;不同构造块体的密度差异明显,在断裂带分布区域均存在密度差,说明密度分布与构造有一定关系;地壳介质的不均匀性和地震活动相关:鄂尔多斯断块的地壳介质相对均匀,不容易积累能量,地震活动水平低;山西断陷带和华北平原断块则相反,具有显著的不均匀性,地震活动频繁。  相似文献   

17.
姚大全 《中国地震》2001,17(3):322-325
1⊙蛏巾镀拭婊疃诖魏臀⒐刍铺匦员曛尽 ⊥暄蛏巾镀拭娴卮χ乃匏?-枞阳断裂北东延伸段 ,该断裂附近历史上曾发生数次中强地震。在铜陵羊山矶第三纪红色砂砾岩中发育走向 40°~ 6 0°、倾向北西、倾角 55°~ 6 0°的一组压剪性断裂 ,砾岩标志层被错移约 1m。断面间形成灰白色断层泥 ,局部断层泥中夹梳状方解石脉 ,后者边缘又有错动和变形现象 (图 1 ,2 )。综合分析认为 ,该断裂曾发生 2~ 3期活动。图 1 宿松 -枞阳断裂羊山矶剖面中充填的断层泥和方解石脉图 2 宿松 -枞阳断裂略图这是由于断面的错动研磨产生断层泥 ,这以后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