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4 毫秒
1.
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57,自引:2,他引:57  
张雷 《地理学报》2003,58(4):629-637
探讨国家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采用具体评价模式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长期发展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经济结构多元化的发展导致国家能源消费需求增长的减缓;第二,能源消费结构的多元化发展则导致国家碳排放水平的下降;第三,经济和能源消费的两者结构多元化的演进最终促使国家发展完成从高碳燃料为主向低碳为主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面对人口压力、能源挑战、资源短缺、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等瓶颈约束的增大,如何寻找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如何积极转换增长方式;如何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如何提升1980年以来“温州模式”、“苏南模式”的发展内涵;如何构建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如何避免“拉美陷阱”的发展轨迹,成为当前和未来中国发展必须思考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3.
能源市场的供求关系,关系到经济发展的潜力问题,同时也是制订能源规划的基础。云南省要想在今后几十年内保持高速度的经济增长,必然需要充足的能源供应。根据云南省能源供求的历史和现状;预测2010年能源需求发展趋势;得出经济增长迅速、人均生活水平提高较快、产业结构不合理等是能源供小于求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确立能源建设重点和石油替代路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等解决能源供求矛盾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作为国家能源开发的战略基地,西部地区能源生产系统的产出效益,对国家能源生产安全保障和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定量分析西部能源生产系统结构演进状态和产出效益变化的基础上,对能源结构演进与产出效益的相关关系进行综合研究,以期为西部地区调整能源结构和提高能源效率提供一种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能源生产系统的结构演进与产出效益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同时也存在着时空不一致性;在系统相对封闭的阶段, 产出效益大小取决于能源结构的演进状态,而在系统相对开放的阶段,能源结构的演进状态和自给率变化同时制约着能源生产系统的产出效益。  相似文献   

5.
湖南省主要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根据近两年《环境保护报》每周一次的湖南省主要城市空气质量周报资料,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统计分析出湖南省13个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较好,在Ⅱ级标准以内。TSP为首要污染物,SO2为第二污染物,NOx污染轻微,且冬季污染高于夏季;同时大气环境质量与城市工业化水平和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密切相关,并具有区域性和季节性的差异,长沙、株洲、湘潭和娄底污染严重,趋于Ⅲ级际准,永州、张家界空气质量较优,接近Ⅰ级标准,其它城市居中。在分析湖南省大气污染原因和特征的基础上,提出调整能源结构,加强污染治理以及城市绿化等措施,以提高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能源是保证国民经济高速度发展的重要条件。目前,我国能源全面紧缺,已成为制约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头等重要因素,摆脱能源困境刻不容缓! 我国能源结构状况 能源结构包括能源资源结构、能源生产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我国能源资源蕴藏丰富(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力等常规能源),截止1984年底,煤炭资源累计探明储量为7822.34亿吨,石油地质储量为116.2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为392.62亿立方米,  相似文献   

7.
结构与效率因素对内蒙古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计量分析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因素可为未来寻找节能途径提供参考.采用能源强度变化的完全分解模型,以1985-2006年为样本期,对影响内蒙古能源强度变化的结构因素和效率因素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在整个样本期内,结构因素始终是促使内蒙古能源强度上升的因素;而效率因素的作用则呈现出阶段性特征,2000年以前,效率因素起到了很好的节能效果,而之后则对能源强度的上升却表现出正向作用.因此,未来一段时期内,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是内蒙古节能降耗的最大潜力所在;效率节能虽已取得较好效果,但仍有潜力可挖.  相似文献   

8.
能源与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多目标决策--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赵媛  梁中  袁林旺  管卫华 《地理科学》2001,21(2):164-169
以江苏省为实际背景,运用多目标线性规划法,对能源与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能源结构优化模型进行研究,从定量角度探讨江苏省可持续能源发展的对策方案。  相似文献   

9.
能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来看,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而能源环境是我国环境面临的首要问题,其产生的根源在于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此外能源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产业结构,能源价格不尽合理其对亦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在剖析能源环境成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以祈为能源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经济发展的持续性近来已成为世界银行最为优先的考虑之一。世界银行寻求在所有相关的项目和部门中促进这一持续性。实现持续发展的最有效途径是保证在工作的各阶段都融入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观念。与此同时,世界银行正在探究持续性这一概念自身的实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需要更多的能源是其基本的假设。一个西方人耗用相当于10千瓦持续功率的燃料和电力,而一个中国人耗用约1千瓦,还有许多的人们用得更少。只有通过使用更多的能源,贫困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得到较大提高。灌溉水泵的应用就是一例。对大型水坝和水库的关注是可以理解的,而新环境政策目的在于如何减轻这些担忧。每十年,世界本已十分庞大的人口就又增加10亿,如何为他们提供能源是一个广泛的问题,其中就包含着对大坝和水库的关注。特别是,如何避免饥饿,如何避免水和能源的短缺?这些要从三个方面回答:首先,人口控制;第二,水保持;还有第三,能源保护。首先,迅速的人口增长:在降低人口增长率的情况下,食物和能源供应的压力将会缓解。人口控制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俄乌冲突不仅影响全球地缘关系,也对全球能源、粮食、制造业等相关产业及其投资贸易格局产生深刻的影响。俄罗斯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核心国家,深入解析俄罗斯贸易格局的时空演变态势,对加强中俄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厘清全球贸易关系及地缘格局演变也具有重要参考。本文基于2001—2021年俄罗斯进出口贸易数据,深入刻画其贸易格局演变,并解析其主要贸易流。研究发现:(1)2001年以来,俄罗斯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总体经历了快速增长期、调整恢复期、调整下行期、恢复上升期4个阶段。(2)从商品结构来看,俄罗斯出口结构较单一,以能矿产品和贱金属及制品等能源和原材料商品为主;进口结构相对稳定,以机械电子、交通运输、化工等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商品为主。(3)从空间格局看,俄罗斯对外贸易范围有所收缩,主要集中在中欧、东欧、西欧和东亚,由早期的“西高东低”转变为“东西均衡”态势,东亚尤其是中国的地位显著提升,中东欧的地位显著下降;其出口市场波动较大但主要集中在欧洲,东亚是其进口的主要拓展区域,且亚洲已成为其主要进口来源地。(4)从贸易流看,俄罗斯主要进口商品的类别变动不大,但各商品的地位及其主要...  相似文献   

12.
吉林省产业发展与能源消费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慧敏  魏强  佟连军 《地理学报》2013,68(12):1678-1688
在吉林省经济能源发展特征分析基础上,利用协整理论、指数分解法和线性对数函数分析了吉林省2000-2011 年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存在一种长期因果关系,每增加1 亿元GDP就要消费1.758 万t 标准煤,表明吉林省的经济发展属于能源依赖型;② 如果其他因素不变,1979-2011 年吉林省累计的5390.05 万t 标准煤的能源消费量实际增长中,单纯经济总产出变化带来的增加量为6518.135 万t 标准煤;单纯产业结构变化引起的增加量为1895.739 万t 标准煤;单纯产业能源强度变化引起的减少量为3023.82万t 标准煤;③ 2000-2011 年吉林省能源消费强度相对指数分解结果可以看出,以2000 年作为基年,2011 年的能源强度为2000 年的88%,效率指数和结构指数分别为2000 年的72%和121%。④ 从产业结构变动与能源消费强度的关系来看,总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动与所有的结构因素都是相关的;煤炭消费强度对工业结构变化最为敏感;石油消费强度的结构因素多于煤炭;电力消费强度的变动与所有的结构因素都是相关的。⑤ 就结构变动的影响程度来看,农业比重下降有助于综合能源消费强度、煤炭消费强度、电力消费强度的降低。农业比重变化对综合能源消费强度和电力消费强度影响大于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变化对这两者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对于煤炭消费强度、天然气消费强度的影响作用最强的产业是工业,石油消费强度与批发零售、交通运输和工业结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3.
《地理教学》2005,(10):46-46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昨日在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上表示,今后我国将加速发展多元化能源供应战略,以天然气、核能为重点发展方向,提高其在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  相似文献   

14.
采用朱永彬、王铮最优增长率模型,研究了经济平稳增长条件下,福建省未来的能源碳排放趋势,并采用CO2FIX模型计算福建省森林碳汇量,为福建省制定碳排放战略提供参考.结果显示,在当前技术进步速率下,在经济平稳增长的条件下,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下降速率为0.044.福建省人均碳排放呈倒U曲线增长,高峰出现在2047年.福建省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总量也呈倒U曲线增长,能源消费高峰和碳排放高峰出现在2048年,达到高峰时间比同等条件下的全国高峰略晚,反映出福建省技术进步缓慢,能源结构不够清洁.情景模拟显示通过调整能源结构、加快技术进步速率、调整产业结构,福建省的能源消费量和能源碳排放量都将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综合使用3种方法时减排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15.
采用朱永彬、王铮最优增长率模型,研究了经济平稳增长条件下,福建省未来的能源碳排放趋势,并采用CO2FIX模型计算福建省森林碳汇量,为福建省制定碳排放战略提供参考.结果显示,在当前技术进步速率下,在经济平稳增长的条件下,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下降速率为0.044.福建省人均碳排放呈倒"U"曲线增长,高峰出现在2047年.福建省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总量也呈倒"U"曲线增长,能源消费高峰和碳排放高峰出现在2048年,达到高峰时间比同等条件下的全国高峰略晚,反映出福建省技术进步缓慢,能源结构不够清洁.情景模拟显示通过调整能源结构、加快技术进步速率、调整产业结构,福建省的能源消费量和能源碳排放量都将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综合使用3种方法时减排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16.
如何讲清高中地理教材中“自然资源”和“能源”两个概念及其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自然资源”和“能源”两章教学的基点。我们通过剖析、举例、比较、图解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对此理解深刻.概念牢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熊国权 《地理教学》2012,(23):17-19
“结构”一词的涵义是指某个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状态。在地理教学中有很多关于“结构”的内容,如太阳大气层的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人口年龄结构(构成)、城市的地域结构、区域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等等,这些内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此类内容到底如何教学,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8.
生物能源(又称绿色能源)是指从生物质取得的能源,它是人类最早利用的能源。古人钻木取火、伐薪烧炭,实际上就是在使用生物能源。但是通过生物质直接燃烧获得能量是低效的。随着工业革命的进程,化石能源大规模使用,生物能源逐步被以煤炭和石油天然气为代表的化石能源所替代。  相似文献   

19.
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相互演进态势及驱动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则  杨宇  宋周莺  刘毅 《地理研究》2018,37(8):1528-1540
能源要素作为人—地关系系统的重要组成,其作用随着能源开发利用总量、能源利用结构与经济发展等随之演变。采用弹性脱钩指数和广义LMDI方法,研究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以及能源消费增长的驱动因素。结果显示:① 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与GDP增长都呈现指数型增长曲线,且两者的增长态势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且煤炭和石油仍然是中国能源消费的主体。②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弹性脱钩状态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当前二者之间的关系整体表现为弱脱钩的相对乐观状态。③ 不同类型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状态呈现一定的差异性。近年来伴随着能源消费的清洁化转型,天然气、一次电力和其他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为拓张负脱钩或拓张连接状态。④ 影响能源消费增长的驱动因素中,能源强度是能源消费量降低的最主要因素;投资拉动是能源消费增长的主导因素,土地效应是推动能源消费增长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其贡献率为35.65%。产业结构效应、劳动力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对能源消费增长的整体贡献在15%左右。  相似文献   

20.
庄汝龙  宓科娜 《地理研究》2022,41(1):210-228
资源和环境约束对我国能源消费提出了严峻挑战。雾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是终端能源消费结构性矛盾长期积累的集中爆发。本文借助K-means聚类、空间相关分析等方法,对30个省级单元的终端能源消费量的时空特征及其结构演变进行了系统研究。进一步,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多角度探讨终端能源消费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发现:① 从人均终端能源消费量来看,在研究时段内各省级单元均有不同程度提升,但省际差异依然显著。② 从终端能源消费量来看,在研究时段内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表明了空间集聚特征的存在,并形成了多种空间集聚类型。③ 从终端能源消费结构来看,由于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方面的较大差异,不同省级单元的各类型能源消费结构均呈现出多样化演变特征。④ 通过空间计量模型检验发现,终端能源消费对空气质量指数有显著正向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在不同能源消费结构与不同区域有明显差异性。⑤ 根据研究结论,有针对性地提出能源消费与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以期从能源消费这一视角为减少碳排放、改善空气质量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