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琼东南盆地新生代发育机制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琼东南盆地是南海西北陆缘上一个北东走向的伸展裂陷带,向西与北西走向的莺歌海盆地相接,因此其构造演化包含了较多红河断裂走滑活动的信息。综合地质分析与物理模拟实验,我们发现琼东南盆地的发育既受控于南海北部陆缘的南东向—南南东向伸展作用,而且受到红河断裂左行走滑作用的控制和影响。其中,中央坳陷带主要受控于南东至南南东向的伸展作用;南部坳陷带的发育主要受控于琼东南盆地的伸展及其沿北北西向边界断裂右行走滑作用的构造叠加;而北部坳陷带的发育主要受控于北西向断裂左行走滑作用。红河断裂左行走滑作用可能开始于晚始新世,晚于琼东南盆地的伸展裂陷作用,且早期走滑速率应小于琼东南盆地的伸展速率,早渐新世(T70)以后红河断裂左行走滑速率大于琼东南盆地伸展速率,导致琼盆西段的褶皱反转,以及一组北西—北北西走向张剪断裂的发育。  相似文献   

2.
海拉尔盆地是叠置于内蒙古-大兴安岭古生代碰撞造山带之上的中-新生代盆地,总体上呈北东向展布,由三坳、两隆五个一级构造单元组成,自西向东依次为扎贲诺尔坳陷、嵯岗隆起、贝尔湖坳陷、巴彦山隆起和呼和湖坳陷, 其中乌尔逊凹陷、贝尔凹陷是位于贝尔湖坳陷凹陷南部的两个二级构造单元。研究表明,乌尔逊-贝尔凹陷在早白垩世大磨拐河期-伊敏期早期、伊敏期末期分别经历了北西 南东向、近东西向两次较长时间的挤压作用,使伸展断陷中的部分控陷正断层发生反转作用,在研究区形成了新的断层传播褶皱、断层转折褶皱以及叠瓦构造和双重构造、突发构造、构造三角带等。由于挤压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的不同及隆升速率与同构造生长地层沉积速率的比值在空间上的差异,同挤压地层层序在不同构造部位也表现出不同的沉积特点,其构造特征与造山带十分相似。乌尔逊-贝尔凹陷中两次挤压构造的发现,说明中国东北地区的地壳厚度在早白垩世并非一直处于伸展减薄状态,而是在上述两次挤压时期地壳处于叠置增厚的特点,在空间上形成挤压坳陷型盆地和陆内(板内)造山带相间分布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3.
济阳坳陷伸展背景下的变换构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济阳坳陷新生代盆地形成过程中经历了剧烈伸展断陷、构造沉降等,由于基底物质结构的差异、先存断裂的诱导以及块体的非均匀伸展变形作用等,形成了类型多样的伸展变换构造来调节盆地内部的伸展变形作用,使盆地在物质、空间上趋于守恒。济阳坳陷发育郑店-商河、阳信-石村、车西-罗西-陈南、埕南-孤西等4个一级变换构造带,主要受NW向基底隐伏断裂控制,走向与盆地轴向直交,调节了整个坳陷的伸展量变化,并分隔了两侧的构造单元和沉积体系,使济阳坳陷整体上呈现出"南西-北东分区"的结构特征。此外,发育有12种二级变换构造,受控于盆地内部的控凹断层,主要调节各凹陷内局部块体的伸展量,形成斜向凸起、走向斜坡以及地垒凸起等,往往成为地表水系的分水岭,在较陡一侧有利于水系的汇聚,形成冲积扇、近岸水下扇等沉积,砂砾岩体比较发育,成为油气聚集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4.
侏罗系是柴达木盆地最重要的源储层系之一。通过野外地质、剖面实测、地震解释、显微构造分析等大量系列资料的综合应用与分析,认为研究区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印支期右行逆冲-走滑构造运动、早—中侏罗世伸展运动、早白垩世北西-南东向挤压及新生代南北向挤压运动,它们与早侏罗世至中侏罗世早期(小煤沟组至大煤沟组)在NE向伸展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断陷盆地、中侏罗世晚期至晚侏罗世(彩石岭组—洪水沟组)热力沉降坳陷盆地、早白垩世南北向挤压坳陷盆地密切相关。侏罗纪原型盆地发育三类沉积边界,即盆缘不整合边界(缓坡型和陡坡型边界)、盆内正断层边界、后期逆断层改造边界。不同的现存盆地边界类型对原型盆地恢复的作用不同。侏罗纪盆地以东昆仑构造带为界具有"北陆南洋"的古地理格局,柴达木地区的侏罗纪盆地主要发育在沿岸造山带和岛弧带的山前坳陷以及薄弱的柴北缘加里东俯冲碰撞带之上,形成相对分隔的独立盆地群。柴达木早、中、晚侏罗世原型盆地的分布因受到古特提斯洋向北偏东方向的俯冲作用和阿尔金断裂左旋走滑作用的影响,其沉积中心和沉积范围呈现出从早到晚向东北方向逐渐迁移的规律。早侏罗世盆地的沉积沉降中心主要位于柴北缘西部的冷湖—马海一带,中侏罗世盆地的沉积沉降中心主要位于柴北缘中段的大柴旦—怀头他拉一带,而晚侏罗世盆地的沉积沉降中心主要位于德令哈—乌兰一带。  相似文献   

5.
沾化凹陷东北部中新生代盆地演化过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层长守恒原则对沾化凹陷东北部北东和北西向,各3条连井地震剖面进行了平衡剖面恢复,并分析了各剖面在地质历史时期内伸展率的变化特征,以了解该地区中、新生代盆地发育演化特征。沾化凹陷东北部中、新生代盆地演化可以划分为如下几个主要阶段:早—中三叠世为大型内陆坳陷发育阶段,地层横向沉积稳定;晚三叠世本区整体挤压抬升剥蚀,并开始发育北西向逆冲断层;早—中侏罗世为对前期地势高差起伏填平补齐的均夷化过程,地层沉积具充填-披覆式特征;晚侏罗世—白垩纪原北西向逆冲断层负向反转,转为张性伸展,本区进入断陷盆地发育阶段,局部发育有挤压逆冲构造;古近纪本区仍为断陷盆地发育阶段,除北西向断层继承性活动外,大量北东(东)向正断层开始活动;新近纪本区进入区域性坳陷沉降阶段。   相似文献   

6.
根据地层层序特征 ,叠加在东秦岭造山带之上的泌阳凹陷伸展作用可以划分出 6个伸展作用幕。核二段沉积前泌阳凹陷以北东—南西向的伸展作用为主 ,构造变形受以正断层为主兼具左旋走滑分量的唐河—栗园断裂控制。核二段沉积期——廖庄组沉积末期构造应力场发生转变 ,以北西—南东向伸展作用为主 ,构造变形主要受以正断层为主兼具右旋走滑分量的泌阳—栗园断裂控制。断裂活动引起上盘构造变形 ,对先成构造进行改造。廖庄组沉积末期发生区域性的隆升作用 ,北西—南东向的伸展作用导致边界断裂上盘发生断块掀斜 ,地层遭受强烈剥蚀。核二段沉积以来尤其是廖庄组沉积末期 ,受北西—南东向不均匀伸展作用的影响 ,北西向走滑断层活动并影响盖层构造样式  相似文献   

7.
吐鲁番-啥密盆地形成于晚二叠世,早、中侏罗世是盆地扩张坳陷全盛时期,此期盆地成煤条件最好。早侏罗世八道湾期,聚煤场所主要是盆地隆、坳结合部位的一些箕状凹陷,中侏罗世西山窑早期,聚煤场所随盆地扩张坳陷发育而内迁,西山窑晚期扩张坳陷达到鼎盛,聚煤场所几乎遍及全盆地。在冲积扇裙带前缘,辫状河及曲流河平原的河间洼地和岸后、岛状残山周围网状河漫滩及一些闭流凹地都有泥炭沼泽形成,并发生聚煤作用。其中以同沉积岛状隆起周围网状河平原与闭流凹陷中的泥炭沼泽聚煤条件最佳,有富(厚)煤中心存在。  相似文献   

8.
吐鲁番-哈密盆地形成于晚二叠世,早、中侏罗世是盆地扩张坳陷全盛时期,此期盆地成煤条件最好。早侏罗世八道湾期,聚煤场所主要是盆地隆、坳结合部位的一些箕状凹陷,中侏罗世西山窑早期,聚煤场所随盆地扩张坳陷发育而内迁,西山窑晚期扩张坳陷达到鼎盛,聚煤场所几乎遍及全盆地。在冲积扇裙带前缘,辫状河及曲流河平原的河间洼地和岸后、岛状残山周围网状河漫滩及一些闭流凹地都有泥炭沼泽形成,并发生聚煤作用。其中以同沉积岛状隆起周围网状河平原与闭流凹陷中的泥炭沼泽聚煤条件最佳,有富(厚)煤中心存在。  相似文献   

9.
鄱阳盆地构造—沉积特征及其演化史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鄱阳盆地是发育在江南—九岭和怀玉—官帽基底拆离造山带上的白垩-古近纪张扭性断陷盆地,明显受近南北走向的赣江走滑断裂系和前白垩系逆冲断裂系晚期反转的双重因素控制,呈“两坳夹一隆”的区域构造格局。受赣江、进贤—石门街走滑断裂夹持的南昌凹陷,呈近南北向凹凸相间展布格局。进贤—石门街走滑断裂以东地区,“南断北超”型断陷自南而北由北东走向渐转为北北东向展布,其源于晚印支-燕山期北东向逆冲断裂在晚期的反转作用,西缘和北部受赣江断裂系东枝走滑断裂影响明显而发生转向。鄱阳盆地经历了早白垩世晚期(冷水坞组沉积期)拉分盆地、晚白垩世早-中期(周家店组—南雄组沉积早期)走滑张扭断(坳)陷盆地、晚白垩世晚期(南雄组沉积中-晚期)走滑伸展盆地和古近纪坳陷盆地等演化阶段,东南部断陷区(江埠—二甲村凹陷)由于喜马拉雅期的隆升剥蚀而只残存周家店组早期坳陷和周家店组中期—南雄组中期断陷两个发育阶段的沉积。  相似文献   

10.
鄱阳盆地构造—沉积特征及其演化史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鄱阳盆地是发育在江南—九岭和怀玉—官帽基底拆离造山带上的白垩-古近纪张扭性断陷盆地,明显受近南北走向的赣江走滑断裂系和前白垩系逆冲断裂系晚期反转的双重因素控制,呈“两坳夹一隆”的区域构造格局。受赣江、进贤—石门街走滑断裂夹持的南昌凹陷,呈近南北向凹凸相间展布格局。进贤—石门街走滑断裂以东地区,“南断北超”型断陷自南而北由北东走向渐转为北北东向展布,其源于晚印支-燕山期北东向逆冲断裂在晚期的反转作用,西缘和北部受赣江断裂系东枝走滑断裂影响明显而发生转向。鄱阳盆地经历了早白垩世晚期(冷水坞组沉积期)拉分盆地、晚白垩世早-中期(周家店组—南雄组沉积早期)走滑张扭断(坳)陷盆地、晚白垩世晚期(南雄组沉积中-晚期)走滑伸展盆地和古近纪坳陷盆地等演化阶段,东南部断陷区(江埠—二甲村凹陷)由于喜马拉雅期的隆升剥蚀而只残存周家店组早期坳陷和周家店组中期—南雄组中期断陷两个发育阶段的沉积。  相似文献   

11.
吐哈盆地西南缘铀成矿的层位标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吐哈盆地是中国最近发现的核资源基地,但在2000年以前,这里的地层问题一直困扰着铀矿的勘探和生产。针对目标地层的时代判别与对比,作者除了运用传统的生物地层学和岩石地层学方法外,还成功地将泥岩矿物学和元素地球化学作为辅助标志应用其中。研究结果认为,目标地层形成于早侏罗世晚期至中侏罗世早期,属于水西沟群,主要由八道湾组、三工河组、西山窑组下段、西山窑组中段和西山窑组上段5个地层单位构成。铀矿化主要发育于西山窑组,其下段和上段是最主要的含矿层,中段为次要含矿层。八道湾组和三工河组基本上无矿化。  相似文献   

12.
We constructed a geological map, a 3D model and cross-sections, carried out a structural analysis, determined the stress fields and tectonic transport vectors, restored a cross section and performed a subsidence analysis to unravel the kinematic evolution of the NE emerged portion of the Asturian Basin (NW Iberian Peninsula), where Jurassic rocks crop out. The major folds run NW-SE, normal faults exhibit three dominant orientations: NW-SE, NE-SW and E-W, and thrusts display E-W strikes. After Upper Triassic-Lower Jurassic thermal subsidence, Middle Jurassic doming occurred, accompanied by normal faulting, high heat flow and basin uplift, followed by Upper Jurassic high-rate basin subsidence. Another extensional event, possibly during Late Jurassic-Early Cretaceous, caused an increment in the normal faults displacement. A contractional event, probably of Cenozoic age, led to selective and irregularly distributed buttressing and fault reactivation as reverse or strike-slip faults, and folding and/or offset of some previous faults by new generation folds and thrusts. The Middle Jurassic event could be a precursor of the Bay of Biscay and North Atlantic opening that occurred from Late Jurassic to Early Cretaceous, whereas the Cenozoic event would be responsible for the Pyrenean and Cantabrian ranges and the partial closure of the Bay of Biscay.  相似文献   

13.
西藏羌塘盆地东部中生代构造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贾建称 《古地理学报》2008,10(6):613-625
在大量的区域地质调研和野外露头观测资料基础上,详细研究了西藏羌塘盆地东部中生代不同构造单元的沉积充填序列、地层发育特征与接触关系、构造界面性质、沉积体系配置和沉积相分布等,阐述了盆地沉积与周缘构造带演化之间的耦合关系,重建了研究区中生代不同时期的构造古地理面貌。研究表明,羌塘盆地是一个大型叠复式盆地,盆地东部中生代有海相、海陆过渡相和陆相3个沉积体系组、9个沉积体系和多个沉积(亚)相。盆地内部包括南羌塘坳陷、北羌塘坳陷、唐古拉山隆起带,以及不同时期的次级凸起与断凹等构造单元。其中,多玛断凹是以前石炭纪构造片岩为基底的侏罗纪-早白垩世早期被动大陆边缘陆表海盆地,早白垩世晚期转换为前陆盆地,晚白垩世以来与索县-左贡断凹联合为一体,在陆内造山过程中经历了压陷型盆地充填演化阶段。索县-左贡断凹是在晚三叠世班公湖-怒江沟-弧-盆体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前陆盆地。北羌塘坳陷是以华力西期开心岭-杂多隆起带为基底,经过晚三叠世昌都前陆盆地沉积、早侏罗世断陷盆地火山-沉积作用之后,于中侏罗世与索县-左贡断凹联合为一体,形成北羌塘-昌都巨型坳陷型盆地。白垩纪北羌塘陆块和昌都陆块处于隆升剥蚀状态。  相似文献   

14.
在吐哈盆地中、下侏罗统含煤岩系层序地层分析的基础上,对聚煤期古地理特征及其与聚煤作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吐哈盆地中、下侏罗统含煤岩系形成于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其中共发育4个三级层序,分别对应于八道湾组、三工河组、西山窑组一、二段和三、四段。吐哈盆地从层序Ⅰ到层序Ⅳ,先后经历了沼泽(层序Ⅰ)-湖泊(层序Ⅱ)-沼泽(层序Ⅲ)-湖泊(层序Ⅳ)过程。在对应于最大湖泛面的湖侵体系域末期和高位体系域早期,较快的可容空间增加速率与泥炭堆积速率相平衡,从而有利于厚煤层的堆积。煤层厚度、碳质泥岩厚度与砂砾岩含量呈负相关关系,即砂砾岩含量越少,煤和碳质泥岩厚度越大;地层厚度300~500 m(层序Ⅰ)和400~550m之间(层序Ⅲ)时,煤层厚度最大,说明有利于煤和碳质泥岩聚集的环境是沉降速率中等、陆源碎屑供给相对较少的三角洲间湾、湖湾以及下三角洲平原环境,层序Ⅰ和层序Ⅲ的聚煤中心如艾维尔沟、柯尔碱、桃树园、七泉湖、柯柯亚、鄯善、艾丁湖、沙尔湖、大南湖和三道岭等均属于这类环境。  相似文献   

15.
吐哈盆地烃源岩主要是早朱罗世八弯组和中侏罗世西山窑组的煤和碳质泥岩。本文对该盆地主要含煤段-西山窑组第二段沉积期岩相古地理进行了分析,编制了各种图件,总结出该期岩相古地理特征并分析了聚煤作用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6.
孔雀河斜坡位于塔里木盆地的东北部,其成因与南天山和阿尔金山的地质作用密切相关。尉犁断鼻构造位于孔雀河斜坡西北部,完整地记录了孔雀河斜坡的构造演化历史,该断鼻构造特征的解析对揭示塔里木盆地东北缘早古生代以来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通过对过孔雀河斜坡尉犁断鼻构造带地震剖面的精细解释,分析了该断鼻构造的构造特征与形成演化,并讨论了其成因机制。尉犁断鼻构造在北西-南东向上为一古生界背斜,北西翼较陡,南东翼稍缓,背斜核部上古生界被剥蚀,并被后期由北向南的冲断层所切割。该构造主要反映了3期构造事件的叠加:中奥陶世-晚奥陶世,受北西-南东向挤压应力的影响,形成了北东-南西向展布的背斜; 志留纪-二叠纪,受南天山洋消减、闭合向南产生的挤压应力的影响,尉犁背斜北部持续地抬升剥蚀,形成鼻状构造; 侏罗纪,燕山早期运动影响了古生界和中生界,并使得北西西走向的南冲断层重新活动,错断了先存的鼻状构造。研究认为,尉犁断鼻构造北东-南西向展布的背斜在中奥陶世就开始形成,其主应力可能来自盆地东南的阿尔金山方向,与北阿尔金洋在加里东期运动时的俯冲与碰撞造山对该区域的远程挤压作用有关; 伴随着基底叠瓦构造往北西方向前展,背斜向北西移动了104 km,基底缩短率为48.4%。  相似文献   

17.
黔西北纳雍-水城一带位于扬子板块西南缘,区内断裂和褶皱极为发育。通过详细野外地质调查,并结合沉积地层接触关系,对区内构造行迹及其组合特征、构造变形期次和构造演化进行探讨。研究表明,震旦纪末至中侏罗世纳雍-水城一带经历了多次构造事件,特别是广西构造事件和印支期构造事件,导致明显的差异剥蚀,但均未造成地层褶皱变形,地层间表现为平行不整合接触。晚侏罗世以后的燕山构造期和喜山构造期才是区内发生构造变形的重要时期。纳雍-水城一带发育的NE-SW、NW-SE及近E-W向三组构造以及在NE-SW、NW-SE向两组构造交接转换部位发育的穹窿构造、构造盆地,均为侏罗纪晚期至早白垩世时期强烈构造事件的产物。其中NE-SW向褶皱及近E-W向断层先期形成,NW-SE向褶皱后期形成,并对先期形成的NE-SW向褶皱进行叠加改造。  相似文献   

18.
新疆吐-哈盆地前侏罗系烛藻煤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众多地质工作者十几年的系统深入工作使吐-哈油田侏罗系的煤成烃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然而,侏罗系煤系泥岩和煤岩成烃的潜能不足以解释目前吐-哈油田的油气藏形成规模。在吐-哈盆地西部科牙依凹陷三叠系中首次发现的厚层烛藻煤,具有类型好、品质高、生烃潜能大的特点,是该盆地最好的烃源岩类型。该类煤的发现不但对评价该地区前侏罗系生油前景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侏罗系煤成油类型多样化也具有启示。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烛藻煤既可能是台南凹陷前侏罗系油藏生烃物质之一,又可能对侏罗系油气藏有所贡献。在中三叠世时的科牙依凹陷和台北凹陷、早侏罗世时台北凹陷中部的丘东洼陷、早二叠世晚期的台北凹陷北部等地区均为炎热半干旱、半咸水、强还原的深湖环境,均可能发育丰富的烛藻煤等腐泥煤类,它们与湖相泥岩共同对吐-哈油田的油气藏形成提供了生烃物质。吐-哈盆地与准噶尔盆地的生烃条件十分相似。除此之外,幔源物质可能对吐-哈盆地的油气藏形成具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盆地东北部英吉苏凹陷侏罗系沉积-构造背景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剑风  李曰俊  郑多明  彭更新  桑洪  金英爱 《地质科学》2006,41(1):27-34,43,I0001
英吉苏凹陷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北部,侏罗纪属中亚——中国西北超大型盆地的一部分,是早侏罗世形成的克拉通内盆地。基于钻井、地震剖面、砂岩骨架颗粒分析和地球化学资料,本文提出当时其北界可达库鲁克塔格,物源区主要是南边的古造山带,物源为晋宁期岛弧花岗闪长岩闪长岩及部分下古生界。受燕山运动影响,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该凹陷闭合隆起,白垩纪时重又沉陷成为塔里木北部坳陷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吐哈盆地中北部中侏罗统重矿物组合特征分析发现,该区重矿物组合具有显著的分区特征。其中桃尔沟-胜南-吐南地区整个中侏罗世,重矿物以高含量的磁铁矿、赤铁矿为特征。七泉湖-胜金地区在西山窑组-三间房组沉积时期,重矿物以锆石和钛的氧化物为主;自七克台组沉积伊始,磁铁矿含量显著增加。三堡-鲁克沁地区在西山窑组沉积时期,重矿物以锆石和钛的氧化物为主;到三间房组-七克台组沉积时期,石榴石、磁铁矿含量明显增加。鄯勒-萨克桑地区西山窑组沉积时期重矿物以锆石和钛的氧化物为主;三间房组沉积以来,磁铁矿含量急剧增加。丘陵-丘东地区西山窑组-三间房组沉积时期,重矿物以高含量绿帘石为特征;七克台组沉积时期,转而以锆石和钛的氧化物为主。研究区中侏罗统重矿物组合演化特征显示,中侏罗世博格达山的隆升具有明显的分段性:Ⅰ段(西)在西山窑组沉积时期便已隆起,构成盆地物源区;西山窑晚期-三间房初期,博格达山Ⅲ段(东)开始快速隆升,导致三间房组沉积时期鄯勒-萨克桑地区磁铁矿含量剧增;而博格达山Ⅱ段(中)直到七克台组初期才开始隆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