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中国拥有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耕地资源流失现象依旧严重。耕地保护的制度设计未达到预期的政策效果。本文基于行为心理学的视角,剖析当前耕地保护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背后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建设占用未利用地纳入新增建设用地总量管理实际上不利于耕地保护,等于变相鼓励建设占用耕地;耕地保护考核重数量、轻质量,缺乏补充耕地质量的差异化激励措施,致使补充耕地位置偏远、质量差。最后,提出耕地保护制度的若干建议,包括取消未利用地纳入计划总量管理;耕地保护中强化对补充耕地质量的考核,建设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特别要避免建设占用优质耕地。  相似文献   

2.
耕地保护向数量质量生态并重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具有多功能性,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耕地非生产性功能越来越受重视,以生态系统理念保护耕地是发达国家耕地保护的新趋势。中国大陆由于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和所处的发展阶段,长期以来重耕地数量管控,轻质量和生态提升,近年来逐渐呈现出数量质量生态并重的趋势,但仍面临着一定困难。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是不可分割的一体,借鉴国际经验,需要从系统性、整体性、关联性的视角开展耕地保护和管理工作。建议加强部门合作,夯实耕地的调查、监测和评价工作,以土地整治为平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为抓手提升耕地质量和生态环境,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综合管理。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该县目前的耕地质量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为当地的耕地资源保护提供参考撰写此文。采用PRA技术进行农户调查,得到农户普遍关注的耕地质量因素有坡度、灌溉条件、土壤质地、产量、肥料投入、作物长势、沙化和水蚀程度,将这些因素通过基于遥感数据的SVMI、MSAVI、SARP等指标反映出来,构建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构建生产压力指数、耕地状态指数以及农户行为指数,从不同角度分别描述耕地质量,并进行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当地将近70%的耕地质量现状较差,并且其中大部分耕地面临巨大的退化危险;60%以上的耕地其社会经济条件和管理行为是不可持续的。最后,针对不同等级耕地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总体把握三江平原耕地质量等别特征及空间分异规律,可为地区耕地质量保护、基本农田划定及建设提供依据。本研究以黑龙江省农用地分等国家级汇总成果为基础数据,综合分析三江平原耕地等别数量结构、区域分布、耕作制度特征及其耕地本底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三江平原耕地等别为9~14等,主要为中低等地,平均为11.8等,耕地质量相对较低;三江平原中等地占总耕地面积的80.07%,低等地占19.93%,中部及南部地区的密山、友谊、桦川、桦南等县(市)耕地质量相对较高,东北地区的抚远、同江、饶河等县(市)耕地质量较低,耕地质量等别出现偏态态势,耕地质量等别由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未来耕地保护及基本农田建设应根据不同区域的限制因素提出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5.
由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耕地资源日益减少,给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带来巨大挑战,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全面、系统、协同的耕地保护显得尤为重要。研究了基于网络爬虫的数据采集汇聚与整合技术、基于开源GIS的耕地公示信息与空间位置联动展示技术、信息审核与范围控制技术,设计了基于开源GIS的耕地保护信息发布平台,设置了耕地资讯和耕地保护工作中需依规开展的公示公告栏目,实现了耕地信息采集发布、耕地信息查询与检索、公众信息反馈、耕地数据分析与预测、Web地图服务发布与管理、用户权限管理等功能,为社会公众与政府部门对耕地保护进行监督与管理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我国快速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不可避免地要占用部分耕地,某种程度上是在做耕地“减法”。土地管理如果缺少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这个环节,不努力做好耕地“加法”,不能走出一片更广阔的天地,无疑会加剧我国“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的严峻国情。  相似文献   

7.
开展耕地科学分区对于耕地管理利用、种养结合、耕地集约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CURE、K-medoid、Single link和BIRCH 4种空间聚类算法,以上街镇耕地数据为例,利用SuperMap iObjects. NET8C组件开展耕地空间聚类对比分析研究,并采用轮廓系数,从凝聚度和分离度的角度比较各种耕地聚类算法的合理性,进而得到耕地的最佳空间聚类结果,以期为区域耕地资源科学配置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浅议当前耕地保护的制约因素及破解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耕地资源呈现“一多三少”的特点,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我国耕地保护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我国目前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在保护耕地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人口增长快、建设占用耕地需求大、耕地收益不稳定、耕地保护未形成社会共担机制等原因,我国耕地保护的效果有些弱化,应当寻求破解途径来解决这些困局.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目前耕地资源数量和质量情况,梳理我国耕地保护的效果及制约因素,并提出破解这些制约因素的途径.本文研究认为注重内部挖潜、强化耕地数量和质量占补平衡、大力开展土地整治以及探索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等可以对我国耕地保护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耕地是我国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我国实施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如何对耕地现状进行精细化监测,是当下耕地保护和监管所面临的研究课题.本文通过研究耕地现状动态监测技术体系,探索建立耕地现状动态监测技术流程、数据库标准、耕地现状分类系统、解译标志、地物最小采集标准和动态监测更新机制,并对耕地现状破坏程度进行分析以及对监测结果精度进行验证,提出了建立基于遥感的耕地现状动态监测技术理论和方法,为实现耕地动态监测和精细化管理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占补平衡是中国耕地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在耕地保护政策从传统数量规模保护为主向数量-质量-生态一体化保护的发展过程中,较少有研究系统地分析不同占补平衡策略的未来潜在影响作用。以中国山东省招远市为例,构建了顾及耕地占补平衡策略的多情景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通过设计基准情景、耕地数量保护、耕地数量-质量保护、耕地数量-生态保护和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保护5个情景,分析2030年不同耕地保护策略下耕地规模、生产力和生境质量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相较于基准情景,耕地占补平衡情景下耕地数量平均提高了7.2%,粮食产量、生境质量分别平均提升了0.63%和0.70%,其中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保护情景下粮食产量和生境质量均高于平均水平。因此,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保护情景更有利于多种目标的协同优化。本研究为系统地对比评估多种占补平衡策略,优化耕地保护政策提供了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11.
耕地数量补偿的生态效率用以解释耕地补偿过程中生态生产力投入与产出的综合生态影响与价值实现。从生态足迹的视角出发,本文计算了土地整理补偿、粮食贸易补偿、毁林开垦耕地补偿3种耕地数量补偿途径的平均生态效率及其细分下的10种耕地数量补偿方式的生态效率。研究结果显示:补偿途径中,三大耕地补偿途径的平均生态效率均无效,距离生态效率有效最近的是土地整理补偿耕地数量途径;补偿方式中,从越南进口粮食、湖南省土地整理补充耕地、开发阔叶林补充耕地为生态效率有效;实现一定面积的耕地数量补偿的运输过程中,消耗的化石燃料用地所拥有的生态生产力多数低于毁林开垦耕地补偿中同等面积被砍伐森林的生态生产力。因此基于生态效率的高效实现,需要对当前的耕地异地占补严格限制政策、粮食自给自足政策、低丘缓坡开发利用政策进行思考与调整。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九大为做好新时期耕地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11月13日召开的全国耕地保护工作会议提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守住耕地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为目标,以推动落实中发4号文件为主线,构建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耕地保护新格局,推进耕地保护的科学化、制度化、现代化,努力开创新时代耕地保护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13.
耕地资源的快速、精准提取是支撑耕地保护和耕地用途管制的重要基础。随着高分辨率遥感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高分辨率遥感耕地提取已逐渐由传统的基于像元和面向对象的分类算法过渡至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智能化耕地提取新阶段,并取得不少成果,但也同样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梳理和分析了传统耕地提取算法和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化耕地提取算法的研究现状,阐述了深度学习支持下的耕地提取研究的必要性;然后,结合全卷积神经网络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深度语义分割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在耕地提取应用中的实验流程,并归纳了主要的智能耕地提取算法;最后,围绕智能化耕地提取研究存在的不足,探讨了智能化耕地提取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耕地资源利用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造了耕地产出效益系数、耕地消耗回报系数、耕地污染替代系数和耕地利用集约化系数等指标,对湖北省现有耕地资源的利用效益进行了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从观念更新、加大财政投资力度、优化农地使用制度等方面,提出了提高湖北省耕地资源利用效益的宏观对策,为合理利用耕地资源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国土资源通讯》2009,(22):17-18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农业(农牧)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农业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土地管理法》确定的占用耕地补偿制度,补充与被占用耕地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针对一些地方对补充耕地质量缺乏有效管理,以及普遍存在的对耕地重用轻养、补充耕地过程中重工程建设轻地力培肥等问题,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决定进一步强化措施,加大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建设和管理力度。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6.
贵州省处于云贵高原东斜坡,是珠江和长江水系的分水岭,山高坡陡,地形破碎,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山区省份。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具有“少、瘦、薄、碎”的特点。“少”就是人均耕地少,特别是人均旱涝保收耕地少,宜耕后备资源匮乏,耕地资源弥足珍贵;“瘦”就是耕地肥力低,保肥供肥能力差,中低产田占耕地总量的70%以上;“薄”就是土层瘠薄,坡耕地多,水土流失大和石漠化程度高;“碎”就是土地破碎,山地面积占61.7%,丘陵地面积占30.8%,山间平地占7.5%。集中连片耕地更少,万亩以上平坝耕地仅占全省耕地总量的1.7%。而25度以上坡耕地1347万…  相似文献   

17.
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建设的调研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部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调研课题统一部署和安排,2001年下半年以来,部耕地保护司会同人事司重点开展了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建设调研。 二、当前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建设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建设起步晚于人口、环境目标责任制。自1990年以来,经过各级政府和土地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建设在全国范围由点到面、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耕地非农化的空间格局与重心曲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丹  曲建光  王帅 《测绘科学》2021,46(2):171-177
为了揭示耕地非农化的空间格局与重心曲线,为耕地资源保护和利用政策制定提供决策支撑,该文以黑龙江省1980、1990、2000、2010、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引入重心模型分析黑龙江省耕地非农化的空间格局及重心曲线。研究结果表明:1980—2015年黑龙江省耕地非农化发展不平衡,4个时期耕地非农化面积呈波动增长的趋势;耕地非农化等级空间分布特征明显,等级较高的城市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区;耕地非农化速度等级的重心曲线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从中心向边缘延伸的特点;耕地非农化围绕中心地区进行,其空间扩散路径在图形上呈现出一个回旋状。  相似文献   

19.
福建是一个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相对匮乏、耕地占补平衡压力大的省份。2002年底,全省人均耕地仅0.6亩,是全国人均耕地最少的省份之一。每年建设占用耕地6到8万亩。全省可供  相似文献   

20.
引入了反事实情景模拟方法来模拟土地利用变化的历史,通过重构土地利用变化历史情景来辅助评价土地利用政策实施效果。以我国的耕地保护政策对粮食安全和城市扩张影响为例,构建耕地保护政策干预下的事实情景和假设无耕地保护政策影响的反事实情景,并借助CLUE-S模型进行土地利用变化情景模拟。通过比较两种模拟结果在耕地数量、产能、空间分布以及城市建设用地数量、效益和空间扩张的差异,实现对耕地保护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实例研究表明,现行的耕地保护政策在遏制耕地流失、提高粮食产量、调整耕地及建设用地空间布局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