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研究中国真马尾藻亚属SubgenusSargassum刺托组SectionAcanthocarpicae团徽托序亚组SubsectionGlomerulatae宾德系SeriesBinderiana宾德种群SpeciesGroupBinderia过程中,发现该种群新种3个,它们是中间马尾藻SargassumIntermediumTsengetLusp.nov.,模式标本于1975年5月15日由李伟新采自广西涸洲岛,模式标本号AST75-0594;琼海马尾藻SargassumqionghaienseTsengetLusp.nov,模式标本于1983年7月12日由陆保仁采自海南省琼海县沙,模式标本号CA83-0016;裂开马尾藻SargasumerumensTsengetLusp.nov,模式标本于1982年4月23日由陆探仁采自海南省三亚市鹿回头,模式标本号AST82-0413。模式标本均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植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2.
对中国真马尾藻亚属SubgenusSargassum刺托组SectionAcanthocarpicae宾德系SeriesBinderiana斯氏种群SpeciesgroupSwartzia的研究中,发现该种群新种4个,它们是原始马尾藻SargassumprimitivumTsengetLusp.nov,模式标本于1992年4月10日采自海南省文昌县,模式标本号AST92-0296;海南马尾藻SargassumhainanenseTsenget,Lusp.nov,模式标本于1955年3月25日采自海南省文昌县清澜港,模式标本号AST55-0714;文昌马尾藻SargassumwenchangenseTsengetLusp.nov,模式标本于1958年6月22日采自海南省文昌县,模式标本号A5T58-6059;微小马尾藻SARGASSUMPUSILLUMTsengetLusp.nov,模式标本于1955年4月28日采自广西涠洲岛,模式标本号AST55-1973。  相似文献   

3.
对于中国马尾藻属,真马尾藻亚属滑托组Malacocarpicae(J.Ag.)Abbott,TsengetLu.总状托序亚组suhectionRacemosae,具腺系SeriesGlandulariae的种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共有具腺系3个种,除棒托马尾藻前人已经报道外,本文建立了两个新种,它们是:1.线形马尾藻,模式标本于1955年5月7日来自广东省硇洲岛,模式标本号为AST55-2259;2.钦州马尾藻,模式标本于1955年5月7日采自广西钦州湾龙门镇,模式标本号为AST55-1987。两者的模式标本均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藻类标本室。  相似文献   

4.
对中国真马尾藻亚属Subgenus Sargassum刺激托组SectionAcanthocarpicae团伞托序亚组SubsectionGlomerulatac扁托系SeriesPlatycarpae的种类研究过程,发现该系新种4个,它们是永兴马尾藻Sargassum yongxingense Tseng et LU Sp.nov.模式标本于1958年3月8日由郑树栋采自西沙群岛永兴岛,模式标本  相似文献   

5.
对历年来采集的马尾藻标本进行系统研究。研究发现,该属的荚托系有新种6个,它们是:上川马尾藻、灌丛马尾灌、灌木马尾藻、广东马尾藻、龙舌兰马尾藻、雷州马尾藻。分类标本于1953年3-12月、1987年4月分别采集于广东、广西沿海。模式标本均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植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6.
对中国真马尾藻亚属Subgenus Sargassum刺托组Section Acanthocarpicae宾德系Series Binderiana斯氏种群Species group Swartzia的研究中,发现该种群新种4个,它们是原始马尾藻Sargassum primitivum Tseng et Lu sp.nov.,模式标本于1992年4月10日采自海南省文昌县,模式标本号AST92-02  相似文献   

7.
曾呈奎  陆保仁 《海洋与湖沼》1994,25(4):368-371,T001
对于中国马尾藻属,真马尾藻亚属滑托组Malacocarpicae(J. Ag.)Abbott,Tseng et Lu,总状托序亚组Subsection Racemosae,具腺系Series Glandulariae的种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共有具腺系3个种,除棒托马尾藻前人已经报道外,本文建立了两个新种,它们是:1线形马尾藻,模式标本于1955年5月7日采自广东省硇洲岛,模式标本号为  相似文献   

8.
西沙群岛马尾藻种类较多,我们已在本刊12集上发表了“西沙群岛马尾藻科研究Ⅰ”,报道了五个种。在此基础上,本文将继续报道以下六种(其中包括四新种和两新记录),即:叶囊马尾藻S. phyllocystum sp. nov.,细囊马尾藻S. parvivesiculosum sp. nov.,西沙马尾藻S. xishaense sp. nov.,陀螺叶马尾藻S. turbinatifolium sp. nov.,粉叶马尾藻S. glaucescens J.Ag.,厚叶马尾藻S. crassifolium J. Ag.。新种的模式标本均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植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9.
曾呈奎  陆保仁 《海洋与湖沼》1994,25(3):266-266,272,T001
对中国马尾藻属,真马尾藻亚属,滑托组,丛伞托序族的种类进行系统研究。此族种类的主要特征是生殖托光滑,聚伞状排列在小枝上,生殖托柄状部位都有生殖窝,多孢马属藻是该族的非常特殊种类,它的分枝和小分枝上密生刺和羽分裂的藻叶。文中还报道了一个新种一长干马尾藻,模式标本产广东省徐闻,还见于海丰。至今为止,丛伞托序族中国共有两种。  相似文献   

10.
匡梅  夏邦美 《海洋与湖沼》2003,34(4):431-435
对1958年4月采自西沙群岛永兴岛的红翎菜科麒麟菜族标本AST 58-4195号、AST 58—4154A号和AST 58-4158号进行切片与染色的分类研究。将其与该科中相近的麒麟菜属、琼枝藻属和卡帕藻属的不同种一起,进行了营养体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尤其是囊果的形态与切面特征的详细比较、研究和鉴定。结果表明,这些标本是我国目前尚未报道的红翎菜科拟鸡冠菜属的一个新种:具花拟鸡冠菜Meristiella florigia sp.nov.。  相似文献   

11.
为全面了解栽培羊栖菜(Sargassum fusiforme)成熟藻体假根、茎、叶(气囊)和生殖托(雌托和雄托)四类器官的组织形态特征,运用石蜡切片法,对栽培羊栖菜成熟藻体各器官进行了组织形态学观察和讨论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器官横切组织的形态、结构和宽度差异显著;假根,茎,叶,雌、雄生殖托的横切面由外向内分别为表皮、近表皮、皮层和髓部组织,而气囊无髓部组织结构,但具有内皮层。此外,雌、雄生殖托还包括生殖窝、卵和精子结构。栽培羊栖菜各器官表皮细胞均呈栅栏状排列,宽度顺序为:雄生殖托茎雌生殖托气囊叶假根;表皮和近表皮细胞含淀粉粒最多,内含色素体;皮层和髓部细胞的淀粉粒含量相对较少;皮层组织的细胞腔最大,具有典型植物细胞形态和发达的胞间隙;髓部细胞致密,细胞腔多数较小。有关文献报道表明,羊栖菜不同器官响应光照、水温、干出与沉水及低盐胁迫等环境信号表达的生理生态学特征差异显著。研究结果可为深度解析栽培羊栖菜各器官之间的亚细胞结构差异,不同器官生理代谢响应环境信号表达差异,不同器官组织对微量元素或重金属离子的吸收、转运和储藏机制分析等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有性生殖过程与育苗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室内培养和野外实地观测的方法,研究了鼠尾藻的生长发育和有性生殖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有性生殖人工育苗实验。结果表明,鼠尾藻在海水温度高于22℃时,生殖托开始发育,海水温度超过23℃以后,生殖托的生长速度加快,海水温度超过24℃时,生殖托生长速度最快并迅速成熟,在海水温度达到26℃时,观察到了卵的集中排放挂托现象。鼠尾藻卵的排放较为齐整且有一定的先后顺序,生殖托基部的卵最先排出,中部次之,最后是顶部,雄托排精时间要稍晚于雌托排卵时间。受精卵大约在受精1h后进行第一次细胞分裂,分裂面与长轴垂直,大约2h后进行第二次分裂,下端细胞的分裂面平行于第一次分裂方向,而上端细胞的分裂面则垂直,随后大约每2—4h细胞分裂一次。从卵挂托到幼胚脱落一般需要24—48h。观察发现,生殖窝不仅存在于生殖托上,在部分生殖枝上也有分布。在鼠尾藻的人工育苗的实验中,胚苗在苗帘上的生长状态良好。  相似文献   

13.
铜藻(Sargassum horneri)是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的暖温带性海藻,是我国海藻场的重要组成物种之一,对于海洋环境、渔业资源具有重要支撑作用。除底栖生活外,铜藻可营漂浮生活。气囊和生殖托是铜藻适应漂浮生活的重要结构,但是二者与漂浮生活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尚研究有限。本文对漂浮铜藻和底栖铜藻气囊、生殖托的数量以及主要形态学特征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漂浮铜藻气囊体积显著小于底栖铜藻(P0.01),漂浮铜藻生殖托个数远少于底栖铜藻(P0.01),推测铜藻为了适应漂浮生境,其漂浮能力和有性生殖能力已经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4.
胡征宇 《海洋与湖沼》1995,26(S1):88-90
对1950,1953,1955,1957和1990年在湖北省武昌县、黄陵县、江陵县、武汉市和江苏省无锡市采集的藻类标本进行分类。鉴定表明,它们是栅藻属的3个新种:纤维藻形栅藻,球刺栅藻和湖生栅藻。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藻类标本室(IHBA)。  相似文献   

15.
绿色杜氏藻被膜泡囊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1990年5月-1991年5月,运用透射电镜观察绿色杜氏藻,对该氏藻被膜泡囊的形态结构及其在细胞内的分布和形成过程进行研究。观察表明,绿色杜氏藻细胞的高尔基体和细胞膜有许多大小不等的被膜泡囊;这些被膜泡囊由泡囊及其表面的网状结构构成,其直径在45-120nm之间;在细胞膜附近的被膜泡囊直径较大;在高尔基体和细胞膜上还观察到被膜泡囊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6.
实验用切枝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主枝不同部位的生长,以顶枝生长最快,基部生长最慢。实验结果还表明,切下的枝段生长有极性。文章还对切枝培养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针对国际上海洋绿藻束生刚毛藻Cladophorafascicularis与C.vagabunda的同物异名争议,本文对采集于海南岛莺歌海的束生刚毛藻进行了形态学观察。从55个样品的形态特征观测及分析中获得了用于其物种鉴定的主要特征为:藻体丛生,黄绿色,往往纠缠在一起,高3—23cm;基部为不规则分枝的假根状,往往多个植株的假根粘连在一起;直立部分叉状或多不规则叉状分枝,主枝可产生多个分枝或产生分级的分枝;上部枝多个密集成束,偏生于一侧,末位小枝侧生,多向内侧弯曲,略呈栉状排列,枝端钝尖;主轴细胞长宽比为3—6.5,侧枝细胞长宽比为3—5,小枝细胞长宽比为1.5—5,末位细胞长宽比为1.2—5。结合形态特征比较以及分子数据分析,本文探讨了束生刚毛藻与C. vagabunda的同物异名问题,认为束生刚毛藻可作为独立种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