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7年上半年,徐台的天文測時是用下列三個中星儀進行的: 1.Prin α=80 mm,f=86 cm. 2.Zeiss No.14968 α=100 mm,f=100 cm. 3.Zeiss No.14969 α=100 mm,f=100 cm.這三個中星儀都带有接觸測微器,其中第一號儀器的測微器可以用馬達带動,其他两具儀器都是手轉測微器。全部的天文測時結果都歸算到徐台的經度基點上(也就是第一號儀器的所在地),該基點經過1926年和1933年的國際經度测量,經度採用值為東經8~h05~m42~s.890。這點的緯度是北緯31°11′31″.0,海拔7米。  相似文献   

2.
本台测時所使用的儀器是帕蘭(Prin)80毫米迴轉中星儀,並由超人差测微器與記時儀自動記錄觀測所得時刻。觀測一般在世界時11h—13h之間進行。每次觀测的星數一般是10—12顆,天頂南北的星體約各佔一半。觀测結果的整理則採用梅耶(Mayer)公式,恆星赤經以FK_3星表系統为根據,觀测者为龔惠人、羅定江、沈祖耀三人。中星儀所在經度为東經8~h5~m42~s.890。  相似文献   

3.
本台中星观测所使用的儀器是法國帕蘭(Prin)廠出品的80公厘迴轉中星儀,並由接觸测微器與記時儀自動記錄观測所得的時刻(测微器用馬達带動並由人手操縱).觀测結果的整理則採用梅耶(Mayer)公式,恆星赤經以FK_3系統為根據. 在觀测每一顆星的時候,中星儀迴轉一次:即在星體中天前後,儀器順放逆放各一次,籍此消除視準差.  相似文献   

4.
前言佘山天文台的太陽分光儀,成立於1949年,儀器的構造巳於前說明了.由於光柵發霉及儀器設計上的缺點,1951年起就沒有觀測到太陽表面的活動.儀器主要的缺點在於焦距過短,因而光譜色散度不大,欲抽取單色光觀测太陽很是困難.昔年海爾(Hale)創立目视太陽分光儀時,曾先後作過焦距長短的試驗,從焦距  相似文献   

5.
由各台站以天頂儀、攝影天頂筒、稜鏡等高儀或其他儀器觀測所得的緯度值可組成各該台站緯度變化的平滑曲綫。應用個别台站的緯度變化值或組合一定台站的數據,就可以計算極點的坐標。國際緯度組織(ILS)早自1899年就組合了北半球39°8′同一緯度綫上幾個台站、使用同樣的觀测儀器、觀測星表和程序所得的緯度变化來計算極點坐標,以後還絡續組織了一些南緯的台站進行觀测。1955年在都伯林舉行的第9屆國際天文協會大會上更决議由國際緯度組織及時供給國際時間局(BIH)以資料來計算參加國際時  相似文献   

6.
第一号和第四号仪器的测微器是用馬达带动,人手操纵的;第二号仪器是用光电方法自动观測的;第三号仪器装有手轉测微器. 全部天文测时結果都归算到徐台的經度基点上(也就是第一号仪器的所在地),該基点經过1926和1933年的国际經度測定,經度采用值为东經8~h05~m42~s890.这点的北緯是31°11′31″.0,海拔7米.  相似文献   

7.
本台沒有水準檢驗器,故最初(1956年6月初)便因陋就簡,逕用子午儀所附人差儀之假星作為一個定點,用测微器驅動動絲以檢驗水準之分劃值,方法採自[1],且每次僅移動測微器鼓形輪五格以增加讀數,並以此來略窺水準管各部分之概况。結果誤差頗大,遠超出文獻[2]所規定μ=0.25之範圍,不知是水準不佳抑方法不善,急待再用水準檢驗器來加以覆核。  相似文献   

8.
在經常的觀測工作中,子午儀和中星儀的方位差不斷改變。方位差的大小不但每年不同,每月不同;甚至在連續觀測的夜與夜之間,也有變化。現在根據徐家匯观象台所用的帕蘭(Prin)中星儀(物鏡口徑80毫米,焦距86厘米,接觸测微器用馬達带動,並由人手操縱)自1940年1月到1954年10月間的觀测資枓,分析它的方位差的變化情况,並分为長期的(年與年,月與月之間的變化)和短期的(夜與夜之間的變化)兩方面來討論。  相似文献   

9.
會議日期:1955年3月9日至12日 會議地點:蘇聯莫斯科國立史登堡天文研究所中心問題:無線電天文学討論的方面:觀测儀器,觀测結果,理論問題(一共有40個以上的報告)。  相似文献   

10.
太陽輻射熱的觀测是本台舊有的工作之一,查自1932年開始,至1944年為止,1944年以後,停止中斷,直至1949年解放,才重新恢復工作,維持迄今。使用的儀器:(1)G10型露光計(actinometer),(2)垂直輻射及自記儀一架,(3)叠輻射及自記儀一架,後兩種是舊有的儀器。全年的熱量和日照時數成正比,陰雨之日不記在內,我們熱量的統計,祇以有记錄的時數為限,1957年内直輻射儀的日照時數共980小時,全輻射儀記錄時數共1108小時,全年各月份各日的時平均值,不能全載,故在本稿内已約縮從略。我們用露光計為熱量標準儀,從直輻射和全輻射自記儀的記錄紙上量出之偏度(時平  相似文献   

11.
第一号仪器的测微器是用马达带动,人手操纵的;第二号仪器是用光电方法自动观测的;第三号仪器装有手转测微器;第四号仪器亦装有马达,人手操纵的.该仪器于四月份正式参加观测.全部天文测时结果都归算到徐台的经度基点上(也就是第一号仪器的所在地),该基  相似文献   

12.
60厘米返光望遠鏡的攝譜儀經蔡司公司修理,1956年6月寄到我台後,我們就開始拍攝恆星光譜。在這裹我們介紹一下儀器的大致情况和拍的一些光譜照片和它們的光度描記。 攝譜儀的光學部分分作三種裝置:一是牛頓裝置,有縫;二是牛頓裝置,無縫;三是卡塞格林裝置,有縫。前兩者準直鏡的焦比是1:5,後者準直鏡的焦比是1:16.5,都和各自的主鏡的焦比相等。準直鏡的口徑都是4厘米。稜鏡和照相部分只有一種,三種裝置都適用。它的稜鏡是由兩個60°考紐稜鏡組成,海邊長8厘米,高5.1厘米。照相物鏡是石英  相似文献   

13.
這四顆小行星(1)是紫金5號(P.O.5),共有七次的觀測。但是在1957年12月份裹所觀测的兩次,從軌道計算結果,證明這最後兩次的,是屬於另一顆小行星的。(2)是在觀测久已失蹤的小行星(1125)China時拍攝到的。觀測的弧長有七十天。很有可能它就是失蹤的中華號。但還有待攝動計算,把前後相距三十年的觀测,聯系起來才能够作最後的肯定。(3)是紫金6號(P.O.6)。經國際小行星中心暫定號數為1957 VA。觀测弧長約六十天。從短弧初軌算得的星曆表,曾發表在國際天文協會天文電報组的快報No.  相似文献   

14.
佘山觀象台的太陽耀斑觀測是用太陽單色光觀测鏡進行的。該儀器的敍述,登在天文學報第3卷第1期。譜綫寬度的求得藉助於譜綫移位器。譜线移位器為厚約6毫米的玻璃片,平均每轉10個刻度,可使譜綫移位0.5A。移位器的轉動可由0至±140,故可使譜綫移動達20A。譜綫寬度的誤差主要並不是决定於刻度讀數的是否準確,而是决定於觀測者對日面精細物的辨認經驗。比如,當觀测者正注視日面精細物的時候,轉動移位器使此精細物在視場消失,如此來回數次所得譜綫移位的讀數,往往不一致,對我們說來,各次的讀數差不大於10個刻度,即是譜綫寬度的精確度可達0.5A。耀斑面積的求得,藉  相似文献   

15.
大家知道,在三角锁和大地網平差时必须知道拉伯拉斯的大地方位角 A=α-(λ-L)sinφ ((λ-L)cosφcosα-(φ-B)sinα)/tgz_p。 (1) 式中α,λ,φ——天文方位角、經度、緯度;L,B——根據大地测量按照士賴伯公式所求得的大地經度、緯度;z——方位點的天頂距。  相似文献   

16.
自從1954年秋,紫金山天文台60厘米返射望遠鏡修理校準完畢後,我們就把這儀器投入於小行星方位的攝影觀测工作.在牛頓裝置的焦點上(焦距300厘米)二十分鐘的露光,北極星序中,攝影星等17~m.8的星象顯然可見。這遠鏡光力較強我們便有了發見小行星的條件.因為較亮的小行星,都已早經發見.近年發見的小行星,絕大多數的星等都在14~m及15~m左右.我們直徑15厘米焦距150厘米的  相似文献   

17.
1954年六月三十日日全食的時候,我們到了蘇聯境內北高加索地區酸水鎮附近,隸屬於普爾科沃天文台的高山天文站從事观测工作。在站長格湼維謝夫的建議和供給配備一切儀器之下,我們擬定了在日食那天自朝至暮作一系列的觀测,希望藉此可以研究下列三個問題:  相似文献   

18.
這裹發表的小行星(包括二次彗星)位置是在1958年上半年內所作的照相觀测。用以觀测的遠鏡是口徑60厘米、焦距300厘米的反射望遠鏡和口徑15厘米、焦距150厘米的折射望遠鏡。它們在下表底片號數一欄中相當地以N號和T號表明。表中標以P.O.代號的是本台觀測到的、星曆表中未能對認出來的小行星。每次觀測所用比較星通常選自攝影星表,其中也有一部分選自A.G.星表。表中觀測与計算之差一欄係與蘇聯理論  相似文献   

19.
這顆人造衛星出現時,總是具有肉眼可見的亮度。我們使用小型照相機(如Leica,Exakta,等)來進行攝影觀测。膠卷採用Kodak Tri-X快片。平常經驗是在五秒鐘的露光,F/D約等於2的光圈情形下,可以得到將近第八等的星點影像。底片上1毫米,約相當於天空角距離一度另一些。所以坐標量度的準確,如能達到1/300毫米,那就是所测出方位的準確度,可以達一、二十弧秒。比用蘇聯廣角遠鏡作目視觀测所得結果的精確度要高些。但和這種方位準確度相配合的時刻準確度,便需要達到1/100秒(假設人造衛星每秒鐘約移動1/2度)。  相似文献   

20.
這裏發表的小行星、彗星的位置是在1957年下半年内所做的照相觀測(個別幾次是上半年的)。用以觀测的遠鏡是口徑60厘米、焦距300厘米的返射望遠鏡和口徑15厘米、焦距150厘米的折光遠鏡。它們在下表底片號數一欄中相當地以N號和T號表明。表中標以P.O.代號的是本台觀测到的、星曆表中未能對認出來的小行星。每次觀测所用比較星通常選自攝影星表,其中也有一部分選自A.G.星表。表中觀測與計算之差一欄係与蘇聯理論天文研究所出版的小行星星曆表比較而得的數值。觀測者欄中“鈺”表張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